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单合一”的套路与打法
“人单合一”从海尔提出到现在已经十年了,现在已经进入2.0阶段。“人”就是员工,“单”就是用户,“人单合一”就是把员工和用户连到一起。
穆胜:
海尔之所以能够把“人单合一双赢”的理念落地,在于你们有一套工具体系,从战略分析到绩效计量几乎都是新的模型工具。让我们回到对于工具的讨论,海尔这种以用户为起点的商业逻辑为何非要用新的模型来分析?
张瑞敏:
这个时代,传统的财务报表关注资产、负债、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这些维度并不能说明企业的状况。
举例来说,一个企业稍微调整压货押款的策略,就可能让财报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企业还是那个企业,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这有点像一个人在跑步机上跑,数字显示他已经跑了很远了,但实际上他还在原地。
再比如,海尔以前走出国门时,曾经有国外经销商要求我们把产品提供给他们,他们贴牌出售,可以给我们更多的采购和更大的利润空间。当时我就坚决回绝了,那相当于在出售企业的未来。没有品牌,我们就没有用户,最终只会失去企业的价值。如果我们答应他们,财报肯定会很好看,但实际上企业的价值却是在降低的。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计量标准,能够计量企业真正的价值,就像能够显示一个人究竟走了多远。现在,我们的共赢增量表就是在这样一个方向上做探索。目前,我们已经把这张表交给美国会计学会,他们已经开始了研究,并且表示出惊喜,他们说:“我们一直在找这样一个工具”。
穆胜:
互联网时代对于企业的估值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是用户价值;第二是资源价值,如乐视主张的云生态;第三是运营价值,也就是连接供需变现出商业结果的能力。但这些估值方式更多是停留在天使或VC的经验层面,海尔的共赢增值表对这三者都是有计量的,而且开始把这种计量标准化,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例如,你们计量生态收益,就是计量云端究竟有多丰富(资源价值),这种丰富的云生态能够多大程度上变现为现实收益(运营价值)。如果有项目在这一栏是空的,那么,显然他们还只是卖硬件的境界,这种项目的估值是大大小于卖云端,也就是有生态收益的项目的。
不仅是在企业价值计量的问题上需要采用新的工具,你们用“用户付薪”和“并联”来重塑组织,完全把市场机制引入了科层制。这样一来,传统评价绩效的工具(对你们来说)似乎也失去了意义,如平衡记分卡。
张瑞敏:
我们曾经在2005年左右花大价钱邀请过IBM来为我们做咨询,引入平衡记分卡。但是,在2008年左右,我们就放弃了这一工具。
事实上,平衡记分卡也被国内不少企业运用过,但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总结起来,平衡记分卡是“数、机、人”,用“机制”(流程)连接“人”(员工成长与发展)和“数”(财务、客户维度)。这种连接中,流程是关键,但过于关注流程本身并不能产生财务和客户层面的绩效,流程本身并不是目的。
我们也曾经按部就班地做了流程再造1 000天,希望能够有所突破。后来发现离开了用户这个起点,流程就失去了意义,而人的成长更不可能通过流程转化为财务和客户层面的绩效。
举例来说,在医院病人需要先去诊病,再去划价,再去拿药,再去治疗。其实,从用户的角度看,他最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地方,直接获得全方位的服务。这就是关注流程本身和关注用户的不同。
穆胜:
赞同。我曾经在很多我提供咨询服务的企业内尝试过推行平衡记分卡,这个模型的逻辑是很强劲的,但一旦运用起来,就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运用者本身的商业感觉去诠释,否则就可能出现流程本身没有问题,但连接不上“两头”的情况。再加上,用户需求快速迭代,固化的流程很难支撑企业持续成长。
科层制度
企业内部形成的一种上下级之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特点是纵向命令、集中决策、人为设计、分层治理。在企业中,科层组织从高层到低层构成一个权力序列,最高权力来自企业的资本所有权,下级的权力由上级逐级委托,系统内的权力自上而下逐级递减,高层控制低层。
“人单合一”从海尔提出到现在已经十年了,现在已经进入2.0阶段。“人”就是员工,“单”就是用户,“人单合一”就是把员工和用户连到一起。
穆胜:
海尔之所以能够把“人单合一双赢”的理念落地,在于你们有一套工具体系,从战略分析到绩效计量几乎都是新的模型工具。让我们回到对于工具的讨论,海尔这种以用户为起点的商业逻辑为何非要用新的模型来分析?
