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创作中“视觉差”的简要理解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wgp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眼睛是认知世界的窗口,通过眼睛的观察而去发现。有句话说的好:“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你看不到的未必不存在。”,所以眼睛得到的客观反映未必都是正确的,有时候也会欺骗你。艺术家也一样,通过眼睛去观察发现事物,之后再描绘出经过整理后的内容。在这过程中艺术家通过眼睛去观察客体时就会出现“视觉差”,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物理现象,生理现象等。但是就是这种视觉差的出现使得艺术创作有了更为独特的气息,无论正确的客体投射或是差异化的客体投射都为艺术家得到的创作元素提供了特别的信息,经过加工组合后所产生的画面效果和艺术气息则独具一格别有意味。所以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视觉差的产生有时是一种“破坏”而有时又是一种“锦上添花”,我们要承认和利用这种视觉差为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提供更好的客体元素和表达手段。
  【关键词】:物象;视觉感受;朴素印象;视觉差;假性视觉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①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说明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处在永恒的流动变化之中,我们看到的或是看不到的“存在”都在以“时间”亦或“物质分解”的方式流逝或是变化着。当我们眨眼的一瞬间存留于脑海中的“记忆”便有了唯一、不可再生、不可逆转、或回复等特点。
  眼睛作为认识世界的视觉窗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物象”通过眼睛的捕获存留于大脑之中产生了“记忆”。这种“视觉感受”是人类生理、心理冲动的最基础“视觉”因素。在人们用视觉把握对象的时候,他们所获得的是对对象的整体关系的总体感受,这种整体性是在一瞬间得到的,而不是通过整理和抽象得到的,我称它为“原始视觉感受”亦即“朴素印象”。
  人们通过眼睛认知世界,得到的“印象”存留于脑海中,起初都是原始的感受即连续性的画面,当形成记忆的时候或许已经失去了所谓的连续性而变成断续的画面,这些都是经过整理加工过的视觉感受,所以也叫记忆。经过长久的时间之后,这些仍然被保留的画面与最初的“原始视觉感受”有了差异,这也是“视觉差”的一种表现。这中表现的特征之一就是人脑存留画面的删减功能,从“第一眼的接触”而来的“视觉感受”一旦进入人脑完成“存储”之后,两种画面之间必然形成一种“视觉差”,就是说你看到的和存储到你大脑之中的画面绝对是有所区别的,而不是所谓的“一比一复制”,这也是人脑机能的特性决定的。
  艺术家作为描绘自然界而表达情感的执行者,其艺术创作这一块最能体现“视觉差”的存在。我们知道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和素材的来源是自然世界或人类社会可见的生活,这些原始素材在创作之前仍然是具有“原始视觉感受”的,当上升到创作中的时候无论怎样的“描绘”都不可能达到绝对的“一比一”的再现效果。这就是“视觉差”所决定的结果。
  艺术创作中的“视觉差”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其物理性差异,大家知道要创作就要“看到”,看到的你才知道是不是你所需要的画面,你所需要的素材,这样你才能通过加工整理进行创作。由于光、雾等自然因素的存在,艺术家所看到的物象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所受到的影响会使其发生“变形”,这时会给艺术家一种错误的视觉传达,当被认知后的物象“完全”展现在“载体”上时,其实并非真实的“完全”。这种与真实有所差异的“视觉物象”反而是一种极好的状态,产生的姿态或是艺术效果让人欣喜,当你试图扭转这种“假性视觉”让真实还原时,或许你所看到的这种“极好的艺术效果”就会消逝无踪。
  艺术家在创作中对“原始视觉感受”下的物象的修改、加工,使被复制到载体上的物象具有了艺术性而成为别具一格的艺术作品。这种被“创作”出来的物象同原始视觉下的物象具有显而易见的差异。原始视觉感受下形成的“视觉差”具有直接性,原始本质的体现等同于“未加工”的物象,而“视觉差”下的物象是被艺术家加工处理融入艺术手法而创作出来的“作品”。同原始物象本身相比这种“作品”里的物象具有丰富性,可修改性等特征。
  “视觉差”的重要主导因素亦有心理作用下的“错觉”。物象在被艺术家搬到载体上形成作品后,两者之间的“视觉差异”,真实存在与创作存在之间的对比而言,无论结构上的、外形轮廓上的、色彩上的等等的变化与差异,也加入了心理因素下产生的“视觉差异”。主要是指,艺术家在观察到原始物象时产生的心理暗示(一种状态)导致观察到的物体发生了视觉上的“变异”,而这种变异可以视为某种“假性视觉”,即贡布里希②所说的“错觉”。这种心理暗示产生的错觉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发生在艺术家受到某种干扰时心理暗示诱使视知觉即“眼睛”产生了“假象”。也可以说是欺骗了眼睛,导致物象在载体上展现出来的与“完全”有所差异,这也是创作视觉差产生的原因之一。这时,我们不必理会,暂且眼睛被“欺骗”。这种“善意”的欺骗带给了艺术家创作中的激情与成功的作品。线的变形、结构的变形、轮廓的差异、色彩的偏差等都已无所谓,这种视觉差的产生有时是一种“偶然”有时却是一种“明知而故为”的行为。
