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朝圣记(组诗)

来源 :飞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扶苏庙:秋风解怨扶苏死,露泣烟愁红树枝
  没有什么比栢枝山腰上的楸树
  更留恋一座庙宇
  两千多年了,山西省原平市大林乡
  西神头村西的这两棵年老的楸树
  像士兵守护祖国的疆土一样
  守护着三千二百平方米的扶苏庙
  今年楸花开时,我在树下
  独自站了许久
  两千多年了,两棵年老的楸树
  只管开花,从不结果
  昔有公子扶苏——
  赢姓,赵氏,生年未知
  死于公元前210年
  惜君子兮!一个有着君王之命的人
  却也未能结下命运的果实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沙丘之变
  未能耗尽他的慈悲之心,或许
  一生活成慈悲二字
  才是一个慈悲之人应有的命数
  惠济寺:灵空闻偈夜清净,雨里花枝朝暮开
  心,即佛
  去惠济寺拜佛,随身携带一颗佛心
  就够了
  达,则兼济天下
  惠,则普度众生
  在惠济寺,有彩塑
  有唐柱
  有明朝嘉靖十三年的碑刻
  就够了
  多好啊,一千多年前
  就地坐化的济空法师和曹姑姑
  仿佛在我的眼睛里
  又活了一回
  龙泉在前,我绕井三匝
  在一座寺庙,我知道我所看见的
  皆是拜神所赐
  按照神的旨意——
  我所看见的龙泉之水,不是往井里流
  而是往眼睛里流
  往一颗小小的凡心上流
  泰山庙:五夜梦灯山送月,四时清籁水吟风
  像月亮
  守着漫漫长夜,像青灯
  陪着静默的古佛——
  明清以降,崞阳镇城南的泰山庙
  就一直舍身守护着这座古城
  古城里安放着我全部的童年
  多年以后,我仍记得
  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
  我曾在平定街
  独自路过一座老旧的庙宇
  那天蝉声不断,禅房虛掩
  我看见,月光落在菩萨脸上
  白得那么圣洁
  白得那么安详
  那时我还小,尚不知
  一尊佛在夜里的孤闷
  也许,并不比一个孩子的少
  寿宁寺:十年马足行多少,两度天涯地角来
  五峰山上,每一缕光线
  都化成了灵光
  不为普照寺宇,只为代表众神
  来人间赶赴一场清晨的雅集
  五峰山下
  桃李不言,春风不误
  一朵人形莲花
  正在堂前眉低目顺地打坐
  ——我想回到一千年以前
  看一看唐朝诗人雍简州
  来原平朝圣的样子
  我想看一看
  一片琳琅满目的春光里
  一位恃才孤傲的诗人
  如何轻轻掸去衣襟上的灰尘
  在佛前跪拜,又如何
  将他一生的功与名
  就此化为
  匍匐在春日里的两小粒尘埃
  土圣寺:寺僧晚步渡仙桥,入耳钟声破寂寥
  是落日,落在一口唐朝的钟上
  是钟声,蝴蝶一样
  逡巡在十五米高的灵牙塔尖
  塔身之内
  珍藏的是释迦牟尼的骨骼
  还是庄子的真身
  已不重要,重要的是
  我听见土圣寺的钟声
  再次在暮晚时分的闫庄镇
  水油沟村上空高高地响起
  又一声声弱下来——
  我听见的钟声
  不是落在村子里的屋檐上
  就是落在村子外的草丛间
  ——仿佛倦鸟归巢
  又仿佛离乡多年的游子
  终于在暮色中走向归途
  石鼓寺:焕起山灵槌石鼓,汉女湘妃出歌舞
  十里春风
  吹过石鼓,千年的石缝
  突然开口道出了神谕:
  “心怀善念者,口吐莲花”
  石鼓寺旁,莲花山下
  此处最似天涯——
  天涯山上,春风之中
  我看见介子推正背着他的母亲
  往最高处一步步走去
  丝绸般柔顺的春风中,我
  仿佛真的看见一个心怀善念者
  在一座最靠近天涯的石山上
  缓缓修行步步生莲的样子
其他文献
西行路上  汉时的风,吹着西域的天空  唐时的诵经声,在篝火上跳跃  月光里,明时的木卡姆悠悠飞翔  天山一手抱黄羊,一手提葡萄  万里黄沙,埋著一个古楼兰  漫漫驼路上,铺着玉的温润  一匹马,像成吉思汗在漫步  一绺丝绸裹住了蒙古狂妄的铁蹄  总有一场雪,落在西行的路上  回头,就能看见长安城中的一桌圣餐  所谓前朝往事,恰似唐朝和尚  在西域的佛洞里,丢了个小盹  天山南北  阿尔泰山、天山
期刊
