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文本的生成性突出语文之大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haiyanps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语文观念已经被大家普遍认可,而语文“大”在哪里,我们似乎一下子还说不清楚。在教学实践中,也许我们关注到语文所涵盖的教学内容的广博,感受到语文外延之大,而对于课堂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的“大”还是无从落脚。笔者认为,从教学预设做起,以生成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作为评价的标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由之路。在长时间的教学探索中,特别是有意识注意到教学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时,自己有所感悟。
  从教学预设的角度看,要取得课堂的高效,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读好文本。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而解读文本和一般的读者欣赏性的阅读是有区别的。我们语文教师阅读文本,目的不是简单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抑或语言艺术,最终的目标是起到一个引领者的作用,所以我们除了完成作为一般读者的必要的阅读之外,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作品语言表达的艺术魅力。教师甚至要以眉批、旁批、读后感等形式进行若干次的阅读,要注意到那些特别具有表现力的内容,包括词句。这一过程,最忌讳的是在初读文本后,就迫不及待地看教参上的分析,之后便以为自己读懂了,可以为学生教学了。对于作品,教师必须真正达到“心领神会”,有自己的独特的思考感悟,这才能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师本”基础。
  2、要捕捉到文本中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美味”。学生的理解层次因年龄与阅历的不同而不同,他们不可能将文本中所有的精华都点滴不漏地吸收干净。有时候,我们在有了自己对于文本的感受之后,就有一种迫不及待的冲动,似乎一定要告诉学生,一定要让学生也去发掘出来,结果是适得其反。语文教师在处理文本,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时刻要想着,你的学生,那些孩子们,他们会怎样想,他们能领会到什么,把那些他们能领会的而又是文章精髓的“点”找出来,这才是进行下一步教学预设的基础。而这些点既包括文章的思想意蕴、语言表达艺术,要兼顾到对于学生语言能力、审美能力甚至情商素养的培养。
  3、要设计好文本理解的梯度。我们真正理解一篇文章,恐怕也不是一次性解决问题的,学生在读文章的时候,比我们遇到的困难与困惑更多,所以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层层递进的梯度设计就显得十分必要。大体的思路不要离开“整体——局部——整体”的框架,初读后,他们能感受到什么,情节梳理或局部的段落研读后又有什么发现,结合作者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后的赏析性阅读后又会有什么更深入的发现,这是我们在语文教学设计中做的很重要的工作,千万不能随意出问题、布置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4、要通过活动的设计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设计中,有时候我们不自觉地就会走到这样一个设计误区,教师要做什么,首先其次然后,把自己的教学活动,甚至连同过渡语都想得十分周到,而偏偏为学生想到的不多,如果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把他们作为这篇文章的读者,他们首先要怎么做,其次应该怎样做,在这些过程中,他们有多少静静的读书的时间,有多少出声诵读的时间,有多少安静思考的时间,多少相互研讨交流的时间,有多少通过口头或者书面表达的时间,而这些过程中他们能做到什么,这才是我们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学生只有有足够的“空间”,才会有走进文本的机会,才会展示出他们个性化的思考与发现,才能将提高其语文素养落到实处。
  5、要打破那种机械预设的束缚,进行“一点多线”的预设。普通的教学设计,往往是一条线,即使是所谓的优质课上也是这样的。其实,现实的教学中我们的预设经常和学生的课堂反应是不一致的,当我们发现学生没有按照我们的意愿去走的时候,我们采用的办法是无论如何也要将他们拉回来,学生在意犹未尽的情形之下被硬拽回来,自然不情愿,课堂也有更多的雕琢的痕迹。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设计某个点上的“多线”,预设出许多分支,我们可能就更从容,学生在某个点上可以更深入,因为这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教学效果反而更好。《皇帝的新装》教学,我们就想让学生关注皇帝、大臣、官员以及孩子,可是一些孩子就是对骗子感兴趣,觉得他们做了好事,甚至有的孩子还想到骗子骗来的金钱会救济那些被皇帝官员欺压的穷苦百姓,如果我们提前有这样的预设,遇到这样的情形就顺着学生的走下去,说不定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从教学生成的角度看,我们在课堂操作中也要注意几个方面。
  1、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与表达的机会。在课堂操作中,学生时刻处于一种思考状态才是理想的。而我们有时候只给他们留下一条“狭长的通道”,学生按照我们的意志去思考,去回答问题。即使表面上看不错的课堂效果,但实际上学生在我们的反复启发下找到了近乎标准的答案,可实际上他们的思维并不开阔,这样的语文课也大不起来。只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与表达的空间,他们经过认真仔细地思考与准备,他们的表达也才会更有条理性,他们的所谓生成才会更多、更深入、更有现实的意义。
  2、既要关注个体,更要关注整体。语文的大,有时候也体现在对于整体的关注,这是检验课堂效果的主要指标。个体的探索与发现,可以起到带动与引领作用,可以触发他们更多思维火花的闪现,而整体认知感悟的广度深度才是实实在在的效率。我们在课堂上常常为一些优秀学生精彩的生成性展示而欣慰,这的确是我们的重大收获,但仅仅是一方面的,更重要的是让所有学生都有这样的机会,都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成为教师与部分优生的陪衬。一节课的师生直接交流毕竟是有限的,如果采用生生交流,那参与率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有效的语文活动是提高参与率,进而提高效率的极好的方式。
