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需要的是教师不计得失的爱。爱,对于教育者而言,是一个神圣而又充满奇迹的字眼,它是铸就高尚师魂的关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中国教育家李镇西在《爱心与教育》中说:“当一个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虽然表达的方式各异,然而异曲同工,他们均点出了教育的真谛,那就是爱。
新中国成立至今,不管我们的教育怎样改革,应试教育也好,素质教育也罢,永远不变的就是爱在教育中的真情融入。实践反复证明,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本质。由此,我回顾了从教以来在教育上的点点滴滴,有如放电影似的在脑海中不断上映着:
2005年,从教的第一个年头,我曾召开“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班会课上我本着真诚关爱学生的心,以自身为例现身说法,希望学生能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要能体贴父母的辛苦与不易,爱自己的父母。没想到之后竟然收到洪亚华同学的来信,信中写道:“告诉您一个秘密,今年的母亲节,我破天荒地祝我母亲节日快乐。谢谢老师!”这是加入教师队伍后收到的第一封学生的信,我为自己真诚的付出所换来的回报感到欣慰。这件事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唯有从心灵深处生发出来的东西,才能最终感动人。
2009年,作了一场《这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的感恩演讲,课后听到学生的抱怨:“老师,你真讨厌,害我们都哭鼻子。”后来,我了解到当时全班51位学生哭了30多位。此事,我颇以为豪,很有成就感,它深深地震撼着我的灵魂,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一事件让我感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具有一种神圣感,它增强了我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更让我切切实实地体验到了爱心教育的无价和不可缺失。的确,这种“爱”能洗涤和净化教育者的灵魂。
2010年的某日,忽然收到一位已许久没联系的2008届的学生发来的短信。短信中这样写着:“老师,‘不抛弃,不放弃’永远是高三(9)班前进的动力。”这是我进入教育战线以来所带的第一届毕业生,对它的印象就像初恋一样,永远那么令人刻苦铭心。我跟我的学生朝夕相处,同辛苦,共着一片蓝天,用兄长般的爱不断地激励他们,希望在人生路上他们能始终做到“不抛弃,不放弃”。真没想到,事隔近两年,曾经的学生竟然还没忘记这6个字,这也让我充分地领会到了教育“润物无声”的神奇力量。
2012年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我这样跟我的学生说:“最后一个月了,我每天早读都过来陪着你们,晚自修最后一节也过来陪着你们,让我们在一起共同奋斗最后一个月,不抛弃,不放弃。”高考成绩出来的那一天,喜讯频传,我班上本一的人数为年段之最,这一结果的确让很多人“大跌眼镜”,觉得不可思议。不过,“苦心人,天不负”,自己的学生自己了解。你想让桃李盛开什么样的花朵,关键在于你平时是怎样浇灌它们的,而这其中离不开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爱”的灌输。
2013年教师节,原高三(6)班的洪亚祝同学给我发来的短信:“您没有教过我,却是毕业后感觉最亲的老师。”亚祝同学家境贫寒,她不是我班的学生,她对我的“好感”可能是缘于平时给她发学校的助学金时,我都不忘说一些激励她的话。
某日,在报刊上看到这样一句话:“老师,我已经注意到了,您3天都没看到我了,眼神里总是没有我。”这句话深深地刺激了我的神经。作为教育者,你是否对每一位学生均能做到一视同仁的关爱,真正做到“爱满天下”呢?
