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位同学、各位家长、各位老师:
大家好!
非常感谢北京大学中文系给我一个难得的机会,在这里跟同学们再说几句知心话。
今年正好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北大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大因此有了特殊的地位,你们也有了特殊的身份:北大人。你们的父母亲也有了特殊的身份:北大人家长。国人对北大人有一种理想的期待,他们希望从你们身上看到北大精神。这是一种北大效应。你们已经被站立在一个特殊的平台,你们不得不有所表现,于是你们有了担当。你做好了,人们会说北大人就是不一样;你做不好,人们会说北大人不过如此;你做错了,人们沿着你人肉搜索到北大。那你说,我宁愿做一个不用担当的普通人,在母语写作中,像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说的那样,诗意地栖居。你做不到。北大人的北大精神正在被期待。
什么是北大精神?自由、包容、民主、科学、独立、爱国等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是对理性的认同。
这里的理性是针对愚昧而言。理性让我们看清真伪,发现真理,不受蒙蔽。
理性可以分为智性与悟性。智性更多地偏重逻辑分析,印欧人更擅长智性,他们提出了公理系统,率先建立了科学。悟性更多地偏重整体领悟,汉人更擅长悟性,把诗歌意境理论推向极致。早期的理性主义把悟性排斥在理性之外,让理性失去了洞察和领悟的力量。我们中文系的语言文学研究是一种极高的理性活动,包含了智性和悟性。
五四运动以来,科技已经高度发展,微信支付等现代手段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这些高科技多数是来自向国外学习,而不是来自我们自己的理性活动。我们的理性还相当缺失。当前我们的学术不端、学术腐败固然让人担忧,但更让人担忧的是产生不良风气的土壤,这就是理性缺失的土壤。
现代阿Q精神正在这块土壤上蔓延。有一次我的一位同学给了我一个名片,上面写着:某某研究所副所长(相当于正厅级)。
如果当年《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教授还在,这无异于让他在名片上写上: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相当于正处级)。
前一段时间网传一篇论文,作者论证说安阳师范学院已经超过了哈佛大学,因为安阳师范学院的历史、地盘、专业人数、学生人数、精神面貌等多个指标都超过了哈佛大学。安阳师范学院已经澄清,不是他们学生的硕士论文。其实安陽现象广泛存在,我身边就有人喜欢拿我们的GDP居世界第二来说事儿。好像我们已经远远超了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正准备拿下美国。我们用十多亿人的GDP去比美国三亿多人的GDP,有理性吗?我们算过人均GDP是多少吗?有人最近统计说,我国SCI国际索引论文发表量仅次于美国、英国和德国,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我们为什么不去计算真正代表人类智慧的诺贝尔奖、沃尔夫奖?我们不愿意去计算,于是有些人开始在别的国家摆阔,随地吐痰,跳广场舞。这几十年来,我们经济发展速度确实很快,但我们的理性并没有得到多少提升,我们在很多方面甚至非常愚昧无知。
我们常常埋怨大环境,其实环境也是人营造的。由于理性缺失,我们建立了各种评价体系和游戏规则。根据这些评价体系和游戏规则,爱因斯坦不配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当教授,因为他的相对论发表时间早已超过了5年;屠呦呦也没有资格得诺贝尔奖,因为她的发表太少,也没有留学背景。由于这些评价体系和游戏规则,学术不再是分享创新和发现的乐趣,不再是写出有利于人类的传世之作,而是疲于发表、检查、评估和晋升,奔走于各种社会活动以获得一大堆头衔。最让人担忧的是,有很多人真正相信这些评价体系和游戏规则是天经地义的。一个民族的知识阶层中存在这种高层次的愚昧是非常可怕的,我们低估了这种愚昧所带来的后果的严重性。忽悠和被忽悠、欺骗和被欺骗,都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因为存在理性缺失的土壤。
同学们,你们将要到这样的土壤上去耕耘。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遵守好些游戏规则,但我们应该明白这些规则并没有理性基础,条件成熟必须改变。来自理性的正能量不是赞扬和歌颂,而是担心和忧患。我们需要理性地生存。只有理性地去生存,我们才不至于迷茫,不至于被忽悠,不至于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有理性地去生存,才知道去担当什么。
理性生存的最高境界就是诗意地栖居。从政从商也好,做研究做实业也好,如果没有境界,跟动物的生存方式没有区别,甚至不如动物。朱德熙先生是北大最具理性的学者之一,他曾说,做学术要有一点童心,要有味道。这就是学者的一种诗意的栖居境界。只有理性地去生存,才能够诗意地栖居。
我曾经在不同的大学学习和工作过,我更喜欢北京大学,更喜欢北大的老师和学生,不是因为北大平台更高,也不是因为这里净土更多,而是因为这里有更多的理性碰撞。在你们听课时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质疑和困惑,在你们瞬间的微笑中我猜到你们原谅了我非理性的疏漏。课后你们拦截我提问,不让我吃饭,钻牛角尖,我看到了你们终极追问的精神,感受到了理性的力量。
你们要离开了,我有几分难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谊并不平等,就像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并不平等一样。在理性缺失的文革时期,有子女告发父母,但父母很少告发子女;也有学生揭发老师,但老师很少揭发学生。因为有了老师对学生的这份不平等情谊,当你们有这样那样的消息传回来的时候,我会调出你们的相片和学习记录,回想课堂上的你们。今天,你们带着你们所理解的北大精神要离开了,我会思念你们,如果你们所理解的北大精神也包含着对理性的认同和坚守,或许对我的思念之情有一丝安慰。
同学们,我们还会见面的!希望你们理性地生存,诗意地栖居!
