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的蜕变之路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veboy07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经典小说之一。这部作品极具新意地以一位叫巴克的狗作为主角,讲述他传奇的经历。在《野》中,通过巴克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方式,反映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表现出的强烈意志,同时也印证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存法则。本文主要对作品中所体现的生存法则、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爱及德勒兹生成动物理论对巴克回归本性的分析和探究。以此来说明巴克的蜕变之路,进而反映出作品的多重主题。其对现代社会也具启示意义。
  关键词:生存法则 自然 爱 本性回归 生成动物
  杰克·伦敦是一位酷爱冒险,经历丰富的作家。《野性的呼唤》即出自他探险路上的所见所闻,克朗代克的淘金经历为他写《野》积累了珍贵的素材。小说带给读者别样的阅读体验,杰克·伦敦打破常规,从动物物种狗的视角向人们展现了“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及人与自然、人与动物间的关系。作者看似在表达物种狗回归自然的主题,却将美国20世纪人们对金钱和财富的欲望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这对我们了解美国当时的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这部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主题仍然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问题,如人类的生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未来人类的何去何从,若面临作品中主人公巴克的处境,人类是否会回归自然,数千年来建立的人类文明会不会土崩瓦解,最后退回到蛮荒世界去?这是杰克·伦敦的深思,也是21世纪人类深思的问题。以下是对作品主题的探析,同时也是巴克追寻自我蜕变之路的研究。
  一、生存法则带来的启示
  巴克从贵族家犬变成带领狼群在荒野中生活的首领,从充满友爱、生活富足的环境中进入到残忍、杀戮、弱肉强食的大自然中,从文明世界跌入适者生存的大自然,巴克经历了许多,最终脱颖而出,成为狼群首领。这种蜕变充分体现了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正如“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认为,自然生活条件迫使生物不断进行自身调整以求适应。在为生存而进行的搏斗中,一切生物可能在一系列持续的进化过程中,产生各种优势和劣势变种;劣势变种逐渐消亡,优势变种的遗传产生新的、更先进的变种”a。为了能活下来,他什么都吃,偷主人的食物,变得狡猾和奸诈。学会挖洞给自己找温暖的小天地,巴克很快适应了北方的生活。为自己赢得生存权,显示出他适应环境的超能力。巴克在北方经历种种艰难险阻后,他那生存的本能凸显了出来,那种生存斗志激昂奋发,在生与死的较量下,他选择前者,将自己放在了适者生存的顶端。我们在巴克身上看到他顽强的意志力,他从舒适安逸的生活中迅速适应需要自食其力的生存环境。巴克是赢家,也是强者,这为后来他成为狼群首领埋下了伏笔。
  相比自然环境的恶劣,同类间的自相残杀最令巴克震撼,他亲眼见到体型健硕的大狗珂丽因向斯皮茨献殷勤脸皮被撕开,被一群狗包围吃掉的惨局,“狗吃狗的画面”在巴克心中留下了无法忘却的记忆。巴克的蜕变是迅速的,他学会保护自己,变得狡猾、阴险。最霸气的是“手撕”排头狗斯皮茨。巴克逐渐适应环境,并得到主人和同伴们的喜欢和赏识,开始挑战斯皮茨的权威,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斯皮茨受够了,他们明白迟早会有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在一个深夜决斗开始,“沙场老将”斯皮茨先占上风,新手巴克屡战屡败,但在紧要关头巴克耍心机,咬住斯皮茨的左前腿,斯皮茨倒下了……此时等待斯皮茨的结局像当初被他打败的珂丽一样,一群“猛兽”围了过去……巴克在狗群中树立了威望,大家都惧怕、敬重他,排头狗非他莫属。同伴的獠牙使得巴克完全唤醒了心中的野性,巴克离开文明世界,心中原始的野性在冰冷无情的北方被彻底激发了出来。“巴克,这一人性化的主人公,在‘文明社会’受到了悲惨遭遇,认识到棍子和利牙法则,发展壮大起来,最终野性恢复,奔入荒林,完成了反叛”b。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在巴克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巴克的体内迸发的是求生的欲望,生存的本能迫使他最终成为蛮荒世界狼群的首领。
  二、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读作品,一个重要的主题——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引发我们思考。《野》发表于1903年,正值美国传来欧洲工业革命的星光,带来的是人们对物质财富的盲目追求。淘金者们不顾一切地砍伐树木,不顾冰天雪地的严寒肆意破坏自然环境,去寻找一种黄色的金属。杰克·伦敦通过巴克的经历来警示人们,人类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最终自食其果的还是人类自己,“人类将这些狼的子孙最后训练成家养的狗,但只要他们还有着本性,总有一天会重返到自然中去。这也寓意着即使现在人类从自然中进行无休止的掠夺,但终有一天,这些东西也都会归还到自然中去的”c。而“巴克归为自然界, 启示人类要善待自然, 不要最终失去自然; 巴克归为人类, 告诉我们人类本质上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回归自然才是真理”d。可见,在过去的20世纪,杰克·伦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超前的生态意识。我们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持物种间的平衡发展。
