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中的调控策略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w_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每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增长点都得益于学者之间的合作。让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搭起展示才华的舞台。科学合理、灵活地采用“合作学习”,促进师与生、生与生、组与组的多向互动,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集体教育功效的最大化。
  关键词 合作学习 自主能力 调控策略
  
  “合作精神”是未来人的基本素养之一。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互动的过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合作成员间互教、互启,互学、互惠,可以使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培养学生交往、协作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目前,这种学习方式已被广泛采用,随之也带来一定的问题,其可以归结为一个字:虚。表现在有些课是运用了“合作学习”,但止于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师让学生讨论的内容杂,没有抓住“主题”,学生讨论时目标不明确,一连提了好多个问题,但没有一个能切中“要害”(即重点、难点)。其次,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次数过频,而不深入,课前缺少应有的知识储备,导致结果只能“草草收兵”,耗时低效。鉴于此,教学中我们实践了以下一些调控策略:
  
  一 精当分组
  
  1,合作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美国一项合作学习实验表明:一般以2人~4人为宜,其中2人组在参与水平上,明显高于4人组,且能让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充分表现。
  2,小组内成员的构成要考虑性别、兴趣、爱好等,做到优势互补。以学习成绩高低、动手能力强弱进行适当搭配。如果学习小组有3人或4人,应让弱者坐在中间,保证他们在小组内的地位,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小组内要选配小组长。小组长负责管理、协调、讨论等,使讨论有次序,说的内容有小结,集体反馈时承担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的任务。小组长可采用轮换制,或竞争上岗。
  4,小组的构建要有向心力,凝聚力,做到协调、合作。组员间互帮互助、民主平等,每个成员都敢想、敢说,在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敢于存同求异,强帮弱。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合作目标。
  
  二 瞄准契机
  
  在个体解决问题处于“愤”“悱”之时,限于苦求不得之际,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有成效。因此学生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发展的“合作需要”基础上,方可见效。我认为下列时机可灵活选择“合作学习”方式:
  1,适时进行小组合作,突破重点难点。一课的重点,往往又是难点所在,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时,要运用“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助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研究、去讨论、去发现,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2,解答学生有价值的质疑问难时组织小组讨论。把学生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充分调动其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3,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引导学习小组去探究。
  4,有意识地安排“合作学习”,巧解开放性题。练习中如遇到开放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创新能力。
  