【解 读】
北大中文系团委微信平台贴出陈保亚教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2019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理性地生存,诗意地栖居》之后,短短几天时间,阅读量突破10万人次,读者留言无数,精选留言后面的点赞都有上百个,个别留言甚至获得500以上的点赞。留言者中有不少陈老师的学生家长,包括作为家长的大学同行,有陈老师很多曾经的学生,更多的是对北大崇拜、礼赞的普通读者。一位老师在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响?这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首先在于陈老师对学生深厚的感情、深切的期望与高度的责任感。学生毕业在即,即将踏上社會,奔赴不同工作岗位,陈老师借助这个“难得的机会”,情真意切地“跟同学们再说几句知心话”。作为北大中文系的专业教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陈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很注重给学生正确的专业引领,尊重、支持学生的研究方向与选题,包容学生的失误甚至失败,尽力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功底,鼓励学生在专业研究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尽量给予学生帮助与照顾,给予学生温暖与关爱。所有这些,陈老师算是出色地尽到了做教师的职责。然而,陈老师在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这番“知心话”,希望学生毕业之后不要忘记自己作为“北大人”的责任担当,要发扬“北大精神”,始终保持对理性的认同和坚守,远离浅薄与愚昧,理性地正视各种评价体系和游戏规则,凭借自己的努力,创造条件加以改变。由此看出,陈老师不只是希望北大学生能够打下扎实的专业底子,练好真本领,拥有真学问,更希望北大学生毕业之后都能“理性地生存,诗意地栖居”,成为精神上大写的人,能够活得有尊严,活得有滋味,希望北大学生在社会上能够起到表率与先锋的作用,引领社会的新风尚。这就表明陈老师不仅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深切的期望,而且对社会有深重的忧患,有高度的责任感。正因为如此,亲临北大毕业典礼现场的家长们聆听陈教授的致辞深为感动;毕业多年的学生读到陈教授的致辞有如沐春风之感,甚至“怦然心动,想要从头再来”。相信现场聆听陈教授致辞的北大学生定会终身难忘师长的教诲与叮嘱。
其次陈教授的致辞平易亲切而又严肃严谨。陈教授在致辞中非常真诚平和地向同学们说知心话,从头至尾没有板着面孔的说教,没有居高临下的训示,始终以第一人称“我”向同学们讲自己对“北大精神”的理解,讲“我的一位同学”印名片的实例,讲网传论文论证“安阳师范学院已经超过了哈佛大学”的现象,说自己对“当前我们的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担忧,对“产生不良风气的土壤”、“理性缺失的土壤”担忧,讲自己对学生毕业以后“从政从商也好,做研究做实业也好”要能够像朱德熙先生一样有理性、有境界的希望。甚至非常动情地说“你们要离开了,我有几分难过”。所有这些,质朴的语言,亲身的经历,身边的实例,真实的情感流露,都能够拉近陈教授与学生之间的感悟距离,让毕业学子真切感受到师长对自己的挚爱与期望。当然,陈教授给毕业学子谈的是走上社会之后如何做学问,如何生存,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对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陈教授既语重心长,又严谨周密。陈教授从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说起,说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有特殊的地位,由此寄语毕业学子不要忘记自己作为“北大人”的特殊身份,要有北大人的担当,要发扬“北大精神”。陈教授从五四运动与北大的渊源谈起,提出“北大精神是对理性的认同”观点之后,再从现实的必要性与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论述“我们需要理性地生存,诗意地栖居”,进而朱德熙先生的光辉榜样与“我”发现同学们身上有终极追问的精神,有理性的力量激励同学们坚定信心,努力发扬北大精神,切实认同和坚守理性,最后提出殷切期望。整篇致辞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论述严谨,富有巨大的警示与激励作用。
[作者通联:湖南永州市四中]
大家好!