  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人类依旧我行我素,利益至上。人类社会的发展还是以破坏大自然为代价的,破坏动植物们的栖息地,大量砍伐树木,工业污水无节制地排放到山川湖泊里,这些行为会造成大自然的超负荷运作,打破生物物种间的平衡。于是灾难就降临到人类的头上。“尽管人类建设了无与伦比的人类文明和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但非常原始的病毒仍然可能造成数十万、数百万、数千万人死亡,仍然可能對人类世界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病毒的出现本身可能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是伴随发展而产生的”e。
  近几年来,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飞速进步,但我们往往都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侵占动物的生存空间,破坏它们的家园,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病毒伺机侵入人类的体内,轻而易举地就打破了人类建立起来的经济秩序。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自然要保持怎样的平衡?人们应该建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应该形成爱护环境的认知,能够懂得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和自然界的动物们一样,都属于大自然的一分子,我们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为了满足短暂的物质欲,破坏自然资源,应该平等对待和我们生存在自然界的所有物种。因此,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发展。伦敦的作品给人们敲响警钟,2020年澳洲森林火灾等都在警示我们要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要发展,也要美丽的大自然。   e 邹力行:《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的影响和启示》,《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第 3页。
  fghijk 〔美〕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孙法理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第 60页,第63页, 第63页,第89页,第 93页。
  l 刘文敏: 《〈野性的呼唤〉生存法则探析》,《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7期,第 8页。
  m! 4 陈永国:《德勒兹思想要略》,《外国文学 》2004年第4期,第29页,第29页。
  o 宋涛:《论“生成”为动物 ——德勒兹差异论的文学观照》,《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第3期,第131页。
  p 尹晶:《生成动物:〈狼图腾〉中的生成狼阐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第9期,第101页。
  q 董天、袁国涛: 《〈野性的呼唤〉中多重主题的解读》,《名作欣赏 》2008年第10期,第112页。
  ! 8 杨柳:《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伦理及自然主义》,《怀化学院学报》 2019年第9期,第91页。
  参考文献:
  [1] 杰克·伦敦. 野性的呼唤[M].孙法理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 杜艳红.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多重主题解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 (6).
  [3] 邹力行.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的影响和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20 (4).
  [4] 刘文敏. 《野性的呼唤》生存法则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7).
  [5] 王偉琼.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野性的呼唤》[J] 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2).
  [6] 董天,袁国涛. 《野性的呼唤》中多重主题的解读[J].名作欣赏 ,2008 (10).
  [7] 杨柳.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伦理及自然主义[J].怀化学院学报, 2019 (9).
  [8]陈永国.德勒兹思想要略[J].外国文学 ,2004 (4).
  [9] 宋涛.论“生成”为动物 ——德勒兹差异论的文学观照[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 (3).
  [10] 尹晶.生成动物:《狼图腾》中的生成狼阐释[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 (9).
  [11] 崔小清.回归生命的本源 ——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的人生哲学[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2).
