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天堂的父亲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g13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多么熟悉的字眼,我一直喊了46年,这46年,父亲两字是有温度的。父亲又是一个陌生的字眼,2年来,心里无数次默默念起,他是冰冷的,天人两隔的,父亲已化作一掬骨灰,埋藏在家乡,成了我永远的怀念。
  对父亲最初的记忆,是他在外闯荡,每年一趟的回家过年。爷爷还活着,全家12口人一口大锅吃饭。父亲回来了,高兴的不只是我,堂弟、堂妹们也跟着兴奋。那个时候鲁西南的农村不是富裕的,但我自小没有感到家庭的拮据,因为爷爷有退休金、叔叔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妈妈给村里人裁剪衣服,加上父亲不时从外面的汇款,这些足以保障我们童年生活的无忧无虑,衣食不愁。父亲回来,大家庭过年的味道就到来了,本身庞杂的亲属关系,你来我往,家里大门不到晚上熄灯,是不会提前关闭的。小孩子们也在这个时候,享受亲情滋润,感受传统浸染,放纵着儿时的淘气,加上家里变换着的饮食,不是过年,我们又盼什么呢?
  父亲是家里的长子,印象里他不出门的日子,总是和爷爷奶奶一起,说不完的话,交流不够的语言。爷爷抽烟,父亲忙前忙后,奶奶从来就没有闲着的时候,手里总是拿着玉米棒子,配合着擦子往下脱粒,父亲又跑到奶奶身边,一起忙活。他生怕浪费了一切陪伴在爷爷奶奶身边的时间,总是尽可能地与他们待在一起。长子,这两个字用在父亲身上再贴切不过了。
  爷爷去世后,父亲决定我们举家搬迁。那时候没有高铁,没有高速,我们从村头拦截去济南的长途汽车,从地排车上卸下两个大包袱,父亲背一个,哥哥背一个,我们就算是搬家了。到了济南火车站,我还不到买票的身高,但我不知哪来的脾气,没有车票简直是对我最大的侮辱,跺着脚不干,父亲硬是重新排了半天的队,给我买了一张半价票,才安抚了我哭闹的举动。上车后,趴在中间桌子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父亲再三叮嘱我一点要给亲友们写信。
  到了海拉尔,我们寄居在父亲单位弃用的板房里,这样的房子年久了,不过,也是领导照顾,才允许使用其中的两间。房子前方面对着奔腾的海拉尔河,中间横亘着一条拉石头、拉砖的土路,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也是爷爷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父亲给我们讲爷爷当年在这里的奋斗历史,讲爷爷的正直豪爽,讲爷爷的仗义助人。我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地方,没有陌生,没有距离,没有适应期,有的是对新环境的好奇,对父亲描绘未来的渴望。上学的路很远,但心中没有远的概念,原以为长不过一米七零的个子,可能就是那几年锻炼的结果,最后长成了一米七八的身高。
  没有自来水,没有水井,喝水要去河里去挑,这活自然都是比我没大几岁的哥哥做了。我和两个姐姐以上学为主,家里的事,是不用我们操心的。冬天,父亲厂子里的人在河边打下冰眼,第二天用水时,用撬棍轻触上面的浮冰,就可以继续提水了。
  一天清晨,早起的母亲煮了一锅的热面,为了提高我们的食欲,母亲又特意加了几滴香油,妈妈的味道。可能是房子年久的缘故,也可能是冬天热气上浮的原因,一块大大的墙皮脱落,直接掉进锅里,起床后热闹的屋里,頓时静音,母亲强忍着眼里的泪花,用铲子小心地把墙皮挑出,我们几个默默把面条吃掉。
  父亲上班,哥哥只能做些临时工,家里三个学生,负担自然沉重。有人劝父亲,大丫头年龄不小了,给厂子说说让她上班算了,父亲始终没有同意,一再鼓励大姐,鼓励我们考大学。果然后来,大姐考上了大学。
  我后来当了兵,离开了家。再和父亲相聚,自然是每年一度的探亲,当排长、连长、营长、科长、副处长,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我们长大了,父亲老了。相聚的日子,成了父亲的节日,我回家,明显感到他的兴奋,他把自己对我们的爱又转移到侄子、外甥们身上,好像看护庄稼一样,满含着期望,目光里全都是丰收的景象。
  父亲在我这里,度过人生最后的五年,在聚少离多的军旅生涯,我也算尽了一点孝心和补偿。父亲盼望着我去看他,坐着我安排的车辆出行,盼望我和妻子女儿在他那里就餐,就像当年他要请二姐的老师一样。可惜,我没有达到我心目中的数量,我还有好多好多的美食没有让父亲分享。
  一个早晨,哥哥来电话,说父亲摔倒了,当我打车,赶到家时120已到家里,父亲躺在地上,叫他还能支吾着回应,但话说不出了。
  父亲有脑血栓、糖尿病、小脑萎缩、心脏病等,这次又脑部大面积出血,脾破裂,各项指标已到最底,甚至仪器监测不到。父亲走了,我用湿巾用力地擦拭他因呼吸机导管挤压出血的上唇,用手使劲地抓握他还有温度的双手。一切都不能改变。
  父亲走了,我成了没有父亲的人。
  我想您,我的父亲!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是唐朝诗人李白的诗,诗中描绘的是安徽天门山一带的自然风光:一條大江从天而降,浩浩江水把天门山从中间拦腰撞开奔腾而过,波涛汹涌……  我没有到过天门山,也没有见过那滔滔江水把天门山拦腰撞开来的那番壮阔景象。但是,这首诗,却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被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因为,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所彰显的精神,大气磅礴,恢弘壮阔,猛烈地撞击了
