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如何入文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nyizh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和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发展等级”要求文章“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将中华传统文化恰当地引入作文中,必定能够增强文章的表达(论证)效果,成为提升作文发展等级的有效途径,正如学者刘国正所说:“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传统文化入文,同时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本文以军旅作家贾宝泉的一篇游记散文《长城秋雨夕》为例,结合高中语文教材和高考作文,探讨将传统文化入文的方法和技巧,以期提高考生的写作能力。
  读贾宝泉的《长城秋雨夕》一文,会有穿行于历史与现代、惆怅与豁达、泪水与欢笑、宽阔与深远的沧桑感,究其原因便是行文中作者能够引经据典、言必有据,将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到的多个方面(如古诗词、经典名著、民间文化等)融入自己的散文创作中,使文章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作者将传统文化入文的方式自由多变,有直接引用、化用、仿写等,读来让人情不自禁地沉浸于中国浩瀚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感受传统文化之渊博秀丽,体会作者文思之幽深精巧。
  以传统文化意象入题,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
  当文章题目“长城秋雨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秋雨夕”三个字让我们想到“秋雨”“夕阳”这两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的意象。贾宝泉在似烟、似雾、似珠帘的秋雨中登临长城,抚今追昔,有沧桑,有怀想,有惆怅……将“秋雨”和“夕阳”两个意象用在文题之中,更显作者此时复杂的情感。
  季羡林先生《月是故乡明》一文的题目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原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作者直接引用了诗句作为文章的题目。其中,“月”这一传统意象极言思乡之情,“月是故乡明”有力地点出全文中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似曾相识燕归来》,则直接引用晏殊《浣溪沙》中的句子作为题目,让我们看到了作者丰富的阅读积累。再如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感知自然须躬行》的题目化用古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后半句,简洁典雅。题目用“感知”紧扣材料,文中的论点则用“觉知”,蕴含哲学意味,颇见匠心。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作者写作的切入角度,同时还为阅卷者快速了解文章内容提供了捷径。在题目与文章内容珠联璧合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意象直接引用或化用到文章的题目中,其简短、精炼、鲜明、独特、醒目的特点,必定能够让阅卷者眼前一亮。
  合理运用经典诗句,提升作文的文采
  作者开篇即写“雨中登长城,秋风萧瑟无限意”,用曹操乐府诗《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前句渲染悲凉的氛围,意在“无限”,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在作者眼中,点点滴滴的细雨温柔缠绵,如人的思绪与情思。面对秋雨中的长城,怎能不让人思绪万千,感触良多。其后作者登临长城,怀古思今,引用诗词再现长城昨日的情景:“不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不再是‘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不再是‘将军白发征夫泪’,不再是‘胡儿眼泪双双落’”。构成排比的四个诗句分别出自:《战国策》载,荆轲将为燕太子丹往刺秦王,丹在易水(今易县)边为他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汉代蔡琰(文姬)《胡笳十八拍》:“塞上黄蒿兮枝枯叶乾,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唐代李颀《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此时作者感情由凄凉转向悲壮,引用经典诗词表达此时的浓郁激烈的感情,与“今日”之长城形成对比。