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入探讨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构建了适合我国教育实情的本土化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学业评价目标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等5项一级指标、“评价内容深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等12项二级指标。实证调查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专家及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各项指标非常重要。为在基础教育实践领域有效推广应用该体系,未来研究可从构建一致性指标相对权重体系、结合具体学科加强一致性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等方面着力进行。
关键词:学业评价;课程标准;一致性;一致性指标体系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场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在国际教育界轰轰烈烈地展开。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中,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问题掀起了研究热潮。国内外研究者深入开展了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指标体系理论与实证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推动世界范围内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影响力较大的一致性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实施课程调查一致性指标体系(Surveys of Enacted Curriculum Alignment Indicators svstem)、韦伯一致性指标体系(WebbAlignment Indicators Svstem)、成就公司一致性指标体系(Achieve Inc.Alignment Indicators System)等。总体来看,一方面,一致性指标体系共涉及“题量”“难度”“测试内容”“范围”“价值取向”“教学引导”“认知要求”七大维度,不同体系重点关注的维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另一方面,这些一致性指标体系为评判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学者们基于不同维度对“学业评价”“课程标准”“一致性”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这彰显出“学业评价”“课程标准”“一致性”的内涵日益丰富。
本研究认为,学业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一定的课程目标和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并通过测验等方法,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等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课程标准是国家(或地方)对学生在某一领域应具有的素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对课程期望的学习目标的描述,是教学、教材编写、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一致性是指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匹配程度或吻合程度。
在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中,学业评价应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中的相应要求开发与实施。我国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均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开发一套科学合理、指向明确、契合我国教育实践的高质量一致性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研究运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本土化的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标体系(以下简称“一致性指标体系”),以期有效促进我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评价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意义
学业评价与相应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较高,可有效促进教育朝着预期的方向良性發展,是保障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一致性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深刻反思已有研究取得的成就及局限性,并结合我国课程标准特征和学业评价特征,运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构建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本土化一致性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致性指标体系不仅可为研究者深入开展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提供理论参照,而且可为中小学教育管理部门及一线教师在基础教育实践中评判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提供理论工具。一方面,本研究在深入分析国外典型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我国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教育部及各省市颁布的学业评价制度文件等为依据,经理论探索及实证调查等过程与方法,构建了一致性指标体系,这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理论,有助于进一步梳理和澄清一致性研究理论认识的误区,为研究者进行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照。另一方面,本研究构建的一致性指标体系充分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特征,兼具创新性及本土化特色,具有适切性和有效性。中小学教育管理部门及一线教师可以在实践中应用本研究构建的一致性指标体系。通过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找出现行中小学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相关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及问题,进而不断改进学业评价并促进其质量提升,使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等先进理念落到实处,从而更好地实现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评价,以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圆满成功。
三、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和结果
1.一致性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内容分析法等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主要包括四大步:基于专家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初步构建一致性指标体系;基于德尔菲法,对一致性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完善;基于问卷法,开展中小学教师对一致性指标重要性观点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等,得出研究结论。
(1)初步构建一致性指标体系
本研究查阅相关中英文书籍、期刊论文、硕博士学位论文等文献,对其进行研究并整理、分析与归纳。深入分析并研究我国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教育部和各省份(或直辖市、自治区)有关学业评价制度的相关政策文件和试题等,明确我国课程标准特征和学业评价特征。基于专家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初步构建一致性指标体系。
(2)修正一致性指标体系
从中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教研员、高校教授(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专家)等人员中选取20位专家学者,进行多轮专家咨询。第一轮专家咨询,编制“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标体系的专家意见咨询调查问卷(第一次)”,问卷采用5点计分,问卷形式为半结构式,请专家按等级评判每项指标的重要程度,给出修改建议;第二轮专家咨询,根据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编制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构化问卷,并附有第一轮专家咨询群体结果(差异量数和集中量数),请专家再次按等级评判每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并给出改进建议。经过多轮专家咨询,直至专家意见达到高度一致为止,进而确定基于专家咨询的一致性指标体系。 (3)开展一致性指标重要性观点调查
基于专家咨询的一致性指标体系,编制“中小学教师对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标重要性观点调查问卷”(以下简称“教师问卷”),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综合考虑地域等因素,共发放1650份调查问卷,回收1617份,有效回收率为97%(有效问卷共计1600份)。通过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探讨中小学教师对各项一致性指标重要性的观点,并进一步检验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效度和信度。
(4)基于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运用Excel 2007,对专家咨询结果及中小学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运用SPSS 23.0,对中小学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探索性因素分析等;运用Amos 23.0,对中小学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等。基于实证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建议。
