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功能等值透视文化侵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ma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苏珊·巴斯奈特首创性地提出文化功能等值观,为解决语言的不可译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然而,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功能等值观却着重强调译语及译语文化。那么,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里,语际翻译中如何保持源语及源语文化呢?本文将从该角度切入,探讨语际翻译中如何实现源语文化个性保真。
  关键词: 文化功能等值 文化侵略 语际翻译 文化守卫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巴斯奈特明确提出文化功能等值观为解决语言的不可译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然而,这种文化功能等值观在处理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问题上却有失偏颇。我们要在保持源语文化个性的前提下有效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根据巴斯奈特的观点,翻译实际上是一个交流的行为。下面本文就以语际翻译为出发点,探讨如何实现文化个性守卫。
  2.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理论回顾
  2.1文化翻译观出现的时代背景
  20世纪20至60年代是翻译研究语言学方法蓬勃发展的时期。“语言学家们纷纷从符号学,话语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及描写语言学等角度剖析翻译问题,企图从语言学的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1]语言学方法为翻译研究语言学派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弊端,尤其是在解决文学翻译时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到了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逐步进入了文化领域的研究。作为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苏珊·巴斯奈特提出文化翻译观。并明确指出:“翻译研究的对象已经被重新定义了;我们研究的是文本。这种文本植根于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符号网络中。翻译研究既能运用语言学方法,也可以发展并超越这种方法。”[2](P12)用她自己的话总结为:“我们把这种重点的转移称为‘文化转向’。”[2](P123)
  3.巴斯奈特文化功能等值观
  文化翻译观一直强调文化是翻译活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根据巴斯奈特的观点,语境翻译实质上就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行为。因此,译者在用翻译理论指导翻译活动时必须具备强烈的文化意识。“文化意识就是译者认识到翻译时跨越语言文字,跨越文化的信息交流,而文化的差异根语言文字的差异一样,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他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转换的同时,还要注意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3]
  巴斯奈特首先以语境翻译中成语翻译为例,举证翻译其实就是使其在译语文化里产生和源语文化相同的功能。[4]廖七一将该观点总結为“以文化为翻译单位,在翻译的过程中使源语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发挥跟在源语文化里一样的功能,否则,即使是一字不漏、字字对等的翻译,也无法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5](P363)。
  如果译者在语际翻译过程中碰到文化冲突问题,改变原文形式而采用解释、加注等其他的方法,对传达两种不同文化的意境是很有妙处的。但是,该观点与其归化翻译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即强调译语与译语文化。“实际上,巴斯奈特的文化功能等值观跟奈达的‘功能对等’以及纽马克交际翻译的‘对等效果’的翻译原则是一样的,它们都强调译语对译语阅读对象的效果以及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为达到等效效果的灵活性和创造性”。[5](P373)如:“煮饺子”,这一俗语形容游泳池里人满为患的情形。英语说法是“It was packed like sardines.”。该翻译早已被接受,仅从两种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功能上看,这种翻译是成功的,因为它们在文化功能上是对等的。但是译文读者无法体味“煮饺子”这一经典中国文化形象。顾及了文化功能对等,却流失了文化信息的传递,便是巴斯奈特文化功能等值观在处理文化差异问题的不妥之处。
  4.保持民族文化个性的必要性
  语际翻译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信息的转换,也涉及两种不同文化相互渗透。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但绝不意味着文化的同一化。不妨引述巴斯奈特的思想:“全球化是一个过程,但肯定也会有大规模的反对力量存在。”[2](P133)究其反对力量存在的根源,那便是在全球化过程中盲目接受外来文化会造成自我文化个性丧失。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文化同一性蕴含于文化差异之间的观念,在保持民族文化个性的前提下进行平等的文化交流。
  “翻译是人的文化或跨文化活动,因而它的一切都是人们在其文化创造和构成当中所必须面对的”。[6]自从翻译活动诞生以来,人们对该问题的探讨从未停止,但大都往往就翻译过程本身的操纵性进行探讨,人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因此翻译实践和文化交流就无从谈起。“翻译是通过语言机制的转换连接或沟通自身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桥梁;翻译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流,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媒介”。[7]显然,翻译必定涉及文化信息的传递。概括地说,世界上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方向和要求,因此,人造就的翻译也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在翻译中保持民族文化个性是理所当然的。盲目求“同”而抵制“异”的存在,也就否定了翻译存在的基础。
