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妈不靠谱,名字俗又土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swy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严肃的历史中,有着很多非常不严肃的笑点。比如,朱元璋当皇帝之前有过一个乡土气息非常浓厚的名字:朱重八,朴实得让人心疼。
  这还不算完。朱重八全家人的名字都有着偷工减料的嫌疑——他老爸叫朱五四,他爷爷叫朱初一,再往上数两代是朱百六和朱四九。而且,朱元璋在元朝廷面前公然吹牛时,身边有两个同样苦大仇深的战友——常遇春和汤和。他们家人的名字也是相当敷衍。汤和的曾祖父叫“五一”,祖父叫“六一”,老爸叫“七一”,一次性凑齐了三个节日。常遇春的爷爷叫“五五”,老爸叫“六六”,开了“叠字卖萌”的先河。
  在古代,这种戳人笑点的奇葩名字还有很多。
  比如,著名刺客荆轲的武器供应商叫徐夫人,怎么看都以为是个女子。汉桓帝的第二任皇后叫邓猛女。宣太后(芈月)有一个高颜值男宠,叫魏丑夫。五胡乱华时期,仇池国有个君主叫杨辟邪,听着都辣耳朵。此外,古人的名字还有调味品组合:庞葱、刘蒜、卫旌(味精)、褚蒜子……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古代人起名字是闹着玩的吗?在最开始的时候,古人起名字确实比较随性。
  比如,帝喾的媳妇儿姜原某天去野外溜达,踩到了一个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巨人脚印,然后莫名其妙就怀孕了,生下一个大胖小子。这种容易破坏家庭和谐的突发事件,让姜原非常慌张。于是,姜原把这个孩子扔了。
  结果,姜原扔了好几次,这孩子都在不屈的抗争中活了下来。姜原觉得好神奇,便把孩子抱了回来,并给他取名为“弃”,以此来帮助孩子铭记他不断被抛弃的凄惨幼年。
  后来,古人觉得这种从生活经历中寻找灵感的“随缘命名法”不太科学,于是结合新的元素研究出了一些取名的新套路。
  有按照长幼排序的——伯奋、仲堪、叔献、季仲;有按照“干支”给孩子取名的——孔甲、履癸、外丙、雍己……从此,古人的取名方式开始向着规范化稳步发展,名字的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基本脱离了粗制滥造的原始阶段。不过,套路用了一段时间后,古人们又不满意了:这些可以直接套用的模板确实靠谱,就是花样太少了,取出来的名字高度一致,毫无辨识度可言。于是,大家又开始研究取名的新套路。就这样,“字”出现了。
  《仪礼·士冠礼》记载:“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意思就是,孩子出生后取的名字是供长辈们呼唤的。男子到了20岁,要举行冠礼;女子到了15岁,要举行笄礼。这是他们步入社会,人格独立的标志。这个时候,大家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字”,供江湖朋友呼唤。
  当然,字并不是根据个人喜好随便起的,不是你觉得自己足够牛,就可以给自己定制一个看似很牛、实则欠揍的字。因为字是对名字的解释和补充。
  比如刘备,字玄德。玄就是黑色,因为青、黄、赤、白、黑五色混杂在一起,就是黑色。所以玄就是五色全部具备。那么反过来,备,就是玄之德。
  再比如关羽,字云长。古代有两种非常牛的鸟,一种叫凤凰,一种叫大鹏。这两种鸟的羽翼都可以“绝云气,负青天”。所以“羽”和“云”是相对的,再加上一个“长”字,就意味着关羽前程长远,将来可以上天。诸葛亮,字孔明。根据《河上公章句》的记载:孔,大也,那么孔明就是“太亮了”的意思。
  再后来,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不断提升,人的名字被起得越来越复杂。取名字也成了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比如在《左传》中,就有对取名规则的总结,说鲁桓公的媳妇文姜生了一个儿子,鲁桓公非常高兴,便请教一个叫作申繻的高级知识分子:我儿子应该叫什么名字啊?申繻肚里的干货很多,张嘴就提出了五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信,就是与生俱来的记号。比如某些画风清奇的胎记或者手掌上的特殊纹路。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出生的时候,手掌中的纹路便是一个虞,所以“虞”成了他的名字。
  义,就是使用一些祥瑞的词,走“吉祥如意”的取名路线。比如西门大福、诸葛发财、东方暴富……周文王出生的时候,他爷爷对他的期望非常高,认为他是能带领家族走向繁荣昌盛的靠谱继承人,于是给他取名为“昌”,
  象,就是像什么就叫什么。比如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因为脑袋上有个坑,他的父母便根据这一生理特征给他取名为“丘”。
  假,就是用别的物品赋予名字特殊的含义。比如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人叫公孙杵臼,杵臼就是捣药材的工具,非常结实耐用。所以,杵闩便成了坚实不坏的代名词。也就是说,公孙杵臼这个名字如果放到今天,大概就是张坚强之类的名字,土是土了点儿,意义还是挺积极的。
  类,就是取一个跟老爸相关的名字。鲁桓公听了半天,决定采用其中最簡单的命名法,也就是“类”:“是其生也,与吾同物,命之曰同。”这孩子跟我同一天生日,就叫他同吧。
