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中小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思路开阔,敢想敢说。敢于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求新求异。与思想开放活跃并存的另一特点,是思想观念混乱。在人生价值、道德取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统一的导向,出现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新特点。
在奉献与索取、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大多数学生追求个人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无私奉献在当代中小学生中已经淡化,甚至难以理解。据调查,当代学生与过去的学生相比,生活条件优越得多,他们拥有比过去几代学生所不曾拥有的精神与物质享受,然而他们的不满足感比任何时代的学生都要大。他们希望拥有一切,但不懂得要为别人做出奉献和牺牲。对奉献和索取缺乏正确的、深层次的理解,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不懂得体谅别人,只知受爱而不知爱人,是当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
求实求真是当代中小学生一个明显的思想特点。是否合乎实际,是他们判断是非的一个重要标准。他们更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自体验,甚至对于媒体的宣传、学校的教育也持分析和怀疑态度。然而,这种求实求真离开了高尚的人生理想导向,又难免陷入追求实惠的狭隘天地。
在思维方式上,由求同转向求新、求异;在思想观念上,由接受灌输转向独立思考、平等探讨;在集体生活中,由被动追随转向主动参与;在审美需求上,从他择转向自择;在家庭生活中,不再把父母教导奉为行动指南,由幼儿时听从父母转向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尚小、涉世未深、独立性不强,他们在思想上、言论上崇尚主体的能动性,而在行动上却有很大反差,出现独立意识与独立行为的不一致。往往在顺境中他们的独立意识表现得很充分,当遇到挫折或在大是大非面前,往往又表现出很强的软弱性、依赖性。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的生活优越,备受父母的疼爱,缺乏艰苦的锻炼,意志力更为脆弱。这种独立意识增强、独立能力滞后矛盾,正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的具体体现。
面对改革开放、复杂变革的社会大环境,面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高标准要求,面对敏感活跃、对教育选择性强的教育对象,学校德育原有的机制与模式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和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德育工作“低效”的现状也严重地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集中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影响因素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相对上升,大环境的消极影响增多,学校德育的可控性的作用相对上升,大环境的消极影响增多,学校德育的可控性明显减弱;②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步接受信息。教师对学生接受信息的内容和反馈方式难以把握与预测,从而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面对上述新时期中小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德育的特点,对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应认真做好以下方面:
1 在德育目标上
要改变那种脱离突际、要求过高、抽象笼统、不分层次,上下一般粗的“一刀切”的做法。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和当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研究和制订科学的、具有层次性和稳定性的德育目标体系。过去学校德育工作由于缺乏既定的目标与序列,德育工作经常跟着形势任务转,难以形成完整的、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架构。但是,由于某一时期社会对德育目标贯彻要求的侧重性,德育因素的广泛性和教育过程的社会性、长期性、复杂性,以及思想品德形成的艰巨性、曲折性、反复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在进行德育时,在不同时期或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一个根据实际需要而转移的重点。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也可以有针对性地突出目标的某一方面。
2 在德育内容上
要克服随意性、运动式,逐步形成纵横衔接,具有整体性、层次性、连贯性的内容体系。在继承反映我国几千年来,特别是建国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的德育内容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德育内容的新领域,在坚持传统德育内容的同时,必须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的实际,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将现在较为狭窄的德育内容拓展为面向社会实际的生存适应教育,使学校德育更加贴近改革开放的社会现实,更加贴近青少年自身发展的精神需要。
3 在德育方法上
要革除呆板单一、形式化、模式化、简单化的弊端。要努力寻找德育与当代学生精神需求的结合点,不断总结升华一线教师创造的新鲜经验,用以充实、丰富、完美具有我国特色的德育方法体系。坚持寓德育于各科的教学活动当中,通过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把德育工作寓于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活动当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把品德教育升华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4 在德育管理上