  明末清初,我国学者对西方文学科技著作进行大量翻译,对我国翻译史影响深远。大规模的翻译活动不仅引进并产生了大量的优秀译作,也为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启开了大门。但在晚清时期,这种翻译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化侵略。传教士们打着翻译的旗号,传播基督教教义,欲取代儒学在中国的地位,强迫中国人更改信仰,便是“接受,接受,再接受”。[6](P129)
  5.语际翻译中如何实现源语文化个性保真
  翻译实践证明,文化的共性大于文化的异性。一般情况下,原文是可译的。当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发生冲突时,译者要处理好对两种文化的取舍问题,用最贴切自然的语言传达原作的意义。
  5.1直译法
  直译并不是逐字翻译。相反,直译是一种传达原作精神的有效途径。直译法最能完整地表现原作的形象和意义,读者能深刻地体会原作的文化色彩,容易获得新知识。
  如:中国有句俗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某些译者将其译成:“No pains,no gains.”还有些译者的译文为:“How can you catch tiger cubs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air?”两相比较,按照文化功能等直观的标准,前者在译语文化里发挥的作用等同于源语在源语文化里发挥的作用,是行得通的。但“虎子”和“虎穴”经典的中国形象却无法传达给译文读者,这是一笔很大的损失。所以,前者显得平淡无奇,而后者保留了“虎子”和“虎穴”的经典形象,这对于译文读者来说是新颖的。
  5.2直译加注法
  外来文化中有些说法,如:成语、典故、习语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如果单纯采用直译法,文化内涵是难以交代清楚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加注法,增加信息量的传递,使译文读者能扩大文化视野。
  笔者在做英译汉翻译练习时就曾经遇到这样的问题。如:This does not mean,certainly,that every man did this,or that good men did not starve.Or that shamans whose duty it was to intercede with the forces that empowered these relationships weren’t occasionally thinking of personal gain or subterfuge.
  短文的主人公曾经在爱斯基摩地区狩猎,该段落是他的内心独白。对于“shamans”一词的翻译,笔者心存疑虑。究竟应该根据音译翻译成“萨满”,还是选择字典上的意思 “神灵”呢?经过慎重考虑,决定采用直译加注法。
  译文如下:当然,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这样做,也不意味着好人在这个社会里就不会被饿死;也不是说,那些萨满僧人的职责是在掌控各种关系的力量之间求得平衡,他们就不会偶尔考虑个人利益或寻找逃避的借口。[8]
  注:萨满(据信能和善恶神灵沟通,能治病的人)
  采用直译加注法不仅充分传达原文意义,读者也能接触原汁原味的爱斯基摩文化的风俗,实现了文化功能对等,不失为“两全”之策。
  5.3解釋法
  形象和人物是文学语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9]文化差异是文学翻译的障碍,通常越是经典的东西,这种情形便越严重,因其包含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受文化因素的制约就更为明显。[10]在此情况下,译者应结合两种文化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该形象在源语文化中的使用情况,在译语中找到最贴切的对等表达。
  如:按照巴斯奈特的观点,我们很容易把“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翻译成“The wisdom of the masses exceeds that of the wisest individual.”。这种译法充分地考虑到了译语读者的感受,将源语的意义准确地传达到了译语中,达到了表面上的功能对等。尽管这种灵活的处理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只重视这些意象的功能,牺牲源语文化丰富的附载信息,丧失了文化交流的意义。
  若在直译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解释效果会更好。比如:我们把“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译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the mastermind.”。这样的翻译能够更加忠实地传达源语的文化信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功能对等。
  综上所述,语际翻译中由文化个性引起的差异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译者必须克服,逾越语言障碍,使译文正确地体现原文精髓。
  6.结语
  在语际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面对文化个性冲突,有所取舍。文化具有双重性,即共性和个性。人们在翻译实践领域取得的成功充分说明文化的共性大于个性。因此,在语际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在把握文化个性的基础上,竭力处理好文化个性引起的差异问题,使译文在最大程度上接近原文,真正实现文化功能等值,力求守卫民族文化个性。
  
  参考文献:
  [1]李文革.西方翻译流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Bassnett,Susan and Andre Lefevere.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罗进德.谈谈误译的文化背景[A].郭建中.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4]Bassnett,Susan.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5]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6]蔡新乐.翻译的本体论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7]刘宏,杨跃.翻译中的文化渗透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10).