期刊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总想看看你的笑脸,总想听听你的声音,总想住住你的毡房,总想举举你的酒樽,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去寻找共同的根,如今踏上这归乡的路,走进了阳光迎来了春……”  我常说,这首歌唱的就是我啊!  1979年5月,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上春回大地、草木吐绿,片片杏花绽放原野。一个少年骑着旧“大金鹿”牌自行车赶了12里的土路,穿过一片草甸,来到学校初二年级二班的教室里。今天是他值日,他细心地打
期刊
如果你嘴边荡漾起一个小括号,那一瞬,就是雪花消失的地方。对,左“(”,右“)”,就是,就是你的微笑。  春天总是来得很迟,寒气凛冽起伏,一如红衣飘飘的芭蕾舞少女在大雪纷飞中狂舞,旋转呀,旋转,她美艳的一种分分秒秒也不休止的模样,化作漫天而下的氧气,清爽,水灵灵的,让人不忍打扰。下雪的地方,一定是在北方,你喜欢的小地方,最好有那个人,半米一米那样厚,你和她一起走过漫长的旷野,雪花温温柔柔着落下,一朵
期刊
每顿吃着滋润爽口的白米飯,就会忆起小时候在农村时的艰苦生活,老家屋角里那口粮仓。  儿时的生活,总是和饥饿交织在一起的。大集体时是凭劳力挣工分吃饭。哪家劳力多,工分自然就挣得多,相应地,口粮就分得多,日子也就越好过。而我家兄弟姊妹多,年龄又小,仅靠母亲一人挣工分维持生计,几乎是吃了上顿找下顿,一年下来,还要欠生产队的超支款。那时家中没有粮仓,分得的口粮用几个箩筐就能装上。待到来年青黄不接时,闹粮荒
期刊
这样的旅途,其实是满含着伤感的。  看罢广东廉江的九州江入海口,我们驱车返回县城。沿途的马路边,所看见的,自然是一片一片的桉树,大约碗口粗,青青绿绿的,也很养眼。打开车窗,时不时的,会有一两辆皮卡车满载着粗细不一的木材,呼啸而过,甩下满鼻孔的嫩叶子的清香味儿给我们。我问张兄:“这些个车上,拉的是什么树?”他一指路边的桉树,随口答道:“就是它们啰。”我继续问:“是桉树吗?云南也种这样的桉树的。”他叹
期刊
车行在银川宽阔的大街上,不时闪现出一些巨大饱满的绿色穹顶、高峙蓝天的一串串晶亮的圆球、挂在半空中的一弯新月塔尖。  越往里走,摆摊做生意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有推着板车叫卖的,有担着挑子叫卖的,有摆着地摊叫卖的,有守着门店叫卖的,大街小巷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午饭之后,通过短暂的休整,天色向晚,我们信步于宽阔平整、干洁清丽的鼓楼步行街,作为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我们已完全被这渗透了现代文明的繁华市景所
期刊
惠东渔歌,传唱于惠东县港口、平海、范和、巽寮、盐洲等沿海一带,是当地渔民先祖宋代时从福建、潮州一带迁入并逐步唱开的原生态浅海渔歌,旧称“鲘船歌”,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惠东渔歌是“中国渔歌”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歌曲,它具有大海般的韵味和浓郁的南方滨海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在文化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来的多姿多彩的民间歌曲。惠东渔歌是广东省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人们称道是渔家的天籁之声,2008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
期刊
袭一阵清风,我们褪去了身上的臃肿,小小的羞涩的心事低了腰肢。好一阵心跳,是否是,她的暗语?  啊,我听见了爱情,还有次第盛开的声音。  蛙聲  广阔的稻田里,一株株禾苗正忘情地拔节抽穗。哦,一畦畦蛙声,是否赶在丰收之前歌唱?  总梦见这样寂静的夜,像一首首熟悉的民谣。  坠落  一枚小小的叶子,以完美的弧度完成生命的涅槃。我听不到她痛苦的叹息,他那发黄的纹路如此清晰!  老人伸出的掌纹,多么壮烈,
期刊
放牛是一件不需要學习的事。牵着牛鼻子上的那根绳子,牛吃到哪我就走到哪,牛的肚子撑得圆圆的,我就骑着牛回家。  老家的山岭青草泛黄,嫩叶不多,父母一般不同意我们把牛牵到那儿放,他们知道那里的草料不行。有时候我们故意让牛偷吃人家的薯苗,牛很快就吃饱,我们就算完成任务了。但我们一般不听从父母的命令,在田埂上放牛,牛容易满足,但我们非常无聊。我们喜欢在山上放牛,因为那里有着许许多多让我们乐不完的事。我们可
期刊
丁酉春,寒,窗外雪飘,独坐案头,呷一口天竺泉茗,品读山泉,别有一番心境。  山为阳,泉为阴。轻风似水,海涌波涛,这是男人的话语;秀月星海,智慧如水,這是女人的心声。那么,山泉呢?山泉是生命的乳汁,是智慧的血浆。挖掘地域文化,展示文艺方阵,培育新人新作,打造山泉品牌。这句话,看似地道平常,但用智慧的评判标准是实在、可信的,而实在可信的东西必然有亮点,有闪光点,这就是山泉受人欢迎、被人推崇、能以生存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