往昔的一切历历在目,感慨万端,为这几年的付出倍感欣慰,同时也让我更加理解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话:“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克剑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而要点化或润泽学生的生命,就要求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懂得用我们的爱心真诚地去浇灌学生的心灵之花,只因“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唯有如此,方能让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地茁壮成长。
今天,我们真的要静下心来好好反思我们目前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我自以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着眼于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的教育。诚如李镇西老师所说:“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将来的一生负责。”所以,人们常说,优秀教师从来都不是教书,而是教人。
人活着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我们必须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某位老师说过:“即使生活中没有纯粹的东西,也要由纯粹的境界来支撑,用自己的欢喜和专注,保持对生活的发现与热情,化浊为净。就用这种欢喜和专注点燃我们的每一天,就让这种坚守成为永恒的美丽,带领我们快乐地前进。”我常用这样的话来鼓励自己。
有人说,人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的眼睛还能睁开。而我想说的是——既然活着,就要有盼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而这有意义的事对我们教育者来说就是好好教书,更要好好育人。诚然,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就应该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崇高的品德来感染熏陶学生,而最重要的是在于你有没有一颗真诚地爱学生的心。唯有如此,方能塑造高尚师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中国教育家李镇西在《爱心与教育》中说:“当一个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虽然表达的方式各异,然而异曲同工,他们均点出了教育的真谛,那就是爱。
新中国成立至今,不管我们的教育怎样改革,应试教育也好,素质教育也罢,永远不变的就是爱在教育中的真情融入。实践反复证明,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本质。由此,我回顾了从教以来在教育上的点点滴滴,有如放电影似的在脑海中不断上映着:
2005年,从教的第一个年头,我曾召开“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班会课上我本着真诚关爱学生的心,以自身为例现身说法,希望学生能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要能体贴父母的辛苦与不易,爱自己的父母。没想到之后竟然收到洪亚华同学的来信,信中写道:“告诉您一个秘密,今年的母亲节,我破天荒地祝我母亲节日快乐。谢谢老师!”这是加入教师队伍后收到的第一封学生的信,我为自己真诚的付出所换来的回报感到欣慰。这件事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唯有从心灵深处生发出来的东西,才能最终感动人。
2009年,作了一场《这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的感恩演讲,课后听到学生的抱怨:“老师,你真讨厌,害我们都哭鼻子。”后来,我了解到当时全班51位学生哭了30多位。此事,我颇以为豪,很有成就感,它深深地震撼着我的灵魂,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一事件让我感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具有一种神圣感,它增强了我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更让我切切实实地体验到了爱心教育的无价和不可缺失。的确,这种“爱”能洗涤和净化教育者的灵魂。
2010年的某日,忽然收到一位已许久没联系的2008届的学生发来的短信。短信中这样写着:“老师,‘不抛弃,不放弃’永远是高三(9)班前进的动力。”这是我进入教育战线以来所带的第一届毕业生,对它的印象就像初恋一样,永远那么令人刻苦铭心。我跟我的学生朝夕相处,同辛苦,共着一片蓝天,用兄长般的爱不断地激励他们,希望在人生路上他们能始终做到“不抛弃,不放弃”。真没想到,事隔近两年,曾经的学生竟然还没忘记这6个字,这也让我充分地领会到了教育“润物无声”的神奇力量。
2012年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我这样跟我的学生说:“最后一个月了,我每天早读都过来陪着你们,晚自修最后一节也过来陪着你们,让我们在一起共同奋斗最后一个月,不抛弃,不放弃。”高考成绩出来的那一天,喜讯频传,我班上本一的人数为年段之最,这一结果的确让很多人“大跌眼镜”,觉得不可思议。不过,“苦心人,天不负”,自己的学生自己了解。你想让桃李盛开什么样的花朵,关键在于你平时是怎样浇灌它们的,而这其中离不开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爱”的灌输。
2013年教师节,原高三(6)班的洪亚祝同学给我发来的短信:“您没有教过我,却是毕业后感觉最亲的老师。”亚祝同学家境贫寒,她不是我班的学生,她对我的“好感”可能是缘于平时给她发学校的助学金时,我都不忘说一些激励她的话。
某日,在报刊上看到这样一句话:“老师,我已经注意到了,您3天都没看到我了,眼神里总是没有我。”这句话深深地刺激了我的神经。作为教育者,你是否对每一位学生均能做到一视同仁的关爱,真正做到“爱满天下”呢?
往昔的一切历历在目,感慨万端,为这几年的付出倍感欣慰,同时也让我更加理解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话:“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克剑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而要点化或润泽学生的生命,就要求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懂得用我们的爱心真诚地去浇灌学生的心灵之花,只因“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唯有如此,方能让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地茁壮成长。
今天,我们真的要静下心来好好反思我们目前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我自以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着眼于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的教育。诚如李镇西老师所说:“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将来的一生负责。”所以,人们常说,优秀教师从来都不是教书,而是教人。
人活着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我们必须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某位老师说过:“即使生活中没有纯粹的东西,也要由纯粹的境界来支撑,用自己的欢喜和专注,保持对生活的发现与热情,化浊为净。就用这种欢喜和专注点燃我们的每一天,就让这种坚守成为永恒的美丽,带领我们快乐地前进。”我常用这样的话来鼓励自己。
有人说,人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的眼睛还能睁开。而我想说的是——既然活着,就要有盼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而这有意义的事对我们教育者来说就是好好教书,更要好好育人。诚然,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就应该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崇高的品德来感染熏陶学生,而最重要的是在于你有没有一颗真诚地爱学生的心。唯有如此,方能塑造高尚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