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俗为雅、化雅为俗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q8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许渊冲英译《西厢记》进行赏析,方法是以对原作的文学批评为基础,比照译作进行分析,探究译作在多大程度上能再现原作的语言风貌。
  关键词:西厢记;许渊冲;语言风貌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6-0141-3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ppreciate Romance of the Western Bower,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Xu Yuanchong. The approach is to base analysis on literary criticism of the original and see to what extent the target text mirrors the original in terms of its language style.
  Key words: Romance of the Western Bower, Xu Yuanchong, language style
  
  1. 引言
  
  与对中文《西厢记》的研究相比,《西厢记》的英译研究非常之少。笔者利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截至2007年底),只有两篇论文,一篇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许渊冲英译〈西厢记〉的艺术成就》(李菡,2002:66-68),另一篇是《“三美”之典范 译苑之奇葩——许渊冲〈西厢记·哭宴〉英译赏评》(党争胜,2007:91-94)。两篇论文都是略举数例来说明许渊冲的英译之美,后者(党争胜,2007:93-94)还指出了许译的不足即修辞格、文化差异导致的欠额翻译问题。但总的来说,对于《西厢记》的英译无论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且不说篇幅大的杂剧——《西厢记》的英译研究,即使散曲的英译研究也是少之又少。元曲英译研究如此之少,究其原因,大致有三:其一,唐诗宋词更为人们熟悉;其二,与众多唐诗宋词的英译本相比,元曲的译本很少,目前国内广为流传的就是许渊冲(2004)英译的《元曲三百首》和辜振坤(2004)英译的《元曲一百五十首》;其三,元曲中的杂剧篇幅很大,研究起来费时。因此,无论是散曲还是杂剧的英译研究都需要加强。为推动译界对许渊冲(2000)翻译的杂剧——《西厢记》进行研究,本文选择许译片断进行赏析。译作赏析也属于翻译批评范畴。
  要对译作进行审美赏析,首先就得对原作进行审美分析,弄清原作的审美特性,而这就属文学批评的范畴。诚如论者所说,“翻译批评不同于文学批评,但翻译批评又不能不借鉴文学批评”。(刘宓庆,2001:528)
  针对《西厢记》原作的文学批评,我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可资借鉴。本文选取王日红(2005)的硕士论文《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厢记语言美探析》作为参照,王文对《西厢记》的审美特性有很多精辟分析。
  
  2. 化俗为雅
  
  元杂剧的语言艺术通常分为本色派和文采派。所谓本色派,就是基本上按照现实生活的面貌进行描绘,以朴素无华、生动自然为其语言特色,如关汉卿就是本色派的代表;所谓文采派,则是在语言色彩上下功夫,词句华美、文采灿然是其特色,王实甫、马致远是这派的代表。(吴国钦,1983:99)《西厢记》虽然总体上是文采派的典范,本色之语通篇亦俯拾皆是。
  《西厢记》运用了大量的民间白话语言。来自民间的东西,是极富生命力的,然而又是比较粗糙的、低级的,需要作者的加工,才能成为艺术精品。所以,王实甫把大量的民间口语融入《西厢记》的过程,也是对民间口语的加工和提高,这是一个化俗为雅、化俗为美的过程。可以说,《西厢记》中许多生动的语言,都是从俗语中加工提炼而成的。(王日红,2005:7-8)例如红娘在第五本第三折“争艳”里的一段唱词:
  【调笑令】你值一分,/他值百十分,/萤火焉能比月轮?/高低远近都休论,/我拆白道字辨个清浑。/君瑞是“肖”字这壁着个“立人”,/你是“木寸”“马户”“尸巾”。1
  Rose sings to the tune of Song of Flirtation:
  He is to you as a hundred to one.
  How can a firefly be compared with moon or sun?
  I will not talk about what’s low and high
  Or far and nigh.
  I would compare him to a steed
  And you to silly ass in speed.
  —— 许渊冲(2000:400-401)
  “拆白道字”就是“拆字格”。“肖”字着个“立人”是拆个“俏”字,“木寸”拆的是“村”字,“马户”拆的是个“驴”字,“尸巾”拆的是个“屌”字。红娘通过拆白道字,以“俏”赞美张生,以“村驴屌”奚落郑恒,对郑恒的不义、无耻表示极大的愤慨,并作了无情的嘲弄,也显示出红娘性格的爽朗泼辣、机智勇敢,让人读了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又不感觉俚俗之露骨,王实甫化俗为美的高超艺术手段,实非文字游戏可比。(王日红,2005:8)如原文一样,许译也是非常简洁、口语化。英语口语里,骂人愚笨就用ass;ass 既指“驴”也指“愚笨的人”。“俏”字很口语化,英语里的smart与之旗鼓相当,也很口语化。许译将“俏”译为steed(意为“骏马”),而没有用smart,估计出于两点考虑。其一,steed与下一行的speed押韵;其二,ass是以动物骂人,steed则是以动物赞人,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只可惜,steed是书面语,与整个唱段口语化的风格不协调,也算是美中不足吧。
  
