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儿童游戏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ve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游戏是婴幼儿社会性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他们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亲子游戏与伙伴游戏是婴幼儿社会性游戏的主要形式。在社会性游戏过程中,幼儿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发生各种冲突,不得不去认识和理解他人的愿望、情感与观点,必须学会处理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社会性游戏这种以利益人际交往为基础的特点,蕴含着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大量研究表明,游戏可以促进婴幼儿社会性发展,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能够获得诸如轮流、等待、分享和合作等社会性交往技能,增强归属感,学习了解和理解他人的想法、观点、情绪情感,形成和发展着幼儿的同情心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关键词:游戏;儿童社会性;亲子游戏
  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涵义
  广义社会性是指适应与人作为生物,个体的生物性相对而言是个人在社会上生存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社会特征的总和,包括人的社会心理特性,政治特性道德特性,经济特性审美特性哲学特性等等,广义的社会性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个体社会化过程发生在人的发展中的方面,通过这种过程是个体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能力的,能够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类社会成员。由于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时候文化环境中,因此作为社会化过程的结果的人的社会性除了人的一般的类特性之外,还带了特定的社会文化影响的烙印,因此广义的社会性能力是指特殊的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包括认知、身体、运动、语言、学习兴趣和态度、情绪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狭义的社会性指个体在社会性交往过程中获得的各种人际关系与特征以及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性。这种狭义的社会性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人际交往系统为定向的个体心理特征与能力的发展。狭义的社会性能力是指发起、形成和维持与他人,尤其是伙伴的令人满意的关系的能力。
  二、儿童游戏的界定
  游戏是一种古老的而且普遍的人类活动,可以说游戏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关于游戏的起源有以下四種说法:一是游戏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和巫术活动,它是先民祭祀祖先、祈祷神灵保佑、敬神、娱神的一种仪式;二是游戏起源于原始文化传递;三是游戏起源于劳动,劳动先于游戏;[1]5四是游戏起源于动物本能。游戏是与生俱来的,它能够帮助小动物适应未来的生活。游戏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它具有重要的生物适应功能。
  1.游戏的特征
  黄人颂在他的《学前教育学》中指出游戏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征:第一,从功能来看,游戏没有明确的结果和外在的目标,是一种自由的和不确定性的活动。第二,从过程来看,游戏是一种动态行为,通常是重复的、不完整的、夸张的或重组的。第三,从游戏者对游戏活动的评价来看,游戏活动是有机体放松愉悦的活动,它是快乐的、放松的。第四,从游戏活动结构来看,游戏活动是松散的,没有固定形式的一种活动。游戏者加入游戏或退出游戏都是随意、松散的,游戏的延续时间也没有固定的模式。[2]182心理学家卡劳斯在他的著作《游戏与人类》 里通过对游戏的定义指出,从条件性看,游戏是有条件的活动。游戏的进行需要具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或场所,否则游戏不能成立。从经济属性上看,游戏是一种非经济性活动。它不分贫富、权力地位高下,人人平等,也不制造财富和生产财物。因此应认识到,游戏不是“日常的”或“真实的”生活,它具有一定的虚构性和想象性,是一种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的活动。
  2.儿童游戏的特点
  ①亲子互动是主要形式
  可以认为父母与婴儿之间是一种同伴关系。气质、依恋和父母的照料方式在这种关系的发展中相互作用。这种社会协作早在出生的第一个月里就开始形成了。到 2个月时,婴儿就能对父母做出反应了。对父母的微笑,以及与父母唧唧咕咕的“对话 ”加深了亲子之间的依恋。当面对面的活动开始之后,母婴间就能共同合作,这进一步深化了其社会协作性。协作双方会对对方和社会行为作出反应,并在当他们之间的社会互动并不成功时对合作形式做适当调整。照料者与婴儿之间这种互动是亲子游戏的主要形式。成人与婴儿之间交流像是一支舞蹈。父母经常与婴儿进行交流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支“舞蹈”的性质。儿童交流的特点也影响相互交流的关系。父母的回应受儿童的影响。婴儿的情绪和理解力可能决定着婴儿怎样回应父母,反过来,也会影响父母对婴儿的回应水平。(Stevenson,1989)。总的来说,这种交流关系或者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这支“舞蹈”,双方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②成人是照料者和主要玩伴