2.一致性指标体系构建结果
首先,基于文献研究法和专家访谈法,初步构建一致性指标体系,经过多轮专家咨询和对中小学教师实施问卷调查,检验一致性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最终确定一致性指标体系,并比较专家、中小学教师对一致性指标重要性观点的异同。
(1)一致性指标体系及其内涵
学业评价应以课程标准、学生发展、教学现状等为基本依据,关注评价目标、评价原则、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与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其一,课程标准指出,学业评价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它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为目的。因此,学业评价目标应与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保持一致,围绕“文化基础(人文底蕴及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及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及实践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其二,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进行学业评价时,应把评价的总目标合理地分解到日常教学评价的各个阶段,根据课程阶段性、层次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等,设计有效的评价任务,全方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学业评价原则应与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保持一致,围绕“阶段性、过程性、关注性”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学业评价。其三,课程标准指出,学业评价要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等不同角色的作用,采用多元化的学业评价形式,全面反映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及时准确地反馈评价结果。因此,学业评价方式应与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保持一致,围绕“评价形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两方面获取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其四,课程标准指出,学业评价内容应以学科基本概念和规律为依托,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因此,学业评价内容应与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保持一致,围绕“评价内容广度、评价内容深度”两方面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范围以及学生学习所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有效评价。其五,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應充分认识不同学业评价结果呈现方式的优势和不足,采取合理的方式呈现学业评价结果,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等,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的特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指导意见及改进建议。因此,学业评价结果应与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保持一致,围绕“学业评价结果的呈现、学业评价结果的利用”两方面进行,以帮助学生发现、纠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
鉴于此,本研究构建的一致性指标体系,包括“学业评价目标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原则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方式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内容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结果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5项一级指标,以及“文化基础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自主发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社会参与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过程性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等12项二级指标。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其内涵如表1所示:
(2)一致性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通过对《教师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检验一致性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
1)信度分析
为获知问卷的可靠性,本研究运用SPSS 23.0对800份有效问卷进行信度分析(Cronbach a系数),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整体问卷a系数为0.962,各一级指标a系数介于0.853-0.924之间,各二级指标a系数介于0.838-0.912之间。以上数据表明,本问卷整体a系数和各项指标的a系数均达到了可接受水平(大于0.700),从而证明本研究构建的一致性指标体系信度良好。
2)效度分析
将有效问卷分割为样本数量相同的两组资料,即每组各800个样本数据,其中一组数据运用SPSS23.0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另一组数据则运用SPSS 23.0和Amos 23.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样本数据的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30,大于0.900,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11532.450,Sig.值为0.000,这表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利用随机抽取的800份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因素分析共抽取出5个因素,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0.972%(高等水平);各题项的共同度介于0.867-0.947之间,都超过了0.500;从因子负荷矩阵中可以看出,各题项均分别在某个因素上有较高的负荷量(大于0.400),这表明一致性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验证性因素分析
对样本数据进行偏态及峰度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检验结果表明,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偏态系数介于-1.121-0.989之间,偏态系数的绝对值未大于3;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峰度系数介于0.454-2.331之间,峰度系数绝对值未大于10。偏态系数与峰度系数均在合理范围之内,表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检验结果表明,卡方自由度比值(x2值比率)为3.326,虽大于临界值3.000,但仍在可接受范围之内;GFI指数、CFI指数、NFI指数、IFI指数均大于临界值0.900,在可接受范围值内;PGFI指数大于临界值0.500,RMSEA指数小于临界值0.100,RMR指数小于临界值0.050,均在可接受范围值内。上述数据说明指标体系的契合度较好。因此,就整体模式适配度而言,本研究构建的一致性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适配度。
(3)中小学教师对一致性指标重要性的观点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对一致性指标重要性的平均分在4.30-4.45之间,均高于3.75(5点量表的75%等级),具有较高的重要性,即中小学教师认为一致性指标体系各项指标非常重要。各项指标的重要性排序详见表5:
(4)专家、中小学教师对一致性指标重要性观点的比较
对专家、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表明,专家和中小学教师对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均较高。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来看,专家和中小学教师在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指标重要性评分上均无显著差异。即中小学教师基本认可通过多轮专家咨询构建的一致性指标体系,且在重要性评分上与专家意见基本一致。
综上,本研究利用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内容分析法等方法,构建了适合我国教育实情的本土化一致性指标体系,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第一,本研究构建的一致性指标体系包括“学业评价目标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原则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方式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内容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结果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5项一级指标,以及“文化基础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自主发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社会参与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过程性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等12项二级指标。经内部一致性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及验证性因素分析交互检验,一致性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良好。
