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读”进行到底

来源 :当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er0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深入推进和新课程新课堂多元模式的逐步建构,小学语文教学正在经历着从教学理念到学习方式和评价手段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然而滤尽浮华,淘沙见金,有些经过历史锤炼和实践完善的学习方式仍然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方式。比如语文教学中的——读。正如新课标中所诠释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得以恰如其分地演绎读的方式和效果?这可能是盘亘在语文教师心中的新问题。笔者把本人教学实践和研究中的一些经验加以阐述。
  一、读在语感障碍处。
  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是个体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培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朗读中的障碍,是一种最常见的语感障碍。这些障碍是需要教师有充分的认识和敏感的。抓住这些朗读障碍一遍又一遍地读,采用多种形式,如请小老师助读,跟老师读,赛读等,让学生通顺连贯地读好文本,就是语感训练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因此,读的演绎最基本的就是让学生练读在易错字、易漏字、易添字、易产生语序谬误处,多遍的准确的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一些常见的语法形式心领神会,才能具有良好的语言感知和预测能力。长此以往,熟能生巧,就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二、读在意犹未尽处。
  很多时候,一个短句,一个标点,却蕴藏着丰富的文本信息,而这些地方也往往是文本表达意犹未尽之处。教师应该抓住这些地方,设计一定的读悟形式,使文本内涵得以充分显现,也使学生产生语言敏感,进一步学会研读和思考。
  如笔者在教学《小珊迪》一文时,在理解小利比向先生解释:“珊迪受了伤,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这一部分时,我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一读,等读充分了,抛出问题:你们从这个省略号里读到了什么?
  一生说:“我读到了小利比很伤心,说到后来,话都说不下去了。”
  我问:“你读到了这个省略号的含义。还有吗?请大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小利比当时的处境,再读一读小利比的话,看看有什么体会?”学生深入思考朗读。
  又一生说:“我读到了小利比心里很担心,从‘说不定他会死的’可以看出,小利比担心哥哥珊迪会死去。”
  我点头称赞,并追问:“他仅仅是担心哥哥吗?”
  一生读完后举手说:“老师,我觉得利比还担心着那位先生会责怪他们丢了七个便士。”
  另一生说:“利比还会担心明天的日子该怎么过,因为珊迪的帽子也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珊迪又受了重伤。小利比这时候觉得自己和哥哥本来就相依为命,现在该怎么办?”
  我适时做个概括:“对呀!这里包含了小利比无比的伤心,担心以及他内心的孤独无助。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一读这一段。”
  通过这样一遍又一遍地读,通过这样深入地交流体味,文章所蕴涵的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也使朗读演绎得真情毕现。
  三、读在语意谬解处。
  为了引导思辩,或者引起情感冲击,或者表达特定的含义,文本在一些细节处会设置一定的悖于逻辑思维处。
  如笔者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引导学生在沉痛、压抑、真情激荡的氛围中学习和交流。在学到长安街人们送灵车时,一学生举手提问:“老师,大家都那么崇敬周总理,那么不愿周总理的灵车远去,为什么课文中写道:可是灵车渐渐远去了,终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这个‘终于’往往给人的感觉是盼望了很久,已经不耐烦的样子!”
  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我心中一激凌,这样一误解再处理不好,会跟整个课文情感取向背道而驰,于是我将问题抛给学生:“看来,咱们还读得不够充分。这个‘终于’是想灵车快些走吗?这是怎样的‘终于’?请大家在细读课文,联系前后文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1马上举手说:“老师,我读到了。我认为这个‘终于’写出了人们想留住总理但又留不住,灵车终于还是消失了的意思。”
  生2:“我读到这个‘终于’是指人们眼睁睁地看着灵车远去,而没有丝毫办法。”
  生3:“我也读到这个‘终于’是很残酷的,就这样让敬爱的周总理离开人们的终于。”
  生4:“我还读到这个‘终于’是人们不忍心,悲痛欲绝又无可奈何的终于。”
  生5:“我觉得从这个‘终于’最能看出人们极不情愿,极其悲痛的心情。”
  生6:“我读到这个‘终于’能反映出人们与总理那种割舍不断的情感。”
  我点头向他们表示赞许:“是啊!这是人们眼睁睁地看着灵车远去,想留却又留不住的莫可奈何的终于,是生生地把总理与人们割裂开来的终于,是无法挽留的极其残酷的终于,是人们极不情愿、极不忍心、极其悲痛的终于,让我们带着这种撕心裂肺的情感再来读一读这个部分。”
  这是一个由于学生对文本把握不当产生误解而引发的思辩。通过这样的深入思考和讨论,将感受依附于朗读表现出来是一种丰富的读,学生通过这样的读和辩的方式,不仅完成了文本的朗读理解和感悟,而且激发了学生对于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人们当时心境的再体验,最后的朗读成了一种水到渠成式的情感喷涌。
  四、读在文本留白处。
  如同山水画一样,许多文本也有留白之处。尤其是古诗,每一首都像是一幅或浓墨重彩,或清新淡雅的山水画。但无论怎样的山水,必定会有留白之处,引人无限遐想。在阅读教学中读在文本留白之处,从而自然引导想象,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深入文本、超越文本。
  如在古诗《江雪》的教学中,我向学生介绍了柳宗元当时刚被贬职,空有一腔报负却不能施展的忧郁和他丰厚的学识修养。在学习诗歌过程中,我引导他们对诗歌进行深入地朗读。朗读过程中,学生对“独钓寒江雪”产生了质疑:诗人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不写钓鱼,而是钓雪?我很惊喜,于是对学生说:“请你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细细地研读诗歌,并结合诗人当时的境遇谈一谈!
