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罗忠镕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ti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文革之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的第一批大学生,从1978年春至1983年初夏的五年始终随罗忠镕老师学习作曲,期间我不仅学到很多自己过去不懂、在后来的作曲实践中至关重要的知识和手法,而且也在交往中感受到罗老师超凡的悟性和为人。
  其实,刚入学时,多数同学都更希望能在比较有社会影响(比如委员、代表、主席……)和比较有头衔和权力(院长、主任……)的老师门下,在很多中国人的观念中似乎教学能力的强弱与社会职务的高低相关联。当时将我分配在校外聘请来兼课的罗老师门下,一开始我还有些失望。但五年学习下来,深深庆幸自己的运气和缘分。罗老师无拘无束的、无为而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思考;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钻研精神,让我意识到自己在情感表达和技术控制之间有很大的鸿沟需要填补;罗老师在做人方面给我的影响,为我在法国的深造和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让我有勇气在之后毅然放弃博士学位,专攻自由作曲,做一个没有头衔的自由人。老师给学生的影响潜移默化,如果当年我没有在罗老师门下将会是什么样子,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之后的路必定不同,结果也会不一样。
  罗老师对一切新的东西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热衷于钻研二十世纪作曲技巧,在大多数老师还沉溺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时候,他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了。一般来说,有一点年纪的人容易在心理和理论层面设防,但罗老师愿意将所有有趣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不但自己用,还翻译出来,传播出去。罗老师教给我的最有用的知识,就是将十二音的排列五声化的大量练习,无论在旋律写作还是纵向关系的处理上最大限度地丰富五声音列的同时,又避免了十二音进行的紧张关系。


1991年8月,陈其钢与莫五平从法国回北京时看望罗忠镕

  罗老师不善言辞,但是很愿意倾听,倾听之后,常常会说“哦?”或者“是吗?真有意思。”很少见老师与不同观点的人争辩。但是,他的表述一旦开始,又总是兴致勃勃,充满好奇和热情,像个大儿童。家里人虽然不多,但是师母说起话来常常有压倒一切的优势,这时罗老师总是一副常态,以不变应万变。我想,作为一个艺术家,一方面需要充分的自由和想象力,籍以无拘无束地驰骋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又要非常固执地放任自己的本能,使表达充满诚实的个性,不至于东倒西歪失去了活的灵魂。罗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人,尽管他的大半生都生活在险恶的社会环境中,有时甚至被迫靠糊纸盒为生,但即便如此,他仍旧是一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心态。他在教学中不将个人的苦难挂在嘴上,没有廉价的愤世嫉俗,也没有重压之下的唯唯诺诺,好像那些悲剧只在他记忆中雪藏,磨难被演化为豁达,痛苦被过滤成淡然,始终保持着一个好学、正直、善良和不谙世事的年轻人的心态。罗老师面对无论是小孩儿还是长官,不失礼,也绝不多礼,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即便面对天王老子,也照旧按部就班遵循自己的生物钟,内心的强大和对挫折的消化能力,绝非常人可比。经常听到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直到见到罗老师,才知道世界上真有这样的人。
  罗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也同样我行我素,学生听得懂就听,听不懂爱听不听,老师绝不会感到学生不敬。学生成绩好固然好,成绩不好,老师也不批评。学生来了,进门从不客套,最多就是“哦,你好。”开始上课,不看学生一眼,只是一个劲将自己要讲的讲下去,讲完了,没话,结束。学生愿意下一盘棋,奉陪,愿意留下吃饭,也欢迎。


