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是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窗口,也是大多数初中生接触传统文化的开始,它在新教材的篇目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文言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没有文言文教学的语文教学是不完整的。
目前,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处于模式单一、枯燥乏味的状态:教师字斟句酌地讲,学生一字不漏地记。这种灌输式的僵化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失去了生机和活力,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课堂教学无趣、无味又无效。
为了使学生真正学好文言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以文言文教材为依托,注重以学生为本位,以学定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生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孙权劝学》的课堂教学,谈谈我是如何“以学定教”、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
一、先学后教,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
“以学定教”, 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变“教学”为“学教”。即将传统的“先教后学,以教为主”改变为“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学”就是在教授新课前让学生自主预习,以学生预习为突破口的自主学习是教学真正的起点和基础。学生通过预先学习带着问题、困惑、思考、想法和意见进入课堂教学,为其参与课堂教学打下了基础。先学唤醒了学生的责任意识,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求知和展示自己的舞台。
1. 课前先预学
现在的学生阅读的工具非常多,参考资料应有尽有,再加上书下的注释,所以我布置学生课前预学,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大家互助解决。比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我提出了三点自学要求:一是大声诵读,读准字音,读出断句停顿;二是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翻译课文;三是用“——”标记难点(字词、内容、中心),准备和同桌讨论。
2. 课中兵教兵
课中兵教兵,就是教师先不教,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互助学习。如翻译《孙权劝学》,在理解文意时,我让四人小组中的成员两两互译,互相帮助疏通难懂的句子。对通过合作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这能使教师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学生已经会的不讲,讲学生易错、易混、易漏点,这就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少教多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环节,学生自学结束后就进入了“教”的环节。这是课堂教学的高潮,一定要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少教多学”,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任务为学习活动的基本组成单元,以主动而有质量的参与来促进有意义的思维,以此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导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为少教多学作好铺垫。再以《孙权劝学》这课的教学为例,我用投影展示吕蒙和鲁肃交谈的画面,首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具体的情境中,由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导入对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说出三国人物的名字。从学生的眼中,我看出了他们的兴趣,学生踊跃说出一连串三国人物的名字,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他们满怀激情地投入自主的“多学”中。
2. 培养合作能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全班学习的中介,就学生而言,有助于学习的深入;就教师而言,能发现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现少教多学的目标。如在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这一环节后,我让学生在先前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遇到不会的内容;小组成员合力解决,小组成员合作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同学共同解决。学生提出了以下三个句子:“蒙辞以军中多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代表性。不难发现,这四个句子分别是介宾短语后置、古今异义、成分省略等文言特殊词义或文言特殊句式的知识点,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学习中的难点。我就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而其他文言实词的释义都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得以解决了。这样,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课堂教学节约了成本,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巧设教学环节,凸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初探文意后,如何引导学生从深层次挖掘课文,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我想,激活学生思维,以生为本,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于是,在下一个教学环节,我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我提出了两个问题:“孙权是怎样劝学的?该怎么读?”“吕蒙的学习结果怎样?该怎么读?”我提醒学生不要急于回答,先仔细品读课文,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揣摩语气,进行朗读练习。随后我指定一个小组朗读,其他同学评价朗读的效果。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要读出对吕蒙的严格要求,略显责备之意,显出君主的身份;有的说还应读出对下级的关心和期望;有的说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要读出吕蒙的惊叹和鲁肃的颇为自得,要有调侃的味道。朗读讨论使学生从多角度了解了故事的内容,感知了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我让四个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用现代汉语分角色讲故事,要求人物对话能表现出人物的身份、心理和语气,再现人物的神情。“这是发生在三国时的一个故事……”四个学生的叙说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特点,为深入理解文章作好了准备。
