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发生机制视域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sancai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仰是人们将某种思想学说、价值观念等内化为自己的态度体系,以指导自身行为规范的心理实践活动。信仰发生机制是指信仰发生发展过程所具备的基本要素。探讨信仰发生机制,做到信仰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理想与现实相结合,价值与需求相统一;明确信仰教育的过程与目标;把握信仰教育的层次性;以此增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科学性,提高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信仰;信仰发生机制;大学生;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52-02
   一、信仰与信仰发生机制
   (一)信仰的含义
   从哲学角度来讲,“信仰是主体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最高价值的自我意识,是对具有最高价值的对象高度信服、景仰、向往、追求,并以之统摄自己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精神寄托的思想倾向,是主体对终极价值的追求。信仰表现了主体对最高价值的追求,也表现了主体对真、善、美的追求、向往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的企盼与憧憬。这是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而追求最高价值,正是主体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1\]由此可以看出,信仰的基础是对真理的确认和对价值的认同。
   (二)信仰的分类
   根据信仰的性质,信仰可以分为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其主要依据是信仰客体即信仰对象本身的科学与否。信仰对象本身的科学与否,主要是指信仰对象是否体现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如果一种信仰其对象体现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那么该信仰就是科学信仰,反之,则是非科学信仰。其真理性是指信仰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价值性是信仰之所以能满足人们的追求和需要的属性,而信仰对象的真理性则是其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文要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是一种科学的信仰。
   (三)信仰发生机制
   信仰发生机制是指特定的思想体系或主张等内化为人们信仰的过程,是信仰如何发生发展的过程。信仰发生机制至少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信仰对象
   信仰的发生,信仰对象必不可少。信仰的主体是人,信仰的发生是主体的人把某种自己认可的信仰对象内化为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指导自身行为规范的过程。信仰对象的科学与否从根本上决定了信仰的科学与否。从信仰的涵义可以看出:“信仰的对象可以是人,如对斯大林、毛泽东的崇拜,可以说是一种信仰;也可以是一种主义,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可以是宗教教义;也可以是一种文化。”\[2\]而我们所研究的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一种科学的信仰,其信仰的对象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包括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形态在内的统一体。”\[3\]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也是社会主义信仰的对象。
   2、信仰原因
   信仰原因,即何以能够信仰,亦即信仰的发生动力。一种理论、学说、主义或思想体系能够使人们相信、尊崇,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没有很强的激励因素是很难达到如此效果的。信仰能“使人的愿望从自然理性之桎梏中解放出来,信仰允诺了本性和理性所不允的事情,信仰使人快乐,因为它满足了人的最主观的愿望”。\[4\]信仰之于人的最大激励因素就是信仰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满足人类多种需求,尤其是精神的需求,能够赋予人生以无限的希望。也就是说,信仰在立足于现实并超越现实的基础上为人类描绘和设计了一种美好的蓝图,个体在特定信仰意识的指引下为之奋斗,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追寻后,这种宏伟蓝图和愿景能使人得到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和满足。这就要求信仰对象以其特有的魅力能够令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上信服,使人们认识到信仰真正与自己的利益休戚相关,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精神世界。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唯一正确的信仰,以其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性凝聚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驱动着人类为之不懈努力和奋斗终身。
   3、信仰保障
   信仰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如何保障信仰,使信仰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信仰的方法和途径必不可少。但最根本的仍然是信仰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的吸引力,这就要求信仰对象本身要体现其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性。要确保这种统一性,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有效运行机制,这种有效运行机制是通过信仰实践活动的“二级超越结构”模式来实现的。所谓信仰实践活动的“二级超越结构”模式,是指信仰活动遵循这样一种轨迹,即现实立足点——一级超越目标——终极超越目标。现实立足点是指一个人所处的客观现实,这是确立正确奋斗目标的前提。在正确把握了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所确立的奋斗目标便是“一级超越目标”。在此需说明,这个模式中的“一级超越目标”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目标,而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是指在指向终极目标并向其无限靠近过程中的一系列奋斗子目标的总和。在此过程中,现实立足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一级超越目标”的不断实现之后会不断出现新的现实立足点,自然而然一系列的新的“一级超越目标”也会不断涌现,但是这些目标必须受终极目标的统摄,并最终指向终极目标。因此,这个模式还可以表示为:现实立足点——一级超越目标——(新)现实立足点——(新)一级超越目标——终极超越目标。由此可见,信仰所要达到的价值目标是终极目标,也即终极关怀。但它并不是直接指向终极目标,而是立足于客观现实,在达到一级超越目标的基础上,最终指归于终极目标——二级超越,亦即根植于现实的终极关怀。
   4、信仰结果
   信仰结果即信仰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也即信仰发生发展所能实现的情形和状态。信仰发生及运行机制的结果不是整体统一的,而是出现了层次性。信仰机制发生后,一部分人能够将所信仰的对象内化为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忠实的“信徒”,以该信仰所主张的思想体系为目标为之努力奋斗,并努力践行和实现这些目标所能达到的最大程度;而另一部分人没有形成自己所信仰的思想体系,但亦不反对该思想体系的内容,最终成为价值中立者。但是,对于科学信仰来讲,信仰发生的最终结果是使人们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和心理,不但使人们成为正常、健康的人,最终要使人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人的终极关怀和最终目的。
   二、信仰发生机制对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启示
   (一)坚持大学生信仰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理想与现实相统一、价值与需求相结合
   信仰发生的关键是信仰的载体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这是信仰发生的前提条件。大学生信仰教育要达到理想的效果,使大学生形成某种程度的信仰,必须首先保证信仰教育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某种需求。也就是说,大学生信仰教育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想与现实统一、价值与需求结合,把理论宣传教育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宣传价值与大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否则,脱离实际现实的信仰教育和不符合大学生需求的信仰教育不可能产生正确的信仰。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就是最终让大学生产生科学合理的信仰,该信仰的对象是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价值,具体到当下中国即马克思主义信仰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成果。
   (二)明确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过程和目标,增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科学性
