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小说中的“都市”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aichao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都市”是萧红小说中与乡村小城相对并立的一个叙述元素,既沉淀着萧红对于人生的感悟,也凸显了一个面向人类愚昧写作的作家在战火纷飞的现代中国对于现代化的思考。
  关键词:萧红小说;“都市”描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02
  小说中各个空间的描绘呈现往往承载着作家的良苦用心和时代的深刻印记。现代女作家萧红从《生死场》《呼兰河传》《北中国》《后花园》《小城三月》等一系列小说,突显了她小说写作的空间意识。“都市”是她小说中与乡村小城相对并立的一个叙述元素,既沉淀着萧红对于人生的感悟,也凸显了一个面向人类愚昧写作的作家在战火纷飞的现代中国对于现代化的思考。
  一、萧红小说中的都市形象
  小说中的都市描绘,往往蕴含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萧红小说中的都市描绘也是如此:简笔描摹中寄托着作家的真切感受和深远思考。萧红小说中的都市既是人们印象中的现代化繁华之地,也是饱受战争侵扰、遍布人性之恶的场域。
  (一)印象:现代化的繁华之地
  萧红小说中的出现的都市往往是实际生活中的大城市,如《生死场》《小城三月》中的哈尔滨,它们的存在与乡村、呼兰小城是一种并立的空间形式。又如《马伯乐》,整个故事几乎都是在都市中发生的,其中既有马伯乐家所在的青岛,也有十里洋场的上海和小说中人物期待的重庆。
  从总体而言,它们都是作者笔下人物心目中的现代化繁华之地。如《生死场》中的哈尔滨就有着当时体现现代特征的林立的烟囱和汽车。这些都市常常有着乡村小城人们向往的文明生活。如哈尔滨在《生死场》中,就是金枝从乡村逃难的目的地,是金枝母亲等人向往的繁华场所;也是《小城三月》中我表哥读书的地方,翠姨婚前梦想之旅的发生地。当翠姨来到哈尔滨时她暂时体验了梦想中的文明生活。而上海、重庆则是《马伯乐》中主人公马伯乐心心念念离家出走后的栖息地。
  (二)实际:饱受战争侵扰;遍布人性之恶
  然而实际上,这些都市却一样饱受战争侵扰,战争的威胁在这里并没有被现代化的生活所缓解,而想象中的现代化生活却被战争所消解扭曲了。萧红小说中的人物达到的都市,并不是战争中的绿洲。
  《生死场》中金枝的经历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在都市她面对的依然是贫穷底层的生活,所谓的现代化所谓的文明除了几个冒着烟与她生活全然不相干的烟囱、飞驰过来几乎要轧到她身上的汽车与脚踏车外,似乎什么都没有。这里没有乡野的生气,街道散发的气味更多的是冷漠。在作者吝惜的笔墨里,看不到对于这些都市间相同或不同城市风貌的品位,更多是对人境遇的描绘和现代化物件的叙说。这些现代化物件,如烟囱、汽车、脚踏车等等。作者的态度也并非完全的肯定。以汽车为例,在《生死场》中,金枝眼中为人提供交通便利的现代化交通工具汽车却成了人身安全的威胁,汽车这个与当时都市相连的器物在作者笔下成为了一个危险的意象。
  (三)描摹:简笔侧面描写居多
  萧红小说中的都市,仿佛更多呈现出一种标签式的状态,标志性建筑的描摹或具体的道路等描绘也是如此。细细翻阅《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等作品,都市仿佛是作者笔下乡村小城的背景,这背景是用简笔勾勒的,看得见人物在其中的蝇营狗苟的生活肌理,却看不见现代化的各种建筑设计。虽然都是作者生活的过的都市,作者的眼与笔却似乎完全疏离于这些都市之外。
  景物描绘不是萧红笔触的弱项。与呼兰河等小城相比,萧红对于都市的描摹呈现出一种抽象地空洞,风格各异的大都市呈现出了一些相似的社会文化。仅有的都市景物描绘,让人厌恶或令人心生恐怖。哈尔滨,这里只有“搅扰的街道”发散着浊气,汽车擦着人身驶过。繁华的上海则是“电影院门口的人拥来拥去,非常之多。公共汽车,电车,人力车,脚踏车……各种车响着各种喇叭和铃子,走在街上使人昏头昏脑,若想过一条横道,就像射箭那样,得赶快地跑过去,若稍一慢了一点,就有被车子轧着的危险” 这种都市经验的表达与萧红散文中紧贴生活的如实描摹完全不同。萧红的有些简略的笔触,说明对于都市的文化她在情感审美上是疏离隔膜的,她是以一个漂泊到城市的旁观者的角度切入对都市的感受描绘的。