  或许有人说摄影可以产生“一比一”复制效果,乍一听是个理由。其实同样受到光线、或是镜头产生的“畸变”的影响,产生的被复制的物象也会有“视觉差异”。唯一可能的或许就是无限接近“原始物象”的状态,无论如何都不会达到绝对的“一比一”,这种视觉差的存在是无法消失的。
  通过视觉感知传导形成的“物象”,被感知后在人脑形成“画面”此时未加工处理的则为“原始视觉感受”。这种被初次感受到的物象带给艺术家一种冲动,无论是形、色、亦或独特的结构、文理、光感等等,这时艺术家所具有的的创作欲望便都来源于此。这种最初的冲动是创作的最直接动力,如果说此时映入眼中的“物象”还不足以让艺术家快速的决定下来,那么在接下来的深思熟虑中加入自己的“想法”时,便进一步拉大了“视觉差”。本能的复制物象于载体上形成的作品,这作品中被“复制”的物象才具有“原始性”,才能无限接近物象本身所具有的所有特征,也就是所谓的“一比一”,但无论如何仍然无法达到“真正”“完全”意义上的复制。“视觉差”的存在决定了艺术创作中的物象本质是无法“完全”“完美”“真实”再现的。
  但是艺术家可以利用“视觉差”为自己的创作所用,不管在观察物象时得到的正确的画面还是变异的画面,都可以用来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一方面如果观察细致而得到的几近“一比一”的效果时,这些可以甚至直接投射到画布上作为创作的元素,因为这很好的“复制”了所观察到的客体,虽然无法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复制,可却也非常接近“真实”,让人信服可以看到艺术家为大家提供的直接的,“原始”的景象。另一方面如果观察到的物象出现了“变异”时,这也确是艺术家应该欣喜的地方,有时候直观的表达物象生成画面时会给人真实的感觉,可也让人觉得缺少某种激情。这时艺术家可以通过观察到的“变异”的“物象”作为创作的素材,再加入主体的情感,结合独特的艺术手法,有可能就会创作出截然不同,别具一格,具有非常独特,鲜明特征的艺术作品。所以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遇到的“视觉差”的出现,既是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之间的“错误”的链接,同时也是主体创造者与客观物象之间的“完美结合”。
  注释:
  [1]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30年—前470年)是一位富传奇色彩的哲学家,是爱菲斯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爱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里。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是他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据说,波斯国王大流士曾经写信邀请他去波斯宫廷教导希腊文化。著有《论自然》一书,现有残篇留存。
  [2]恩斯特·贡布里希[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英国美学家和艺术史家。1909年3月30日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后移居于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早年受教于维也纳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2001年11月3日在英国逝世,享年92岁。他是艺术史、艺术心理学和艺术哲学领域的大师级人物。他有许多世界闻名的著作,其中有《艺术的故事》、《艺术与错觉》和《秩序感》等。
  参考文献:
  [1]《视觉形式的美学研究》 曹晖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
  [2]《艺术与错觉》(英)E.H.贡布里希 著 林夕 李本正 范景中.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年2月版
  [3]《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 (法)吉尔·德勒兹 著 董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版
其他文献
【摘要】:民间故事作为文学的一个类型,一方面从侧面展现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场景,给我们发掘历史留下痕迹和方法,另一方面也给文学作品增添了丰富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民间故事;马脸姑娘;文学类型  泰国民间故事作为泰国民间文学的瑰宝,是泰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泰国民间故事不仅数量浩如烟海,而且内容丰富,又富含着深邃的意蕴。正如泰国东方大学著名学者塔瓦·奔纳诺拓在其著作《民间故事》序言中所说,
期刊