带着问题走进课本,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理解走出课本。基于这一点,我设计了微型招待会,让学生设计问题采访文中人物,以此方式来品读课文,感悟内涵。通过观察发现,学生跃跃欲试,纷纷设计问题,如:“孙权先生,您觉得您的属下在学习上有如此大的变化靠的是什么?”“吕蒙先生,作为一名成功人士,您觉得有什么要对在座的晚生说呢?”被采访到的学生精彩作答。孙权回答:“靠的是吕蒙自身的努力;吕蒙特别听劝,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吕蒙回答:“多读书能开拓视野,丰富知识,让人刮目相看。先天的不足,就要靠后天的努力去弥补。”
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把握七年级学生爱说、好说的心理,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巧设问题,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课堂成了时光隧道,学生自由地穿越,学得有趣、有味又有效。
三 精讲点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学定教”中教师的讲解,应是精要而有明确指向的,应是恰当、适宜的,教师的指导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养成,促进知识的牢固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 在有疑之处点拨解惑
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自己答疑、释疑,必要时教师进行讲解。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我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在自学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因为是要求遇到不会的先在小组内部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至全班,所以教师最后讲的是学生学了之后确实弄不懂的地方,实现了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高效利用,从而避免了教学的低效和无效。
2. 在难点之处“授之以渔”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必须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以鱼”,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我在教学《孙权劝学》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在学生碰到难点时,适时加以点拨。如:一学生初读课文出现“更”和“为”这两个多音字的发音错误时,我适时告诉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的方法。我告诉学生当拿到一篇古文时,一定要注意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解决,可根据字在句中的意义和语感判断多音字的读音,对通假字要读出所通字的音,这样才能扫除文章的字音障碍。又如: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碰到句子翻译问题时,我带领学生逐句翻译,总结翻译不准的原因,教给学生翻译句子的方法即注意古文翻译“五字法”:留、补、替、调、删。如保留“博士”这个官名不译,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调整介宾短语后置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样,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同时还教给了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这样的指导建立在以学定教的基础之上,很好地把握了指导的尺度,在学生有疑之处,在教学难点生成之时,适时精讲点拨,促进知识的升华和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教师的教促进了学生的学。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以学定教,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来设计教学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的同时提升了能力,促进了其思维的发展,这样才能提高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目前,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处于模式单一、枯燥乏味的状态:教师字斟句酌地讲,学生一字不漏地记。这种灌输式的僵化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失去了生机和活力,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课堂教学无趣、无味又无效。
为了使学生真正学好文言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以文言文教材为依托,注重以学生为本位,以学定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生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孙权劝学》的课堂教学,谈谈我是如何“以学定教”、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
一、先学后教,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
“以学定教”, 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变“教学”为“学教”。即将传统的“先教后学,以教为主”改变为“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学”就是在教授新课前让学生自主预习,以学生预习为突破口的自主学习是教学真正的起点和基础。学生通过预先学习带着问题、困惑、思考、想法和意见进入课堂教学,为其参与课堂教学打下了基础。先学唤醒了学生的责任意识,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求知和展示自己的舞台。
1. 课前先预学
现在的学生阅读的工具非常多,参考资料应有尽有,再加上书下的注释,所以我布置学生课前预学,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大家互助解决。比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我提出了三点自学要求:一是大声诵读,读准字音,读出断句停顿;二是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翻译课文;三是用“——”标记难点(字词、内容、中心),准备和同桌讨论。
2. 课中兵教兵
课中兵教兵,就是教师先不教,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互助学习。如翻译《孙权劝学》,在理解文意时,我让四人小组中的成员两两互译,互相帮助疏通难懂的句子。对通过合作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这能使教师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学生已经会的不讲,讲学生易错、易混、易漏点,这就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少教多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环节,学生自学结束后就进入了“教”的环节。这是课堂教学的高潮,一定要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少教多学”,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任务为学习活动的基本组成单元,以主动而有质量的参与来促进有意义的思维,以此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导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为少教多学作好铺垫。再以《孙权劝学》这课的教学为例,我用投影展示吕蒙和鲁肃交谈的画面,首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具体的情境中,由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导入对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说出三国人物的名字。从学生的眼中,我看出了他们的兴趣,学生踊跃说出一连串三国人物的名字,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他们满怀激情地投入自主的“多学”中。