非常感谢北京大学中文系给我一个难得的机会,在这里跟同学们再说几句知心话。
今年正好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北大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大因此有了特殊的地位,你们也有了特殊的身份:北大人。你们的父母亲也有了特殊的身份:北大人家长。国人对北大人有一种理想的期待,他们希望从你们身上看到北大精神。这是一种北大效应。你们已经被站立在一个特殊的平台,你们不得不有所表现,于是你们有了担当。你做好了,人们会说北大人就是不一样;你做不好,人们会说北大人不过如此;你做错了,人们沿着你人肉搜索到北大。那你说,我宁愿做一个不用担当的普通人,在母语写作中,像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说的那样,诗意地栖居。你做不到。北大人的北大精神正在被期待。
什么是北大精神?自由、包容、民主、科学、独立、爱国等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是对理性的认同。
这里的理性是针对愚昧而言。理性让我们看清真伪,发现真理,不受蒙蔽。
理性可以分为智性与悟性。智性更多地偏重逻辑分析,印欧人更擅长智性,他们提出了公理系统,率先建立了科学。悟性更多地偏重整体领悟,汉人更擅长悟性,把诗歌意境理论推向极致。早期的理性主义把悟性排斥在理性之外,让理性失去了洞察和领悟的力量。我们中文系的语言文学研究是一种极高的理性活动,包含了智性和悟性。
五四运动以来,科技已经高度发展,微信支付等现代手段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这些高科技多数是来自向国外学习,而不是来自我们自己的理性活动。我们的理性还相当缺失。当前我们的学术不端、学术腐败固然让人担忧,但更让人担忧的是产生不良风气的土壤,这就是理性缺失的土壤。
现代阿Q精神正在这块土壤上蔓延。有一次我的一位同学给了我一个名片,上面写着:某某研究所副所长(相当于正厅级)。
如果当年《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教授还在,这无异于让他在名片上写上: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相当于正处级)。
前一段时间网传一篇论文,作者论证说安阳师范学院已经超过了哈佛大学,因为安阳师范学院的历史、地盘、专业人数、学生人数、精神面貌等多个指标都超过了哈佛大学。安阳师范学院已经澄清,不是他们学生的硕士论文。其实安陽现象广泛存在,我身边就有人喜欢拿我们的GDP居世界第二来说事儿。好像我们已经远远超了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正准备拿下美国。我们用十多亿人的GDP去比美国三亿多人的GDP,有理性吗?我们算过人均GDP是多少吗?有人最近统计说,我国SCI国际索引论文发表量仅次于美国、英国和德国,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我们为什么不去计算真正代表人类智慧的诺贝尔奖、沃尔夫奖?我们不愿意去计算,于是有些人开始在别的国家摆阔,随地吐痰,跳广场舞。这几十年来,我们经济发展速度确实很快,但我们的理性并没有得到多少提升,我们在很多方面甚至非常愚昧无知。
我们常常埋怨大环境,其实环境也是人营造的。由于理性缺失,我们建立了各种评价体系和游戏规则。根据这些评价体系和游戏规则,爱因斯坦不配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当教授,因为他的相对论发表时间早已超过了5年;屠呦呦也没有资格得诺贝尔奖,因为她的发表太少,也没有留学背景。由于这些评价体系和游戏规则,学术不再是分享创新和发现的乐趣,不再是写出有利于人类的传世之作,而是疲于发表、检查、评估和晋升,奔走于各种社会活动以获得一大堆头衔。最让人担忧的是,有很多人真正相信这些评价体系和游戏规则是天经地义的。一个民族的知识阶层中存在这种高层次的愚昧是非常可怕的,我们低估了这种愚昧所带来的后果的严重性。忽悠和被忽悠、欺骗和被欺骗,都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因为存在理性缺失的土壤。
同学们,你们将要到这样的土壤上去耕耘。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遵守好些游戏规则,但我们应该明白这些规则并没有理性基础,条件成熟必须改变。来自理性的正能量不是赞扬和歌颂,而是担心和忧患。我们需要理性地生存。只有理性地去生存,我们才不至于迷茫,不至于被忽悠,不至于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有理性地去生存,才知道去担当什么。
理性生存的最高境界就是诗意地栖居。从政从商也好,做研究做实业也好,如果没有境界,跟动物的生存方式没有区别,甚至不如动物。朱德熙先生是北大最具理性的学者之一,他曾说,做学术要有一点童心,要有味道。这就是学者的一种诗意的栖居境界。只有理性地去生存,才能够诗意地栖居。
我曾经在不同的大学学习和工作过,我更喜欢北京大学,更喜欢北大的老师和学生,不是因为北大平台更高,也不是因为这里净土更多,而是因为这里有更多的理性碰撞。在你们听课时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质疑和困惑,在你们瞬间的微笑中我猜到你们原谅了我非理性的疏漏。课后你们拦截我提问,不让我吃饭,钻牛角尖,我看到了你们终极追问的精神,感受到了理性的力量。
你们要离开了,我有几分难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谊并不平等,就像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并不平等一样。在理性缺失的文革时期,有子女告发父母,但父母很少告发子女;也有学生揭发老师,但老师很少揭发学生。因为有了老师对学生的这份不平等情谊,当你们有这样那样的消息传回来的时候,我会调出你们的相片和学习记录,回想课堂上的你们。今天,你们带着你们所理解的北大精神要离开了,我会思念你们,如果你们所理解的北大精神也包含着对理性的认同和坚守,或许对我的思念之情有一丝安慰。
同学们,我们还会见面的!希望你们理性地生存,诗意地栖居!