  3. 化雅为俗
  
  《西厢记》中,王实甫经常把经史典故与白话口语相结合,使本色中又显文雅。(王日红,2005:14)第一本第一折“惊艳”最后一个唱段,张生见到崔莺莺后,被她的美惊呆了,张生有如下唱词来形容莺莺的美:
  【赚煞尾】望将穿,/涎空咽,/我明日透骨髓相思病缠,/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我便铁石人也意惹情牵。/近庭轩花柳依然,/日午当天塔影圆。/春光在眼前,/耐玉人不见,/将一座梵王宫,/化作武陵源。
  (Tune: Pseudo-Epilogue)
  My eyes gaze with pain;
  My mouth waters in vain.
  Lovesickness penetrates the marrow of my bone.
  How can I bear her bewitching glance when she’s to part?
  Even if I were made of iron or stone,
  I could not forget her in my heart.
  Flowers and willows still vie
  In beauty on the lovely ground;
  At noon the sun is high
  And the pagoda throws a shadow round.
  With beauties of the spring in view,
  It grieves me not to see her face of rosy hue.
  When I saw her in the monastery stand,
  The temple was converted into a fairyland.
  —— 许渊冲(2000:18-21)
  曲子里的“武陵源”是相传东汉人刘晨、阮肇遇见二位仙女,并成其婚配的地方,张生将佛殿幻化成仙女下凡之地,由此衬托出莺莺的美丽。(王日红,2005:14-15)许渊冲用“浅化法”将武陵源译为fairyland(“仙境”)是非常恰当的。对古人来说,这段唱词是浅显的;对今人来讲就不同了。译成浅显的英文与原文的风格很是契合。这就是化雅为俗之美的再现。
  
  4. 雅俗不离其本:音韵优美
  
  中国诗歌,最善于选用不同音韵的词句,使所表达的意象更鲜明、更有色彩。《西厢记》里的曲词汲取并发扬了这种优良的文学传统,无论是化俗为雅,还是化雅为俗,其音韵都非常优美。“琴心”一折是最好的例证:张生“白马解围”后,满怀信心地以为就要和莺莺喜结良缘,不料老夫人变了卦,使莺莺与张生两人各怀幽怨。(王日红,2005:17)在红娘的安排下,张生于月下弹琴,莺莺倾听,然后接连唱了四支曲子,以下是第三支曲子: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Tune: The Bald Head)
  The strain seems strong
  Like the clash of horsemen’s sabers short and long;
  Then soft it seems
  Like flowers falling into smoothly flowing streams.
  The strain is high
  Like the cry of the crane in breezy moon-lit sky;
  Then it is low
  Like lovers’ whispers about what we do not know.
  —— 许渊冲(2000:168-169)
  对于铿锵的(“其声壮”)、高扬(“其声高”)的声音,许译分别选用发音时开口度较大的/??/(strong及long)音和/??/(high及sky)音来传达;而对于幽怨的(“其声幽”)、低婉(“其声低”)的声音,许译则分别选用开口度较小的/?:/(seems及streams)和/??/(low及know)来体现,可以说把弹琴者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再现了原曲的音美。辜振坤(2003:25)指出,汉语单字的发音与其所代表的含义具有某种契合。凡意义相对昂扬奋发的字,其读音多响亮,双唇发音时的开口度都相对较大;相反,凡意思相对收缩、压抑的字,其读音多沉钝、拘谨,发音时双唇开口度都相对较小。对于英语里音义同构的现象,赵彦春(2005:285-286)也有详尽的论述:
  美国诗人爱伦·坡(Edgar Allen Poe)曾说过,人类语言中最能表达哀愁的语音是“ou”,在《乌鸦》一诗中他大量使用了包含这一语音的词。的确,我们不难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哀愁本身的字眼就有不少是含有“ou”音的,如英语的“woe/wou/”、“sorrow/…rou/”、“low/lou/”,汉语的“愁/chou/”、“惆/chou/”、“忧/you/”等……
  爱伦·坡能出此悟道之言,大概是因为他有着诗人特有的悟性;而论及这种悟性往往是科学的先声。说爱伦·坡一语道破天机,也不为过。这种“音”和“情”的契合,我们可以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找到依据:人和宇宙是全息的(holographic)。
  ……从语言上来说,表大的词儿发音时也大;表小的词儿发音也小。
  赵彦春(2005:286)进一步推断,人类的音韵与宇宙是同构的。辜振坤和赵彦春等人对音义同构现象的阐述可以说明许译就其音韵来说何以是美的。
  
