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山追梦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o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我做过很多很多的梦!在琴山上却是我今生实实在在地成就梦想的地方!
  1988年的8月,高考落榜的我鬼使神差的来到这琴山上,一蹲就是十年,我的泪水和汗水就洒在琴山上!琴山成了我今生难以忘却的记忆!
  琴山位于甘肃省正宁县罗川乡南部,海拔1160米。山很高,路很陡,土很黄,周围几公里内荒无人烟,山顶上和周围没有一棵树,从乡政府所在地到山顶, 4.5公里羊肠子山路仅能单行一人。山顶凹凸不平,只有三亩大。那时全乡1.3万人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乡上就选择了琴山这个独特的位置,多方筹措资金,推平这座山头,将广播电视转播台建在了上面。琴山山高、风大且急,经常是黄尘飞卷,铁塔顶部的重百斤的工作平台铁盖子常被呼啸的北风吹起,“啪”,又猛然砸下,令人毛骨悚然,有时半夜惊起,心律突然加快,惊悸异常,让人失魂落魄。由于琴山山高,有关技术人员检测显示,该转播台建在了“雷区”(虽然安装了一定的避雷设施,但有时候根本不顶用)。1989年7月20日中午,琴山上一阵狂风暴雨袭来,我迅速关掉转播机,刚出了机房门,突然一声炸雷在我头顶响起,震得我当时失去了知觉,电视插转机、电力变压器全部被雷击坏。好在当天有姓巩的待业青年同在,他把我扶上床,我在他哭声中才渐渐恢复了知觉,以致后来,只要天上打雷,我就神经质似哆嗦起来。赶紧关门挡窗,用被子将自己包严裹紧。
  琴山上有电无水,刚开始用塑料桶往山上提水,弯弯曲曲的山路七拐八绕,走走歇歇,二十斤水提到山上至少需要三个小时。站在琴山山顶,四郎河像一条玉带从东向西缓缓流淌,我们每天只能望河止渴。时间长了,没有水是最头疼的事,乡上领导看到我们这样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干脆为转播台做了一辆木质的架子车,买了一个铁皮水桶,让我们到附近的塬上拉水。拉水,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实在太难了。琴山到最近的塬面上——罗沟圈村水塔要十几里路不说,最难的是,从琴山上塬有六七里山路,一连八个陡坡,拉上空架子车都费时费力,等到上了塬面已是人困腿软。有时好不容易到了水塔跟前,结果水塔毁坏无水,于是我俩拉上水桶,从罗沟圈村开始了马拉松式游走,一路经过汉子、唐兴、于家拉、再到上南村,为了一桶水,要跑多半天,走三四十里路,好不容易装满了一桶水拉到塬面,放坡却成了最头疼的事。有次,我和死神擦肩而过,差点送了性命。我俩拉着水桶走到第四个陡坡时,突然我脚底一滑,水桶一晃荡,一百公斤的铁皮水桶和架子车带着我,一同滚到了一个窄坡地上,而下面就是万丈深渊,我扭伤了腰,崴了脚,医治了几个月。想想当时的后果,真叫人不寒而栗。后来没办法,我俩干脆在塬面等过路客,有时运气好,遇上几个过路的,说上几句好话,他们帮着我俩将拉水车子一直放到坡下后,又帮着将车子推上山顶。水在琴山上成了最稀缺的东西,因此,我俩倍加珍惜,一桶水吃十几天。遇到下雨天,我俩就接雨水吃,隆冬季节,大雪封山,一个人围着火炉,消雪水就成了最惬意的事,收集得好,装上两大瓮,沉淀好比雨水还好吃。
  我常常孤独地站在琴山顶上,看黄黄的天、看光秃秃的地、看一条彩带似的四郎河。令我最难熬的是遇上连阴雨或大雪封山的日子,缸里贮存的面菜吃完了,挨饿受冻成了家常便饭。在琴山工作不到半年,我体重从一百五十斤骤然降到九十多斤,我只觉得头晕身轻脚重。有天下山买菜,我一阵炫目头晕,滚下五米高的山坡,醒来时我已躺在乡医院的病床上,还好,没有伤筋动骨,只是擦破了点皮。眼前的几位农民说,是他们几个将我抬到医院的。医生说我高血压不到70,低血压只有50多一点,已经得了严重的低血压病,赶紧要治的,否则这样下去,会出大问题的。输了两瓶液体,又买了几盒口服葡萄糖,我说没事,我要上山去。因为转播台上没人,几位热心农民硬是挡住了一辆小四轮拖拉机,将我扶上机子,从附近的“银西公路”绕道而行,走到琴山跟前,又搀扶着送上转播台。我不认识他们,但他们知道我。因为罗川一万多人晚上围着电视,就靠我转播收看唯一的中央一台节目!
