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教师心理韧性的原因和方法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cx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高危压力的情景下,个体的发展和社会适应功能并没有受到破坏,虽经由外界的压力,但忍让可以很好地适应压力,超越自身或环境的限制,取得更辉煌的社会成就。教师心理韧性指教师面对教育教学的压力、挑战或者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动态的积极适应过程,其结果表现为教师应对挑战环境下持续的专业承诺、专业发展热情与成长动力。
  一、学校管理和教师角色
  1.教师队伍是学校管理中宝贵的人才资源
  人力资源是学校管理中最宝贵的资源,学校通过科学的管理和人员的调配,调动和激发人解决困难的动力,可以提升人的价值,进而创造出更大的效益。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学校只有进行合理的教师管理,将有限的教师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合理调配、培训积极、适宜的激励才能更好地帮助教师落实和实现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
  2.教师在教育中所处的角色
  (1)教师特定的职业和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角色丛”的性质
  一个教师在其生活和工作的领域,扮演着很多角色,这个角色可以是主导者,也可以是实践者。对学校领导来说,教师是被领导的角色;对学生来说,教师是主导者的角色;对家庭来说,又是各种各样的相互之间的关系。这种复杂的、紧密的、相互作用的角色关系,我们给了它一个名字“角色丛”。所以,事实上教师的身份是复杂的。
  (2)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学校的活动要顺利进行,需要教师在理解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原则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串联起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学内容及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顺利有效地完成设定目标。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学生在学校的根本目的是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但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自身的知识构建,教师要进行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搭建,帮助和引导学生顺延着教师搭建的支架,到达最近发展区。那么,教师要把教学的中心放在如何育人和促进学生“学习”上,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有一个专业的、高效的、有信仰的教师队伍。
  二、教师面临的现状
  1.社会对教师的刻板分类
  研究者Ryans,将教师特征表行为划分为3中基本行为类型,见表1。
  2.外界对教师的要求高
  (1)一位富有想象力、经验丰富和有创造力的教师
  (2)一位开朗、精力充沛、外向和有活力的教师
  (3)一位果断、足智多谋、有控制力和有组织力的教师
  (4)一位友善、和蔼可亲、有耐心和热心的教师
  我们会发现,社会外界对教师的期望很高,教师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自我的提高,而这些提高,是一个综合素质的、全面的、长期的提升。
  3.评价教师劳动价值特殊
  (1)教师的劳动价值具有模糊性
  一个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遗传、家庭、社会、教师以及学生个人努力等多种因素作用。这使人们很难准确地说出学生的变化是由哪方面的因素引起。教师劳动价值的模糊性使得教师的劳动很难得到明确的评价。
  (2)教师的劳动价值具有滞后性
  教师的劳动价值,不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它需要学生进入社会后,在社会的工作和交流中,才能得到体现。所以,教师及其劳动价值常常被人淡忘。
  (3)教师的劳动价值具有隐蔽性
  教师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寓于学生身上的一种潜在价值,它是一种隐形在学生内部的以后会被显露出来的综合素质,影响受教育者的终身,这种隐形价值只有借助于学生行为表现的外显,才能得到证明。
  所以,教师的价值很难为人们所充分了解、正确评价,并给予恰当报酬。
  三、增强教师心理韧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教师心理韧性能力说提出,教师心理韧性是教师为了克服自身不足或工作压力,在面对潜在危险时,利用自身的能动性和环境的支持恢复并保持良好状态的能力。鉴于社会学校对教师的高要求以及教师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和压力,教师心理韧性的增强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教师心理韧性提高,教师的抗挫折能力与恢复反弹能力才能提升,在工作中才能有效地化解心理壓力带来的负面情绪。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四、教师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
  目前,国外学者倾向于把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看作是保护因素对个体产生作用的结果,各种实验表明,当个体遭遇困难或挫折时,保护因子在维护个体心理韧性上发挥了作用,这些保护因子通过怎样的途径建立起来的,而又是哪些因素延缓或减弱保护因子的。
  1.内在保护因子
  内在保护因子指个体本身具有保护因素作用的心理能力和特质,教师心理韧性内在保护因子主要来于自身的修养,自身对挫折以及问题的理解能力、忍受能力和化解困难的能力。比如,个人特性(包括道德目的、信仰和内在动机),教师的自我期望值,与人交往的技能水平,对教师职业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剖析等。
  2.外在保护因子
  教师要在工作中要更好地应对问题,除了自我调节,外在保护因子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在教师普遍心理素质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外在保护因子就变得更为重要了,其中可以表述为:家庭环境对教师心理的影响;学校、行政管理对教师的信任与支持;同伴、同事之间的相互帮助与交流;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和管理要求的理解和配合。所有的这些外在保护因子在教师心理韧性的构造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五、如何提高教师心理韧性
  1.提高和巩固内在保护因子
  (1)重视教师心理自我构建
  人的发展影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个体活动。其中,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人首先是认识自己,然后才根据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固件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教师不仅要不断地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勾勒自己的未来前景,设计自己的发展目标,策划与实现该目标的行动。教师自身还要加强自我知识的构建,要参加学校各项提升自我的活动,并且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任何外部的信息和学习都是在自身的知识建构中形成的,只有教师自身的知识建构足够牢固和前沿,才能更好地接受外部的知识,完成自我的提升。   (2)注重心理健康辅导
  第一,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以职校教师生活、学习、交往等问题为内容,教育部门牵头,结合学校自身實际情况组织心理辅导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教师参与一系列有趣的情境活动,以满足教师心理健康发展需求为出发点,采取民主的方式,聆听教师的心声,帮助教师达到自我心理调适、自我发展、心理和谐之目的。教师要充分地融入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中,增强心理韧性。
  第二,团体辅导。学校从实际出发向教师分析解释教师职业可能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使更多的教师能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潜在心理问题开设专题讲座,向全校教师普及新时代的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团体辅导,能够巩固教师在学校共同体中的归属感,教师之间进行除了教学活动之外的互动,能够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关系,学校教师融洽的人际氛围对建立教师心理韧性有着强大而有效的促进作用。
  2.重视外在保护因子
  (1)学校给教师提供研究的氛围与支架,为教师创造支持性的工作条件
  学校的支持和给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以及对教师努力的认可等,能够让教师在学校集体中体会到集体的温暖,获得认同感,这对提高教师的职业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奉献有很大的提高作用,教师自我效能感、工作成就感的增强也进一步巩固教师的心理韧性。具体来讲,就是要免除教师不必要的劳动,给予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
