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对中小学作文教学作了新的定位,提出了诸如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等,指明了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这些意见无疑应该成为我们研究作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说话、作文,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但是,基础却在小学。在作文的起步阶段,我们首先应当关注些什么?
一、学生是否对作文有兴趣
作文起步阶段,完全不必太在意学生作文写了多少字,写得怎么样,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学生喜不喜欢作文,对作文有没有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和原动力。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了兴趣,把它当作是自己愿意干、喜欢干的事情,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就会克服一切困难去努力争取成功。学习程度不管怎样,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希望。
可以这样说,对于小学生学作文,培养兴趣既是手段,更是目标。千万不要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吓跑了!
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对作文浓厚、持久的兴趣呢?
我们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关键在于让作文教学以生活中活动形式呈现,即把原本枯燥的作文训练,变成一次次有趣的活动。如交朋友、玩游戏、做小实验、采写校园新闻、为社区做一件事、制作“班级纪念册”等等。这样的作文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因为它满足了孩子的天性——活泼好动。更重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他们必定需要与人交往,与人沟通,需要说,需要写。这样,作文就成了他们自己生活的需要,而绝非教师强加于他们的作业。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亲自实践,亲身经历,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获得各自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自己生成作文的内容,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学生是否在写有用的东西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很少考虑这样的问题:学生作文写了有什么用处?有的老师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过。
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了“实用”的主张。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叶老的这些正确主张,始终未能成为作文教学的主导思想。
由于作文教学只重视写作知识的传授,只强调写作技巧的训练,不注重作文的实用价值,学生作文仅仅是完成一次老师规定的作业,根本达不到与人交际的目的。难怪有人批评我们:“学了的,没有用;要用的,没有学。”
应当指出,作文训练不是以写好一篇文章为目的。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所谓作文意识,就是当他觉得有需要的时候,即会自觉地运用语言工具进行生活的交流,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他们是为了交际而学习表达的。所有的作文训练,如果与交际结合,就变成了生活的需要,就有了实用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培养作文意识。否则,单纯地写人、记事,或是写景、状物,为写而写,仅仅是一份作业,没有学生的生命活动介入,那就毫无意义。
要让学生的作文有用,就要赋予它实际的应用价值,使之具有社会交往的价值。关键在于,每次作文都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对象、明确的动机、明确的目的,都要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每次作文有什么用处,教师不仅要明白,还要让学生明白。这样,就会产生强大的内部驱动力,就会转化为更深刻、更持久的写作兴趣。
三、学生是否有可能说自己想说的话
作文的本意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说自己想说的话。学生作文,应该各人说各人的事,各人表达各人的感情,决不应该千篇一律。如果用自己的嘴巴说别人想说的话,或是说别人说过的话,只是当个传声筒,根本不能起到交流的作用。说假话、空话、套话,更是毫无意义。传统作文教学过于注重写作技巧,往往统得过死,造成学生思维禁锢、思想僵化。
怎样帮助学生做到“说自己想说的话”?
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鼓励他们的独特见解。这是个性化表达的前提和基础。
作文指导中,我们不能规定学生说什么,也不能规定学生怎么说,应该提倡各人自主地表达。教师要做的,就是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所谓多向思维,就是对于同一个话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范围、角度去思考。这种思维越活跃,作文内容越丰富,千篇一律的现象就会越少,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人也越学越聪明。
四、学生是否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有了作文内容,不等于就能写出好文章,还有一个语言表达的问题,要过好“语言关”。这时候,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清楚。
作文课上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要坚持做、说、写相结合。这里的“做”,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它专指为了作文训练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而特意安排的活动,旨在再现生活的真实,让学生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进行语言演练。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产生自己的思想,生成“内部语言”。然后,通过大量的口语操练,展示思维过程,把“内部语言”转换为有声的“外部语言”。这时候,经过思维整理和词语筛选,说出来的话自然较为连贯、有条理,语言水平较之“内部语言”阶段,自然有明显的提高。接着,再用书面文字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实质上,就是把口头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的过程。由于书面语言的要求更完备、更准确,学生必须经过更为周密的思考,更要求字斟句酌,才能实现语言训练的第二次转换。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再加上在整个语言操练过程中老师指导、师生讲评、互相纠正和补充……“把想说的意思说清楚”这个目标就能够达到的。
说话、作文,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但是,基础却在小学。在作文的起步阶段,我们首先应当关注些什么?