我寻到了我  在寺院的柿树下  我们说起那些古老的塔林  说起砖雕上的腊梅,竹子  说起拾得书屋里  雪一般质地的女子  拾级而上的阳光  不经意间  渗透进我们的心里  天高云淡的背景下  林中的金线  沿着佛的指尖延伸  静止在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之上  我寻到了  那个在云的怀抱中  做梦的我  读 木  这是一把椅子,这是一把圆凳  这是一张餐桌……  一个不同的自己  阳光在窗户的缝隙里摇
期刊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其诗作《未选择的道路》中写道:“树林中岔开两条路,而我——我选择那条少人走的,而这已造成重大差别。”文学评论家杨光祖选择的也正是这样一条“少人走”的文学批评之路,他总是按照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去写文章,其文学批评总是饱含“真情”,同时却也“尖锐犀利”,是真诚的,也是果敢的,总是在无形中透露着一股“豪气”与“寒气”,这在当代文坛可谓是独树一帜的。因此,杨光祖的文学批评之路更像是一
期刊
好的,就让我们怀旧吧  揣着时光的杯子,暮色里无法弥补的破碎  是的,让某一场晚风来收拾残局吧  暮色……晚风……向晚……偏远……  ——吹到我  如吹到一座墓碑  距 离  第一个人走在第二个人前面  第二个人走在第三个人前面  我盲目地跟在他们身后  我知道有一种距离叫:若即若离  深秋的风中,我并没有大声喊出:  ——我们的形单影只是一样的  ——我们鞋子上沾的泥土是一样的  ——我们脚踩落
期刊
拥有诗人和小说家等多重身份的叶舟,将诗人的敏感融进了小说,他的小说从纷扰的俗世中来,直观的生存状态直指人的灵魂深处。对于人性的探寻和书写是叶舟小说的内核,其小说在平静与庸常的表层下,涌动着欲望和不幸、无奈和艰辛,以及温暖和救赎。作者将视角深入一个城市的底层生活,用旁观者的冷静审视其中的人性善恶。兰州的城市记忆通过碎片化的意象潜入作者笔下,城市与欲望的勾连使得人性的幽暗再也难于遮蔽,作者以先锋者的姿
期刊
一周的轮回  钟海潮  一  日日又夜夜地缺席  只能看窗外绿叶苍翠的冷漠  一波又一波的情绪消磨  想迎接七月的生辰  彻寒降生在世界里  犹如太阳照耀着大地  落在我眼睛能看到的任何地方  二  妖娆的月光包裹着心  深情背后是一曲悲欢的调子  爱人  如另一个世界来的黑暗夜魔  我看到那临近的身影还在移动  还有,破碎了的离去  我的无可挽救的失去——仍在那里  三  一切的一切都指向漆黑的
期刊
水乡人夏秋时候走路多不用脚,他们的脚是船。船,家家都有个三两只,闲时汪在村口,如女人遗忘在河边上的鞋,像是被那水神眼馋坏了,鼓起腮邦子吹出几绺细浪一拽一拉的,就拖到了自己的怀里。只是这胸怀好大好宽,让水乡人出门即水,东一洼西一塘的。  但凡有个巴掌大的水面,上面都要浮着一窝窝的菱角。说起菱角,稻堆山的菱角最为有名。  这一带土肥不说,水也旺人,随手撒了几只老菱角壳子,别看他们气呼呼地沉入水底,来年
期刊
一  今天,是三月的最后一天。我刚刚参加完张掖“雪漠研究中心”的成立仪式,又赶往武威书城,向读者大谈《大漠祭》的时候,远在京城的雷达老师因病去世了。见面会刚一结束,我就得知了这一消息,很心痛,但也很宁静。是的,宁静,是那种出奇的静。天地一片寂然。欲哭无泪。  回到住处,很晚了。但无眠,于是我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敲下这些文字,以此来纪念我的恩师雷达。这也许是我寄托哀思的最好方式。雷老师,您的在天之
期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自晚唐至今,流传一千余年,一代代读者所体味的无疑在后两句,以致“杏花村”在山西还是安徽,争论不休。近日,我和许多人却实实在在深味了古人诗意,知道了“欲断魂”的感觉。大家从北京、从天水、从兰州,从四面八方来到一起,只为看一个人最后一眼,向他深深鞠躬,轻轻说再见,献上真的敬意和哀思,他,就是天水人雷达。  4月4日,戊戌清
期刊
一杯清茗  需要沸腾的水,平静下来  需要这水中的精灵  慢慢舒展开曼妙的身姿  需要你,轻轻地嗅  再慢慢饮下,用心回味  告诉我,你是否品出了大自然的甘甜?  天地之精华的芬芳?  阳光的热烈?雨水的柔润?  抑或是嫩芽的清新?老酒的浓醇?  来,再续一杯吧  就让这一杯清茗荡涤你内心的尘埃  你也可以尽情舒展  或者深深沉溺  仿佛这尘世的苦涩,你从不曾遭遇  我痴迷春天里一切的美  紫玉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