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洪海:京津科技谷的基本情况及发展定位是怎样的?对入驻企业提供怎样的服务?怎样协助入驻企业的发展?
袁志兴:京津科技谷位于天津市武清区,它是天津市的市级示范工业园区,也是天津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京津科技谷是黄兴国市长在2007年亲自创意成立的。虽然只发展了6年时间,但是我们已经把园区10平方公里全部建成和摆满项目,二期开发完成后将达到33平方公里。
京津科技谷的产业定位就是京津之间的科技企业的产业化基地。企业就像小树苗,入驻园区后,就如同进入了一片森林,会获得更快的成长。我们用“谷”的理念来连接京津之间的科技企业。京津科技谷有几大特色:
一是区位特色。武清区在京津之间,如果将北京城区和天津城区连成一条直线,再延伸到滨海新区的话,那么这条直线的正中间就是武清区。武清区距北京城区只有80公里,开车到北京南五环只需40分钟。武清区内路网九横九纵,7条高速,14个出入口,保证每个节点找到高速出口不超过10分钟。在京津科技谷,112高速和京沪高速互通,京沪高速有一个出入口就在园区内。武清是国家级的电子物流示范基地,亚马逊、当当网、凡客诚品、唯品会、国美、苏宁等大型企业都落户武清区。
根据区位特色,京津科技谷的一大发展目标就是要做“首都产业有序转移的示范区”。北京是以自主创新为使命,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但是现在北京搞产业化缺乏基础。京津科技谷为首都企业提供了一个科技型企业的产业化基地。京津之间可以很好地互补,把研发包、销售总部留在北京,产业化基地可以由天津特别是武清的园区来承接。
二是产业特色。京津科技谷的产业分为四个板块,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和制造,目标就是打造最具特色的产业新城。京津科技谷现进驻的知名企业包括,中国钢铁研究院、国美和苏宁两大电子物流示范基地,贵航、陕航两大航天航空产业配套基地。我们围绕这些大企业做产业链延伸。比如,我们依托中国钢铁研究院形成新材料主题园,依托国美、苏宁形成物流产业园,依托中航工业两大上市集团形成了航空航天主题园,在1个科技谷内,形成N个发展产业模块,围绕四大产业定位推进产业的聚拢,推进产业链的延伸。围绕这个产业链,我们做了两个平台,一个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一个是后期保障服务平台,也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三是服务特色。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我们以企业的创新发展服务为使命。围绕着为企业服务,我们建设了2.1万平方米的科技型企业孵化器,12万平方米的企业加速器,3.2万平方米的企业家沙龙场地,能满足企业的吃、穿、住、行各个方面,让企业进驻这里,来得了、落得下、不想走。
刘洪海:产业发展怎样在体制和机制上创新才能够实现?您一直倡导的精品强国梦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于滨:我们曾经给《中国计算机报》投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后来引起了科技部和国务院的重视,派调研组到中关村来调研,最后出台了国务院18号文件,将全国所有软件企业的增值税由17%降到3%。这就是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曾经做过的一件事儿。
从产业的体制和机制创新角度,我的实践是发现,所有的企业、企业家们,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产业,对产业共同利益没有认识。园区的产业需要体制创新,需要实现共享、共建、共有。现在咱们的园区产业普遍缺少产业体制来为产业的共同利益负责任。
从产业机制上来说,首要的是产业诚信机制。发改委有一个领导曾经到美国留学了三年,回来后写了一篇文章,他说整个中国的市场经济都缺乏产业诚信机制。我们软件协会在三年前曾发起了《可信中关村公约》,推出可信员工认证方法,选了5家企业试点,给他们挂了“可信员工证”,到现在已经有60个研究生办了“可信员工证”。办理之前,每年会有一半的人在户口落地后离开企业,现在一个也不走了。产业诚信机制实际上对于稳定科技企业的创业人才非常重要。
第二是产业公正机制。事实上,我们当下因为诚信机制缺失,企业、政府、员工之间缺乏信任连接,产业的公正机制也不被企业信任。
第三是产业共托机制。中国社会缺少和平年代的万众一心机制,我们都是在快要亡国的时候才会出现抗日救国,万众一心。和平年代,流行的是麻将文化,都盯着上家,看着下家,然后看着自己的胡牌。为此,在海淀园管委会和海淀区政府管理办的支持下,我们发起了诚信联盟,发起了万众一心的机制。我们的目标是覆盖全国200个产业,每个产业选出100个精品,打造7000个可信精品店,每个精品店联络500个可信用户,每个产业350万可信用户,团购可信精品。
去年9月18日,老百姓上街抵制日货,在那种混乱的情况下,我代表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向全国推出了“精品强国宣言”,“可信联盟 精品强国”。我们发现,任何一个事业成功所要遵循的四大规律:第一是成业规律,我们现在唯一可以信任的就是规律,因为成业规律叫圆众望,圆梦想。毛泽东就是因为圆了中国民众的大梦,阿里巴巴就是因为圆了中国2000万小企业的众望,所以毛泽东是伟大领袖,阿里巴巴是伟大的公司。
和平年代同样需要圆众望圆梦想,园区的产业有共同利益,园区管委会建立自己的产业机制,产业和组织拥有共建共有,共同守护企业的共同利益,建立产业的诚信机制、公正机制、万众一心机制和产业标准的机制,然后让所有企业对园区的企业有信心,对园区管委会有信心。
我到企业调研过,企业最怕的是外地的园区管委会,这其中就有信任问题,诚信机制问题。诚信是一切问题的起点。所以精品强国梦,就是要感召全国企业共托可信精品,惠民诚信强国。
刘洪海:万德兴业扮演着企业和园区的双重角色,如何在这两个角色中实现转换?