  二、小说中都市中的人
  与都市景色的简略不同,萧红似乎更关注都市生活的人。在她的小说中,既有都市中人庸庸碌碌的生活,也有都市漂泊者不断努力的求索。
  (一)都市人的庸碌生活
  几乎所有萧红小说中都市中固有的人们都不是小说比较正面的主人公。都市中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生死场》《马伯乐》为代表,这些小说中的都市人没有乡村小城人们的淳朴,体现着人性之劣。
  《生死场》中城市的男女都是底层民众,女性往往迫于残酷贫穷不得不过着屈辱的日子,但在这样的日子里他们并没有觉醒的影子,部分穷苦的女性甚至欺压、嘲笑比她们更穷苦的乡下女孩金枝。
  即使是《马伯乐》,都市中成长起来的马伯乐,家境不错,读高尔基,读翻译小说,谈论抗日,从小就受到西方文明的熏染,自身具有一定的进步思想。但他并不是作者笔下的光辉主角,他的身上不时闪现着作者对于人性的批判,雖然有进步的思想,但绝没有进步的行动,遇事只是“逃逃逃”。《马伯乐》中群体性的都市人则也被作者异化为动物,这种人形动物与《生死场》中弥散本能气息的麻面婆等等不一样,散发出一种让人害怕的气息。
  (二)都市漂泊者的不幸遭遇
  在萧红的小说中,都市是人梦想的起点,却不是最后的归宿。都市给人希望,但它给小说中人物带来的并不是美梦。都市是人逃离现实的一个避难所,却很难真正给人慰藉。
  如《生死场》中,“金枝在夜的哈尔滨城,睡在一条小街阴沟板上……但没有一个人理会破乱的金枝,她好像一个垃圾桶,好像一个病狗似的堆偎在哪里”;“女工店气息特别不流通,满墙是臭虫黑紫色的血点,以为太太就是老太太的金枝遭到了女工们的讪笑。她说“我看哈尔滨倒不如乡下好,乡下姊妹很和气,你看午间她们笑我拍着掌呢”。作为底层女性民众的代表的金枝,勇敢有想法,但都市并没有给她实现美好人生的机会,在都市她遭遇到是比乡村更为酷烈的人性与现实。   如果说《生死场》中的金枝在想象都市后勇敢来到都市却在遭遇各种屈辱后,带着破碎的都市梦逃回乡村;《马伯乐》中的马伯乐则怀抱都市想象,从小都市逃至大都市,又因战火生活等所迫在都市间漂泊;都市梦正不断与现实接轨中不断幻灭;作为一个自身有着人性弱点的男性青年知识分子,马伯乐梦想中的都市让他品尝了人生的无奈。小说没有完,但从目前的章节看,尽管不断漂泊,马伯乐也没有找到他理想中的乐土。
  (三)都市与人暗含张力的关系
  在萧红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都市与人的关系并不和谐。
  对于都市中固有的人们,没有进步意识的完全没有对都市有过思考,他们只是在都市中毫无觉知地生活;有一定进步思想的如马伯乐则希望不断逃离都市;而《小城三月》中的我哥哥对于都市的关系虽然模糊,但我们可以看到,他去都市读书,但养病恋爱却还是在小城,在小说的设定中作者并没有将都市作为一个适合人栖居、休憩的场所。
  而对于那些走进都市的漂泊者,都市带给他们的都是梦想的破碎。《生死场》中的金枝从都市归来就心如死灰,遁入空门;《小城三月》中的翠姨也不愿再到都市闖荡,用牺牲生命来捍卫了自己生命的尊严。都市没有给走进它的人们带来助力,它的现代化与文明也没有对走进它的人产生现实的正向影响。它在客观上给予走进它的人以生命的觉醒,但这种觉醒是以对生命的破坏为前提的。
  现实中萧红是从呼兰小城走出,漂泊在哈尔滨、上海、香港等大都市,都市的生活也没有给予她梦想中乐土。从《生死场》中金枝的决绝到《马伯乐》中马伯乐的不断前行不断幻灭,到《小城三月》中翠姨的毅然归去,萧红用小说勾勒了自己内心对于都市梦的一个认识过程:期待——受创——失望——再期待——再尝试,直至最后发现它的局限,虽然期望仍在但毅然抛弃。有学者这样评述“以广州、上海为代表的近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这些小说可能总体艺术成就并不算顶尖,但作为承前启后的一段,它们在城市书写由传统轨道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价值。萧红小说中的都市描绘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萧红.萧红小说全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6.
