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域多校对教育管理对象的影响探讨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dx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域多校,即在一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几个大学所组成的校园社区,也即常说的“大学城”、“高教园区”。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一域多校在地域上实现了大学教育平台的接合,有利于公共资源充分使用而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校际交流学科互补增强教育实效。
  教育与管理工作既是柔性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也是刚性制度的规范与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而社会进入转型期的今天,在多种经济成份的存在与需求,以及各种文化思潮碰撞与冲击中,不同学科门类的高校在坚持国家大的培养原则与方向的前提下,从自身定位与发展目标出发,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在管理机制运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目标定位上各自的特点与差异性。这种各校间的差异性与一域多校间的紧密联系必然对教育管理对象产生重大的影响,分析差异性带来的影响有利于科学的学校发展与管理。
  
  一、管理机制的异同性产生的影响
  
  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理念是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是维护和保障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管理理念则是管理工作得以连续与创新。一直以来,高校管理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功能发挥、学生质量、社会形象等方面的问题。
  高校管理制度是为维护学校正常运转而制定的各项管理规定。高校管理制度从法律层面来分析主要由行政法法源校规和非行政法法源校规组成。高校既可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在其主管的公务范围内,根据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或上级条例的授权,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同时也可在与法律法规不冲突的前提下,以补充法律法规在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不足而制定内部行政措施。因此高校在管理制度制定存在着因对法律法规理解的不同,或是因实践中管理的需要而存在着异同。
  管理方式是对管理制度的执行表现和运行形式。管理制度是管理方式的基础保障与运行核心。管理制度的决定着管理方式的运行形式,管理方式又决定着管理制度的运行效能。比如在教学管理中实行学分制,在后勤管理中推进后勤社会化,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加强 “三进”工作等都是因适应社会改革而高校管理制度发生变化而管理方式的创新。但不同高校的管理方式因管理制度的异同而存在着不同。
  管理理念是组织在运行过程中指导管理活动的信念及秉承原则。可以说,管理理念是管理工作的灵魂,是一种思想。只有好的管理理念,才会有好的管理制度与方式;只有管理理念的创新,才会有管理制度与方式的创新。高校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枝,并随着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探讨高校管理问题,必然不可回避高校管理的理念。纵观我国高校管理理念的形成和实施,与特定历史时期与政治指导方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行政权力至上的管理理念根深蒂固,常常缺乏科学管理意识,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一域多校的出现,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为社会经济飞跃提供了人才保证,为国民素质提高搭建了台阶,为教育资源共享搭建了平台。一域多校的出现,也使得相同地域的学校存在着不同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的异同。而由此带来对相同行为的管理处理结果不同的现象,使教育对象也对管理制度的公平性,管理方式的合理性、管理理念的科学性提出了疑问,以至教育管理的能效弱化、成本提高、难度增大。
  
  二、校园文化的差异性产生的影响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随着社会各项改革的深入与市场经济的日渐完善,校园文化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校园文化的结构亦呈现出多层次的立体风采,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特征,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特征,体现了高校以创新为核心、以育人目的的校园文化本质特征。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功能,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融合、辐射作用。校园文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校园文化内涵、底蕴、氛围不同,因而产生对教育对象的塑造力不同。
  校园文化内涵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表层结构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为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核心。大学校园的物质设施所给予人们的精神感受、各种制度规范中所凝结的价值信念、以及各种活动所显现的思想影响等各个不同层面上则是校园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
  校园文化经过长期的升华与凝练,形成以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师生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及其它活动和各类文化设施为表征的校园文化底蕴。它反映着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以及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反映着学校的历史传统和精神风貌。它赋予学校生命活力,渗透在师生的生活中,附着在校园各种文化的载体上,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最重要的结合点。
  校园文化氛围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会自发的形成,它必须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学术的实践与争鸣等实践活动过程中引导、营造和孕育。它表征着大学校园文化含量的高低与多寡,是一个具有复合性、整体性、动态性的文化有机结构,反映着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目标追求、价值体系、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并对学生潜移默化地“浸泡”、“渗透”和“熏陶”,从而内化为一定的文明素质。
  一域多校的建设,有利于各高校校园文化物质文化建设硬件水平的提高(教室、活动场所、现代化的教育设施等),但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底蕴的积累却不能一蹴而就,从而在某种侧面制约了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多校的存在,意味着多校园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这必然导致某些文化传统、甚至优秀文化的变异与丧失。尽管校园文化是开放的、是发展的,也受到社会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影响,包容性的存在使文化在发展中不断融合、吸纳新的成份。另一方面文化的阶级性、民族性、地域性也说明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影响着人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如果对多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营造,形成服务于教育,有利于教育管理对象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则势必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三、培养目标的多向性产生的影响
  