第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各项指标非常重要。一级指标重要性排序为:学业评价目标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内容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原则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结果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方式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第三,专家咨询结果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专家和中小学教师对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均较高。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来看,专家和中小学教师在一致性指标重要性评分上均无显著差异。
四、研究建议
为促进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在基础教育实践领域有效推广和应用本研究构建的本土化一致性指标体系,后续研究者可从构建一致性指标相对权重体系、结合具体学科加强一致性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等方面着力进行。
1.构建一致性指标相对权重体系
为分析一致性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地位及其重要程度,未来研究可对一致性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赋予不同的相对权重系数,并构建一致性指标相对权重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首先,选定咨询专家。在专家咨询小组成员的选择上,由于相对权重分析必须考虑小组成员的专业性及对一致性指标体系的熟悉程度,因此相对权重调查问卷的咨询对象,需要与构建一致性指标体系时选取的咨询专家一致。其次,编制与发放调查问卷。依据一致性指标体系及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具体要求,进行“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标相对权重问卷”的编制,并邀请专家对各项指标的相对权重进行賦分。再次,进行资料分析与处理。分析与整理专家的赋分结果,在Ling0 11.0软件中求得专家对各项指标的相对权重值,再通过权向量直接平均法,运算得出一致性指标体系的相对权重值。最后,分析与讨论。按照一致性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相对权重的数值大小,进行相对权重值排序,从而更为直观地了解各项指标的地位及重要程度。
2.结合具体学科加强一致性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
为进一步检验本研究构建的一致性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未来研究可结合具体学科特点及具体学科课程标准与学业评价特征,对普适的一致性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和细化,构建具体学科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标体系,并进行应用研究。
以下篇幅以高中物理学科为例,阐释如何结合具体学科加强一致性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第一,以本研究构建的一致性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高中物理学科特点及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与学业评价特征,修正为“高中物理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标体系”。例如,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据此可将本研究构建的二级指标“文化基础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自主发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社会参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修正为二级指标“物理观念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科学思维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科学探究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科学态度与责任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各项指标均可结合物理学科特征进行相应的修改完善,以构建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一致性指标体系。第二,进行高中物理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实证调查研究。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进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育部和各省份(或直辖市、自治区)制定的高中物理学业评价实施方案、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细则等制度政策文件的分析研究;同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高中物理教师和学生进行高中物理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学业评价;课程标准;一致性;一致性指标体系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场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在国际教育界轰轰烈烈地展开。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中,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问题掀起了研究热潮。国内外研究者深入开展了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指标体系理论与实证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推动世界范围内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影响力较大的一致性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实施课程调查一致性指标体系(Surveys of Enacted Curriculum Alignment Indicators svstem)、韦伯一致性指标体系(WebbAlignment Indicators Svstem)、成就公司一致性指标体系(Achieve Inc.Alignment Indicators System)等。总体来看,一方面,一致性指标体系共涉及“题量”“难度”“测试内容”“范围”“价值取向”“教学引导”“认知要求”七大维度,不同体系重点关注的维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另一方面,这些一致性指标体系为评判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学者们基于不同维度对“学业评价”“课程标准”“一致性”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这彰显出“学业评价”“课程标准”“一致性”的内涵日益丰富。
本研究认为,学业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一定的课程目标和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并通过测验等方法,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等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课程标准是国家(或地方)对学生在某一领域应具有的素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对课程期望的学习目标的描述,是教学、教材编写、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一致性是指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匹配程度或吻合程度。
在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中,学业评价应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中的相应要求开发与实施。我国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均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开发一套科学合理、指向明确、契合我国教育实践的高质量一致性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研究运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本土化的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标体系(以下简称“一致性指标体系”),以期有效促进我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评价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意义