2. 培养合作能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全班学习的中介,就学生而言,有助于学习的深入;就教师而言,能发现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现少教多学的目标。如在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这一环节后,我让学生在先前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遇到不会的内容;小组成员合力解决,小组成员合作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同学共同解决。学生提出了以下三个句子:“蒙辞以军中多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代表性。不难发现,这四个句子分别是介宾短语后置、古今异义、成分省略等文言特殊词义或文言特殊句式的知识点,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学习中的难点。我就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而其他文言实词的释义都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得以解决了。这样,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课堂教学节约了成本,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巧设教学环节,凸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初探文意后,如何引导学生从深层次挖掘课文,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我想,激活学生思维,以生为本,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于是,在下一个教学环节,我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我提出了两个问题:“孙权是怎样劝学的?该怎么读?”“吕蒙的学习结果怎样?该怎么读?”我提醒学生不要急于回答,先仔细品读课文,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揣摩语气,进行朗读练习。随后我指定一个小组朗读,其他同学评价朗读的效果。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要读出对吕蒙的严格要求,略显责备之意,显出君主的身份;有的说还应读出对下级的关心和期望;有的说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要读出吕蒙的惊叹和鲁肃的颇为自得,要有调侃的味道。朗读讨论使学生从多角度了解了故事的内容,感知了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我让四个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用现代汉语分角色讲故事,要求人物对话能表现出人物的身份、心理和语气,再现人物的神情。“这是发生在三国时的一个故事……”四个学生的叙说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特点,为深入理解文章作好了准备。
带着问题走进课本,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理解走出课本。基于这一点,我设计了微型招待会,让学生设计问题采访文中人物,以此方式来品读课文,感悟内涵。通过观察发现,学生跃跃欲试,纷纷设计问题,如:“孙权先生,您觉得您的属下在学习上有如此大的变化靠的是什么?”“吕蒙先生,作为一名成功人士,您觉得有什么要对在座的晚生说呢?”被采访到的学生精彩作答。孙权回答:“靠的是吕蒙自身的努力;吕蒙特别听劝,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吕蒙回答:“多读书能开拓视野,丰富知识,让人刮目相看。先天的不足,就要靠后天的努力去弥补。”
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把握七年级学生爱说、好说的心理,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巧设问题,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课堂成了时光隧道,学生自由地穿越,学得有趣、有味又有效。
三 精讲点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学定教”中教师的讲解,应是精要而有明确指向的,应是恰当、适宜的,教师的指导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养成,促进知识的牢固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 在有疑之处点拨解惑
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自己答疑、释疑,必要时教师进行讲解。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我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在自学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因为是要求遇到不会的先在小组内部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至全班,所以教师最后讲的是学生学了之后确实弄不懂的地方,实现了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高效利用,从而避免了教学的低效和无效。
2. 在难点之处“授之以渔”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必须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以鱼”,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我在教学《孙权劝学》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在学生碰到难点时,适时加以点拨。如:一学生初读课文出现“更”和“为”这两个多音字的发音错误时,我适时告诉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的方法。我告诉学生当拿到一篇古文时,一定要注意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解决,可根据字在句中的意义和语感判断多音字的读音,对通假字要读出所通字的音,这样才能扫除文章的字音障碍。又如: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碰到句子翻译问题时,我带领学生逐句翻译,总结翻译不准的原因,教给学生翻译句子的方法即注意古文翻译“五字法”:留、补、替、调、删。如保留“博士”这个官名不译,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调整介宾短语后置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样,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同时还教给了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这样的指导建立在以学定教的基础之上,很好地把握了指导的尺度,在学生有疑之处,在教学难点生成之时,适时精讲点拨,促进知识的升华和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教师的教促进了学生的学。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以学定教,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来设计教学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的同时提升了能力,促进了其思维的发展,这样才能提高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