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百年:机器之诞生与人之死亡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aris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仿游戏》去年在国内大热,但由于文化背景的缺失,这部电影中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并未被深入挖掘。它的故事结构再简洁不过了,情节也已为人所周知,但始终使人觉得在情节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东西支配着这场悲剧的发展。
  这个故事的前两层意涵再清楚不过。首先,是作为一个略有罗曼史色彩的、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故事;其次,则是一个人与社会矛盾的标准古典悲剧情节,即对历来不断发生的天才被后知后觉者拘束、少数人被多数人施暴、忠诚者被决策者怀疑这些现象的历史反思。此两者一望即知,毋庸赘言。
  在通过上述两层叙事为电影铺上一种压抑、失落的基调后,泰氏自己在历史事实之外设计的一些细节耐人寻味。剧中三次对推动情节的戏剧冲突:图灵与中校的冲突,克拉克与选拔者的冲突,两人与这个歧视女性与同性恋者的社会的冲突——其细节均系导演的虚构或设计,且它们共同遵照一种范式,即特点鲜明的个人与平庸的群体的平庸代表的冲突——不仅仅是古典悲剧语境下的那种个人与群体的行为上或情感上的矛盾,而是群体欲吞没个人而向个人施暴、致使个人无法反抗的、近乎你死我活式的冲突。
  然而,吊诡之处正在于此:导演在极力铺叙这种普遍的矛盾之后,却并没有真正指出这种矛盾的根源为何。但其实,如果对二十世纪的社会思潮与经济历程有初步的认识,就能明白不过地捕捉到导演无处不在的暗示。借图灵之口说出、贯穿全剧始终的“机器替代人”理论,以及故事结尾处图灵面对审讯官时描绘的、通过人机比较界定人工智能的,后世称之为“图灵测试”的思想主张——“模仿游戏”的本意——无不是对工业化与机械化对人类的改变乃至改造的明确暗示。屡在镜头中出现的令人震撼的机械齿轮阵——以及更令人震撼的、由“机械化的人”构成的女计算员“阵”,则令人窒息地具象化了这一点。
  故事发生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正是第二次科技革命彻底完成的年代,也就是机械全面取代人,成为生产的绝对的主导力量,而人力完全称为机械秩序的附庸的年代。电影中出现的女计算员方阵只是豹之一斑;在那个从泰勒到卡耐基再到梅奥的所谓“科学管理”理论尽数粉墨登场的年代中,一种将所有人打磨成毫无棱角的零件以彻底成为机械的一部分的浪潮已势不可挡。恰如丹尼斯顿中校对图灵的那句颐指气使的训斥:“我取得的胜利,纯粹是来自于服从,绝对的服从。”而图灵那种端坐在国王学院的单人办公室中、一个人研究着课题的书生式的个人主义,显然注定要被这个机械化、规模化的时代怒目相对。
  更为讽刺的是,这个极端机械化的社会把“人”拖入社会机械之中的方法,不是抹杀人的个性色彩——当然,更不是尊重之——而恰恰是利用它,把它当成楔子或卡口,作为每个人特有的“把柄”,以把他们死死钉进这一机械秩序中无法动弹。图灵和克拉克终生无法摆脱的、被社会束缚的悲剧,本质上,固然是这个机械化的、无人情的社会所施加的,但更是他们自己的、异于当时的寻常人的、本该为之感到骄傲的不同之处而得以实施的。那台“图灵机”中被标了不同颜色的、转速各异的、却又不得不永世依附于那台庞然大物的转轮,是不是对那些被这个机械社会牢牢控制的、无法脱身的芸芸众生的一种隐喻呢?
  荒诞之处在于,与这种把个人特征当成木材的棱角来利用的物化人性之风,在整个工业时代,却恰恰被当作资本主义背景下“对人的个性尊重”的证据被宣扬。根据工人的不同生理优势来确定他的岗位并使之年复一年地作重复劳动,被认为是扬长避短、尊重天性的科学管理法则;把大量非智力劳动的职位开放给女性,被认为是平权运动的一大成果、是确保女性获得工作岗位的重要进展;较早地把青少年进行分类,并分别专门培养成劳心者和劳力者,被认为是公民教育的重大进步……这些,的确是对人的个性有了充分的看重,然而这种看重,不是尊重,而只是物化地加以利用。在这个意义上,这个庞然大物的机器,不只隐喻工业时代的机械,也隐喻后工业时代固化的、秩序化的社会。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一种三重叙事。首先,是作为一个个人英雄主义被永远平庸的社会束缚一生的传统悲剧。其次,是作为人的价值被机械的效益彻底吞噬、个人被迫选择服从与依附的悲壮史诗。最后,是作为对于那种现代社会下“人的价值回归”的历史重构的反讽与反思——显然,导演欲让观众切身感知到的,只限于第一层叙事;但我认为后两者的存在和反思才是第一层的叙述得以推进的动力。如此,才能解释为何导演在如前所述的那些基于历史虚构的、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上耗费这么多的笔墨。
  一言以蔽之,若是没有后两层的驱动,则那种个人被时代与社会牢牢束缚的压抑感就无法全面而完整地得以展现。(等于说,后两者是作为对剧情的解构与重构才形成的,但它们在诠释剧情是如何一步步左右观众的情感上是融洽的。)正如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选在了1951年的英国;百年之前,正是此时此地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开启了全面现代化、工业化的时代,也同时开启了大英帝国走向没落、而那种启蒙时代以来一直被重视的“人的价值”最终沦亡的潘多拉魔盒。这似乎是一个绝妙的隐喻:在全盘秩序化、机械化的历史洪流中,无论是克拉克、图灵,还是那个海军中尉,都不过是被湮没在滩涂上的几株微不足道的水草。
其他文献
【摘 要】马英力剧本改编,娄烨导演的电影作品《推拿》继承了毕飞宇同名小说《推拿》的文学思路,最大限度地接近盲人的真实,即“盲人在明处,健全人在暗处”的生存状态,使小说与电影剧本在立场与风格上相一致。小说结构多线索式的逐条推进,为电影提供了剪辑的参照。从小说到电影剧本的变异过程中,对两个女性人物的重要特质——都红的过去,金嫣的追求,进行了弱化,直接采纳“都红的大拇指断裂,金嫣的痛哭”两个结果,删除了