一、学生是否对作文有兴趣
作文起步阶段,完全不必太在意学生作文写了多少字,写得怎么样,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学生喜不喜欢作文,对作文有没有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和原动力。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了兴趣,把它当作是自己愿意干、喜欢干的事情,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就会克服一切困难去努力争取成功。学习程度不管怎样,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希望。
可以这样说,对于小学生学作文,培养兴趣既是手段,更是目标。千万不要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吓跑了!
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对作文浓厚、持久的兴趣呢?
我们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关键在于让作文教学以生活中活动形式呈现,即把原本枯燥的作文训练,变成一次次有趣的活动。如交朋友、玩游戏、做小实验、采写校园新闻、为社区做一件事、制作“班级纪念册”等等。这样的作文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因为它满足了孩子的天性——活泼好动。更重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他们必定需要与人交往,与人沟通,需要说,需要写。这样,作文就成了他们自己生活的需要,而绝非教师强加于他们的作业。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亲自实践,亲身经历,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获得各自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自己生成作文的内容,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学生是否在写有用的东西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很少考虑这样的问题:学生作文写了有什么用处?有的老师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过。
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了“实用”的主张。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叶老的这些正确主张,始终未能成为作文教学的主导思想。
由于作文教学只重视写作知识的传授,只强调写作技巧的训练,不注重作文的实用价值,学生作文仅仅是完成一次老师规定的作业,根本达不到与人交际的目的。难怪有人批评我们:“学了的,没有用;要用的,没有学。”
应当指出,作文训练不是以写好一篇文章为目的。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所谓作文意识,就是当他觉得有需要的时候,即会自觉地运用语言工具进行生活的交流,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他们是为了交际而学习表达的。所有的作文训练,如果与交际结合,就变成了生活的需要,就有了实用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培养作文意识。否则,单纯地写人、记事,或是写景、状物,为写而写,仅仅是一份作业,没有学生的生命活动介入,那就毫无意义。
要让学生的作文有用,就要赋予它实际的应用价值,使之具有社会交往的价值。关键在于,每次作文都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对象、明确的动机、明确的目的,都要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每次作文有什么用处,教师不仅要明白,还要让学生明白。这样,就会产生强大的内部驱动力,就会转化为更深刻、更持久的写作兴趣。
三、学生是否有可能说自己想说的话
作文的本意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说自己想说的话。学生作文,应该各人说各人的事,各人表达各人的感情,决不应该千篇一律。如果用自己的嘴巴说别人想说的话,或是说别人说过的话,只是当个传声筒,根本不能起到交流的作用。说假话、空话、套话,更是毫无意义。传统作文教学过于注重写作技巧,往往统得过死,造成学生思维禁锢、思想僵化。
怎样帮助学生做到“说自己想说的话”?
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鼓励他们的独特见解。这是个性化表达的前提和基础。
作文指导中,我们不能规定学生说什么,也不能规定学生怎么说,应该提倡各人自主地表达。教师要做的,就是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所谓多向思维,就是对于同一个话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范围、角度去思考。这种思维越活跃,作文内容越丰富,千篇一律的现象就会越少,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人也越学越聪明。
四、学生是否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有了作文内容,不等于就能写出好文章,还有一个语言表达的问题,要过好“语言关”。这时候,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清楚。
作文课上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要坚持做、说、写相结合。这里的“做”,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它专指为了作文训练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而特意安排的活动,旨在再现生活的真实,让学生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进行语言演练。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产生自己的思想,生成“内部语言”。然后,通过大量的口语操练,展示思维过程,把“内部语言”转换为有声的“外部语言”。这时候,经过思维整理和词语筛选,说出来的话自然较为连贯、有条理,语言水平较之“内部语言”阶段,自然有明显的提高。接着,再用书面文字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实质上,就是把口头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的过程。由于书面语言的要求更完备、更准确,学生必须经过更为周密的思考,更要求字斟句酌,才能实现语言训练的第二次转换。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再加上在整个语言操练过程中老师指导、师生讲评、互相纠正和补充……“把想说的意思说清楚”这个目标就能够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