  教育是有目的地育人实践活动,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的人。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地反映,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教育社会功能的维度来看,可分为国家培养目标和学校培养目标两个层次;以教育层次的维度来看,可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国家培养目标是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全体国家公民的社会生活需要出发,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全社会的需求和各类教育的特点,对各类教育分别做出育人的基木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国家培养目标属于宏观层次的目标,对于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思想的作用。学校培养目标属于微观层次的目标,直接作用于学校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方向、过程、方法以及教育投入、效益、社会关系与形象等诸多方而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不但必须以国家培养目标作为主要依据,还应依据学校所在地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资源的品质和教育能力的高低,以及学科专业性质、教育对象的实际状况。
  高等教育是属于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中一直未有定论。但从目前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多元化、全球化和社会分工专业化、职业化来分析,各种职业工作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高等教育能给予人一定的从事未来职业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高等教育起码具有专业教育的性质,即按专业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既可以是学术性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育。另外从我国高校分类来看,有以科学理论为主,也有偏技术理论的,有以文科为主,也有偏理科的,致使各高等院校的人才目标定位与学科教育要求都存在着不同。
  一区多校让不同学科与专业设制的高校集中在一起,各高校根据自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制、社会需求、学校发展等情况各自设定了不同的学科教育要求和人才目标定位。不同的学科教育要求与人才目标定位体现在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中,表现在不同的管理机制与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
其他文献
我把从教英语这门学科一年多来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让更多的同行倾听我心灵深处的呼唤,共同来为我们的英语课改事业献计献策,用一颗明敏、忠诚的心来对待我们的英语教
新课标指出: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励无疑是最好的策略,尤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跨文化意识等因素的制约,教师就更需要灵活运用激励措施,不断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努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我在英语课的教学中,通常运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激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营造激励  
DNA甲基化是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且许多研究结果显示DNA甲基化模式在胎儿出生时已经形成,印记基因H19(imprinted maternally expressed transcript (non-protein coding)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面对幼儿各种不合规范的错误行为,也许教师经常采取惩罚的方式。惩罚虽能制止幼儿的错误行为,但很容易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幼儿在受罚后出现暴力行为,有的幼儿会拒绝学习,对教师不友好。即使幼儿表现出顺从,也可能是出于怕受罚。在许多情况下,惩罚并不能保证幼儿产生正确行为,也不能保证幼儿懂得应该怎么做。  对待幼儿错误行为的积极教育方式是引导。引导是帮助幼儿理解并实践
摘 要:目的:调查来自农村、城市不同来源地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为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探索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简易应对方式进行问卷,对我院公共管理系本科专业的36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测试,并对2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城市组贫困生心理症状相对严重,并且应对贫困方式积极性相对低一些。结论: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不同来源地心理健康差异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针
摘 要:手机短信深入校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短信文化,其内容丰富多彩,并对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双重影响。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正确引导校园短信文化,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关键词:短信 短信文化 正面效应 负面影响    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和电视、网络等一样,短信沟通在成为人们交流方式的同时,也成了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亦即成了一种文化现象——短信文化,也
摘 要: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而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的手段是教学。教学管理工作则是规范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确保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运行的有力保障,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它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行政化和官僚化严重制约了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对于这种境况我们有必要提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教学管理专业化。  关键词:高校 教学管理 专业化  
采用几何匹配法将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卫星搭载的测雨雷达(Precipitation Radar,PR)和上海地基雷达(Ground-based Radar,GR)有效照射体积的观测数据进
青少年是社会中最有朝气,最具有创新精神,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青少年可塑性强,青少年时期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    目前,青少年的思想状况究竟怎样呢?从
摘 要:反思型教师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具有时代特色的流行语,但我国中小教师的反思行为还不尽人意。培养反思型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反思氛围、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制度、形成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反思型教师    随着我国新课程教改的深入发展, 反思型教师的培养逐渐成为这一领域具有时代特色的流行语。目前, 我国教育界对这一论题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