王珲:企业入驻园区的需求是希望能从园区获得相关服务,来支持企业更好地发展。园区的需求就是通过吸纳更多的优秀企业,来实现园区的产业升级。万德兴业将二者的需求相互结合,最终达到二者的共赢。 今年我们国家的热点话题是城镇化,城镇化对于产业的影响,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促使产业外移。随着中小城市、中小城镇的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逐步改善,配合户籍制度的支持,会使外来劳动力逐渐地从北上广这些大型城市向三、四线城市转移。在全国范围内能够实现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面对这种情况,企业为了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也会考虑将他自身的一些劳动密集的或者是土地密集的职能部门向三、四线城市转移。同时将企业总部和研发机构留在一线城市,实现企业的产研分离。
城镇化使得城市圈实现,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连接,将核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连接得更紧密。这样一来,企业在产研分离的同时也会实现管理上的改变。万德兴业要做的就是,帮助企业按照企业不同需求寻找一个更好的产业,从政策、金融、人力资源等各方面去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使企业所在的园区,从原来的研发和生产相结合的传统形式,向更高级的专业化的形式发展。
在企业的职能部门转移出去之后,也会有大量的土地和厂房的空余,这对园区来讲是土地资源的浪费。这个时候,我们也会根据企业的需求,把闲置的资产进行回购或者回租,重新分配给那些有需求的企业。对企业来讲,一方面盘活了闲置资产,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一定的资金收益。对园区来讲,有更多的企业入驻,从而满足了园区的产业升级需求。所以对万德兴业来讲,不管是作为企业,还是作为园区,只要充分了解了我们的客户(入园企业)的需求,并充分结合所在园区的需求,就能够促使园区和企业共同发展。
刘洪海:技术标准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产业联盟就是要开展联合创新,共同应对国际竞争,这两方面科技园区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刘涵:据不完全统计,今年自主创新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技术标准(包括联盟),中关村超过百家。闪联从2003年到现在,经过10年的时间,制定出一个中国自主的产业集群技术标准。现在正围绕国际化标准组建产业联盟,有196家涵盖了我国大大小小的生产企业和芯片企业。
闪联一路走来,2005年是关键的一年。到2005年4月,闪联成为国家正式的行业标准,发展势头很好。2005年闪联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点。当时是批准成立这样的一个组织,12家企业,联想作为牵头单位,大家以合作的方式共同来研究这样的标准。2005年,我们遇到很v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希望参与进来,包括国际化大企业也希望加入这个组织。但是国际化企业的加入对我们的应用机制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比如原来的大型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贡献出来的标准,这些知识产权怎样能得到保护?新加入的企业他们都会跟联想签订保密文件。企业加入的是中国的产业组织,联想再大也不能代表整个产业联盟。后来越来越多地遇到法律上的障碍和问题。
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一直在想,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找到民政部和相关部委,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最后我们找到中关村,中关村提了一个方案,让我们尝试注册一个协会,用社团反映的方式来做这些工作。我们的会员是全国的,甚至是海内外的。主要是坐在一起做技术的创新,推动产业的发展。实际上中关村科技园区用他们自己的形式帮我们解决了很大的难题。我们平均每一周就会有新的会员加入。随着更多企业加入进来,这个标准不断地得到完善。
2009年,中关村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明确指出鼓励产业联盟更新型社会组织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和工程,正式启动了产业联盟反映实体地位的研究和探索。
其实创新绝对不仅仅是产业和企业的事,也是园区的事。园区的创新能为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更好的生态环境。从这个角度来说,园区在创新的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要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就要调整自身的资源,提升相关配套的能力。
刘洪海:请四位各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园区与企业的共赢之道。
袁志兴:京津同城,共赢发展!
