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和“大火”的艺术效果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ytott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水浒传》,在我国人民群众中流传很广,影响深远。书中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历来是人们击节称赏的名篇章之一。在这一章中,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着力描写了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逼迫反抗,终于投奔梁山,走向反抗道路的转化过程,这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作品之所以能够渲染读者,除了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对话和行动描写塑造了人物形象的突出成就外,环境描写也是极其成功。其中,值得称道叫绝的精彩之笔,乃是对“雪”和“火”的描写。
  先说对“雪”的描写。文中虽着墨不多,但确实给人以风大雪紧的真切印象。试看林冲刚到草料场,“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塑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纷纷扬扬”写出雪花之大,漫天飘撒,势不可挡的气势;一个“卷”字形象逼真,写出了“塑风之猛烈”;“一天”活画出了茫茫飞雪降落的范围之广。这样大的雪,如此猛的风,寒气袭人,林冲在那“四下里崩坏”,“摇振得動”的草屋里能受得了吗?林冲在忧虑,而读者也为他的处境担忧,矛盾冲突的浪头便随着这纷扬的大雪也渐渐涌起,为林冲原来不平静的心情又添了几分寒意。但他由忍辱受刑的思想支配,在草料场“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于是到市井买酒去,这时,有写到“雪”:“那雪下的紧”;一个“紧”字,更增强了雪势,真是神韵到家,绝妙之极,胜似千言万语的描述;当买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越紧了”。一个“越”字,一个“紧”字,境界全出,大有“压城欲摧”之势,情节的紧张气氛也在不断加重增浓: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地奔到草料场,本想凭借这买回的“两块牛肉,一葫芦酒”在草厅度过这风大雪紧的寒夜,想不到,因这场大雪把那两间草厅给压到了。一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此时,他才想起离这半路上有个古庙。“且去那里宿一夜”,天明再作“理会”。
  风雪,成了林冲苦难生活的一幕;风雪成为陆谦等施行阴谋的“机遇”;风雪,也是林冲走向反抗道路的转机。至此,景物描写的作用通过人物性格的变化明显地表现出来,并且层层推进着情节向前发展,成为整篇文章的有机部分。例如,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振、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直至暗中听到陆谦等人的谈话,才促使林冲终于挣断了屈委忍让、逆来顺受的思想绳索,奋起杀敌复仇,在性格上出现了重大的转折,反抗性高度升华,走上了造反上山,反抗起义的道路。
  再说对“火”的描写。“风雪山神庙”这一章对火的描写,也是很成功的。其作用与艺术效果跟写风雪有异曲同工之妙。火烧草料场的前前后后写了许多火,草料场是最怕火的地方,作者偏偏在最怕火的地方不厌其烦地写火。林冲第一次推开草料场的大门,一眼就瞧见一个老军在“向火”;这个老军向林冲进行移交时,特地将“火盆”借给林冲;林冲在“床上放下包裹被卧”,就坐下来生起“焰火”来了。火渐写渐大,作者故意布下疑影,使人担心烧草料场的火,可能是由火盆里的火引起的。见草厅被大雪压倒时,林冲首先想到的不是行李物品,而是担心“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个细节突写出了林冲性格精细、具有责任心的一面。在看似平淡的一句话中,写“火盆”“火炭”“火种”,连续而来的“火”字,但都灭了,连一点火星都没有。这一笔交代尤为重要,说明草料场将要燃起的大火,决不是“火盆”中的火蔓延而起的,肯定是别有用心的纵火。
  那么,草料场必必剥剥的大火怎么燃烧起来的呢?是否有人纵火?这时,林冲惊疑地跳起,正准备去救火时,听到了陆、虞、侯等三人在庙门外吐露了他们得意忘形的全部阴谋。忍辱负重、步步退让的林冲才恍然大悟,读者也真相大白,一股无名怒火顿时从林冲心头熊熊燃起。此时此刻,自然界的天空是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草料场中的大火,火光冲天,草料“必必剥剥”地响成一片,“刮刮杂杂”地烧着;林冲胸中的怒火腾腾升起,旧恨新仇一起奔涌。他迎着北风,映着烈火,怀着仇恨,拽开庙门,大喝一声,痛快淋漓地杀了个泼贼。北风、大雪、烈火,有力地烘托了林冲胸中的怒火,一时间,风助火势,火激人威,汇成一个激动人心的戏剧高潮。
  一大篇文字之中,先是星星点点的小火,影影绰绰地由老军“向火”引起,中经草场大火燃烧的描述,巧妙地与林冲胸中燃烧的复仇之火相映。这与情节的渐渐推进,矛盾的步步激化,林冲性格的步步发展,以至升华突变,都自然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如此和谐神妙的艺术境界。
  作者单位:甘肃省庄浪县南湖中学(744603)
其他文献