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一文的结尾部分,同时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里的句子,在写完荷塘月色以后,调转笔端,由空间转向时间,溯历史长河而上,出其不意地把人们带入了六朝采莲的风流季节,带到了古代“妖童媛女”荡舟采莲的情境中,使文章波瀾起伏,妙趣横生。同时,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凸显得更加清晰。作者在孤独、冷清的现实世界中开启了一场快乐的精神畅游。
  2016年高考满分作文《写给妈妈的一封信》中有一处化用经典的语句:“你可知道,我会夜半无言独上西楼,看月色如钩?你可知道,我会在断鸿声里,栏杆拍遍,叹‘无人会,登临意’?有时候竟至怒发冲冠,仰天长啸?甚或‘长太息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段化用经典的语句,显示出作者的文化底蕴与文学品味。因此,合理地、创造性地引用经典,能为文章增色不少,也是满分得分点之一。
  引入历史文化知识,突出作文的内在底蕴
  细细品读贾宝泉的《长城秋雨夕》一文,堪称传统文化入文的典范,似乎每一个句子都语出经典、言而有据。作者由长城写到长城的故名“紫塞”,追寻探问才知晓:晋代崔豹《古今注·都邑》有“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语。南朝鲍照《芜城赋》中有“南驰苍梧涨海,北走紫塞雁门”语。唐代罗邺《边将》有诗“若无紫塞烟尘事,谁识青楼歌舞人”。清代孔尚任《桃花扇·赚将》有“一声叱退黄河浪,两手推开紫塞烟”语。文中还引入了关于长城的民间历史文化:“为筑长城的流民,为哭倒长城的孟姜,更为去国怀乡的戍边将士。微风轻摇豆油灯焰,把亡故的帝王后妃、才子词人、离人思妇一起投影到我的心幕……”“流民”“孟姜”“戍边将士”正是长城所蕴含的民间文化,而形象生动的语言,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充实丰富。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借长妈妈之口讲述了百草園中的传说故事,为百草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充满童趣的儿时生活,体会到作者对百草园的怀念和向往。李国文在《惜春小札》中写南方天气转暖之时用谚语“五九六九,沿河插柳”,而写到北方天气时则用“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体现作者惜春之情。而在《写给妈妈的一封信》中,作者羡慕那些书里知道的大师和他们的孩子,也是用历史事实说话:
  鲁迅让他的儿子周海婴“完全的解放”“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拂逆他的喜爱”;梁启超对他的女儿说“未能立进大学有什么要紧”,说“天下事尽自己力量去做便是天下第一等人物”;梁培宽追忆父亲梁漱溟时说父亲的教育是“信任且开放式的”,有一次他考了59分,他拿着补考通知书给父亲看,父亲只一眼就还给儿子,那意思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作家毛志成对中学生写作曾提出要求:“中学生写文章要眼大。”历史实例的讲述,让我们看到该考生对作文题的理解能力与真实的语文综合能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该考生的知识面与眼界、理解事物的深度与广度。只言片语即让我们看到了该考生文章所体现出的文化气息,能很好地体现出该考生的文化素质,凸显出该考生的文化底蕴。
  当然,贾宝泉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样意蕴丰富、文化气息浓郁的散文,必定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当知传统文化入文不是朝夕之事,首先在于积累,厚积才能薄发,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多次提到,要想写好文章须做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因此我们平时要注重阅读与积累。在日常作文练笔的过程中,考生不妨有意识地将平时的积累加以运用,把传统文化引入作文中,使其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气息,体现出一定的文化积淀,从而让传统文化在高中作文中绽放光彩。
其他文献
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它散漫如水,手法灵活,却“形散而神不散”。散文能不能写好,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能不能构思好。构思是指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的过程。考生要在构思中为散文的思想内容寻找尽量完美的艺术形式,使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和谐统一。笔者在此着重讲设置主线、安设文眼、巧设结构三个方面。  一、设置主线,形散神聚  在散文结构安排上,第一要注意的是线索贯串,层次