  生1:“可能当时雪很大,而老渔翁专注着钓鱼,雪花都在鱼竿、鱼线上裹着了,所以像在钓雪一样。”
  我进一步引导,问“你读得很认真,而且想象力很丰富,还有同学能往深处想一想吗?”
  生2:“我觉得诗人这样写能使诗歌读起来更好听,感觉上也更美,课题就是江雪,是诗的最后两个字。这样头尾呼应好!”
  “你真像个诗人,懂得追求荡气回肠的美。那么请你读一读。”
  生3:“我觉得诗人这样写能更使整个诗歌都表现出寒冷、孤独、寂静的味道。似乎能听见雪扑簌簌落在船上,人身上,钓竿上的声音。
  生4:“我也觉得诗人这样写得妙。因为渔翁在钓鱼,但不能写成‘独钓寒江鱼’,这样写既不美,也不好听,而且鱼活蹦乱跳的,而整个环境却是那样的冷清、寂静,这样不太协调。”
  我为学生丰富的遐想而高兴,说“你们真会想象。你们已经从诗歌中读到了意境,读到了身临其境的感受。诗人当时尽管自己才高八斗,但却没有人欣赏,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抱负未能施展,内心也应该是很孤独的,所以我们可以读到四句诗中的“绝、灭、孤、独”都显得很冷清,很孤独。这就是那种‘独钓寒江雪’的孤独。
  这时,又一生站起来说:“我觉得柳宗元也挺有兴致的,在这样一个冰天雪地的日子里,在山中行走。而且柳宗元内心也想和老翁一样,孤独地垂钓,钓自己的雪,而不是钓鱼。他很洒脱,也很孤傲,鱼是俗人想钓的东西,而诗人只想钓雪。”
  “或者说,诗人想钓的是一种自得其乐的豁达的心境!是吗?”我惊喜地补充,“你们可真了不起,把诗歌的内蕴进行了这样深的挖掘和这样广的拓展!恭喜你们!”
  “同学们,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虽然寥寥几字,却往往包蕴着丰厚的历史、人物、环境等等,希望大家能喜欢上诗歌,积极去学习,去研究,去拓展,去诵读诗歌,做真真正正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学生个个凝神细听,几个眉间喜悦,几个啧啧称奇。
  许多语文教学专家指出: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很多,而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欠读"。鲁迅描述的那种"人声鼎沸"的读书场面很难看到,沈德潜提倡的"密咏恬吟"的读书方式更不多见,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过多的讲解,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
其他文献
摘 要:高职高专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它培养的人才是企业需要的各种技能型人才。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概念的阐述,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深入分析了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引入企业文化的必要性,进而提出校园文化引入企业文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职教育;企业文化;校园文化  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  1.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
期刊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身份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因此在课堂上究竟该怎样“讲”,对此我有以下的观点:  教师要不要讲?  传统的课堂从“满堂灌”转变为“满堂问”,都是以教师的讲为主,语文新课标下的新课堂怎样做?我认为,教师不仅要讲,而且要讲好。首先,学生对有些经验和方法是依靠自身无法获得的,所以教师必须要“给”要“讲”。其次要增长学生的知识量,
期刊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除此之外,识字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因此,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现结合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识字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把字的音、形、义相结合。  汉字是由音、形、义三个因素构成的统一体。识字的过程就是牢固建立字的音、形、义之间联系的过程
期刊
我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一、思想品德课情境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仅只是为了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为了达到知识与情感两者结合的境界,使知识的吸收和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种制胜的力量,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效率
期刊
众所周知,地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目的是: ①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②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有关国情、国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的教育。此外,还应结合乡土地理的教
期刊
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新教材,给人的印象是:它就像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串联起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一堂数学课,教师就是要很好地运用教材,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恰当地采用某种情趣方法,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使他们经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萌发学习数学的志趣”的全过程。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能让每堂课“闪亮”登场
期刊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写话难是众所周知的,难就难在学生存在厌写、怕写的心理。然而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写话要注重学生语言积累,为学生营造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尽情地说,尽情地写,并为学生提供反复实践的机会。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低段写话的要求,我认为应该让低年级的学生愿意写话,会写话,让低年级学生在写话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下面是本人的几点做法:  (一)写自己想说的话。  说话是写的基础,是
期刊
中职政治课是中职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近几年,随着各地政治课教材的改革,一本本新教材呈现在老师和学生面前,新教材,一方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道德要求,法律和价值观念作了调整,符合当前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当今社会所雪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也对老师的课程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期刊
摘 要:在农村中学从事英语教学十多年来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粉笔+黑板,课本+笔记本。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走进了课堂,尤其是它的图文并茂、声像具佳、动静皆宜的特点,不仅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中,也使农村教师大开眼界。电教媒体如同我的秘书,可“随叫随到”。  关键词: 善用 巧用 勤用 活用  一.善用多媒体,把学习当享受  阅读课文枯
期刊
一、教师引导学生意识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