要努力探索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合力网络的构建,形成一个灵活畅通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三结合教育网络,利用德育基地组织开展教育活动,研究德育工作和学生品德的科学评价方法。
在奉献与索取、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大多数学生追求个人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无私奉献在当代中小学生中已经淡化,甚至难以理解。据调查,当代学生与过去的学生相比,生活条件优越得多,他们拥有比过去几代学生所不曾拥有的精神与物质享受,然而他们的不满足感比任何时代的学生都要大。他们希望拥有一切,但不懂得要为别人做出奉献和牺牲。对奉献和索取缺乏正确的、深层次的理解,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不懂得体谅别人,只知受爱而不知爱人,是当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
求实求真是当代中小学生一个明显的思想特点。是否合乎实际,是他们判断是非的一个重要标准。他们更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自体验,甚至对于媒体的宣传、学校的教育也持分析和怀疑态度。然而,这种求实求真离开了高尚的人生理想导向,又难免陷入追求实惠的狭隘天地。
在思维方式上,由求同转向求新、求异;在思想观念上,由接受灌输转向独立思考、平等探讨;在集体生活中,由被动追随转向主动参与;在审美需求上,从他择转向自择;在家庭生活中,不再把父母教导奉为行动指南,由幼儿时听从父母转向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尚小、涉世未深、独立性不强,他们在思想上、言论上崇尚主体的能动性,而在行动上却有很大反差,出现独立意识与独立行为的不一致。往往在顺境中他们的独立意识表现得很充分,当遇到挫折或在大是大非面前,往往又表现出很强的软弱性、依赖性。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的生活优越,备受父母的疼爱,缺乏艰苦的锻炼,意志力更为脆弱。这种独立意识增强、独立能力滞后矛盾,正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的具体体现。
面对改革开放、复杂变革的社会大环境,面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高标准要求,面对敏感活跃、对教育选择性强的教育对象,学校德育原有的机制与模式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和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德育工作“低效”的现状也严重地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集中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影响因素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相对上升,大环境的消极影响增多,学校德育的可控性的作用相对上升,大环境的消极影响增多,学校德育的可控性明显减弱;②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步接受信息。教师对学生接受信息的内容和反馈方式难以把握与预测,从而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面对上述新时期中小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德育的特点,对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应认真做好以下方面:
1 在德育目标上
要改变那种脱离突际、要求过高、抽象笼统、不分层次,上下一般粗的“一刀切”的做法。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和当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研究和制订科学的、具有层次性和稳定性的德育目标体系。过去学校德育工作由于缺乏既定的目标与序列,德育工作经常跟着形势任务转,难以形成完整的、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架构。但是,由于某一时期社会对德育目标贯彻要求的侧重性,德育因素的广泛性和教育过程的社会性、长期性、复杂性,以及思想品德形成的艰巨性、曲折性、反复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在进行德育时,在不同时期或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一个根据实际需要而转移的重点。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也可以有针对性地突出目标的某一方面。
2 在德育内容上
要克服随意性、运动式,逐步形成纵横衔接,具有整体性、层次性、连贯性的内容体系。在继承反映我国几千年来,特别是建国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的德育内容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德育内容的新领域,在坚持传统德育内容的同时,必须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的实际,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将现在较为狭窄的德育内容拓展为面向社会实际的生存适应教育,使学校德育更加贴近改革开放的社会现实,更加贴近青少年自身发展的精神需要。
3 在德育方法上
要革除呆板单一、形式化、模式化、简单化的弊端。要努力寻找德育与当代学生精神需求的结合点,不断总结升华一线教师创造的新鲜经验,用以充实、丰富、完美具有我国特色的德育方法体系。坚持寓德育于各科的教学活动当中,通过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把德育工作寓于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活动当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把品德教育升华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4 在德育管理上
要努力探索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合力网络的构建,形成一个灵活畅通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三结合教育网络,利用德育基地组织开展教育活动,研究德育工作和学生品德的科学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