学业评价与相应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较高,可有效促进教育朝着预期的方向良性發展,是保障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一致性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深刻反思已有研究取得的成就及局限性,并结合我国课程标准特征和学业评价特征,运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构建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本土化一致性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致性指标体系不仅可为研究者深入开展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提供理论参照,而且可为中小学教育管理部门及一线教师在基础教育实践中评判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提供理论工具。一方面,本研究在深入分析国外典型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我国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教育部及各省市颁布的学业评价制度文件等为依据,经理论探索及实证调查等过程与方法,构建了一致性指标体系,这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理论,有助于进一步梳理和澄清一致性研究理论认识的误区,为研究者进行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照。另一方面,本研究构建的一致性指标体系充分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特征,兼具创新性及本土化特色,具有适切性和有效性。中小学教育管理部门及一线教师可以在实践中应用本研究构建的一致性指标体系。通过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找出现行中小学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相关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及问题,进而不断改进学业评价并促进其质量提升,使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等先进理念落到实处,从而更好地实现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评价,以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圆满成功。
三、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和结果
1.一致性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内容分析法等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主要包括四大步:基于专家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初步构建一致性指标体系;基于德尔菲法,对一致性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完善;基于问卷法,开展中小学教师对一致性指标重要性观点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等,得出研究结论。
(1)初步构建一致性指标体系
本研究查阅相关中英文书籍、期刊论文、硕博士学位论文等文献,对其进行研究并整理、分析与归纳。深入分析并研究我国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教育部和各省份(或直辖市、自治区)有关学业评价制度的相关政策文件和试题等,明确我国课程标准特征和学业评价特征。基于专家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初步构建一致性指标体系。
(2)修正一致性指标体系
从中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教研员、高校教授(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专家)等人员中选取20位专家学者,进行多轮专家咨询。第一轮专家咨询,编制“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标体系的专家意见咨询调查问卷(第一次)”,问卷采用5点计分,问卷形式为半结构式,请专家按等级评判每项指标的重要程度,给出修改建议;第二轮专家咨询,根据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编制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构化问卷,并附有第一轮专家咨询群体结果(差异量数和集中量数),请专家再次按等级评判每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并给出改进建议。经过多轮专家咨询,直至专家意见达到高度一致为止,进而确定基于专家咨询的一致性指标体系。 (3)开展一致性指标重要性观点调查
基于专家咨询的一致性指标体系,编制“中小学教师对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标重要性观点调查问卷”(以下简称“教师问卷”),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综合考虑地域等因素,共发放1650份调查问卷,回收1617份,有效回收率为97%(有效问卷共计1600份)。通过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探讨中小学教师对各项一致性指标重要性的观点,并进一步检验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效度和信度。
(4)基于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运用Excel 2007,对专家咨询结果及中小学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运用SPSS 23.0,对中小学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探索性因素分析等;运用Amos 23.0,对中小学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等。基于实证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建议。
2.一致性指标体系构建结果
首先,基于文献研究法和专家访谈法,初步构建一致性指标体系,经过多轮专家咨询和对中小学教师实施问卷调查,检验一致性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最终确定一致性指标体系,并比较专家、中小学教师对一致性指标重要性观点的异同。
(1)一致性指标体系及其内涵
学业评价应以课程标准、学生发展、教学现状等为基本依据,关注评价目标、评价原则、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与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其一,课程标准指出,学业评价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它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为目的。因此,学业评价目标应与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保持一致,围绕“文化基础(人文底蕴及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及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及实践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其二,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进行学业评价时,应把评价的总目标合理地分解到日常教学评价的各个阶段,根据课程阶段性、层次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等,设计有效的评价任务,全方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学业评价原则应与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保持一致,围绕“阶段性、过程性、关注性”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学业评价。其三,课程标准指出,学业评价要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等不同角色的作用,采用多元化的学业评价形式,全面反映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及时准确地反馈评价结果。因此,学业评价方式应与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保持一致,围绕“评价形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两方面获取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其四,课程标准指出,学业评价内容应以学科基本概念和规律为依托,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因此,学业评价内容应与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保持一致,围绕“评价内容广度、评价内容深度”两方面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范围以及学生学习所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有效评价。其五,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應充分认识不同学业评价结果呈现方式的优势和不足,采取合理的方式呈现学业评价结果,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等,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的特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指导意见及改进建议。因此,学业评价结果应与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保持一致,围绕“学业评价结果的呈现、学业评价结果的利用”两方面进行,以帮助学生发现、纠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
鉴于此,本研究构建的一致性指标体系,包括“学业评价目标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原则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方式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内容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结果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5项一级指标,以及“文化基础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自主发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社会参与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过程性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等12项二级指标。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其内涵如表1所示:
(2)一致性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通过对《教师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检验一致性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
1)信度分析