期刊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的最重要的一部小说《卡拉马作夫兄弟》寄托了他毕生对宗教、人生、世界的思考,可以说是他人生中最为伟大的小说,也是社会的瑰宝。宗教情怀贯穿着小说的始终,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满足于单纯的善与恶、信神与渎神,他既看到了现实中的恶,也坚持着自己对善的信仰。本文将对陀氏人生中的困惑以及他自己给出的答案以考察。  【关键词】:宗教;善;恶;罪  《卡拉马佐夫兄弟》并不像以往的作品中那样,
期刊
上古一条龙,孕育生文明。诞生在东方,华夏日盛昌。  天下齐归心,恩惠传四方。生灵得雨露,山海沐阳光。  普天尽我土,率宾尽我臣。龙首照四海,龙尾抚山川。  龙吟震宇宙,龙光似骄阳。生风又做雨,众生皆安康。  福善招邪恶,慈母育豺狼。恶魔喷火焰,倭寇丧天良。  雄虺十一首[1],负义熊纠纠。恩泽皆遗忘,子大忘哺娘。  文明五千载,蹂躏超过半。黑土鱼米乡,龙子饿断肠。  骨肉相分离,首尾不可及。伤痛伴
期刊
【摘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以下简称《慈恩传》)后五卷收录了大量玄奘所写的奏疏,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却一直处于被忽视甚至被否定的尴尬地位。今就其奏疏涉及内容加以分析,略作探讨。  【关键词】:《慈恩传》;奏疏;分析  《慈恩传》正文共收录玄奘奏疏32篇,其中前五卷只有一篇,卷一全文录入上高昌王奏疏1篇。其余31篇均分布在后五卷,有上唐太宗奏疏6篇,上唐高宗奏疏25篇。从奏疏的数量不难看出,它在
期刊
【摘要】:民间故事作为文学的一个类型,一方面从侧面展现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场景,给我们发掘历史留下痕迹和方法,另一方面也给文学作品增添了丰富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民间故事;马脸姑娘;文学类型  泰国民间故事作为泰国民间文学的瑰宝,是泰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泰国民间故事不仅数量浩如烟海,而且内容丰富,又富含着深邃的意蕴。正如泰国东方大学著名学者塔瓦·奔纳诺拓在其著作《民间故事》序言中所说,
期刊
【摘要】:曹禺的剧作对我国话剧文学的成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雷雨》的家庭悲剧到《日出》的社会悲剧,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形式上都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日出》把目光投向三十年代初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都市社会,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及自身的内心冲突为我们展示了资产阶级的丑行,金钱化社会对人的毒化与吞噬。然作家并不止于控诉不公平的禽兽世界,而是积极从这黑暗中探寻一丝光亮,表露出对光明未来“日出”的热烈期
期刊
【摘要】:文化即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爱琴海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文化作为爱琴海文明的核心代表,对世界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古希腊文化中,希腊神话又是一座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奇绝瑰丽的山峦。千百年来一直生生不息地传递着独特的精神火炬。它的产生和出现,反映了在那个时代的思想精神独特的时代内涵,既反映了古典的传统时代的生活画卷,又具有广泛而深刻的人文精神和人性关怀。在时代的发展过程
期刊
【摘要】:日本女作家安房直子以其充满浓郁的个人特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为我们编织了一个又一个唯美的世界。本文通过对安房直子的作品分析,来探究蕴含在作品中的自然观  【关键词】:安房直子;自然观;和谐;崇拜  在当今日本儿童文学界安房直子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静心品读她的作品仿佛进入她笔下的五彩斑斓的幻想世界,在那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到处充满了绚丽的色彩和神秘的声音,但莫名的也会有淡淡的哀伤。在那个唯
期刊
【摘要】:分析庄子在寓言里的自我形象,可以发现庄子的性情有着“眼冷”和“心热”这二重特点。庄子眼极冷,他冷眼观社会人生,睿智而超脱;同时庄子又心肠极热,怪诞诡谲的文风之下是对现实的洞察与忧心。庄子的性情,可概括为“道是无情却有情”。  【关键词】:庄子;眼冷心热;寓言  一、庄子眼极冷  (一)睿眼观人生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
期刊
【摘要】:哥特文学是英美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属于西方通俗文学中惊险神秘小说,一般被认为由贺瑞斯·华尔波尔的《奥特朗图堡》开始产生并逐渐发展,直至在整个欧美地区流行起来。哥特小说的主要元素包括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有幽灵的老房子和家族诅咒等。下文中,我们将结合部分著名哥特风格小说对其进行阐述。  【关键词】:哥特风格;欧美地区;哥特小说代表;哥特文学结构  哥特文学一直在文学作品中占据着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