  教师的教学工作实际上是要调配自己与不同人的关系,这是一个多元的关系网,这个多元关系网体现在教师的角色与性质上,表现为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教师心理韧性的建构与人际关系的网络是否完善息息相关。一个充满关爱、支持与安全的人际关系网,能够增强教师内部力量,给予教师教学的信念。
  (2)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第一,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强调人类的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组成的,各种需要之间又有先后顺序和高低层次之分(见图1)。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追求高层次的需要。
  教师需要被尊重,受到社会、学校、学生的尊重,只有满足了尊重需要,教师才能更好地追求自我实现需要,更好地应对各个阶层和因素的挑战,以更为饱满的状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事实上,教师职业是一个参与性强的行业,所以,学校在指定各项规定和拟定学校发展方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教师的意见,尊重一线教师的想法和建议,尽量考虑和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
  第二,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怎么解释行为所导致的后果会影响行为实践者以后的行为动机的强弱。所以,失败后果的归因,应归因到外部的可控的因素上。
  比如,教师活动的不理想和参加比赛成绩的不理想,学校在进行总结和归因的时候,不应该归因到该教师的能力或者智力上,因为个人的能力和智力都是不可控的,起码不是在短时期内可以解决或者扭转的。那么,就应该归因到可以改变的因素上,如教师的时间分配上,教师的教学方法上。这些细节上的归因都能够增强教师在今后的行为动机,从而增强教师的心理韧性。
  (3)加强社会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社会舆论作为社会各界对教师行业的公开评价,对于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重要的影响源。舆论宣传从哪个方向进行指导,它将直接影响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的看法。社会媒介舆论的引导,能够影响社会公众对学校和教师工作的评价,正确引导公众从正面的、公平公正的角度思考教育教学行为,是舆论倾向于合理化,是对教师工作的精神支持。
  (4)提高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认同感
  教师的教学工作,面对最多的是学生,最难处理的关系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之后需要教师时刻调整自己的状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与相互信任,能够让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状态,有助于维持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和教育事业的信仰,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是教师在处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上,以积极的心态进行沟通。
  六、结束语
  教师心理韧性是一种教师个体与环境互动的模式,如果教师的心理韧性能够一直保持在良好的状态,那么,教师在承受压力时,想要解决困难的欲望就会被激发。所以,学校和社会应给予教师充分的人文关怀,创设健康积极的工作场景,教师也应及时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及时主动地构建强大的心理韧性,提高抗压能力和职业能力。在内在调节和外部环境支持的条件下,完成教育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 何丽华
其他文献
上古时期,“祝融”实有两族,一是炎帝臣子祝融,一是颛顼、帝喾臣子祝融。两祝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文化记忆的逐渐模糊,更由于五帝三王时期部族融合的社会原因,被混同成为一个氏族。后代学者对此了解不足,缺乏祝融曾有两族的认识,在研究中触及祝融问题的时候,常常会感到矛盾、困惑而无从解释。还原两族祝融存在的事实并探寻其混同的过程,可以解除这一困境,让有关祝融的上古历史问题得到更加合理、畅达的解释。
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面对医卫行业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为了迎合求职就业的紧迫性和个人发展需求,更倾向于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实践。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学培育,相对于普通本科高校和其他专业,也更要求专业技术的掌握和进步。结合此实际,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存在不够全面到位的现象,而随着新时代国家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需要提升责任
现代学徒制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目前成为众多高职院校比较热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将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相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它对提高学校办学质量,解决企业人才不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的应用中,现代学徒制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需求方面仍存在成本和标准等多项问题,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培养办法,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实践探索,推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岗位标准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是新时代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挑战。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向高校提出了“切实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基本任务,并详细规划了“十大育人”体系实施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具体、更精准,其中强调要创新推进网络育人。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会上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
贪是一头神兽.rn贪兽的模样是威武的——它长着麒麟的身躯、巨龙的头颅、雄狮的尾巴、公牛的蹄子.贪兽力大无穷,勇敢无畏,但是,它极度贪婪.rn贪兽占有了人间的金银珠宝,吃尽
期刊
一、引言: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内涵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是一种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在教育过程中根据教学反馈持续改进的教育模式。在OBE教育模式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和是否成功要比学校方式和学习时间更为重要。这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成果导向”的教育体系,尤其要体现“教育是一种能力培养、能力训练”的过程,强调以学生学习成果为
期刊
一、引言  2019 年 2 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从2019 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 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即1 X证书制度”。网店运营推广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第二批启动的 10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一,面向中职学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笔者所在的学校于2019年10月申请并成功成为网店运营推广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试点学校,进
期刊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健全以企业为重要主导、职业学校为重要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产教融合创新
期刊
一、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rn导游业务课程是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是国家级导游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 是一门要求理论与实践实现一体化教学的专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