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苹果摘下滴滴的牌,倒也门当户对。双方各取所需,何乐而不为?
滴滴最新一轮的10亿美元融资,创下单笔融资额度之最。较之更为震撼的是,资本来自苹果。
与“BAT”的投资风格不同,硅谷巨头对外投资多以“人才及产品收购”的形式体现,跨国性的战略投资更是少数。因此,苹果的身影浮现,让故事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先来看看“独角兽”的近况。
始于2015年的新一轮资本收缩季节到来之后,全球的“独角兽”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挫伤。但是,退潮之后,真正健硕的躯体才得以展现。以美国的Uber、Airbnb和中国的滴滴、新美大等为代表的“独角兽”,非但没有遭受牵连,且还呈现出逆势上扬的势头。
反观苹果,不少声音认为,苹果是想在股价低迷时使用投资来加快账上闲置现金的周转,试图做一些PE的工作用以弥补业绩。
但是,一个常被忽视的细节在于,苹果所谓的“两千多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已交由一个隶属于它的资产管理公司“Braeburn”负责打理,但此次投资的行使主体是“Apple Inc.”,而非“Braeburn”,所以它就更加不像是一次纯粹的财务行为。
一年前,蒂姆·库克在来华期间前往中南海,与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有过一次会晤。用新闻报道的话来讲,后者“积极评价了苹果公司在华的业务发展,希望苹果公司继续拓展对华投资,发挥自身优势,为推动中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和两国关系发展做出贡献”。
于是,苹果落实了包括几个跟环保相关的投资项目,接下来就是滴滴。
那么,苹果为何选择滴滴?
在美国,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的界限明朗,多数创业公司对于巨头都有着天然的排斥感。而中国互联网的理念与之相反,与巨头联姻带来的资源优势,将会形成独特的“推进器”。其优势在滴滴快的与腾讯、阿里的合作中表现尤为明显,也是滴滴出行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
滴滴与苹果“结盟”的意义在于,它为双方赋予了更高的想象空间:近在咫尺的,有滴滴进军海外继续的品牌、技术支持;海阔天空的,有大数据的共享、无人驾驶汽车等。
颠覆式创新通常建立在对于传统的取代上,当滴滴成为最有机会改写中国复杂交通系统的唯一角色,它的价值必然会被放大。
当然,考虑到滴滴的股权结构已经过于复杂,相比腾讯、阿里甚至中投这种国家队的资方,也不必高估苹果在其中的分量。换句话说,苹果的退路在于,即使战略目标没有达成,滴滴仍然可被期待为一个效仿和致敬“雅虎押中阿里”的投资案例。
此时,滴滴从中的获益则更加明显。首先,便是“预装”的权限。iPhone的新款产品通常会在国行版本中预装少量被苹果认为“符合中国市场流行”的App。如果苹果的确重视滴滴对于改善交通出行的价值,那么为其分配一个席位的可能性不低,这种“顶层刷机”的利好,也不必多言。如果滴滴仍将美国列为首选的上市地点,那么来自苹果的认可意义就更重大了。
于竞争层面,滴滴与Uber的竞争策略非常清晰。在中国主场,滴滴不惜大量投入死死压住Uber的市占率,如有机会把苹果拉进来进行有限的合纵,局部战况会更精彩。换句话说,Uber中国接下来的日子可能更难过。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消息,从美国的第一季度来看,VC的出手投资仍然谨慎,但他们向LP的募资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也就是说,借助清洗泡沫的机会,资本早已做好了“抄底”的准备。
分水岭过后,滴滴的IPO恐怕也快了。
滴滴最新一轮的10亿美元融资,创下单笔融资额度之最。较之更为震撼的是,资本来自苹果。
与“BAT”的投资风格不同,硅谷巨头对外投资多以“人才及产品收购”的形式体现,跨国性的战略投资更是少数。因此,苹果的身影浮现,让故事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先来看看“独角兽”的近况。
始于2015年的新一轮资本收缩季节到来之后,全球的“独角兽”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挫伤。但是,退潮之后,真正健硕的躯体才得以展现。以美国的Uber、Airbnb和中国的滴滴、新美大等为代表的“独角兽”,非但没有遭受牵连,且还呈现出逆势上扬的势头。
反观苹果,不少声音认为,苹果是想在股价低迷时使用投资来加快账上闲置现金的周转,试图做一些PE的工作用以弥补业绩。
但是,一个常被忽视的细节在于,苹果所谓的“两千多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已交由一个隶属于它的资产管理公司“Braeburn”负责打理,但此次投资的行使主体是“Apple Inc.”,而非“Braeburn”,所以它就更加不像是一次纯粹的财务行为。
一年前,蒂姆·库克在来华期间前往中南海,与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有过一次会晤。用新闻报道的话来讲,后者“积极评价了苹果公司在华的业务发展,希望苹果公司继续拓展对华投资,发挥自身优势,为推动中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和两国关系发展做出贡献”。
于是,苹果落实了包括几个跟环保相关的投资项目,接下来就是滴滴。
那么,苹果为何选择滴滴?
在美国,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的界限明朗,多数创业公司对于巨头都有着天然的排斥感。而中国互联网的理念与之相反,与巨头联姻带来的资源优势,将会形成独特的“推进器”。其优势在滴滴快的与腾讯、阿里的合作中表现尤为明显,也是滴滴出行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
滴滴与苹果“结盟”的意义在于,它为双方赋予了更高的想象空间:近在咫尺的,有滴滴进军海外继续的品牌、技术支持;海阔天空的,有大数据的共享、无人驾驶汽车等。
颠覆式创新通常建立在对于传统的取代上,当滴滴成为最有机会改写中国复杂交通系统的唯一角色,它的价值必然会被放大。
当然,考虑到滴滴的股权结构已经过于复杂,相比腾讯、阿里甚至中投这种国家队的资方,也不必高估苹果在其中的分量。换句话说,苹果的退路在于,即使战略目标没有达成,滴滴仍然可被期待为一个效仿和致敬“雅虎押中阿里”的投资案例。
此时,滴滴从中的获益则更加明显。首先,便是“预装”的权限。iPhone的新款产品通常会在国行版本中预装少量被苹果认为“符合中国市场流行”的App。如果苹果的确重视滴滴对于改善交通出行的价值,那么为其分配一个席位的可能性不低,这种“顶层刷机”的利好,也不必多言。如果滴滴仍将美国列为首选的上市地点,那么来自苹果的认可意义就更重大了。
于竞争层面,滴滴与Uber的竞争策略非常清晰。在中国主场,滴滴不惜大量投入死死压住Uber的市占率,如有机会把苹果拉进来进行有限的合纵,局部战况会更精彩。换句话说,Uber中国接下来的日子可能更难过。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消息,从美国的第一季度来看,VC的出手投资仍然谨慎,但他们向LP的募资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也就是说,借助清洗泡沫的机会,资本早已做好了“抄底”的准备。
分水岭过后,滴滴的IPO恐怕也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