设计导学:  《勇气》编排在北师大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本文是美国作家狄斯尼的一篇小说。“勇气”包括的含义有很多。见义勇为是勇气,敢说真话是勇气,大胆创新是勇气,不畏强暴是勇气,敢于批评是勇气。本文中的美国伞兵被误投到了敌战区,他向附近法国农妇求救,被德国军发现后,枪杀了法国妇女的丈夫。美国伞兵被俘后逃跑,在德国兵的围追下,再次重返农舍向法国妇女求救,法国妇女毫不犹豫地再次救助了他。作者称赞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有效地将微课与课文导入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为语文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出相应的贡献。本文从案例入手,浅谈微课如何激情课堂,训练学生思维,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近期,笔者开设了一节公开课《河中石兽》。这篇文章收录在了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主要选取探险与科幻方面的文章。编者在“单元提示语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试题中对诗歌的考查越来越多,从诗句默写到内容赏析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歌学习最重要的方式还是“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诵读,学生才能体味诗歌的节奏美,感悟诗歌的内涵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的诵读和积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利于自身素质的完善。当然,如果不是出于兴趣,仅是机械背诵,则不会有什么效果
期刊
随着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并公布,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已成为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建设语文高效课堂。这种高效课堂的语文学习活动,应该努力呈现一种开放式的课堂学习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分工合作,主动去阅读获取语文知识;在语文阅读实践中,学生自觉地去运用各种语文知识,创
期刊
我们所接触的阅读文本,不只是跃然纸上的语言文字,还是往来于作品语篇、创作者和阅读者之间的一面“回音壁”。“补白”教学是一种智慧艺术,神韵来自于猜度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及其创作者的“弦外之音”;其最根本价值,就在于让阅读者借助“看似平淡、实则丰富”的文本内容,通过各自的阅读体悟、联想与想象等途径,从中获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别样神韵。那么,如何借助“补白”手段把文本中隐藏的“别样神韵”呼唤出来
期刊
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却让很多学生感到“头疼”,往往是提起笔来,却又感觉无话可说。其实,作文并不难,难在不得法,教师用正确的方法教,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学,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作文素养,作文就会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口头作文是一种非常有效又简便可行的作文教学方法,从说什么到为什么这么说,从说到什么程度到要表达什么道理,从理屈词穷到滔滔不绝,学会说,经常说,越说越精彩,初中生的作文素养自
期刊
听、说、读、写是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其中,阅读和写作能力又是最重要的两种能力,阅读能理解外界人、事、物,写作能表达自身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因此,语文学习离不开对文本的阅读赏析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将两者独立开来,以至于初中生在写作和阅读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阅读时无法准确地获取中心思想,无法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写作时容易出现思维断层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确,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须以教材中的具体文本为范例,引领学生阅读探究,一方面教给他们阅读的基本技能,让他们练就读解文本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阅读发现,找准读写结合点,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  笔者结合《呼兰河传》一文两课时的教学过程,以为要使阅读教学中的作文训练更富实效,应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循着“词、
期刊
散文之“难”,“难”在哪里?于教师而言,难在怎样把握住文章之“脉”,怎样引领学生去深入文本;于学生而言,难在怎样掌握阅读之方法,怎样去学会解构之技巧。  对于初中生,我们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结合散文的文体特征,让学生能欣赏优美的语言,感知作者的情感,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尝试着去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从而获得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启示感触。简言之,终极目标就是要挖掘“此中有真意”
期刊
一、文本细读切入点:从“比对”入手  读罢“变曲的乡村路”一文,“追求弯曲的传统乡土路”与“追求笔直的现代高速路”两者对比显而易见,因此,文本细读直接从“两种路”的比对切入。  1.明确:文章首尾两端。  2.圈划首尾段中两种不同“路”的特点。  描述“传统乡村路”特点的语句:  弯弯曲曲的乡土路,这是印在我们心中的有关乡村的特别记忆。  弯曲的乡土路是最能代表乡村文化的……  乡村的道路——至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