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而科学素养的培养不能简单采用课堂知识传授的方法,更需要优化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依据当前的教学现状,就小学教学阶段如何构建有效科学课堂做了简单策略分析。
关键词:小学科学; 探究活动 ; 优化
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好奇心和求知欲濃烈的阶段,而科学课程的开设,能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科学思维去观察了解周围事物,更好地去探究、认识世界。然而,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有赖于有效科学课堂的构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优化学生探究活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小学科学开展探究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其重要性可以与“语数外”这些向来被视做主学科的课程相媲美。所谓“科学素质”,一般包含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科学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对科学素质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便是早期的科学教育。而早期科学教育,大部分来自“小学科学”。
小学科学是一门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性课程,有效地综合了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小学科学作为一门极具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呈现出来。小学科学与小学阶段的其他课程,一并为小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了完整的框架。它不仅为今后的科学课程储备知识、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学生探究活动,构建有效科学课堂的策略
1.创设合理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在进行科学探究的时候,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究,就必须以科学概念、原理为核心,以生活世界的真实问题为背景,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圍。
例如,在讲授“热胀冷缩”的知识时,教师在开展探究活动之前可以先提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问题,如“室外的电线在夏天的时候会下垂,但是到了冬天为什么就神奇地绷紧了?”“踩瘪的乒乓球用热水烫烫就能鼓起来恢复原状是为什么呢?”“水泥路面为什么每隔一段距离就会留有一条空隙?”此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规律。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选取与当前学习有关的真实性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以加深对当前探究问题的理解,更好地吸收消化所学知识。
2.抓住问题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如果对一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兴趣,他们会更加容易融入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思想还不成熟,他们做事的时候,往往只是凭自己的一时兴趣,但是他们的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时候,教师必须抓住问题的兴奋点,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度点,就像“嗑瓜子原理”一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掌握了技巧并不断改进探究方法,在潜意识中期待并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始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磁铁的奥秘”这一节内容教学,并不是说教师要求学生动手做几个实验,让学生被动式地知道了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就是一次成功的教学。真正精彩成功的教学,应该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兴趣,“磁铁的奥秘”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磁铁能隔着纸、布吸引物体吗?”“一根磁铁断开后有几个磁极?”“两块磁铁接在一起,又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等这类既具有引导性且又能轻易地抓住小學生好奇心和兴趣点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激情,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意识到:科学探究是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进行的。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和科学态度。
3.注重自主探究,充分体验探究乐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时候,教师更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将课堂交给学生,设置的探究活动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潜藏在小学生体内的探究欲望才能更好地被激发出来。
例如在讲解“铁生锈了”的时候,铁生锈可以说是生活中人们十分容易见到的一个现象,但是教师如果反问学生铁为什么会生锈,可能许多学生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个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将一块没有锈的铁变成有锈的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而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知识,能使他们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这对于学生探究欲望的激发也有一定的作用。
4.让家庭成为科学的第二课堂
科学学习活动应该是连续的。学校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在学校每周两、三节课,每节课有限的40分钟要完成三维的教学目标,尤其是科学探究目标是不现实的。小学科学课应该实现课前和课上的延伸、课上和课后的延伸,家庭应该成为科学探究和教学资源拓展的第二课堂。学生家庭丰富的教学资源能不能被有效利用并获得家长的大力支持,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沟通是否得法。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给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家访和科学学习简报等形式,让学生家长了解科学教育对学生科学素养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有了家长的支持、看护和参与,也可将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危险降到最低。教师必须经常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联系,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的方式,把活动的目的、实验的各项指标要求写清楚,以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一些需要长期观察实验的内容,如家庭饲养、观察植物的生长周期、观察月相的变化、观察种子的萌发实验、观察各种植物的形态、水域污染和空气污染的考察等许多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总之,教师在教授科学知识的时候,必须要明确“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明确适于探究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适当的方法,组织学生动手实验、用心观察、积极思考,开展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独立思考获取科学知识。教学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自己亲手动手去探索,才能够真正地理解掌握科学课本上的知识和原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更好的激发,学习的热情积极性才能长久的保持,有效的科学课堂自然也能够得到构建。