  游戏本身对婴儿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玩游戏的人。不管是运动游戏、认知游戏、语言游戏、象征性游戏或社会性游戏,父母和照料者都能为它们的出现准备良好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支持以鼓励儿童的发展。成人还能鼓励并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玩游戏。玩玩具的水平会因为成人的参与和鼓励而提高。成人能告诉儿童他们正在做什么并能在需要时给予即时的帮助。成人起着鼓励假装游戏的作用。尽管不是所有的妈妈都积极地参与假装游戏,但她们也起着间接的鼓励作用。那些提供给孩子玩的机会,给孩子讲故事并参与他们的讨论的父母为孩子的假装游戏提供了很好的环境。父母们还能提供假装游戏所需的玩具和材料
  三、儿童社会性游戏的主要形式
  (一)亲子游戏
  亲子关系是最早形成的、也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亲子依恋是指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的双向情感联系。亲子之间的感情虽然有先天的血缘关系为基础,但是后天的共同生活是这种亲情发展壮大的土壤。亲自游戏对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具有积极地意义。早期的安全依恋预示着学前期的伙伴接纳、积极地社会性参与和丰富的游戏行为。同时研究表明,亲子依恋不是一种有或无的现象,亲子依恋普遍存在,一般在婴儿6~7个月时出现。亲子游戏、安全依恋与婴幼儿独立的游戏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链条关系。亲子依恋影响着婴幼儿安全依恋的形成;而安全依恋的形成又成为婴幼儿独立游戏的重要影响与支持因素。   ①亲子游戏与亲子关系
  好的亲子游戏使婴儿产生安全依恋,不良的亲子游戏使其焦虑那些在游戏中既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又坚持自己合理要求的民主型父母,有助于儿童形成自信、知足、独立、爱探索、自我控制、自我肯定、喜欢交往的性格特点;而那些在游戏中滥用家长职权的专制型父母易导致儿童不安全、压抑、忧虑、退缩、怀疑、无主动性、不喜欢与同伴交往,且在能力、自信、自我控制方面表现一般;对儿童没有明确要求、奖惩不明的放任型家长易导致儿童不成熟、依赖、胆小、遇到新奇或紧张的事物会退缩等[ 3]。同时,亲子游戏反过来又受到依恋状态的影响,低依恋的亲子关系会使亲子之间缺少互动或者产生双方都不愉快的互动;而良好依恋状态的亲子之间在游戏中会有很自然的情感表达,孩子和家长都能在互动中得到快乐,有利于双方的共同成长(大人也能在游戏中学会如何成为更好的家长)。
  ②亲子游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许多研究已表明,亲子游戏过程中,父母与儿童可能会形成一定的交往模式,这些交往模式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儿童认知发展都有影响,不仅如此,亲子游戏的质量还与儿童的问题行为有关。
  ③缺少互动有怎样的结果(缺少情感对象)
  情绪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依恋。依恋是婴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感情联结。安全型依恋能使婴儿与依恋对象形成密切的感情联结,这能让婴儿在探索周围环境中慢慢具有自信感。可惜的是,有些婴儿形成的是不安全型依恋,他们表现出害怕或者讨厌照料者,而且缺乏自信。这些在婴儿期没有得到父母细心照顾的儿童不能与父母建立亲密的感情联结或者表现为过于依赖。
  (二)伙伴游戏
  伙伴交往是童年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幼儿社会性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游戏是婴幼儿伙伴交往的主要形式,对于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地促进意义。皮亚杰认为,对于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来说,同伴交往的重要性超过与成人的交往。伙伴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儿童与成人的交往相比,在儿童伙伴交往中产生的关于世界的不同的看法与认识更具有冲突性,而且能够有效的促进儿童调整自己的观点以适应、理解他人的观点。
  ①游戏与交往技能的掌握
  交往技能是发起、组织与维持交往活动的能力。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伙伴交往能力,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能力的发展,使幼儿有机会学习和掌握各种社会性交往技能。在游戏中,幼儿一方面要表达自己的意愿、主张、态度,另一方面还要理解他人的意愿、主张和态度,并做出回应。因此,儿童的社会交往关系往往是以游戏的活动内容为媒介联结起来的,同时,游戏还帮助儿童在交往活动中形成一定的交往技能,并学会游戏中的交往规则。
  ②社会游戏本身就是合作的过程
  在游戏中的儿童,既是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又是具有互补性的同伴关系,还是一种游戏中的角色关系。合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技能,社会游戏本身就是合作的过程,需要各种社会交往技能。社会性游戏具有共同参与,轮流交替,重复与非实义性行为等特征。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技能。游戏中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③游戏与社会性问题的解决
  在游戏过程,幼儿会遇到各种人际交往问题或社会性问题,例如,如何加入其他伙伴的游戏,如何解决冲突和纠纷等等。研究表明,如果幼儿与试图进入其他伙伴已经开始的游戏,75%的可能性是会遭到拒绝,幼儿似乎天生的具有保护自己的想象性游戏不被别人干扰的倾向,在经过二到三次的尝试以后,50%的幼儿可以成功地进入他人的游戏。同时,在游戏中幼儿往往以游戏的方式或口吻来解决冲突。
  ④游戏与同伴集体的接纳
  儿童与伙伴的关系以及伙伴集体对他的接纳状况,通常以儿童在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来评价。受欢迎程度可用伙伴提名法和伙伴评价量表来测量,受欢迎的幼儿经常玩儿合作性游戏,能够与人成功的交流,往往能够给小伙伴提出建设性的好主意和中肯的事宜的意见。
  四、游戏对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一)发展亲社会性行为,掌握社会行为规范