  在琴山,我刚参加工作时是个临时工,一月三十多元钱,养不了家,糊不住口,加上亲戚朋友的讥讽,我早有撂挑子不干的念头了,但是我不知道,我早已成了当地的“离不开的人”。后来乡上领导和当地群众对我的关心和好多举动深深地感动了我,以致使我永远放弃了要离开琴山的念头。
  广播电视转播台建起来以后,看到我俩生活极为困难,乡长闫晓东差人为我们免费送来面粉和食用油,每到节假日,乡政府、机关、学校、当地个体户等自发地背上烟酒、米面、饮料上来慰问我们。有时离我们最近的南山村群众时常为我们送菜甚至送饭。后来只要我下山买蔬菜水果,当地群众一见面就将我的菜篮子塞得满满当当,一分钱也不收,好多次弄得我尴尬异常,心存愧疚!
  自己虽然受苦,但罗川群众离不开我。看到领导和当地群众这么重视广播电视讯号转播工作,又对我这么关心爱戴,我要走的心慢慢地收回来了。每天我除了认真转播好中央、省级台的广播节目外,在县上节目信号收不到的情况下,我就根据罗川地域特色,自己办起《罗川新闻》《秦腔名段欣赏》等节目。每周两期,自己既当记者编辑,又当播音员,没想到,这些节目播出后倍受群众喜爱,省市领导检查后给予了高度评价,且在全省、全市作了介绍推广。
  琴山虽然寂寞难耐,但给我读书却提供了难得的好机会。我从每月三十多元的工资中省下五六元钱,订了五六种报刊,同时不管走单位还是串亲戚,凡是能看到的书籍我都千方百计地借来阅读,尤其读了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在困难的日子里》等书籍对我触动很深、受益匪浅。我记住了一本书上的一句名言“艰苦中想不到以往的幸福就会悲观失望,幸福中不思以往的艰苦就会忘本” 。
  众多的书报为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我整天浸淫书报和广播电视节目中,自得其乐,生活慢慢变得充实起来,也不再那么孤单了。有时看着看着书报,自己就有了一种写稿的强烈欲望,于是周围的新人新事在我的脑海变得鲜活起来,我把他们中间美的东西原汁原味地写出来。买不起稿纸,我用一张稿纸作印格,用白纸工工整整地一笔一划地抄写好,装进自己糊制的信封里,每周下山取报纸时,将稿件投出去。刚开始投出去的稿件几乎都石沉大海。投的稿多了,想不到稿件一篇接一篇登出了,开始是市级、省级,几年过去,甚至连中央级报刊也刊登了不少。同样从少年就作着“作家梦”的我,偶尔灵感一来,也忘不了写一些散文、诗歌、小说、随笔、杂文等,有不少作品也见诸报刊。在琴山工作10年里,我的作品在全国、省、市连连获奖,“全省优秀报道团干部”“全区新长征突击手”“全省优秀通讯员”“全省优秀编辑记者”“全市十佳记者”等多种荣誉称号纷至沓来。一时间,“乡村名记者”“乡土作家”的桂冠不约而同地安在了我的头顶上。
  荒凉偏僻的琴山从此不再寂寞,慕名而来的新闻和文学爱好者不乏其人,他们不嫌吃住条件差,一待就是几天,我们谈人生、谈梦想、谈写作,谈生活感受,在我的影响带动下,大家纷纷效仿,在圈内掀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读书写作热潮,几年过去,圈内竟有八位因写新闻出名而终生干上了新闻这个行当,有五位加入了省、市作家协会,且出版了专著。有几位还成了当地有名的“名记者”“名作家”“名编辑”。在琴山的第六个年头,命运之神突然降临到我的头上,我这个高考落榜的青年被有幸被有关部门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我还担任了媒体负责人。说实话,这个梦我可从来没有想过!