张瑞敏:
这个时代,传统的财务报表关注资产、负债、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这些维度并不能说明企业的状况。
举例来说,一个企业稍微调整压货押款的策略,就可能让财报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企业还是那个企业,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这有点像一个人在跑步机上跑,数字显示他已经跑了很远了,但实际上他还在原地。
再比如,海尔以前走出国门时,曾经有国外经销商要求我们把产品提供给他们,他们贴牌出售,可以给我们更多的采购和更大的利润空间。当时我就坚决回绝了,那相当于在出售企业的未来。没有品牌,我们就没有用户,最终只会失去企业的价值。如果我们答应他们,财报肯定会很好看,但实际上企业的价值却是在降低的。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计量标准,能够计量企业真正的价值,就像能够显示一个人究竟走了多远。现在,我们的共赢增量表就是在这样一个方向上做探索。目前,我们已经把这张表交给美国会计学会,他们已经开始了研究,并且表示出惊喜,他们说:“我们一直在找这样一个工具”。
穆胜:
互联网时代对于企业的估值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是用户价值;第二是资源价值,如乐视主张的云生态;第三是运营价值,也就是连接供需变现出商业结果的能力。但这些估值方式更多是停留在天使或VC的经验层面,海尔的共赢增值表对这三者都是有计量的,而且开始把这种计量标准化,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例如,你们计量生态收益,就是计量云端究竟有多丰富(资源价值),这种丰富的云生态能够多大程度上变现为现实收益(运营价值)。如果有项目在这一栏是空的,那么,显然他们还只是卖硬件的境界,这种项目的估值是大大小于卖云端,也就是有生态收益的项目的。
不仅是在企业价值计量的问题上需要采用新的工具,你们用“用户付薪”和“并联”来重塑组织,完全把市场机制引入了科层制。这样一来,传统评价绩效的工具(对你们来说)似乎也失去了意义,如平衡记分卡。
张瑞敏:
我们曾经在2005年左右花大价钱邀请过IBM来为我们做咨询,引入平衡记分卡。但是,在2008年左右,我们就放弃了这一工具。
事实上,平衡记分卡也被国内不少企业运用过,但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总结起来,平衡记分卡是“数、机、人”,用“机制”(流程)连接“人”(员工成长与发展)和“数”(财务、客户维度)。这种连接中,流程是关键,但过于关注流程本身并不能产生财务和客户层面的绩效,流程本身并不是目的。
我们也曾经按部就班地做了流程再造1 000天,希望能够有所突破。后来发现离开了用户这个起点,流程就失去了意义,而人的成长更不可能通过流程转化为财务和客户层面的绩效。
举例来说,在医院病人需要先去诊病,再去划价,再去拿药,再去治疗。其实,从用户的角度看,他最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地方,直接获得全方位的服务。这就是关注流程本身和关注用户的不同。
穆胜:
赞同。我曾经在很多我提供咨询服务的企业内尝试过推行平衡记分卡,这个模型的逻辑是很强劲的,但一旦运用起来,就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运用者本身的商业感觉去诠释,否则就可能出现流程本身没有问题,但连接不上“两头”的情况。再加上,用户需求快速迭代,固化的流程很难支撑企业持续成长。
科层制度
企业内部形成的一种上下级之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特点是纵向命令、集中决策、人为设计、分层治理。在企业中,科层组织从高层到低层构成一个权力序列,最高权力来自企业的资本所有权,下级的权力由上级逐级委托,系统内的权力自上而下逐级递减,高层控制低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