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顺应.平衡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rea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中数与形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概念的建构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同化、顺应和平衡。概念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笔者通过两则教学案例的对比,谈一谈概念建构的过程。
  
  单位“1”的教学
  
  [教法一]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长方形纸,请你折一折,画一画,表示出1/4。
  学生一边展示一边说:把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分成四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4。
  师:对折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为了平均分。
  师:以后我们把对折说成“平均分”。一个圆,一个图形,我们把它叫做一个物体。1米长的绳子也是一个物体,其中1米是计量单位。老师这里有4个苹果,你能表示出1/4吗?
  生: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4。
  师:这里,我们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总之,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单位“1”。
  [教法二]
  师:如果老师叫同学们用不同的事物表示1/4,我想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表示方法,现在请用老师提供给你的圆形图片、毛线、4个小女孩的图片、8根小棒表示出1/4。
  生:把一张圆形图片对折再对折,用分数表示,每份就是1/4。
  师:你为什么要对折再对折?
  生:平均分。
  生:将绳子剪成4段,每段是1/4。
  有学生连忙补充:将绳子剪成一样长的4段,每段是1/4。
  师:你们觉得这个补充对吗?为什么要补充?
  生:没有平均分不行,一定要平均分。
  生:我把4个女同学中的一个圈起来,1个女同学也表示1/4。
  师:请大家想想,在上面表示1/4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
  生:都是平均分。
  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分的对象不同。
  生:有的分的是一个图形、一个物体,有的是好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师:一个图形、一个物体,平均分后表示其中的几份可以写成分数,那么像4个女同学中的一个,8根小棒中的2根等这些都可以用自然数来表示,为什么也要用1/4来表示?
  生:把好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
  生:一个女同学,2根小棒都表示是整体的1/4。
  师:我们把4个女同学或8根小棒都看成一个整体,请你观察一下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整体吗?
  生:我们班的全班同学是一个整体。
  生:教室里的所有老师是一个整体。
  生:教室里的8盏日光灯是一个整体。
  师:像这些物体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把它们看作单位“1”。
  思考:同样是单位“1”的教学,“教法一”以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没有经历自主探索和建构概念的过程,压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法二”十分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思维空间,教师提供多种多样的材料,如圆形图片、毛线、4个女孩的图片、8根小棒,让学生在选一选、分一分,折一折等操作活动中感悟“平均分”,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4的意义。学生对每一个个体的刺激不断进行过滤,寻找新的平衡点。通过比较一个图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等和可以看成一个整体的一些群体,体验寻求单位“1”的过程,主动建构单位“1”的概念。“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整体吗?”教师的有效拓展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单位“1”概念,让学生感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感悟生活中的数学。这样,建构概念的过程已不单纯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其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的。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
  
  体积单位的教学
  
  [教法一]
  出示题目:
  1、一支红铅笔长2,一支蓝铅笔长3,哪支铅笔长?
  2 一块地的面积是60,另一块地的面积是50,哪块地的面积大?
  师:这两题中的长短、大小你能判断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没有单位名称。
  出示题目:
  3 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5,另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2,哪个长方体的体积大?
  师:这题能判断吗?为什么?
  生:不能,仍然没有单位名称。
  师:对,我们在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大小时,需要用到体积单位。
  [教法二]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盒子的体积,这里就有两个盒子,这两个盒子的大小是一样的。第一个盒子中正好放了8个小正方体方块,第二个盒子中正好放了27个正方体小方块。你想到了什么?
  生:第一个盒子中的小方块肯定比第二个盒子中的小方块要大。
  师:(出示一些同样大的小方块,在正方体盒子中正好放了8个小方块,在长方体盒子中正好放了10块。)你想到了什么?
  生:长方体盒子的体积比正方体盒子的体积大?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长方体里面同样大的小方块多。
  师:(出示两个长方体盒子)这两个盒子的体积谁大?谁有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生:往盒子里装小方块。
  (教师故意往一个长方体盒子里面装小一点的方块,另一个里面却装大一点的方块。学生着急地说:不对!不对!放一样大的方块。教师操作证明学生的猜测。)
  师:从刚才的操作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只要往两个盒子中放一样大小的方块,就能比较出它们的体积大小。
  师:(出示两个长方体)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谁大呢?有办法比较吗?
  生:把它们分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
  揭示课题:体积的单位。
  思考:“教法一”采用答题的方式,用顺向迁移的办法让学生明白没有单位长度不好比较铅笔的长短,没有面积单位也不好比较土地面积的大小,没有体积单位还是无法比较两个长方体的大小。但这仅仅是学生的表面思考,并没有真正理解为何要规定体积单位以及体积单位的意义。“教法二”中,教师创设了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四个层次的体验:1、在同样的盒子中放不同的小正方体,体验体积单位有大有小;2、将同样的小正方体放入不同的盒子中,体验体积的大小与包含的体积单位的多少有关;3、猜测比较哪个盒子的体积大,体验探索体积的方法;4、如何比较两个长方体的体积,体验测量体积需要用到体积单位。在经历这一系列体验中,学生不断调整自己内部知识结构以适应特定情境变化过程,逐渐明白只有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做单位才好比较,从而建构体积单位这一概念,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因此,创设教学情境,一定要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探索经验相结合,让学生在观察、猜测、反思中逐步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
  建构主义最核心的理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其自主构建对客观知识的理解。数学概念的学习应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原型,让学生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并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反思等活动“悟”出概念,从而达到对概念意义透彻的理解与掌握。
  