【解 读】
北大中文系团委微信平台贴出陈保亚教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2019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理性地生存,诗意地栖居》之后,短短几天时间,阅读量突破10万人次,读者留言无数,精选留言后面的点赞都有上百个,个别留言甚至获得500以上的点赞。留言者中有不少陈老师的学生家长,包括作为家长的大学同行,有陈老师很多曾经的学生,更多的是对北大崇拜、礼赞的普通读者。一位老师在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响?这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首先在于陈老师对学生深厚的感情、深切的期望与高度的责任感。学生毕业在即,即将踏上社會,奔赴不同工作岗位,陈老师借助这个“难得的机会”,情真意切地“跟同学们再说几句知心话”。作为北大中文系的专业教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陈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很注重给学生正确的专业引领,尊重、支持学生的研究方向与选题,包容学生的失误甚至失败,尽力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功底,鼓励学生在专业研究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尽量给予学生帮助与照顾,给予学生温暖与关爱。所有这些,陈老师算是出色地尽到了做教师的职责。然而,陈老师在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这番“知心话”,希望学生毕业之后不要忘记自己作为“北大人”的责任担当,要发扬“北大精神”,始终保持对理性的认同和坚守,远离浅薄与愚昧,理性地正视各种评价体系和游戏规则,凭借自己的努力,创造条件加以改变。由此看出,陈老师不只是希望北大学生能够打下扎实的专业底子,练好真本领,拥有真学问,更希望北大学生毕业之后都能“理性地生存,诗意地栖居”,成为精神上大写的人,能够活得有尊严,活得有滋味,希望北大学生在社会上能够起到表率与先锋的作用,引领社会的新风尚。这就表明陈老师不仅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深切的期望,而且对社会有深重的忧患,有高度的责任感。正因为如此,亲临北大毕业典礼现场的家长们聆听陈教授的致辞深为感动;毕业多年的学生读到陈教授的致辞有如沐春风之感,甚至“怦然心动,想要从头再来”。相信现场聆听陈教授致辞的北大学生定会终身难忘师长的教诲与叮嘱。
其次陈教授的致辞平易亲切而又严肃严谨。陈教授在致辞中非常真诚平和地向同学们说知心话,从头至尾没有板着面孔的说教,没有居高临下的训示,始终以第一人称“我”向同学们讲自己对“北大精神”的理解,讲“我的一位同学”印名片的实例,讲网传论文论证“安阳师范学院已经超过了哈佛大学”的现象,说自己对“当前我们的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担忧,对“产生不良风气的土壤”、“理性缺失的土壤”担忧,讲自己对学生毕业以后“从政从商也好,做研究做实业也好”要能够像朱德熙先生一样有理性、有境界的希望。甚至非常动情地说“你们要离开了,我有几分难过”。所有这些,质朴的语言,亲身的经历,身边的实例,真实的情感流露,都能够拉近陈教授与学生之间的感悟距离,让毕业学子真切感受到师长对自己的挚爱与期望。当然,陈教授给毕业学子谈的是走上社会之后如何做学问,如何生存,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对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陈教授既语重心长,又严谨周密。陈教授从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说起,说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有特殊的地位,由此寄语毕业学子不要忘记自己作为“北大人”的特殊身份,要有北大人的担当,要发扬“北大精神”。陈教授从五四运动与北大的渊源谈起,提出“北大精神是对理性的认同”观点之后,再从现实的必要性与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论述“我们需要理性地生存,诗意地栖居”,进而朱德熙先生的光辉榜样与“我”发现同学们身上有终极追问的精神,有理性的力量激励同学们坚定信心,努力发扬北大精神,切实认同和坚守理性,最后提出殷切期望。整篇致辞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论述严谨,富有巨大的警示与激励作用。
[作者通联:湖南永州市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