  大部分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都以幼儿的游戏作为背景,游戏也是幼儿理解规则的意义,掌握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学校。游戏和同伴的社会交往共同促进幼儿从以自我为中心的、由外界支配的“他律”道德向以主动性、交互性和合作为特征的主动地道德行为转化。皮亚杰支出,“儿童的游戏构成了一种最好的社会制度”,因为任何游戏都有规则。游戏活动的这种由规则控制的想象情境的特征,为儿童学习和理解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儿童正是处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时期,他们要不断地学会应付所面临的现实社会生活,学习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遵守社会规范准则与行为方式等,这一切都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实践。
  (二)游戏帮助儿童“去中心化”
  幼儿思维的典型特征是“自我中心”,不能理解他人的观点、情感和想法。例如,幼儿能够说出自己有两个兄弟,但却无法回答出他的兄弟有几个兄弟。他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看问题。“去中心化”的过程,不仅有益于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而且也有益于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平等互惠为基础的伙伴交往与冲突时幼儿克服自我中心思维的重要途径。在与伙伴交往的过程中发生的认知冲突,较之于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观念冲突,对于儿童认知发展更有价值。因为儿童可能会不加任何思考与批判的接受成年人的观点,不怀疑成人的权威。在伙伴交往过程中则不会出现这种盲从现象。儿童会反思自己的观点并理解他人的观点。所以,认知与社会性发展是不可分割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三)游戏有利于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游戏是以想象为条件的,没有想象也就无法进行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他们要把自己想象成所“假装”的人物,并尽力模仿所想象的角色来行动,面且力求假装得真实、自然。因此,角色游戏是把想象活动与现实活动创造性结合起来而产生的游戏活动,既富有假想性,又富有真实性。由于游戏、尤其是社会性角色游戏具有“去中心化”的潜能,因此往往被心理学家用作训练幼儿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的手段。角色扮演或观点采择是指同时考虑并协调自己与他人的观点、情感与看法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合作能力的必要基础之一。为了介入交往活动,儿童必须能够理解别人的思想、情感与看法,并且要根据当时的交往活动的特殊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時,这种能力也是自我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儿童正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观点与行为的反应来认识自己的。   (四)游戏有利于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混合年龄的活动中,儿童间相互作用能促进各自认识上的提高,年龄小的,能力低的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年龄大、能力强的儿童,学习并建构自己新的认知结构。并且年龄大的儿童常常在游戏中充执行者,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清楚向其它儿童解释有关规则、道理等,促使他们更牢固地掌握技能技巧。儿童在游戏中还可以逐渐地认识到他人的特点及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和地位,学会当自己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如何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或放弃自己的想法,从而使儿童的社会技能迅速提高。
  (五)游戏有利于儿童个性的发展
  一方面在游戏中,儿童扮演角色,遵守着游戏中所要求的规则,多次反复地进行类似的游戏,儿童就逐渐把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变为自己自觉的行动,并迁移到现实的生活中。另一方面,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游戏是受快乐原则支配的,所以游戏往往给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其主要表现是能发展儿童的成功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游戏的假想情景也为儿童营造了一个安全的心理氛围,有助于排除消极的情绪,起到心理保健的作用,从而也起到了儿童个性发展的作用。
  五、个人评述
  社会性游戏这种以人际交往为基础的特点,蕴含着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机会与条件,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能够获得多种社会性交往技能,形成和发展着幼儿的同情心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同时伙伴相互作用对于儿童社会性和认知发展的意义已被人们所广泛认同,与儿童与成人的交往相比,在儿童伙伴交往中产生的关于世界的不同的看法与认识更具冲突性,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调整自己的观念已适应,理解他人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杨丽珠,吴文菊.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M] .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张文新. 儿童社会性发展[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王美芳.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J] . 山東师范大学学报,2000,(4).
