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努力改革生物课堂教学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47470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教学组织过程中的教师主导,使学生变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客体”。本文试图在“课前”、“课中”、“课尾”等教学环节中,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改革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让生物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转变师生课堂角色关系,从而实现新课改“教”向“学”转化的目标。
  关键词:问题情境生物课堂教学主动学习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是谈实施素质教育,还是提倡搞创新教育,其宗旨都是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习惯密不可分的。然而,如何来调动学生,使其自主地、成功地去开展学习活动,我们认为,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是改革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源泉。
   一、关于“问题情境”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盖泽尔斯把问题情境大致分为三类:一.呈现型问题情境,即教师通过语言、教材或其他教学手段将一个现成的问题提供给学生去考虑。这是学校中典型的问题情境,它是教师传授知识不可或缺的途径,但它所提供的创造性思维空间是极其有限的。二.发现型问题情境,即问题是自己发现的,而不是由他人提供的。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在教学中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学生努力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有关现象、事例、实验或其他学习材料的感知,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学习活动是一种“智力探险”三.创造型问题情境,即问题在人们发明、创造它之前是不存在的,它是科学家、艺术家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很显然,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营造和创设“发现型(探究型)的问题情境”(以下简称“问题情境”),它应该具备“实践性、新异性、启发诱导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与策略
   对学生而言,“问题”就是矛盾,好的问题情境(给定),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进而提出问题。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它实际上是“创设解决问题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演示、实物观察和实践操作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具体策略和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教学组织过程:“熟悉教材标准与要求—确定授课目的—制定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反馈评价”,从策略上讲,是想方设法“启发”、“诱导”学生去适应教材的规定;从顺序上讲,是先有教材,然后才有学生,教师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不是教师适应学生的学,配合学生的学,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由于教师“包办”,使学生没能够尝到学习过程的“艰辛”以及学习成功后的愉悦,这种封闭式的学习,学生能力根本没有得到培养和发展。
   我们说,课堂教学注重的不应当是看教师教了多少,不应当只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而应当是看学生学了多少,理解了多少;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不应当只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更应看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没有得到锻炼,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有没有养成,以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没有得到发挥,教师是不是只起到“导”的作用。
   要改变课堂教学这一现状,首要问题应当是:教师在备课时,要将设计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简单说即把备教案转变成备学案。
   以学生如何学,设计的课堂教学组织的过程:“学生背景,教学内容—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目的—制定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反馈评价”,基本策略,是为实现学习目的提供信息、手段、时间和空间,设计学习形式和内容,让每个学生亲历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通过实际操作和交互的学习实践活动,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2、具体的实施
  2.1课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生物课本中有许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很贴近,很多生物及生物现象都能在生活中见到,只是学生没有注意,没有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素材,设计好一个导言,把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首先以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对学生进行启发,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主学习。
   例如,在高中生物绪论课教学中,为弄清楚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提问:什么是生物?仅仅会动的就是生物吗?为什么我们遇到迎面飞来的石头会躲避?为什么我们能从小长大,而在不断长大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人的后代是人,猫的后代总是猫?为什么我们兄弟姐妹之间总存在差异?为什么我们总要吃,而且吃的多长的少,吃的东西都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要提出“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的口号?等等。教师通过问题的提出和展开,在交流中使学生学习了生物的基本特征。
   有时还可以用提问、演示实验等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得这一情境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概念有冲突和矛盾,促使他们主动思索,寻求答案。例如在学习“细胞分化”一节时,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我们所有的体细胞都是有丝分裂而来的,而有丝分裂的结果是形成一样的细胞,而实际上我们体内的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都是有很大差异的,那么不同类型的细胞是怎么来的呢?这样学生就形成了认知冲突,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从而积极讨论,得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2.2课中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深入学习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间阶段,要以例题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加深对概念、一些生命现象的理解,受问题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引向深处,学生的学习就会推向高潮。
   如在高中生物选修本“血糖调节”一节中,提出问题:血糖高一定是高血糖吗?高血糖一定会出现糖尿吗?出现糖尿一定是糖尿病患者吗?这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正是很多同学比较容易混淆的地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同学们基本达成共识,血糖持续高于130mg/dl才是高血糖;高于160--180mg/dl,超过肾糖阈,才会出现糖尿;正常人一次性摄入过多的糖,就可能出现糖尿,肾小管病变的人也有可能出现糖尿。所以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一定。在如此活跃的课堂气氛下,教师又可以抛出问题:“那么,如果你是名医生,怎么样来确定一名糖尿病患者呢?”在表扬学生提出诊断方法—验血、验尿的同时,再追问:“尿液中含什么糖?用什么试剂来鉴定、会有什么实验现象?”这样,在轻松而又热烈的学习氛围中,重点难点一一化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又如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给出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因为站在终点上对过程的反顾,代替不了从起点开始对过程的经历。课前准备新鲜的黄瓜,清水,糖等,提出问题:植物什么情况下会失水,什么情況下又会吸水,怎样判断植物的吸失水现象?你怎样用给定的实验材料(黄瓜、清水、糖等)来证明你的猜想?这里让学生放手去体验,让枯燥的已知原理的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重新发现的过程,让他们体验吸水和失水前后的不同变化,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教师可引领学生腌制黄瓜,学生通过手的触觉,体验黄瓜质感的变化;通过眼的视觉,体验到黄瓜外形的前后变化;通过品尝,体验到因为水分的丧失而引起的口感的前后变化。在学生获得对知识的初步感悟和认知的基础上,再做“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进一步体验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吸水和失水过程,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推出实验原理,得出实验结论。
   2.3课尾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总结学习
   在课堂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要以课后小实验、练习题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把课堂内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延伸到课外,对所学内容有个回顾、有个总结、有个新认识。
   例如:在讲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后,设置问题情境:小丽的卧室内放了许多盆花,真的很好吗?小强早起锻炼,在林中好吗?甘薯、白菜堆放久了,为什么会发热?贮存甘薯、白菜的地窖,为什么必须留有通风孔?学过“新陈代谢类型”后,设疑:农村酿酒时有哪些注意点,你怎么解释酿酒师傅的做法?通过这种知识的补充和设疑,把课堂理论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解决实际生活的实用材料,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在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课堂教学,表面上教师的活动少了,看似简单易行,其实不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求我们课前要认真准备,既备好学生,又备好教材;同时在课堂上,对问题的讨论有时是比较难以驾驭的,组织好课堂讨论是一项教学艺术,教师有一个再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学生实际,向学生学习,向同行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及时、恰当地随机处理讨论中的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性,使课堂教学改革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何绍军,费华伦。浅谈求异思维与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学生物教学,2004,7-8:15-16。
   [2]赵亚华,朱国梁。浅议体验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中学生物教学,2004,10:7。
  