  三 安排得法
  
  小组合作学习之前的组织安排非常重要,安排精当、得法可使合作效益最大化。
  1,“合作学习”前,教师先行。教师要吃透教材,重组教材,超越教材。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拟定切实可行的精当议题和讨论目标,下放到小组讨论。这样,讨论时才会有的放矢。议题要切合学生的口味,学生乐于讨论,发言热烈,使小组研讨学习达到合作的预期目标。
  2,正确处理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之间的矛盾。一般独立学习在前,合作交流在后。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己先认真读、想、画、写,然后再小组议、辩、问、结。
  3,讲清合作原则。①能围绕中心展开讨论。②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见解。③能倾听他人发言,学会博采众长。④会判别他人意见正误。⑤争辩讲和气,合作要和谐。
  4,实行“亮牌制”。“黄牌”表示正在进行,“红牌”表示有异议或有困难不能自行解决,需要老师或其他组帮助,“绿牌”表示讨论或实践操作已顺利完成。
  5,发言有秩序,机会要均等。首先小组推荐的代表先发言时,不仅要汇报自己的想法、观点,还要概括小组意见,不仅汇报学习内容,还要大胆提出组内困惑不解的问题,不仅汇报学习成果,还要汇报学习过程,尤其是新见解、新方法(汇报时,组内代表根据本组讨论情况,能作具体介绍)。在代表发言的基础上,留出时间让其他的组员畅所欲言。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搭建了各自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每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增长点都得益于学者之间的合作。教师只有科学合理、灵活地采用“合作学习”,才能促进师与生、生与生、组与组的多向互动,实现课堂交往的开放,再现课本的活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集体教育功效的最大化。
其他文献
现象透视    在低年级的课堂中,许多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往往是在导入新课后就让学生读书,圈出生字,自学几分钟以后检查认读情况。教师把生字从课文中抽取出来,孤零零地写在卡片或黑板上,让学生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因为脱离文本,学生只会用分析字形的方法记字,没有自己的独特体验,认记生字效果不理想。这样识字,形式上是刻板、模式化的,时间久了学生将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    理性思考    识字是一、二年级教
期刊
摘要 兴趣是激发孩子积极参与美术活动的重要心理动因。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和谐的审美环境,选择有趣的活动内容,运用孩子们可以理解和喜爱的方式,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从而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为未来的美术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幼儿 美术兴趣 培养    兴趣在人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兴趣对幼儿智能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使幼儿在积极
期刊
摘要 运用优质教学资源,开展“双师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教育教学一大创新。通过正确认识并合理运用光盘、更新备课方法等来科学运用优质资源,创设有效课堂,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 优质资源 教学光盘 有效课堂 双师教学    运用优质教学资源,开展“双师教学”,是一个开创性的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教育教学一大创新。运用优质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学中
期刊
摘要 每个孩子的自身素质不同,个体的表现形式也不同。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缺点,而老师和家长却总是习惯性地给孩子挂上“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标签。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运用有效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把教育工作做到学生心坎里。  关键词 学困生 评价方武 评价尺度 评价策略    学生的天赋千差万别,个性不尽相同。有的心灵手巧但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有的语言运用能力很强但学习态度不够主动;有的思维不活
期刊
摘要 “造句”是语文学习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训练题型。这些无声的语言真实地反应了学生的某种个性化的心态。教师要通过与学生具体接触中逐步观察和了解学生,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 造句研究 资料分析法 师生互动    一日批改学生的练习册,其中有一道题要求用“不是……而是……”造句,面对这道题,初读,只是感觉学生的思路很广,答案五花八门;细读,竟读出了一点玄机,再读,不禁令我深思起来:  “这
期刊
摘要 懂得欣赏别人,就容易和别人相处;懂得欣赏自己,就会提高自己的品格。教育欣赏就是要去欣赏学生的优点,欣赏学生的稚气,欣赏学生离奇的问题,欣赏学生无意的过失,欣赏学生点滴的进步,甚至欣赏学生可笑的“恶作剧”……让欣赏融于管理,从尊重个性差异开始,把握欣赏的有效边界,用欣赏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学生。  关键词 欣赏学生 尊重个性 教育管理    欣赏、宽容、换位思考、相互理解、“蹲下来看孩子”等等教
期刊
摘要 班主任在关爱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的同时,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心情愉快、积极向上。针对单亲家庭中的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实施“情感沟通、呵护心灵、种植品质、协调发展”四步转交措施,化解学生心灵阴影,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 单亲家庭 身心健康 关爱学生    班主任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地成长和发展,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落伍。班主任要在学生学习、健康、理性的个性与个体
期刊
摘要 如何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是很多学前教育领头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在平日工作中,记录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记录可以让新教师“看到”幼儿、让新教师学会反思,记录可以让新教师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及教学方法,并与其他教师更好地进行交流。  关键词 新教师 专业成长 有效手段    通过在大学或是工作中的培训,我们都学习到了很多有关幼儿教学的理论知识,但是面对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我们仍然很难将所学到的知识和
期刊
摘要 教师通过研究课、比赛课的形式来打磨课堂教学技艺,不知不觉就迈出了个人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坚实步伐。历经磨砺,就会对教材有个性化的理解,就会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最终就会形成个性化的课堂。  关键词 磨砺 专业成长 个性化课堂    每次参与辅导学校青年教师上研究课、比赛课时,发现教师从试教到正式上课,教学设计总在不断变化。他们课后由衷地感言,上这样的一节课比自己上整整一学期的课有长进。教师在打磨课
期刊
摘要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让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化的生活,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真谛。  关键词 数学 源于生活 立足于生活 感受数学的真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要源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