期刊
科学家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全部公布于世,但她仍在物理界独当一面;思想者将其主张著书讲学,但他仍在文化界为人敬仰;企业者将其独家花茶的工艺流程公之于众,但她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享受,或小享,或大享,虽只一字之差,但其内容往往有很大不同。小享的最大外化表现是一个人的“高处不胜寒”,而大享却是一群人的百花争艳。小享大抵称之为艺术,可以是字里行间的独自思考,也可以是纵笔挥洒墨痕;而大享则是一个人
期刊
喜欢读一些书,不知为什么,有些文字,不知怎的,就是觉得好美,就是会被感动。我看到“青山依旧在”,看到“春水碧于天”,不需要想象画面只有文字就觉得美。我看到“水风空落眼前花”,看到“杯子碰在一起都是梦碎的声音”,记不起故事也会感动!  大约,我与文字有缘吧。  与语文确实剪不断理还乱。初一初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口号让我热血沸腾。我放下文字,丢开诗词,全心扑向数理化。终于,逐渐下滑的
期刊
在生活中,承担重量不可避免,正如脊柱承担着身体的重量、蜗牛背着沉重的壳一样。承担重量是因为责任,更是因为心中装着沉甸甸的爱。  上周因生病去医院,偶然间发现医院走廊的墙壁上张贴了许多奇怪的“画”。我凑近一看,原来是宝宝在妈妈子宫里孕育的过程。图画中,随着宝宝的逐渐长大,妈妈的肚子也像吹气球般大了起来。妈妈默默地承受着孩子的重量,她们不曾抱怨,也不怕累,自从决定孕育一个新的生命,她们便心甘情愿承受着
期刊
家里的洗发水没有了。我一脸嫌弃地对着妈妈前几天从壁柜上拿下来从韩国买的人参洗发水。“我想换一个用,这个药味太大。”“那你自己上去拿。”妈妈白了我一眼。  于是我抬起手便从壁柜顶上又拿了一瓶别的牌子的。“这个可以用吧?”谁知妈妈看到了瞪大了眼睛,惊诧地问:“你怎么拿下來的?!”我愣了一下,调侃道:“哦,我懂了,你太矮了是吧……”  是啊,如今,挺直了身板,我已比妈妈高出了一个头。对于我来说,从壁柜上
期刊
总想写一篇文章,赠予生长于斯的土地。  ——题记  吟的是唐诗宋词,画的是水墨画,看的是京川豫吕剧,唱的是生旦净末丑,跳的是霓裳羽衣舞,着的是汉服唐装。端的是泱泱大国、乾坤朗朗,中华儿女舞动神州。  中华大地地理特征泾渭分明。  秦岭以北。塬墚川峁,瀚海阑干,风沙漫天。黄河流经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肥沃的土地养育了甘陕地区几代的人民。往东或高耸或低矮的丘陵之上,生长着冬枯夏青的温带落叶阔叶林。继续向
期刊
[法国]  读书,我只寻求那些能够令人愉快且又朴实无华的篇章;学习,我只学习这样的知识:能够告诉我,我当如何认识我自身,我当如何对待生和死。  当我在读书中遇到某些费解的地方时,我从不一味苦思冥想,倘若我尝试一两次后仍不得要领,我就把它甩开。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死啃它们,无异于浪费我的精力和时间。我的思维机器只在初始时才敏捷活跃,而那些不能令我当下关注到的东西,不能靠持久来解决。没有灵感,我的思维
期刊
文学即是“人学”,写人是文学的主旨,任何一个人的生活中离不开林林总总的各种“事”。散文的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说理、传情,往往要借助于对各种对象的抒写描摹来表达主体的情感,当然其中少不了一些为了凸显主题而必不可少的手法与技巧。考生在赏析散文中的人物,在读懂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一过程中要尝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争取最终正确地读懂作者,而后者对于培养、提升学生们的阅读素养乃至人文素养则是更为重要的教
期刊
[法国]  人一活动就会暴露自己。恺撒的内心,不但在组织指挥法萨罗战役时看得出来,而且在安排休闲和艳情时也看得出来。看一匹马不仅要看它在驯马场上的操练,还要看它慢慢行走,甚至要看它在厩内的休息。  人的心灵活动,有的是不太高尚的。看不到这个方面,就不算对人心有彻底的认识。在它平平静静的时候,也许看得清楚得多。感情冲动的时候,它往往显得很高尚,另外,每遇一件事,它就会整个儿扑上去,全力以赴,绝不会同
期刊
一、随笔的文体特点  随笔不是没有讲究。它篇幅虽短小,但要像麻雀那样,五脏俱全;它形式虽多样,但不能写成“四不像”,要符合文体的基本要求。  1.展示广博的知识。知识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我们平时所背诵的、了解的、认识的,都可以归结到知识的范畴。随笔的写作,要求能把自己平时掌握的相关知识恰到好处地融会在文章中。  2.蕴含隽永的哲理。随笔的题材多以个人经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