  责任编辑:曹文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专题编排了一组描写动物的课文。提到动物,孩子们并不陌生,尤其是鹅、猫、母鸡,这些平时常见的家养小动物,孩子们更为熟悉。“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中选编的四篇文学作品,分别写了上述三种动物。《白鹅》为我国“古典文人”作家丰子恺所写,《白公鹅》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作品,这两篇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猫》和《母鸡》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
期刊
在巡回听课中聆听了两位老师“唱同一首歌”——“比的基本性质”(六年级上册)。同题会课,不同的教学策略折射出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现摘录其教学流程,试作探析。    课例回放——    A老师在课堂上创设猪八戒参加选美竞聘会情境。大屏幕呈现猪八戒的多幅照片(有的变形,有的不变形),并选取3幅不变形照片的宽与长写出比,求出比值(相等),即6:8=3:4=18:24,让学生总结归纳比的基本性质;
期刊
教师之所以是一种神圣的职业,是因为其工作对象是涉世不深的孩子,工作内容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教师来说,教育的成果不仅属于本人,还属于教育活动的其他参与者。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有奉献精神和崇高的道德操守,潜心耕耘自己的责任田。  二年级上学期开学以后,我对我们班的班委进行了调整,小c担任了我们班的劳动委员。她每天都要和值日的同学一起打扫清洁区,午餐后清
期刊
教材:  《她是我的朋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教学设计,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引导学生认真默读,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义方面的作用,进而理解内容,受到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期刊
作为“中年级专题阅读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之一,两年来,笔者和实验班的孩子同步阅读、定期交流,分享读书的收获,感受交流的快乐,并深切体会到:交流是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交流,满足展示的欲望    “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欲望,那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儿童的这种欲望尤其强烈。”(苏霍姆林斯基)每当孩子们围绕某个阅读专题读完一本或几本书后,教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9页。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 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与发展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与创造,感悟数学知识的奥秘和魅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期刊
教学模式是内化到人头脑中的符号(表象、语言等)形式,也就是皮亚杰所说的狭义的认识图式。它是对客观现实的结构特征和量化属性的形式化、概括化的描述,是对事物的量化本质的认识。是人脑抽象思维的产物。无论是数学中的概念和命题,或是问题和方法,事实上都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我们经常说的数学模型其实也是一种数学模式,它是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抽象概括,再从数学角度来反映或近似地反映实际问题时,所得出的关于实
期刊
在小学英语低段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的方向,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助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 重视看图识记单词。让学生体验识词的快乐。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识词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所教授的内容让学生先看图,生动活泼的图片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辨认组成单词的字母。如:教学
期刊
今日中国的教育,最缺的是什么人?有人说是能引领一所学校朝正确方向发展的专家型校长。所谓专家型校长,他应拥有自己成体系的、独特的办学模式,拥有以师生为本的朴实理念,拥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崇高的教育情怀,能沿着自己的办学轨迹不断攀升,踏踏实实,不唯名、不唯上、只唯实。现实中,有这样的校长吗?有他们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吗?  一次班干会上,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校长每天在忙什么?他是干什么的?是不是只管你
期刊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大教学目标之一。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问题化”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所谓“问题化”,就是把数学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采用探究问题的方式主动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亲历和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现实教学中,一些数学课为“问题化”而“问题化”,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就此对有关案例进行分析与思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