   虽然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改造大学生的思想,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价值人才,但这并不是说在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过程中机械地向学生“灌输”这些价值,否则不是导致大学生意识的非理性和狂热性,就是使他们对宣传教育的价值丧失兴趣、反感怀疑甚至否定,最终无法实现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预期目标。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在信仰教育的过程中努力去建构这些价值,只有通过不断地建构,才能最终达到信仰教育的理想目标。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时候,不仅要向大学生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性,更要有机灵活地向学生展现这些真理性背后的价值性即对人的终极关怀,否则会让大学生们感到晦涩难懂、单调乏味,不以为然。简言之,这个建构过程要求我们的大学生信仰教育工作必须实现信仰载体的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三)把握信仰教育的层次性,提高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1、对于信仰本身来说,虽然信仰具有自己的总体目标即人类对最高价值的终极追求,但是这个总体目标并不是整齐划一、一步到位的,而是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从人类对最高价值的终极追求这个目标本身分析,很容易看出,对人类最高价值的终极追求必须以人类存在的现世价值追求为基础、为前提,现世价值追求和终极价值追求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目标,不同层次目标的要求和标准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能希冀把每一个人的现实价值追求目标当做全人类的终极价值追求目标,只有每一个人的现世价值追求都得以实现后,人类的最高价值追求才能最终实现。
   2、从信仰教育的对象大学生本身来讲,也必须把握信仰教育的层次性。大学生信仰教育要想达到理想效果,必须做到人文关怀,处处为学生着想,关心尊重学生,全员育人,全面提高。然而,囿于种种客观原因,不同的学生主体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他们的个性、兴趣爱好、接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因此,在进行信仰教育时必须充分考虑并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和能力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信仰教育内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正确把握信仰教育的层次性,提高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玉樑.理想、信念、信仰和价值观\[J\].东岳论丛,2001,(7).
  \[2\]王晶.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民信仰问题研究\[D\].2004,(10).
  \[3\]周军.新时期农民的社会主义信仰问题分析及其教育创新\[D\].2004,(5).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A\].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27.
  
  
其他文献
摘 要:新时期,改进艺术类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时代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63-02   当前的国际政治新形势,不稳定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共存,世界经济还处于缓慢复苏阶段,经济全球化
期刊
摘 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渠道、增加了新内容、提供了新方法;同时,网络也阻碍了学生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的提升、降低了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消解了传统的政治社会化模式。为此,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观念、内容、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以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变化。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
期刊
摘 要:在中世纪,指代和意谓被哲学家看作是词项的两种性质,本文以中世纪著名哲学家威廉·奥卡姆的思想为代表,区分指代和意谓的不同,从而为人们进一步理解中世纪词项理论提供依据。   关键词:指代;意谓;中世纪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60-02   在中世纪,哲学家们探讨了词项的多种性质,其中指代性质占据主导地位,而词项的其他性质诸如
期刊
摘 要: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手段,但它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课件轻师生,重现代轻传统等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必须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同时在教学中做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注重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   关键词:思政课;多媒体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
期刊
摘 要:高校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在就业指导工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渗透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融入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61-02    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仅要加强大学生职
期刊
摘 要:积极心理教育,是适应时代需求的产物,是具有广泛引导作用的新理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文从积极心理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与联系,积极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阐明加强积极心理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巨大促进作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
期刊
摘 要: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深以及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生态伦理学成了一门热门的学科。人们越来越热衷于生态伦理理论与实践的思考,中国传统时代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如果能够很好地传承、发展与推广,这对于保护环境、善待自然以及重建和谐家园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伦理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有灵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
期刊
摘 要:国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高校中的大学生是人才的主要来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离不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他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还引导着高校学生的发展方向。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才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本文就我国大学生的素质现状,大学思想政治与学生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以及重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做了简单
期刊
摘 要:温州传统文化孕育的浓厚的创业意识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滋养着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的同时,学院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以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自2007年以来,学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关于创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积极为开展创业教育和学生创业实践搭建平台。   关键词:瓯江学院;创业教育;构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
期刊
摘 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外在体现。在当今马克思主义时域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解读多元化、人们对其淡化等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和处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解读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70-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