  [8][美]巴里·洛佩兹.猎人的思考[A].熊奕译.郭尚兴.错位的情感[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7.
  [9]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1.
  [10]Baker,Mona.In Other Words: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作者根据在教学实践中对《NET平台下C#编程》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的探索,提出了通过正确引导学生了解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布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业、改变考核方式这四种方式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 《NET平台下C#编程》探索    1.引言  高职高专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程序设计语言不断涌
阳光体育运动进入体育课程,即课程化。课程化是保证阳光体育运动长效开展的有效方式之一,阳光体育进入课程有其必要性。    1.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1)生理成长的需要。体育课程从小学到大学,要贯彻十多年,这些年也是学生身体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段。要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保持激情,教师除了使学生增强体质外,还要让学生在健身锻炼过程中感受到身心愉快,体会到参与其中的乐趣。也就是说,教师要注意健体和娱心的协同
摘要: 中学历史教育怎样渗透德育,关键在于历史教师。教师作为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只有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做好德育工作,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做到求真、求实、求正。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德育 实事求是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课题,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作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
摘要: 第一人称复数we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使用,透视出说话人与听话人或所指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对于心理距离的分析,在礼貌原则指导下的we的使用,使学习者更加理解第一人称复数we在语境中的语用效果。  关键词: 第一人称复数we 心理距离 礼貌原则 语用效果    一、引言    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称指示语是其中的一种,指“谈话双方用话语表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何自然,1988)。关
摘要: 本文基于构建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对《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的教学理念、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 《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改革计算机应用技能    《微机组装与维护》是面向我院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技能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门就业的“饭碗”课程。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黑板加粉笔,考试方式是笔试,这样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只能在工作
摘 要:本文对石毓智《英汉动词概念结构的差别对其被动表达的影响》(《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6期)一文进行了评述,再次证明了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语义结构,而不同语义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语言的语法面貌,英汉被动句式的对比研究还可以从认知的角度来进行,并对此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语义 句法 被动表达 认知    一、引言    英语被动句出现的频率虽然远不及主动句,但用英文写文章而不用被动句
摘要: 本文分析了新课程下初中英语开展情境教学的必要性,通过对新教材的分析,研究了初中英语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情境素材的收集、整理及归类,并结合教学案例,进一步研究了初中英语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及途径。  关键词: 初中英语情境教学策略与途径    所谓情境教学法,即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
从西方艺术史的现代主义篇章中,贾科梅蒂被归在“存在主义”的艺术概念下。因为二战时期,战争对于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乃至思想的故有格局都带来了巨大的摧残与改变。贾科梅蒂移居美国,故乡离别与精神家园的破坏使得他去重新思考人的价值意义并以作品来对此作出表现。他的艺术风格的产生是伴随着整个时代巨变对于人类思想所带来的全面改变而出现的。当时西方的哲学、文学、诗歌都在不同的角度呼应着新的世界格局所带来的精神反馈。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外,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生活积累对于写作是多么重要,十分精辟地道出生活与作文的关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实践,作文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教学就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连,要做到“让生活进入作文,让作文体现生活”,帮助学生
摘 要: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由于他的作品中充满浓浓禅意,后人称他为“诗佛”。本文试图通过对王维的人生经历、当时的社会环境、家庭因素、人文心态等多方面因素探求王维的忘求之境与佛门情结,反映他丰富多彩的人生姿态。  关键词: 王维 忘求 佛门情结 唯美心态    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家,祖籍太原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