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实际困境,阐明了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并从三维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方面对中学地理有效教学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江苏省新课程标准改革从2005年秋季开始至今,不知不觉已经经历了4个多年头。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有了许多新要求:(1)设置知识与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实践、创新、表达、合作与交流等能力;(2)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而与此同时,课程改革又使一线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不得不面对课时大缩水、课时紧张的实际困境,因此,倡导有效教学成为了当务之急。
综合各家学者有关有效教学的阐述,笔者理解有效教学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1)有效果。应当强调的是教学的结果不仅在于评价教师教了多少、教得怎么样,而在于评价学生学了多少、学得怎么样,是否达成学习目标。(2)有效率。即教学产出与教学投入的关系,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的关系。如有大量农村中学教师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之下,一味强迫学生增加学习时间,致使学生负担重、学习质量差、效率低,教师也甚至经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但学生作为人这个个体,潜力未得到发挥,自身未得到应有发展,这样的教学则只能属于无效或低效教学。
教师如何才能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呢? 笔者试结合中学地理教学的特点,对中学地理有效教学从三维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1 准确把握三维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作用、对教学的有效性更具有检测功能。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准确把握,可以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新课标制定的三维目标包括:
1.1 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是学生通过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应当逐步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香港地区学者的研究表明,知识是解决难题的必需条件。新课程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其都要以掌握一定的的知识为前提。因此,在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应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脱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达成将成为空谈。
1.2 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应当经历的认知与实践过程和应当逐步掌握的科学方法。传统教学侧重从教师的角度看待教学,即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师多关心教了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而少关心学生学到了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而有效教学更侧重从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即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讲解过度,指导过度,包办代替的现象屡见不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例如,在各大小考试中,常出现要求分析某地适合发展某工业的优势条件,教师如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就知道不难从土地、资金、原料、技术、设备、劳动力、市场、交通等要素分析,这样在以后类似的题目中,学生可以类似于套用数学、物理公式的方式解决问题了。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相比于死记硬背,学习技能、学习效果明显提升,学生负担也减轻许多。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通过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应当逐步养成的,能够对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的正误、是非、善恶加以准确判断和采取正当行为起良好作用的健康情感、积极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如在教《环境保护》课程时,通过2009年的《联合国哥本哈根会议》要求世界各国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制定减排计划,并要求发达国家提供一定资金协助发展中国家治理环境问题的热点事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自身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各种各样或轻或重的缺点。“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才能称之真正意义的有效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潜在的巨大的发展能量。
2 整合教学内容、鼓励走出课堂
教学内容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实施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
2.1 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严格贯彻课标要求,对教材中重复、冗长的章节适当删减或合并,并对课标提出明确要求而课本未交待或交待不全面、不详尽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补充。
2.2 走出课堂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和区域地理涉及大量社会知识,也就是说,地理教学内容除了课本,还有大量课题来源于学生身边的社会。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新课程新开设的课程“研究性学习”就是结合中国中小学教育这一教学实际需求应运而生的。但由于受知识层次和生活阅历、时间、经济等的限制,学生选题宜在本地,在本地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而且不同类型学校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课题,如农村中学可以侧重农业、野外考察与调查类等方面的课题,而城市则可以侧重工业、商业、交通等方面的课题。
3 尝试各种有效教学策略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诸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自主活动、充分利用热点事件等教学手段都能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起到不错的效果。
3.2 营造有序课堂
面对课时紧张、教学要求高的困境,营造有序课堂是促进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1)明确教学目标,不盲从新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为了使用多媒体教学而使用多媒体,不为了活动而活动,不为了讨论而讨论,这样不仅违背了教学目标的真正内涵,在规定时间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甚至会因此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出现“散乱的活跃”。(2)对于扰乱课堂的情况,应在最大限度保护课堂时间的前提下,及时教育、纠正。(3)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保持严肃、严谨、真诚的人格魅力,诸如某些教师在教学中甚至频繁出现专业性错误,降低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有序性。
3.3 结合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在地理教学中提倡有效教学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地理知识、并将学到的地理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研究性学习”就是结合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在新课程中开设的一门新课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选择课题,分组合作,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围绕问题讨论 ,发表各自的意见,教师解疑,最终提交研究成果,并交流研究方法和体会。整个过程学生亲身实践,在这种直接体验中,对社会有了最直接的认识,这与听教师讲解产生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学生不仅知道除了教材以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且从中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自信心、毅力有了明显提升,“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巨大空间。
当然,应当明确指出的是,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各有千秋,接受性学习以掌握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探究性学习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但探究要耗费太多的时间,且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和较难掌握的技能,讲授式效果反而优于探究式,绝不可以误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少讲,甚至不讲了。甚至出现了以一节课有多少时间用于讨论、有多少时间用于讲授作为衡量一节课优差的主要标准,致使一线教师课堂形式化,表面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无度开放,削弱基础,反而达不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效教学根本无从谈起。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结合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多种教学方式结合,相辅相成,才能有效地教学任务。
3.4 及时反馈与科学评价