  
  
  
  
  
  
  
  
  
  
  
  
  
其他文献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这就是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与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力求认识或趋近的意识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成才的先导,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又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逐渐激发出来的。     我把我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
期刊
摘要经过六年的教育教学,我想谈谈物理概念教学方面问题。我在教学时发现,有的同学不能区分概念的本质和定义。没有认识到概念的本质是事物所固有的,定义仅仅是反映本质,但不能以定义代替本质,例如,速度的概念的本质是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和运动方向,要给速度下定义,还要考查速度与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只有当我们明确了时间一定时,物体运动快慢程度位移成正比;位移的大小一定时,运动快慢程度和时间成反比,我们才能把两
期刊
书面表达是历年高考英语的主要项目之一,主要考查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即运用学过的英语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以书面语言形式进行思想交流的能力,分数占卷面总分的五分之一左右。目前从高三学生模拟考试的成绩上看,多数学生的分数(满分30分)并不理想,25分以上的所占比例并不大,多数学生得分為16-22分。书面表达成绩是决定英语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书面表达的综合性能力要求较高,它要求学生除了必须具有较扎实的语言基本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兴建,在桥梁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大体积砼的浇注.如何确保其施工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笔者就大体积砼在桥梁施工过程中裂缝原因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供同行参考,为桥梁大体积砼施工技术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大体积砼;砼浇注;热膨胀;温度场  桥梁是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结构物,而在高速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大体积砼的施工.如重庆渝-黔高速公路上
期刊
关键词:升华、小学语文、教师、技能。  内容摘要:本篇通过对《如何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从“在语文教学里,要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使之很好地与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在语文教学中,让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迁移和升华,在于中学语文教学衔接。”以及“提炼语文教学的综合能力,有助于推动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更好地与中学语文之间的衔接。”等方面来论述其要旨。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四要素,如果脱离和
期刊
【摘要】本文就新课改后,高中数学新增内容做了总结,并提出了学习要求。  【关键词】新课改 高考考纲 从2010年西藏自治区各高中实行新课改,在原有教材基础上,新增了一些内容。新增内容在高考中所占的分数比例远远超出其课時比例,因此对新增内容的讲解不容忽视。根据其独立性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服务于相应知识的学习的,比如幂函数、空间直角坐标系、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所以在高考中不一定单
期刊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有多年时间,这期间有苦有乐,也有心德体会,现就我这十多年语文教学的情况进行总结,谈几点体会。在这里我主要结合语文教学中常说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感受。不足之处,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要使学生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要使学生听懂课文,听懂教师讲授的内容,听懂学生的发言。课外,要使学生听懂某人的发言,某事的阐述,某个问题的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从而实现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愉快的心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主题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论文创新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论文: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随
期刊
大语文观教学的提法由来已久,我个人认为,从有语文教学开始就有了大语文观教学,一些重视语文教学的教师一直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运用大语文观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将学生在学校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之中。我们常听到有人在说,解放前的一个小学生能力比现在的一个高中生的能力强,其实这种看法是极其片面的,只是解放前的小学生字写得好,能写实用的应用文,在知识分子特别少的解放前,这些小学生发挥了作用,
期刊
要想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的作用,创造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使之成为传授知识、培养情趣、提高觉悟的催化剂。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是强化思想品德学习效果的必要前提。  一、尊重学生,树立自信  课堂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但学生在这里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和在学习中给予的点滴关怀与支持。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因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