  申繻还介绍了一些取名字的忌讳: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生,不以器币。因为按照周朝的惯例,对神的名字应该忌讳。而周朝那些皇帝死后,一般都成了“神”,他们的名字也就成了忌讳。所以,如果他们以国号为名,就会废除国号;如果以官为名,就会废除相应的官职。比如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就废除了“司徒”这个官职。如果以山川为名,就会剥夺山川的命名权。比如,鲁献公名“具”,鲁武公名“敖”。这俩哥们儿死后,具山和敖山也得跟着改名。
  如果以牲畜为名,就会把祭祀工作搞得一团糟;如果以器币为名,则容易导致礼仪制度的崩塌。总的来说,古人在取名字的时候还是很走心的。很多看起来很随意的名字,其实大有来历。
  比如梁简文帝的儿子萧大款:“大款,为颛帝师。”这里的大款可不是指现在花钱的土豪,而是五帝之一颛顼的老师。再比如萧大球:“球又玉之美出於自然者也。”球是一种玉石,用来比喻君子过硬的思想品德。嗯,名字确实是好名字,只是时代不同了。如果现在哪个父母给孩子起个什么球的名字,估计会被同学笑死。
其他文献
1870年,美国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创建标准石油公司,即美孚石油公司。公司之所以命名为标准石油公司,是为了标榜他们出产的石油是“符合标准的产品”。两年后,为了垄断美国的石油制造,洛克菲勒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不惜血本地收购炼油厂,很快就打败多个竞争对手,石油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随着财富的积累,洛克菲勒的诸多行为也开始遭到批判。虽然美国政府对他的石油帝国进行过调查,但都没有对他造成致命打击
公元961年,李煜登基,接手了父亲给他的一片已无帝号的江山。当初他父亲臣服后周,削去帝号,自称南唐国主,但对所辖臣民还是照行天子礼仪。  他登基以后,定下的国策依旧是向赵匡胤进贡金帛和珠宝来换取苟延残喘的时间,而赵匡胤说:“凡克城寨,止籍其器甲、刍粮,悉以财币分给将士。吾欲所得者,其土地耳。”于是李煜在赵匡胤的步步紧逼面前节节退让。  他向赵匡胤俯首称臣,自行把南唐国主改为江南国主,改南唐国印为江
成敬是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进士,之后他又在第二轮的馆选考试中高中庶吉士。庶吉士是进士的佼佼者,号称“储相”。成敬的前途可谓一片大好,可惜他初任官是晋王府教师,而晋王却牵涉进了汉王朱高煦谋反的大案,晋王府一应官员都被打为同谋。  其实成敬刚刚到任,对晋王府的情况根本不了解,明宣宗也不是一个不辨是非的昏君,没有胡乱判他重刑,只是判他流放充军。但成敬觉得充军会影响子孙,主动要求改判死刑
娄水之东的太仓(今属江苏苏州)有一座精致优雅的“野鹿园”,居于其间的赵氏一族是宋代皇室的后裔,明朝高士赵宦(yi)光就出生在这座世代书香的园子中。  赵宦光的祖父是进士,父亲17岁就考取了诸生,后因不耐尘世浮华,做起了隐士。在父亲的教导下,赵宦光很小就开始学习四始六艺、古文奇字。但因为父亲对仕途并不在意,没有刻意让赵宦光专研四书五经,因此他这样的读书日子即便辛苦也有因心悦而学习的快乐。  时光穿过
1863年,莫泊桑13岁,母亲洛尔决定让他接受正规教育。由于长期过着近乎丧偶的生活,洛尔对孩子比较依赖,所以给莫泊桑选了离家最近的一所教会学校,同时也想让纪律严格的教会学校约束一下这个叛逆的孩子。  事与愿违,刚进学校,莫泊桑就感受到了强烈的压抑和拘束。学校纪律严苛,学生一犯错就要受罚。天主教的宗教节日和仪式极多,每年都有大量宗教活动,然而莫泊桑的父母都对宗教很淡漠,这些活动让他十分头疼。再加上学
在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中,明初名将胡大海是李逵一类的人物,鲁莽、不懂礼数、有杀人瘾。其实这些纯粹是对胡大海的想当然,正史中的胡大海其实是一员儒将。  一  元末天下大乱,九州鼎沸,各地义军纷纷举起刀枪,开始和元廷作战,这一方面固然是为了找条活路,另一方面也不乏一些枭雄想浑水摸鱼,成就帝业。朱元璋就是其中一个,他既属于前者,也属于后者。为此,他参加了义军,并在势力越来越大后摆脱了干岳父兼上司郭子兴,开
高考來了之名人版
期刊
在明朝一代,若论打黑力度最强的人,大概要数官员陈幼学了。陈幼学能成为打黑斗士,和当时的环境有关。万历登基四十多年,有三十多年不出宫,待在内廷,和妃子卿卿我我,以致“晏处深宫,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也因此,整个大明一片乌烟瘴气。  1589年,陈幼学考中进士,去确山当知县,开始了他的“打黑”之路。他的治下有两个豪门大户,布政使刘浑成和行太仆卿陈耀文。布政使是当时地方大员,从二品,算得上一方封疆大吏。
拂衣抱着那坛长相忆走出浮生山的时候,流萤拦住了她,问:“拂衣,你可知这样做的代价?”她低头咬唇,沉默不语。  拂衣岂会不知,浮生山的仙灵成形时皆会用长相思果酿长相忆酒。若落凡尘,清酒入喉,仙灵便会灵气渐消,直至发白,不过一日长。  “流萤,我答应过她,在洛城垂杨道的浮生酒馆,赠她长相忆,还她长相守。”流萤看着拂衣的背影渐远,又一次踏入那十丈软红。流萤转身,长相思花正开得灼灼。流萤想:拂衣她再也看不
罢官疑案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正月,京城。雪下得正紧,满城缟素,都察院左都御使李楠府中却热闹非凡,红梅掩映中,水袖飘飘,乐声隐隐——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李天馥的家班“金斗班”正在演出金牌编剧、52岁的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孔尚任编著的(《桃花扇》。  雪一直在下,卖力的戏班,叫好的看客,皑皑的白雪,怒放的红梅,正襟危坐的孔尚任……  一曲严冬里的《桃花扇》,成为康熙三十九年京城一道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