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停发展,正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也改善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融合了文本、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技术,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共存等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课堂伊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长城》一课时,首先播放了一段长城的录像。美丽的自然风光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对长城的美景赞不绝口。接着,出示了一组照片,内容是建造长城的巨大石块与普通建筑用的水泥石板,在鲜明的对比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石块的巨大。最后,教师呈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徒手搬运大石块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把学生带入到古代劳动人民建筑长城的场景中,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本科的兴趣。
又如,在《观潮》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描写了潮水的“形”和潮水的“声”,十分精彩。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潮水来时的意境呢?在一次青年教师观摩课评比活动中,一位老师通过播放一段潮水来时的视频,声形并茂,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朗读能力
朗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者领读与学生自由诵读是传统语文朗读的两中方式,日复一日学生难免产生厌倦感。因此,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问题。
运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提高朗读能力宜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使用现有的语文教学光盘或磁带等辅助资料。播放出这样的教学软件,有助于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等具有代表性的散文、诗词的教学必须通过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行教学此类课文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地诵读,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此外,所呈现给学生的朗读素材可以按照教学进度需要进行集体跟读、自由诵读、感情朗读,朗读时有意识地控制语速、节奏,特别是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从而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另外一点就是能够得到家长的配合,在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富裕的条件下,首先先使用计算机、录音笔的“录音”功能把孩子自己的朗读“复制”下来,然后经由学生家长及他自己从中去仔细倾听,从而发现存在的欠缺进行读音的纠正以及学生情感的正确处理等;也可以在课堂上采用生生互评、教师评点等方式,对其提出改进朗读的意见和建议,而后反复录音,反复进行“自我批评”,正是在这样不间断地比较与改进中提高朗读水平。经实践证明,此方法确实是一种能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渐提高的举措。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课堂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这样的内容往往既抽象又枯燥,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表象。如果运用信息技术的话,就可以实现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从而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轻松地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回声》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你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理解这句话是有难度的。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先把一只装满水的脸盆放在视频展示台上,然后往脸盆中放入一粒石子,顿时水的波纹在屏幕上清晰可见,学生直观感知了波纹变化的全过程。接着,教师播放了一组体现“电话铃响了”的传播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教学这段话,学生就很快明白了回声的产生过程了。
又如,教学《詹天佑》一课,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顺利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是这样处理的:1.体会“爱国热情”。我在课件中播放了詹天佑的个人信息和当时的历史背景资料。然后,通过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到詹天佑强烈的爱国热情。2.体会“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勘测路线”“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这几个部分。然后,我在课件中设计了画图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詹天佑大胆的创新精神。
四、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这就要求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充分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载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这一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将学习的视野引向更为广阔的知识海洋。
例如,一位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十分注重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前,师生共同从网上收集关于圆明园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源。然后,教师将这些资源制成了精美的课件。课上,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围绕这些难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浏览老师制作的交互式课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寻找答案。这种交互式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进行自主性的学习,灵活性强,学习效果较好。
又如,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汉字由于音、形脱节,结构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如果借助多媒体识字软件,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知道生字的笔画、笔顺、结构、读音等,而且还能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的意思。有的软件还设计了学生练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汉字游戏过程中轻松巩固生字。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还将发生更大的改变。现代信息技术渗入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拉近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从真正意义上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当然,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必须遵循“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才能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课堂伊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长城》一课时,首先播放了一段长城的录像。美丽的自然风光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对长城的美景赞不绝口。接着,出示了一组照片,内容是建造长城的巨大石块与普通建筑用的水泥石板,在鲜明的对比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石块的巨大。最后,教师呈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徒手搬运大石块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把学生带入到古代劳动人民建筑长城的场景中,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本科的兴趣。
又如,在《观潮》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描写了潮水的“形”和潮水的“声”,十分精彩。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潮水来时的意境呢?在一次青年教师观摩课评比活动中,一位老师通过播放一段潮水来时的视频,声形并茂,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朗读能力
朗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者领读与学生自由诵读是传统语文朗读的两中方式,日复一日学生难免产生厌倦感。因此,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问题。
运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提高朗读能力宜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使用现有的语文教学光盘或磁带等辅助资料。播放出这样的教学软件,有助于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等具有代表性的散文、诗词的教学必须通过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行教学此类课文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地诵读,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此外,所呈现给学生的朗读素材可以按照教学进度需要进行集体跟读、自由诵读、感情朗读,朗读时有意识地控制语速、节奏,特别是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从而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另外一点就是能够得到家长的配合,在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富裕的条件下,首先先使用计算机、录音笔的“录音”功能把孩子自己的朗读“复制”下来,然后经由学生家长及他自己从中去仔细倾听,从而发现存在的欠缺进行读音的纠正以及学生情感的正确处理等;也可以在课堂上采用生生互评、教师评点等方式,对其提出改进朗读的意见和建议,而后反复录音,反复进行“自我批评”,正是在这样不间断地比较与改进中提高朗读水平。经实践证明,此方法确实是一种能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渐提高的举措。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课堂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这样的内容往往既抽象又枯燥,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表象。如果运用信息技术的话,就可以实现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从而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轻松地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回声》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你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理解这句话是有难度的。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先把一只装满水的脸盆放在视频展示台上,然后往脸盆中放入一粒石子,顿时水的波纹在屏幕上清晰可见,学生直观感知了波纹变化的全过程。接着,教师播放了一组体现“电话铃响了”的传播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教学这段话,学生就很快明白了回声的产生过程了。
又如,教学《詹天佑》一课,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顺利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是这样处理的:1.体会“爱国热情”。我在课件中播放了詹天佑的个人信息和当时的历史背景资料。然后,通过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到詹天佑强烈的爱国热情。2.体会“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勘测路线”“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这几个部分。然后,我在课件中设计了画图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詹天佑大胆的创新精神。
四、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这就要求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充分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载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这一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将学习的视野引向更为广阔的知识海洋。
例如,一位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十分注重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前,师生共同从网上收集关于圆明园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源。然后,教师将这些资源制成了精美的课件。课上,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围绕这些难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浏览老师制作的交互式课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寻找答案。这种交互式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进行自主性的学习,灵活性强,学习效果较好。
又如,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汉字由于音、形脱节,结构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如果借助多媒体识字软件,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知道生字的笔画、笔顺、结构、读音等,而且还能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的意思。有的软件还设计了学生练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汉字游戏过程中轻松巩固生字。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还将发生更大的改变。现代信息技术渗入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拉近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从真正意义上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当然,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必须遵循“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才能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