01前排右起:刘德海、马莱克、黎英海、罗忠镕后排右起:施万春、金湘、陈其钢等


02左起:罗铮、陈其钢、罗忠镕

  老师的儿子罗铮虽然话更少,但却是老师家真正的“核心力量”,同时也是全家与外界的桥梁,他的“以不变应万变”比老师又高出一个段位。所有的客人,无论是男的、女的,还是狂妄、调皮、聪明、迟钝、谦卑,罗铮都一视同仁,不慌不忙,从脑子里慢慢搜索出对方的名字,问候一声。所以,面对罗铮,大家都服服帖帖没脾气。自从做罗老师的学生以来,罗铮给予我的启发和思考有时不亚于作曲课上的收获。他不能清楚地用语言表达,但用画笔展示出的精神境界,远远高于绝大多数艺术家。罗铮现象给我的启发是,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质量和力量来自灵魂最深层次的自由和无拘无束。没有虚荣心,没有功利目标,没有金钱交换,没有技术炫耀,没有哭天抢地,没有讨好权贵和政治投机,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不知道比较为何物,不想通过作品证明什么,这些都是作品质量和个性的基礎。当人们站在罗铮的画作前唏嘘赞叹时,罗铮站在一边心里想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我想,人们的评论和唏嘘,对于他来说,无论怎样都显得世俗,我们所受的教育和影响让我们很难摆脱一切人为的标准,我们只能是人,而罗铮超越了一切人为的、美学的、社会的限制。所有这些是我最为感慨的,也是经常提醒自己为之努力的。