新课标强调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过程以及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及时反馈和科学评价是证明教学是否有效、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依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效果、效率阶段性地评价、反省、调节和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控,吸取经验教训,促进今后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江苏省新课程标准改革从2005年秋季开始至今,不知不觉已经经历了4个多年头。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有了许多新要求:(1)设置知识与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实践、创新、表达、合作与交流等能力;(2)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而与此同时,课程改革又使一线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不得不面对课时大缩水、课时紧张的实际困境,因此,倡导有效教学成为了当务之急。
综合各家学者有关有效教学的阐述,笔者理解有效教学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1)有效果。应当强调的是教学的结果不仅在于评价教师教了多少、教得怎么样,而在于评价学生学了多少、学得怎么样,是否达成学习目标。(2)有效率。即教学产出与教学投入的关系,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的关系。如有大量农村中学教师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之下,一味强迫学生增加学习时间,致使学生负担重、学习质量差、效率低,教师也甚至经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但学生作为人这个个体,潜力未得到发挥,自身未得到应有发展,这样的教学则只能属于无效或低效教学。
教师如何才能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呢? 笔者试结合中学地理教学的特点,对中学地理有效教学从三维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1 准确把握三维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作用、对教学的有效性更具有检测功能。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准确把握,可以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新课标制定的三维目标包括:
1.1 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是学生通过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应当逐步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香港地区学者的研究表明,知识是解决难题的必需条件。新课程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其都要以掌握一定的的知识为前提。因此,在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应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脱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达成将成为空谈。
1.2 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应当经历的认知与实践过程和应当逐步掌握的科学方法。传统教学侧重从教师的角度看待教学,即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师多关心教了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而少关心学生学到了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而有效教学更侧重从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即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讲解过度,指导过度,包办代替的现象屡见不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例如,在各大小考试中,常出现要求分析某地适合发展某工业的优势条件,教师如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就知道不难从土地、资金、原料、技术、设备、劳动力、市场、交通等要素分析,这样在以后类似的题目中,学生可以类似于套用数学、物理公式的方式解决问题了。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相比于死记硬背,学习技能、学习效果明显提升,学生负担也减轻许多。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通过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应当逐步养成的,能够对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的正误、是非、善恶加以准确判断和采取正当行为起良好作用的健康情感、积极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如在教《环境保护》课程时,通过2009年的《联合国哥本哈根会议》要求世界各国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制定减排计划,并要求发达国家提供一定资金协助发展中国家治理环境问题的热点事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自身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各种各样或轻或重的缺点。“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才能称之真正意义的有效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潜在的巨大的发展能量。
2 整合教学内容、鼓励走出课堂
教学内容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实施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
2.1 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严格贯彻课标要求,对教材中重复、冗长的章节适当删减或合并,并对课标提出明确要求而课本未交待或交待不全面、不详尽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补充。
2.2 走出课堂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和区域地理涉及大量社会知识,也就是说,地理教学内容除了课本,还有大量课题来源于学生身边的社会。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新课程新开设的课程“研究性学习”就是结合中国中小学教育这一教学实际需求应运而生的。但由于受知识层次和生活阅历、时间、经济等的限制,学生选题宜在本地,在本地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而且不同类型学校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课题,如农村中学可以侧重农业、野外考察与调查类等方面的课题,而城市则可以侧重工业、商业、交通等方面的课题。
3 尝试各种有效教学策略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诸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自主活动、充分利用热点事件等教学手段都能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起到不错的效果。
3.2 营造有序课堂
面对课时紧张、教学要求高的困境,营造有序课堂是促进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1)明确教学目标,不盲从新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为了使用多媒体教学而使用多媒体,不为了活动而活动,不为了讨论而讨论,这样不仅违背了教学目标的真正内涵,在规定时间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甚至会因此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出现“散乱的活跃”。(2)对于扰乱课堂的情况,应在最大限度保护课堂时间的前提下,及时教育、纠正。(3)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保持严肃、严谨、真诚的人格魅力,诸如某些教师在教学中甚至频繁出现专业性错误,降低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有序性。
3.3 结合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在地理教学中提倡有效教学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地理知识、并将学到的地理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研究性学习”就是结合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在新课程中开设的一门新课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选择课题,分组合作,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围绕问题讨论 ,发表各自的意见,教师解疑,最终提交研究成果,并交流研究方法和体会。整个过程学生亲身实践,在这种直接体验中,对社会有了最直接的认识,这与听教师讲解产生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学生不仅知道除了教材以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且从中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自信心、毅力有了明显提升,“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巨大空间。
当然,应当明确指出的是,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各有千秋,接受性学习以掌握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探究性学习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但探究要耗费太多的时间,且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和较难掌握的技能,讲授式效果反而优于探究式,绝不可以误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少讲,甚至不讲了。甚至出现了以一节课有多少时间用于讨论、有多少时间用于讲授作为衡量一节课优差的主要标准,致使一线教师课堂形式化,表面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无度开放,削弱基础,反而达不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效教学根本无从谈起。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结合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多种教学方式结合,相辅相成,才能有效地教学任务。
3.4 及时反馈与科学评价
新课标强调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过程以及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及时反馈和科学评价是证明教学是否有效、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依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效果、效率阶段性地评价、反省、调节和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控,吸取经验教训,促进今后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