  作 者: 刘同军,北方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小说研究;龚志琳,北方工业大学硕士生,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狄更斯的代表作《双城记》之中满怀着宽容精神与人道精神,然而对于《双城记》思想内容的偏颇论述却长期留存,试通过对一些观念的评述,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进一步探究作家的创作意图与作品的倾向性。  关键词:狄更斯 《双城记》 法国大革命 宽容  一  宽容是指:“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的或传统观念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a《湖南师大出版的《新编外国文学教程》(1990年8月第
摘 要:在文学史上,以“灾难”为题材的作品屡见不鲜。灾难叙事以残酷的灾难事实为依据,采用文学的方式对事实进行选择性地创作表现,其源于事实又高于事实。作为当代文学史上灾难叙事的代表作品,《温故一九四二》重真相而轻温情;《黄河东流去》重理想却有失真实。真正优秀的灾难叙事作品须得以对事实的尊重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表现“作为人” 的真情实感,以感人的故事和真挚的情感动人。  关键词: 灾难叙事 《温故一九四
摘 要:梁惠娥、李坤元、邢乐所著的《中国传统佩饰·明清“帉帨”研究》,以明清服饰配件“帉帨”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其定名之考辨到历史中定位之闡释,其次详尽梳理各时期“帉帨”形制特点与结构特征,总结明清“帉帨”的影响因素与文化内涵。运用设计学、考古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结合作者博物馆调研等途径,以实物为依托,将“帉帨”“物”与“文”的特征相结合,为传统服饰研究的视角与方向提供了经验探寻。  关键词:《中国传
摘 要:《黄雀记》中的水塔意象有丰富的内在意蕴和象征色彩,可从荒寂沉睡的废墟、人性宣泄的密地、祈求平静的香火庙、灵魂流浪者的藏身所四个维度来解读。作为一个暗示性极强的意象,四次形象的转变也形成了其在《黄雀记》叙事结构上的独特作用。意象内涵和结构功能,使水塔和其他意象一起,构成了《黄雀记》的独特韵味,也因其悲剧命运轮回的典型意义,构成了苏童小说中的悲剧色彩。同时,水塔也从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揭示苏童
摘 要: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与《大树还小》都在知青文学史上留下了较大的影响。《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是早期知青文学作品,其主要以知青视角展现青春无悔的思想,而《大树还小》是在知青时代过去较久后以农民视角对知青上山下乡加以反思的作品,两者在很多方面构成了互文关系。通过农民与知青在观察与认识上的互相补充,可以得到农民与知青间的真实关系、知青生活深浅不同的群体记忆以及知青评价的美丑两极,从而对知青上山下
摘 要: 沈从文是具有浓厚宗教情感的现代作家,在他的宗教情绪集成中基督教文化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不可否认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情感自始至终地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在理性支持下沈从文对基督教表现出来的显在二元对立的态度反映到其文学创作中则呈现出了两幅不同的基督教面孔,即在乡村文学作品中多是赞美、肯定的,在都市书写中则是批判、讽刺的。两种不同的审美世界和宗教情感的表达与沈从文本身的情感倾向和文学理
摘要:贾樟柯的电影向来不以跌宕起伏的情节、故事见长,却感人至深。这与其影片中深入挖掘的生活化的情感,绘画般的背景设置,以及全面、复杂的人性的展现是分不开的。他的故事喜欢旁敲侧击,展现一鳞半爪,仍有巨大的冰山埋在水里,他不会去说剩下的部分,但我们似乎已了然整个情节,能让观众窥一斑而知全豹,这需要有深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及对整个时代精准的洞悉。  关键词:山河 静美 生活化 人性  电影《山河故人》里
摘 要:瑪雅·安吉罗生长于美国南方种族歧视盛行的时代,这给年幼的她留下了难以抚慰的创伤。玛雅·安吉罗作为一位非凡的女性在文学上继承了先辈们的传统,仍然将种族与压迫这一永恒的话题当作自己作品主题的重要部分。《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作为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对于黑人女性文学有着一定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黑人女性文学 玛雅·安吉罗 《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  《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创
人生烦恼无数。  先贤说,把心沉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了。先贤的话,像扔进水中的石头,芸芸众生在听得“咕咚”一声闷响之后,烦恼便又涟漪一般荡漾开来,层出不穷。  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J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差学生以为考了高分就可以没有烦恼,贫穷的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得到幸福。结果是,有烦恼的依旧难消烦恼,不幸福的仍然难得幸福。烦恼,永远是寻找幸福的人命中的
摘要:女性悲剧,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中从始至终都以包合同情与怜悯为主的人文关怀来书写,但是由于女性宿命及社会现状,在无法脱离罪恶本身的背后给我们带来的是伦理社会下如童话般的湘西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巨大反差,女性悲剧意义反讽意味更强。男女性力量对比在家庭结构中的有意识忽略让《萧萧》以更加亲和的态度触发人性机制,而萧萧作为女性的正常人性所需要的纾解让《萧萧》更加贴近日常生活,作为家族关系媒介的儿子使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