  [2]邓大情,孙逊.近代小说城市书写的变革及其小说史意义——以上海、广州为中心[J]. 文艺理论研究,2014(04):128-135 2.
其他文献
摘 要: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一文《范进中举》,描写了范进中举时癫狂的丑态和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地嘲讽了科举制度下人与人的关系。作者生动地刻画了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的殉道者典型形象,范进将自己20-54岁的时间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科举制度;范进  作者
摘 要:以文字为媒介的知识传播和知识建构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千年。文字传播媒介的巨大优势让人类社会得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获得足够的经验积累从而对社会演进历史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辅助功能,直到今天依旧为我们所倚赖。但是随着技术革命的大浪潮,新的传媒手段层出不穷。针对人类学这门学科而言,影视人类学作为一门新近加入人类学大家庭的分支学科更是在科研工作中充分运用了新的传媒技术,让受众在知识建
摘 要:本文旨在分析討论董桥的散文创作,基于艺术审美与现实关照两个层面展开。从艺术审美与文化关怀角度,董桥的散文典丽精工,意境似宋元山水,行文布局缜密,修辞灵动丰饶,文体大胆创新。他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晚明小品文的闲适与静气,以及跨越中西的文化乡愁。从现实关照与哲理思辨角度,董桥的文章对机械文明、教育模式、香港政局都有讨论,他早期研究马克思的学术经历使他的部分文章具有哲理性与思辨性。  关键词:董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断头台》和《狼图腾》,项目编号:syjs201777。  摘 要:在主题学视野的关照下,探析《狼图腾》和《断头台》中蕴含的自然生态思想,和各自的生态问题。通过文本细读对两部作品进行不同国别的生态意识的平行研究,进行深层的生态批评。通过平行研究,以期在深度和广度上得以拓展生态意识,对文本外的人类目前的精神生
“柳梢绿小眉如印,乍暖还寒犹未定。”府城初春,不时飘起绵绵细雨,让人的心儿变得敏感而柔软。巾山路的玉兰花娇娇柔柔的,带出了江南油菜花泛黄涌金;括苍山下的桃花、梨花、杏花也次第开放了,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粉的似霞,白的赛雪。一群群赏花人在府城烟雨中,朦胧了如花的笑脸,迷醉了似花的心田。  同样的春日,同样的万紫千红,2015年,禾睦先生精心编著的《艺苑游仙》问世了。越两年,在同样万花迷醉的今天,我重
摘 要:如同村上春树的许多其他小说一样,《刺杀骑士团长》故事在缓慢的叙事节奏中推进,笼罩着哀伤与孤独的情绪,弥漫着疏离时代的氛围。作者在小说立意与历史反思等方面,做了一些突破。然而,从主题、主要人物及性格设定、故事推演方向、虚实结合的主要结构,到语言和叙事方式,无一不是缺乏新意,充满了自我复制的痕迹。  关键词:立意与历史反思;人物及性格设定;虚实结合的结构;自我复制  作者简介:杨莹雪,复旦大学
作者简介:金大智(1993-),男,辽宁省本溪市人,毕业于山西大学,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电气工程。  遥忆2015年夏末,我别离了母校,踏上了职业生涯的道路。辗转三月有余,终于与一家地方铁路公司签订了试用合同,成为了一名铁路信号工,由此便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旅程。  当时的公司名为赤大白铁路公司,主要经营项目是为系统内的电厂运输发电所用的燃料——褐煤,公司的地理位置处于内
摘 要:天灾是可怕的,人在灾难面前是渺小的,然而天灾和人祸比起来,天灾是慰藉人心的,天灾可以拉近族群间的距离;而仇恨和狂热是冷酷的,它轻易地让人失去理性,毫无保留的展现“人”非人非兽的一面。本文以电影《卢旺达饭店》为例,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族群身份认同进行反思,以期再现人的坚强不屈与互助互爱的精神。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族群;反思  作者简介:崔莉(1989-),女,土家族,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民
摘 要:纵观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和学术研究,他的思想情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运动变化过程。一方面,从家族主义出发,通过移孝作忠,家国情怀仿佛与生俱来,成为闻一多诗歌创作的初心,也决定了闻一多学术研究的志趣。另一方面,从爱国主义出发,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闻一多对家族主义和儒家学说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提出了一整套的文化主张。他反对家族主义,主张民族主义;反对文化复古,主张文化革新;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主张
摘 要:许渊冲先生在吸取历代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诗词翻译理论体系,并将其运用到诗歌翻译中去。本文主要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为基础,通过分析许渊冲先生的翻译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歌,了解他的“三美原则”理论以及“三美原则”在英译唐诗中的应用。  关键词:“三美原则”;唐诗;应用;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