  3、突出活动中的思辨性。很多时候,我们因设计的原因,在课堂上的语文活动,大都是一个声音,甚至有的问题根本没有研讨的意义与价值,常见的不过是对于一个问题大家相互的补充完善,长时间这样的模式,导致学生有一种心理期待,老师会有一个完整的答案的,到时候老师一定会讲。语文的价值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论,这是我们的共识,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才会提高能力。所以在设计语文课堂环节,尤其是设计语文活动的时候,要常常设计思辨性强的探究活动、探究问题,以多角度发散思维为目标,鼓励不同意见的争论,这样的课堂才会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热情。
  4、善于捕捉教学契机,进行生成性的拓展与深化。无论怎么精妙的设计,在实际操作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个性各异的学生个体,我们无从得知他们会怎样理解问题。所以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要善于捕捉教学契机,能顺应学生的思路,去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加以适当引导,最终回归到对于文本的深刻的与个性化的解读上。遇到带有出乎意料的理解时,教师不可轻易地以不恰当或者没有意义等理由去打断他们,而要积极地去利用这些“出乎意料”,有时会成为极好的教学资源。比如《老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极力地让孩子们感受老王的善良,可是有的孩子却说不喜欢老王,那我们不妨就着他的不喜欢的理由去深化,去让他们理解卑微的生命的尊严问题,也许会另辟蹊径,有更有意思的发现。
  5、生成后的积累归纳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经常在老师的要求下写读书笔记,这是个好的习惯,但是对于课堂上深入探究过的文章,那些曾经的思考,往往不再去积累,这多少有点令人遗憾。在教师的引领启发下,在同学相互之间的交流中,学生会有很多的思考,这种思考对于他们语文能力的提升,对于他们思想的陶冶,甚至对于他们的成长都是很有好处的。将自己在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以各种形式去积累下来,便是语文的巨大收获,而且在积累的过程中依然融入再次的思考,这个意义就更大了。积累的方式多样,比如把自己的发现以随笔的形式记录,或者写成小感悟文章,有的还可以用课本诗、课本剧等形式展示。对于课外的文章学生尚且能写出几百字的读书笔记,那么面对师生共同学习了的文本,应该会有更加深入的体会,写下来就是财富。
  总之,在大语文教学理念下,我们可以探究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我们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能在日常的备课与上课中,充分把握好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就会在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上再进一步。
  
  李文飙,教师,现居山东淄博。
其他文献
在《英语课程标准》九个级别中的五级目标中,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进行了详细描述: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恰当使用英语中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期刊
从音乐人类学视角审视音乐,钢琴音乐与音乐文化是相互渗透的,但目前大多高师钢琴教师还未认识到这一观点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本文从这种钢琴音乐与音乐文化进行相互渗透的可能
对于英语学科而言,由于该学科完全不同于母语,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影响学习效率.再加上学生从初中升到高中,英语学习内容、课程标准、教学方式等均发生
期刊
一个有智慧的英语教师应该怎样教学?答案定会有很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力、引导学生懂得协作探知、能择机循循善诱等等.但无论何种答案,都离不开从学生的“生情”和“学情”
期刊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教育体系,容纳着超过20万音乐教师和2亿的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但是在教学成果上却并不如人意。除却为数不多的特长生和爱好者,大部分学生十数年的教
声乐表演中情感的融入不仅是声乐表演的基本要求,还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围绕声乐表演中情感的融入需要的基本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和训练声乐表演中情感的融入等
后效(washback)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特殊概念,一般指一个测验的使用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语言教师和学习者的行为,而他们的行为是在有测验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的,这些行为会促进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语文最具情感,语文充满灵性,因此语文课堂应洋溢生机,真情流淌,成为师生的“情场”。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充满了强烈的人性人格和人情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的过程是作品塑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六大解放”理念,要求教师在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基础上多解放学生的大脑、眼、口、手、耳等,要求教师能紧扣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活化教学策略和方法,
期刊
本文对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创作手法和体裁、和声旋律、情感表达、音乐表现形式等发面做出分析,不仅展现了浪漫音乐作品中的艺术魅力,更指出了浪漫主义时期下钢琴音乐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