01 1998年秋天,陈其钢向布列兹介绍了罗铮的音乐题材绘画


02罗忠镕为陈其钢赴法学习写的推荐信

  尽管老师很超然,但并不因此而对学生不关心或不负责任。1984年我离开学校赴法国学习,罗老师热情地为我写了推荐信。我到法国三个月之后(1984年10月22日),被梅西安大师接收为关门弟子,我立即写信向罗老师报告这个消息,罗老师给我的回信除了祝贺之外,对梅西安在上课中的提示引发的思考又继续给我启发。
  那些年,每次回国都会去看望老师。上面这张照片是1991年8月我和莫五平从法国回北京时看望罗老师的合影。
  1998年秋天罗老师全家来巴黎时住在我家,除了游览和参观之外,话题还像以往一样海阔天空。那次还将老师和罗铮引荐给恰好在巴黎音乐会上的布列兹(Boulez)先生,并向布列兹介绍了罗铮的音乐题材绘画,引起布列兹极大的兴趣。
  人生流年似水,老师今年已是九十岁高龄,曾经在自己心目中“上了岁数”的老师当年其实才五十八岁,比今天的自己还年轻 !而同是老师的弟子、我在巴黎的学弟莫五平,已经离开我们二十二年了。 甚至,连罗铮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都快五十岁了!
  两个月前回北京时去看望罗老师,尽管他走路的速度减慢,但那股我行我素的神仙劲儿一点儿不减当年。我不善客套,面子上的话尤其不会说,每次见老师嘴都很笨,但不说话又不行,面对罗老师和罗铮一对儿同样不会说话的活宝,大家多数时候只能拿罗铮打哈哈。但是,话虽不多,心里却是暖暖的。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无论何时到老师家,就像到自己家,话虽不多,但谁也不紧张,静静的心是相通的。这辈子感谢老师的这份淡泊,感叹罗铮的善良和天马行空,这是他们的属性,对我也是人生难得的礼物。(2015年6月20日于巴黎)
其他文献
兰天洋,中国流行声乐教育家、歌手、音乐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歌曲TOP排行榜》终审评审,《我是歌手》节目声乐总监、声乐指导。著有《流行演唱基础课》一书,截至2021年销量已达二十多万册。  他被网友称为“新生代歌手导师”“声乐界金牌教练”“歌唱比赛终极导师”,其得意门生遍布世界各地,众多欧美知名音乐院校毕业的学生慕名前来进修。《流行演唱基础课》  流行演唱是人声与话筒、音响结合最为紧密的一门演
期刊
作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开创性人物,舒伯特(1797—1828)虽然三十一岁就英年早逝了,但依然留给后人一千多首不朽之作。在这些作品中,其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的成就最为卓绝。而在器乐作品创作方面,钢琴奏鸣曲的艺术贡献也令人赞叹与折服。舒伯特天性害羞又喜欢幻想。在放弃了循规蹈矩的教师工作之后,整日沉醉在浪漫诗篇里的他成了“无业游民”。虽然坦率的个性让他总能得到“舒伯特党”好友的帮助,但生活的拮据与作
期刊
圣-桑的《动物狂欢节》《骷髅之舞》,谁会不知道?水平稍微高一些的大众可能还听说过《参孙与达丽拉》,圣-桑的名字与这三部作品紧密联系,几乎一提到圣-桑,耳边立刻就会出现“水族馆”的音乐。圣-桑  有人说圣-桑的名字比作品响亮,铁中铮铮,庸中佼佼;也有人说圣-桑才华横溢,涉猎范围广泛,几乎每个领域都占一块,导致音乐这一块也被其他平分掉了(要知道他是个音乐神童,两岁半学钢琴,四岁生日还没到就创作钢琴曲。
期刊
据港媒报道,“我不会让你得到我的仇恨”,这是在巴黎恐袭中痛失爱妻的法国记者莱里斯(Antoine Leiris)周一在Facebook上向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IS)所传递的信息。他又承诺,不会让儿子在对ISIS的恐惧中成长。他的帖子目前已有6万多次转发。  莱里斯35岁的妻子海伦(Helene Muyal-Leiris)是一位美发化妆师,上周五晚在巴塔克兰音乐厅遇袭身亡,留下丈夫及只有17个
期刊
某年小S生日,蔡康永泪流满面地用破了音的声调献唱《无与伦比的美丽》,化烟熏妆的小S在旁早已哭成泪人,妆掉了一大半。  虽然康永哥音走得离谱,但听着《无与伦比的美丽》,由衷地觉得现在的小S真配得上这首歌,虽然她不是天下第一美女,但她爆棚的自信心,曲线的身材,白滑的肌肤,睿智的口才,怎么也不输给发嗲的林志玲。  虽然大S一直说:“我还没习惯我妹变美这件事!”但是观众早已不能漠视她的美,抱着膜拜的心情在
期刊
纵览古典吉他技术的发展进程,众多古典吉他教育家及演奏家都将音阶技巧训练视为基本功训练中的重要内容。不同时期及派别的教育家都为音阶技巧训练留下过珍贵的资料,例如西班牙古典吉他大师安德烈斯·塞戈维亚(Andres Segovia)编订的《塞戈维亚音阶集》,阿贝尔·卡雷巴罗(Abel Carevaro)编订的《古典吉他音阶教程》,马太欧·卡尔卡西(Matteo Carcassi)编订的《古典吉他音阶训练
期刊
《恨似高山仇似海》是我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中演唱难度较大且对人物塑造十分关键的唱段。在《白毛女》上演以来的七十六年中,郭兰英等著名歌唱家都演唱过这一经典唱段。她们的精湛演绎使“白毛女”这个艺术形象更加鲜活立体,也把这一经典唱段推向了民族声乐艺术的高峰。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联袂上海爱乐乐团,于2021年4月10日至11日在上音歌剧院举行了“经典撷英——民族歌
期刊
柴科夫斯基  浪漫主义思潮于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在欧洲盛行,音乐艺术突破了古典主义时期一直遵循的理性,不动声色地展示了人们的理想追求与真性情,艺术歌曲便诞生于这一时期。作为西方室内乐性质的一种声乐体裁,艺术歌曲由作曲家根据文学家的诗作而创作,多为独唱曲,一般都有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深刻反映了诗人与作曲家内心深处的艺术志向。  本期附赠的唱片是俄罗斯艺术歌曲,又称“浪漫曲”,主要介绍了三位作曲家的
期刊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一词源于美术领域。1 8 7 4年,以克洛德·莫奈(Claude Monet)为首的新派画家们因对旧派艺术家的嘲讽感到不满,而将自己画派的风格称作“印象主义”。这一画派对传统的绘画题材和创作方法并不感兴趣,他们强调走出画室,身处大自然中作画,以捕捉阳光下千变万化的色彩,表达瞬间即逝的感觉和印象。法国作曲家德彪西(Claude Achille Debussy)十
期刊
这是一个心理学游戏,但最初我们并不知道。那时候马上要大学毕业,人心惶惶。毕业答辩前一天,班主任给我们开了个鼓舞士气的小会,之后她说,我们玩个游戏吧。  她先规定了游戏的四个角色:蛋——抱住双臂蹲下;鸟——站起来,扇翅膀;人——两手放到胸前作“人”字;神——攥拳举起前臂。  规则很简单,所有同学最初全部是“蛋”,大家随意找另一个“蛋”剪子包袱锤,赢了可以晋级为“鸟”,输的继续做蛋;然后鸟去找鸟,蛋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