于滨:圆愿景,圆梦想。
王珲:以服务为本,以需求为目标。
刘 涵:企业竞争的时候,所属的园区归结为软实力,软硬一体协同创新,共建生态。
袁志兴:京津科技谷位于天津市武清区,它是天津市的市级示范工业园区,也是天津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京津科技谷是黄兴国市长在2007年亲自创意成立的。虽然只发展了6年时间,但是我们已经把园区10平方公里全部建成和摆满项目,二期开发完成后将达到33平方公里。
京津科技谷的产业定位就是京津之间的科技企业的产业化基地。企业就像小树苗,入驻园区后,就如同进入了一片森林,会获得更快的成长。我们用“谷”的理念来连接京津之间的科技企业。京津科技谷有几大特色:
一是区位特色。武清区在京津之间,如果将北京城区和天津城区连成一条直线,再延伸到滨海新区的话,那么这条直线的正中间就是武清区。武清区距北京城区只有80公里,开车到北京南五环只需40分钟。武清区内路网九横九纵,7条高速,14个出入口,保证每个节点找到高速出口不超过10分钟。在京津科技谷,112高速和京沪高速互通,京沪高速有一个出入口就在园区内。武清是国家级的电子物流示范基地,亚马逊、当当网、凡客诚品、唯品会、国美、苏宁等大型企业都落户武清区。
根据区位特色,京津科技谷的一大发展目标就是要做“首都产业有序转移的示范区”。北京是以自主创新为使命,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但是现在北京搞产业化缺乏基础。京津科技谷为首都企业提供了一个科技型企业的产业化基地。京津之间可以很好地互补,把研发包、销售总部留在北京,产业化基地可以由天津特别是武清的园区来承接。
二是产业特色。京津科技谷的产业分为四个板块,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和制造,目标就是打造最具特色的产业新城。京津科技谷现进驻的知名企业包括,中国钢铁研究院、国美和苏宁两大电子物流示范基地,贵航、陕航两大航天航空产业配套基地。我们围绕这些大企业做产业链延伸。比如,我们依托中国钢铁研究院形成新材料主题园,依托国美、苏宁形成物流产业园,依托中航工业两大上市集团形成了航空航天主题园,在1个科技谷内,形成N个发展产业模块,围绕四大产业定位推进产业的聚拢,推进产业链的延伸。围绕这个产业链,我们做了两个平台,一个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一个是后期保障服务平台,也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三是服务特色。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我们以企业的创新发展服务为使命。围绕着为企业服务,我们建设了2.1万平方米的科技型企业孵化器,12万平方米的企业加速器,3.2万平方米的企业家沙龙场地,能满足企业的吃、穿、住、行各个方面,让企业进驻这里,来得了、落得下、不想走。
刘洪海:产业发展怎样在体制和机制上创新才能够实现?您一直倡导的精品强国梦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于滨:我们曾经给《中国计算机报》投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后来引起了科技部和国务院的重视,派调研组到中关村来调研,最后出台了国务院18号文件,将全国所有软件企业的增值税由17%降到3%。这就是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曾经做过的一件事儿。
从产业的体制和机制创新角度,我的实践是发现,所有的企业、企业家们,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产业,对产业共同利益没有认识。园区的产业需要体制创新,需要实现共享、共建、共有。现在咱们的园区产业普遍缺少产业体制来为产业的共同利益负责任。
从产业机制上来说,首要的是产业诚信机制。发改委有一个领导曾经到美国留学了三年,回来后写了一篇文章,他说整个中国的市场经济都缺乏产业诚信机制。我们软件协会在三年前曾发起了《可信中关村公约》,推出可信员工认证方法,选了5家企业试点,给他们挂了“可信员工证”,到现在已经有60个研究生办了“可信员工证”。办理之前,每年会有一半的人在户口落地后离开企业,现在一个也不走了。产业诚信机制实际上对于稳定科技企业的创业人才非常重要。
第二是产业公正机制。事实上,我们当下因为诚信机制缺失,企业、政府、员工之间缺乏信任连接,产业的公正机制也不被企业信任。
第三是产业共托机制。中国社会缺少和平年代的万众一心机制,我们都是在快要亡国的时候才会出现抗日救国,万众一心。和平年代,流行的是麻将文化,都盯着上家,看着下家,然后看着自己的胡牌。为此,在海淀园管委会和海淀区政府管理办的支持下,我们发起了诚信联盟,发起了万众一心的机制。我们的目标是覆盖全国200个产业,每个产业选出100个精品,打造7000个可信精品店,每个精品店联络500个可信用户,每个产业350万可信用户,团购可信精品。
去年9月18日,老百姓上街抵制日货,在那种混乱的情况下,我代表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向全国推出了“精品强国宣言”,“可信联盟 精品强国”。我们发现,任何一个事业成功所要遵循的四大规律:第一是成业规律,我们现在唯一可以信任的就是规律,因为成业规律叫圆众望,圆梦想。毛泽东就是因为圆了中国民众的大梦,阿里巴巴就是因为圆了中国2000万小企业的众望,所以毛泽东是伟大领袖,阿里巴巴是伟大的公司。
和平年代同样需要圆众望圆梦想,园区的产业有共同利益,园区管委会建立自己的产业机制,产业和组织拥有共建共有,共同守护企业的共同利益,建立产业的诚信机制、公正机制、万众一心机制和产业标准的机制,然后让所有企业对园区的企业有信心,对园区管委会有信心。
我到企业调研过,企业最怕的是外地的园区管委会,这其中就有信任问题,诚信机制问题。诚信是一切问题的起点。所以精品强国梦,就是要感召全国企业共托可信精品,惠民诚信强国。
刘洪海:万德兴业扮演着企业和园区的双重角色,如何在这两个角色中实现转换?