其他文献
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我兴奋地向正在田里收割麦子的父亲报喜去了。  田里的麦子一片金黄,像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一阵风吹来,田里的麦穗仿佛笑弯了腰,也在为我点头祝贺呢。  我挥舞着殷红的录取通知书,激动地向父亲高声地呼喊着。父亲直起了腰,脸上露出笑眯眯地笑容。他将汗渍渍的双手在身上擦了擦,接过录取通知书,古铜色的脸庞,也愈发红润了。他忽然冲我肩膀上打了一拳,说道:“好小子,行啊,有出息啦!”  我猝
期刊
谁也没想到莫小语会为了我改变。那个浓妆艳抹的坏女孩乖乖地听我补课。可是我不喜欢她啊,我只能选择伤害她。可是当我生命遇到威胁时,正是她把我推出了困境。她才是我青春里最美丽的忧伤。  真正认识莫小语是在高二那年春天快要飘走的时候,她长得高高瘦瘦,很白净,一头清汤挂面般的长发牢牢地束在头顶。但这些都不是我记住她的理由,一切因为她是个坏女生,浓妆艳抹、打架、上课捣乱、逃课吸烟无所不会,我不喜欢这样的女生。
期刊
1.交易学与择偶观。  假如把男人、女人分为ABCD四种优秀程度,那现在的现状就是,A男想找B女,B男想找C女,C男找D女,所以D男就剩了。反之,女人方面却不同,即是,ABCD女都想找A男。最后结果是剩下A女和D男。  经济学里有个案例: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一只熊,那么对手不会是熊!只要比另一个人快一步就胜利。  2.博弈论与追女生。  如四个男生都去追一个漂亮女生,那她一定会摆足架子,谁也不答理;
期刊
作为人类发明的书写工具,笔的历史远远不如纸的历史那样受到关注。然而,在人类几千年的书写史中,笔时时刻刻陪伴着人们,甚至成了很多人心爱的朋友,也自有它一番动人的发展演化历史……  中国独有毛笔,  历史远在蒙恬制笔之前  在各种各样的笔类制品中,毛笔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毛笔的发明一般人都以为是秦代的蒙恬,但
期刊
20世纪80年代初期,社会正经历一次大变革,分田到户一下子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原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天只挣几分钱”的日子不复存在,似乎一夜之间生活有了希望,人人都有了盼头,农民下地不再等生产队的钟声和统一安排,而是自愿自发下地干活——那个过程叫“发家致富”。  我家和人们一样,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淘金,母亲依赖她的巧手吊挂面,然后父亲用扁担把成品送往虞乡医院。俗话说靠山吃山,父亲仍然继承着祖传
期刊
蝉太太性子急,蝉先生反应慢。夏天早晨,蝉先生临出门,蝉太太连珠炮般叮嘱:出门小心热;挑棵好树;多喝水;别被晒着;不许找外遇……蝉先生一声不吭,听完走了。蝉太太觉得自己被忽视了,很难过。黄昏时,蟋蟀先生来做客,说:你家蝉先生,今天奇怪得很,爬到树上,忽然反应过来什么似的,开始连珠炮念:知了知了知了知了……  路上遇到个术士,说看我根骨奇佳,很是有缘,愿以打折价钱,教授我阳光游泳术。会此术者,可在夏季
期刊
当你抱怨自己很辛苦的时候,请看看那些透支着体力却依旧食不果腹的劳动者,在办公室里整整资料能算吃苦?在有空调的写字楼里敲敲键盘算是吃苦?如果你为人生画出了一条很浅的吃苦底线,就请不要妄图跨越深邃的幸福极限。  当你看了《杜拉拉升职记》,你觉得外企真好,可以出入高档写字楼,说着让人听不懂的英语,拿着让人眼红的薪水;当你看了《亲密敌人》,你觉得投行男好帅,开着凯迪拉克,漫步澳大利亚的海滩,随手签着几百万
期刊
中学期间,辣椒就像忠实的“伴读郎”,伴随着我度过了人生中最艰苦的岁月。  1976年秋,14岁的我离开村子到三十公里外的初中念书。当时家里穷,近乎一贫如洗。我成绩优秀,父母决定无论如何也要送我念完中学。说容易,做来艰难。小学时,吃住在家。现在离家远了,须在校食宿。粮食可勉强解决,买菜钱却成难题,父母无力解决。开学前,母亲才想出办法:将辣椒与蒜米捣碎拌匀腌制酸辣椒,让我带上当送饭的菜。  这办法实实
期刊
因家道中落,我从小生活在外婆家。外婆家很穷,却充满着温馨。我有五个舅舅,四舅比我大两岁,叫仁良,五舅和我同岁,叫永良。儿时不懂事,虽是名正言顺的舅甥关系,我却从不叫他们舅舅,都是直呼其名,他们也从不计较。  我们有时也闹矛盾,闹得厉害时甚至闹翻了脸,好几天互不说话。多半是因为我任性的缘故。我有外婆撑腰,所以他们谁也不敢把我怎么样。外公早逝,外婆一手操持全家事务,极有权威。我有靠山,便有恃无恐,只要
期刊
看黑幼龙的采访,七十岁的老人,看他的经历,验证了我最近对于人生进入职业后三个十年的一个思考。  第一个十年是积累的十年:  最开始的起点重要也不重要,但要尽量选择一个可以看清前景的行业,当然如果是行业食物链中越往上越好。  另外,没有无前途的行业,只有没有前途的企业与个人。  如果有机遇的话,在这个十年进行创业尝试也无不可。因为创业本身是创意、机遇与热情三者的产物,所以在二十五到三十五的年纪,如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