关键词:小学科学; 探究活动 ; 优化
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好奇心和求知欲濃烈的阶段,而科学课程的开设,能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科学思维去观察了解周围事物,更好地去探究、认识世界。然而,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有赖于有效科学课堂的构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优化学生探究活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小学科学开展探究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其重要性可以与“语数外”这些向来被视做主学科的课程相媲美。所谓“科学素质”,一般包含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科学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对科学素质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便是早期的科学教育。而早期科学教育,大部分来自“小学科学”。
小学科学是一门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性课程,有效地综合了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小学科学作为一门极具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呈现出来。小学科学与小学阶段的其他课程,一并为小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了完整的框架。它不仅为今后的科学课程储备知识、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学生探究活动,构建有效科学课堂的策略
1.创设合理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在进行科学探究的时候,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究,就必须以科学概念、原理为核心,以生活世界的真实问题为背景,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圍。
例如,在讲授“热胀冷缩”的知识时,教师在开展探究活动之前可以先提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问题,如“室外的电线在夏天的时候会下垂,但是到了冬天为什么就神奇地绷紧了?”“踩瘪的乒乓球用热水烫烫就能鼓起来恢复原状是为什么呢?”“水泥路面为什么每隔一段距离就会留有一条空隙?”此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规律。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选取与当前学习有关的真实性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以加深对当前探究问题的理解,更好地吸收消化所学知识。
2.抓住问题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如果对一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兴趣,他们会更加容易融入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思想还不成熟,他们做事的时候,往往只是凭自己的一时兴趣,但是他们的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时候,教师必须抓住问题的兴奋点,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度点,就像“嗑瓜子原理”一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掌握了技巧并不断改进探究方法,在潜意识中期待并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始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磁铁的奥秘”这一节内容教学,并不是说教师要求学生动手做几个实验,让学生被动式地知道了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就是一次成功的教学。真正精彩成功的教学,应该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兴趣,“磁铁的奥秘”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磁铁能隔着纸、布吸引物体吗?”“一根磁铁断开后有几个磁极?”“两块磁铁接在一起,又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等这类既具有引导性且又能轻易地抓住小學生好奇心和兴趣点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激情,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意识到:科学探究是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进行的。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和科学态度。
3.注重自主探究,充分体验探究乐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时候,教师更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将课堂交给学生,设置的探究活动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潜藏在小学生体内的探究欲望才能更好地被激发出来。
例如在讲解“铁生锈了”的时候,铁生锈可以说是生活中人们十分容易见到的一个现象,但是教师如果反问学生铁为什么会生锈,可能许多学生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个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将一块没有锈的铁变成有锈的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而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知识,能使他们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这对于学生探究欲望的激发也有一定的作用。
4.让家庭成为科学的第二课堂
科学学习活动应该是连续的。学校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在学校每周两、三节课,每节课有限的40分钟要完成三维的教学目标,尤其是科学探究目标是不现实的。小学科学课应该实现课前和课上的延伸、课上和课后的延伸,家庭应该成为科学探究和教学资源拓展的第二课堂。学生家庭丰富的教学资源能不能被有效利用并获得家长的大力支持,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沟通是否得法。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给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家访和科学学习简报等形式,让学生家长了解科学教育对学生科学素养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有了家长的支持、看护和参与,也可将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危险降到最低。教师必须经常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联系,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的方式,把活动的目的、实验的各项指标要求写清楚,以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一些需要长期观察实验的内容,如家庭饲养、观察植物的生长周期、观察月相的变化、观察种子的萌发实验、观察各种植物的形态、水域污染和空气污染的考察等许多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总之,教师在教授科学知识的时候,必须要明确“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明确适于探究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适当的方法,组织学生动手实验、用心观察、积极思考,开展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独立思考获取科学知识。教学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自己亲手动手去探索,才能够真正地理解掌握科学课本上的知识和原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更好的激发,学习的热情积极性才能长久的保持,有效的科学课堂自然也能够得到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