王珲:企业入驻园区的需求是希望能从园区获得相关服务,来支持企业更好地发展。园区的需求就是通过吸纳更多的优秀企业,来实现园区的产业升级。万德兴业将二者的需求相互结合,最终达到二者的共赢。 今年我们国家的热点话题是城镇化,城镇化对于产业的影响,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促使产业外移。随着中小城市、中小城镇的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逐步改善,配合户籍制度的支持,会使外来劳动力逐渐地从北上广这些大型城市向三、四线城市转移。在全国范围内能够实现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面对这种情况,企业为了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也会考虑将他自身的一些劳动密集的或者是土地密集的职能部门向三、四线城市转移。同时将企业总部和研发机构留在一线城市,实现企业的产研分离。
城镇化使得城市圈实现,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连接,将核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连接得更紧密。这样一来,企业在产研分离的同时也会实现管理上的改变。万德兴业要做的就是,帮助企业按照企业不同需求寻找一个更好的产业,从政策、金融、人力资源等各方面去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使企业所在的园区,从原来的研发和生产相结合的传统形式,向更高级的专业化的形式发展。
在企业的职能部门转移出去之后,也会有大量的土地和厂房的空余,这对园区来讲是土地资源的浪费。这个时候,我们也会根据企业的需求,把闲置的资产进行回购或者回租,重新分配给那些有需求的企业。对企业来讲,一方面盘活了闲置资产,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一定的资金收益。对园区来讲,有更多的企业入驻,从而满足了园区的产业升级需求。所以对万德兴业来讲,不管是作为企业,还是作为园区,只要充分了解了我们的客户(入园企业)的需求,并充分结合所在园区的需求,就能够促使园区和企业共同发展。
刘洪海:技术标准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产业联盟就是要开展联合创新,共同应对国际竞争,这两方面科技园区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刘涵:据不完全统计,今年自主创新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技术标准(包括联盟),中关村超过百家。闪联从2003年到现在,经过10年的时间,制定出一个中国自主的产业集群技术标准。现在正围绕国际化标准组建产业联盟,有196家涵盖了我国大大小小的生产企业和芯片企业。
闪联一路走来,2005年是关键的一年。到2005年4月,闪联成为国家正式的行业标准,发展势头很好。2005年闪联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点。当时是批准成立这样的一个组织,12家企业,联想作为牵头单位,大家以合作的方式共同来研究这样的标准。2005年,我们遇到很v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希望参与进来,包括国际化大企业也希望加入这个组织。但是国际化企业的加入对我们的应用机制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比如原来的大型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贡献出来的标准,这些知识产权怎样能得到保护?新加入的企业他们都会跟联想签订保密文件。企业加入的是中国的产业组织,联想再大也不能代表整个产业联盟。后来越来越多地遇到法律上的障碍和问题。
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一直在想,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找到民政部和相关部委,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最后我们找到中关村,中关村提了一个方案,让我们尝试注册一个协会,用社团反映的方式来做这些工作。我们的会员是全国的,甚至是海内外的。主要是坐在一起做技术的创新,推动产业的发展。实际上中关村科技园区用他们自己的形式帮我们解决了很大的难题。我们平均每一周就会有新的会员加入。随着更多企业加入进来,这个标准不断地得到完善。
2009年,中关村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明确指出鼓励产业联盟更新型社会组织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和工程,正式启动了产业联盟反映实体地位的研究和探索。
其实创新绝对不仅仅是产业和企业的事,也是园区的事。园区的创新能为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更好的生态环境。从这个角度来说,园区在创新的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要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就要调整自身的资源,提升相关配套的能力。
刘洪海:请四位各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园区与企业的共赢之道。
袁志兴:京津同城,共赢发展!
于滨:圆愿景,圆梦想。
王珲:以服务为本,以需求为目标。
刘 涵:企业竞争的时候,所属的园区归结为软实力,软硬一体协同创新,共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