【摘要】:曹禺的剧作对我国话剧文学的成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雷雨》的家庭悲剧到《日出》的社会悲剧,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形式上都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日出》把目光投向三十年代初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都市社会,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及自身的内心冲突为我们展示了资产阶级的丑行,金钱化社会对人的毒化与吞噬。然作家并不止于控诉不公平的禽兽世界,而是积极从这黑暗中探寻一丝光亮,表露出对光明未来“日出”的热烈期
期刊
【摘要】:文化即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爱琴海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文化作为爱琴海文明的核心代表,对世界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古希腊文化中,希腊神话又是一座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奇绝瑰丽的山峦。千百年来一直生生不息地传递着独特的精神火炬。它的产生和出现,反映了在那个时代的思想精神独特的时代内涵,既反映了古典的传统时代的生活画卷,又具有广泛而深刻的人文精神和人性关怀。在时代的发展过程
期刊
【摘要】:日本女作家安房直子以其充满浓郁的个人特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为我们编织了一个又一个唯美的世界。本文通过对安房直子的作品分析,来探究蕴含在作品中的自然观  【关键词】:安房直子;自然观;和谐;崇拜  在当今日本儿童文学界安房直子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静心品读她的作品仿佛进入她笔下的五彩斑斓的幻想世界,在那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到处充满了绚丽的色彩和神秘的声音,但莫名的也会有淡淡的哀伤。在那个唯
期刊
【摘要】:分析庄子在寓言里的自我形象,可以发现庄子的性情有着“眼冷”和“心热”这二重特点。庄子眼极冷,他冷眼观社会人生,睿智而超脱;同时庄子又心肠极热,怪诞诡谲的文风之下是对现实的洞察与忧心。庄子的性情,可概括为“道是无情却有情”。  【关键词】:庄子;眼冷心热;寓言  一、庄子眼极冷  (一)睿眼观人生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
期刊
【摘要】:哥特文学是英美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属于西方通俗文学中惊险神秘小说,一般被认为由贺瑞斯·华尔波尔的《奥特朗图堡》开始产生并逐渐发展,直至在整个欧美地区流行起来。哥特小说的主要元素包括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有幽灵的老房子和家族诅咒等。下文中,我们将结合部分著名哥特风格小说对其进行阐述。  【关键词】:哥特风格;欧美地区;哥特小说代表;哥特文学结构  哥特文学一直在文学作品中占据着重要
期刊
《模仿游戏》去年在国内大热,但由于文化背景的缺失,这部电影中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并未被深入挖掘。它的故事结构再简洁不过了,情节也已为人所周知,但始终使人觉得在情节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东西支配着这场悲剧的发展。  这个故事的前两层意涵再清楚不过。首先,是作为一个略有罗曼史色彩的、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故事;其次,则是一个人与社会矛盾的标准古典悲剧情节,即对历来不断发生的天才被后知后觉者拘束、少数人被多数人施暴、
期刊
【摘要】:本文以版面设计与图形元素的概念与范畴为研究基础,通过对版面设计中图形元素的设计要求及图形在创意中的构成手法的讨论,总结了版面设计中图形元素的构成表现方法,并通过相关应用案例分析进行例证。本文的研究,对排版设计中的图形设计与构成表现提出了审美要求,以期在版面设计中让图形元素更完美的展现创意,提升版面设计的审美层次,本课题的研究对于专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版面设计;图形元
期刊
杯子破碎的声音,是梦破碎在地的声音……  我醒了,眼角挂着几颗晶莹的泪珠.  难道这一切都只是一场梦吗?  不,我不相信,因为我手捧的这本画册残存着你的声音,残存着你的微笑,残存着你低头作画的那一瞬间留下的淡淡清香。  ……  那时的我身前是高考这座高不可攀的大山,哪怕停下一秒都有被推下身后万丈深渊的危险,密不可织的节奏让我窒息,我经常在黄昏里的某个课间偷偷地坐在操场的角落里,只有流泪的时候才可以
期刊
【摘要】:大足石刻艺术作为历史社会的缩影,具有多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利用大足石刻艺术宝藏创作数字浮雕作品,尝试多元化地传承与发展大足石刻艺术。  【关键词】:大足石刻;世俗造像;民族遗产;数字浮雕  数字浮雕是艺术家在电脑里创作的虚拟浮雕并可借助数控技术进行雕刻从而得到实物的一种浮雕,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已得到广泛的发展,它不仅能带来财富而且能赋予新的生活意义。[1]  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