为获知问卷的可靠性,本研究运用SPSS 23.0对800份有效问卷进行信度分析(Cronbach a系数),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整体问卷a系数为0.962,各一级指标a系数介于0.853-0.924之间,各二级指标a系数介于0.838-0.912之间。以上数据表明,本问卷整体a系数和各项指标的a系数均达到了可接受水平(大于0.700),从而证明本研究构建的一致性指标体系信度良好。
2)效度分析
将有效问卷分割为样本数量相同的两组资料,即每组各800个样本数据,其中一组数据运用SPSS23.0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另一组数据则运用SPSS 23.0和Amos 23.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样本数据的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30,大于0.900,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11532.450,Sig.值为0.000,这表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利用随机抽取的800份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因素分析共抽取出5个因素,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0.972%(高等水平);各题项的共同度介于0.867-0.947之间,都超过了0.500;从因子负荷矩阵中可以看出,各题项均分别在某个因素上有较高的负荷量(大于0.400),这表明一致性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验证性因素分析
对样本数据进行偏态及峰度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检验结果表明,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偏态系数介于-1.121-0.989之间,偏态系数的绝对值未大于3;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峰度系数介于0.454-2.331之间,峰度系数绝对值未大于10。偏态系数与峰度系数均在合理范围之内,表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检验结果表明,卡方自由度比值(x2值比率)为3.326,虽大于临界值3.000,但仍在可接受范围之内;GFI指数、CFI指数、NFI指数、IFI指数均大于临界值0.900,在可接受范围值内;PGFI指数大于临界值0.500,RMSEA指数小于临界值0.100,RMR指数小于临界值0.050,均在可接受范围值内。上述数据说明指标体系的契合度较好。因此,就整体模式适配度而言,本研究构建的一致性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适配度。
(3)中小学教师对一致性指标重要性的观点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对一致性指标重要性的平均分在4.30-4.45之间,均高于3.75(5点量表的75%等级),具有较高的重要性,即中小学教师认为一致性指标体系各项指标非常重要。各项指标的重要性排序详见表5:
(4)专家、中小学教师对一致性指标重要性观点的比较
对专家、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表明,专家和中小学教师对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均较高。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来看,专家和中小学教师在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指标重要性评分上均无显著差异。即中小学教师基本认可通过多轮专家咨询构建的一致性指标体系,且在重要性评分上与专家意见基本一致。
综上,本研究利用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内容分析法等方法,构建了适合我国教育实情的本土化一致性指标体系,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第一,本研究构建的一致性指标体系包括“学业评价目标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原则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方式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内容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结果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5项一级指标,以及“文化基础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自主发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社会参与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过程性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等12项二级指标。经内部一致性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及验证性因素分析交互检验,一致性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良好。
第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各项指标非常重要。一级指标重要性排序为:学业评价目标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内容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原则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结果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方式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第三,专家咨询结果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专家和中小学教师对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均较高。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来看,专家和中小学教师在一致性指标重要性评分上均无显著差异。
四、研究建议
为促进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在基础教育实践领域有效推广和应用本研究构建的本土化一致性指标体系,后续研究者可从构建一致性指标相对权重体系、结合具体学科加强一致性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等方面着力进行。
1.构建一致性指标相对权重体系
为分析一致性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地位及其重要程度,未来研究可对一致性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赋予不同的相对权重系数,并构建一致性指标相对权重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首先,选定咨询专家。在专家咨询小组成员的选择上,由于相对权重分析必须考虑小组成员的专业性及对一致性指标体系的熟悉程度,因此相对权重调查问卷的咨询对象,需要与构建一致性指标体系时选取的咨询专家一致。其次,编制与发放调查问卷。依据一致性指标体系及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具体要求,进行“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标相对权重问卷”的编制,并邀请专家对各项指标的相对权重进行賦分。再次,进行资料分析与处理。分析与整理专家的赋分结果,在Ling0 11.0软件中求得专家对各项指标的相对权重值,再通过权向量直接平均法,运算得出一致性指标体系的相对权重值。最后,分析与讨论。按照一致性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相对权重的数值大小,进行相对权重值排序,从而更为直观地了解各项指标的地位及重要程度。
2.结合具体学科加强一致性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
为进一步检验本研究构建的一致性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未来研究可结合具体学科特点及具体学科课程标准与学业评价特征,对普适的一致性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和细化,构建具体学科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标体系,并进行应用研究。
以下篇幅以高中物理学科为例,阐释如何结合具体学科加强一致性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第一,以本研究构建的一致性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高中物理学科特点及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与学业评价特征,修正为“高中物理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标体系”。例如,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据此可将本研究构建的二级指标“文化基础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自主发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社会参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修正为二级指标“物理观念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科学思维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科学探究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科学态度与责任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各项指标均可结合物理学科特征进行相应的修改完善,以构建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一致性指标体系。第二,进行高中物理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实证调查研究。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进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育部和各省份(或直辖市、自治区)制定的高中物理学业评价实施方案、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细则等制度政策文件的分析研究;同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高中物理教师和学生进行高中物理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