  [4] 王美芳等著. 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与教育[ M] .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5] 许正援等编. 儿童发展心理学参考资料. [ M]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6] 周谦等编. 学习心理学.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7] 华爱华. 幼儿游戏理论[M] .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素质教育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关注学生文化成绩和能力提升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所以体育教学的地位和重要性变得更加凸显,如何做好体育教学工作、实现有效教学是每个体育教师都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实施小组教学方法、注重现实生活联系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四个维度出发,分析实现初中体育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和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教学质量更成为了关键。而课堂教学是化学教学的主阵地,如果没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谈不上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激发兴趣  一、活跃课堂气氛、打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1、学会赏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老师唱独角戏,学生保持沉默,气氛沉闷极了,学生不敢积极表现自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在生活中涉及的化学知识较为广泛,并且在生活中运用化学知识不计其数,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拉近课堂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将生活化理念渗透课堂教学中,以借助学生既有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印象来更好地完成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高一化学;生活化;兴趣;情感;应用  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并且在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生会接触到很多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由此,生
期刊
摘要:在一般人的眼里,美術老师是不需要做班主任的,但是身为美术老师的我,却不走寻常路。我申请做了班主任。  2013年毕业后,我一直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015年进入民中以来,在行政办任职两年干事和负责教育教学美术。2017年,我主动上交申请书,经学校同意,我终于是一名班主任啦!当时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关键词:班主任;教育教学  特别是每周一例会,“班主任留下开会”,当时我特别羡慕,他们到底讲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和被广泛接纳,以及教师对于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践行,标志着教育在朝向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方向不断深入发展。在英语作为多个行业涉及和应用的语言背景下,新一代初中人才的英语核心素养发展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转变教学观念,落实英语核心素养;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素养发展;完善评价体系,通过素养培养成果三个方面对初中英语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进行讨论。
期刊
摘要:初中体育与健康这门学科将体育锻炼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很好的联系起来,要求我们通过体育教学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羽毛球作为一项全民性质的运动,既可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效果,又不会使学生之间产生激烈的碰撞,完美的体现了体育与健康的要求。  关键词:体育;健康;初中生;羽毛球  羽毛球运动包涵了跑步和弹跳的锻炼内容,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运动能力和反应能力,使学生变的更加活泼,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与完善,合作学习法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并深受广大师生所青睐,而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看,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且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得需要与他人共同合作学习方可深刻掌握所学知识。基于此,本文將从“合理分组,激发兴趣”“共同探究,提高效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谈一谈合作学习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合作学习法;初中数学;合理分组
期刊
【教材分析】作为第一单元的作文教学是以“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开始的,旨在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发现,并且通过文字的方式写出来。进入初中的写作训练首先从培养写作兴趣,激发写作动力开始。所以,对于生活中美好一瞬的捕捉,引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是开始写作教学的第一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生活即语文,生活即写作,学会捕捉自己心灵细微的触动,善于从生活中观察、发现、挖掘写作素材。  能力目标:
期刊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技术性和专业性特征。为推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长久建设和智能化发展,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改变当前的教学观念,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才能在这场教学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对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认真分析应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并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计算机技术优化教学,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其注意力,是高效课堂教学开展的前提。本文基于高中生物教学特点,对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原则及策略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导入环节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于整堂课的成功有着奠基作用,导入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和对后续知识的求知欲望,可以说有效的课堂导入是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  一、高中生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