  4. 结语
  
  本文以文学批评分析为基础,对许译《西厢记》的片断进行了赏析。总体上来看,许译再现了原文的语言风貌。赏析的目的是为了推动译界对许译《西厢记》进行全面深入研究。
  
  1为节省篇幅,原文的每行用符号“/”标示;译文则按原来的分行格式抄录。以下都是如此。
  
  参考文献
  党争胜. “三美”之典范 译苑之奇葩——许渊冲《西厢记·哭宴》英译赏评[J]. 外语教学,2007(1):91-94.
  辜振坤.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5.
  辜振坤. 元曲一百五十首[Z].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李菡.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许渊冲英译《西厢记》的艺术成就[J]. 中国翻译,2002(2):66-68.
  刘宓庆. 翻译与语言哲学[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528.
  王日红. 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厢记语言美探析[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7-8,14-15,17.
  吴国钦. 西厢记艺术谈[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99.
  许渊冲. 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西厢记[Z].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18-21,400-401.
  许渊冲. 元曲三百首[Z].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赵彦春. 翻译学归结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85-286.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CLEC为样本来源,研究介词of在中国学生作文中的使用特点。笔者发现虽然of是一个多用法词语,学生仅使用了of的某几个用法,因此of在研究样本中呈现出个别用法使用集中的特点。本研究的第二个发现是除of的从句用法外,of的其它五种用法在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笔者针对上述of的使用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数类用法;名物化用法;从句用法  [中图分类号]H314  [文
期刊
摘 要: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当前国内英语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更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新思路,通过提高英语教师的英汉双向教学能力,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并在实践中积极进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英语教师;英汉语言双向教学能力;提升;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
期刊
摘 要:英语传统语法中虚拟语气体系复杂,它把所有表示反事实(counterfactual)和假设(hypothetical)以及情态动词过去时的用法都纳入了虚拟语气,这在实际应用中造成了混乱。本文认为现代英语中的虚拟语气是古英语的残留,从定义出发只有两种形式:动词原形型和were型。在条件从句和程式化短句中也只有这两种形式是虚拟语气。  关键词:虚拟语气;界定;分类  [中图分类号]H314  [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职生汉英语用差异辨识测试和问卷调查,分析了语用失误的原因,阐明了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之间的关系,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如何实施高职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语用失误;语用能力;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语境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6-0054-6  Ab
期刊
摘 要: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过程是译者把源语作者的意图准确地传递给译语受体的过程,因此,译者的任务是在二者之间寻找最佳关联。本文旨在运用该理论从语义关联、联想关联和文化关联三个层面探讨奥运主题口号的翻译。  关键词:奥运口号;关联理论;翻译;最佳关联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6-0115-4  Abstra
期刊
摘 要:合作原则的最大困惑也许是“遵守准则是合作,不遵守也是合作”,而且“不遵守是更深层的合作”。但这种不符合逻辑的论断没有受到后格赖斯语用学家们太多的关注。我们认为,“合作”是一个框架,框架要素的置换一方面破坏了原有的框架,另一方面会促使听话人检索出一个适合新赋值的新框架,所以遵守也好不遵守也好都是合作。而且,新框架比旧框架在满足听话人实际利益的程度以及是否涉及反思和道德层面方面体现为“更深层的
期刊
摘 要:本文研究了中国大学生和本族语者在使用高频动词get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学生严重超用了get+N.的形式;2)过多使用了get+Adj./V.-ed的结构;3)在类连接get+V.-to do的使用上,与本族语者相比,没有量上的明显差异;4)对get+N+C和get+Adv.结构的使用,明显少于本族语者。研究发现,学生在各类连接的使用中,大致存在以下问题:1)频繁重复使用个别词语;2
期刊
摘 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苍蝇》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随笔散文《飞蛾之死》都通过作家的自我象征以不同的文本形式阐释了生命的意义,并对生与死的关系作出了哲理性的诠释。“苍蝇”和“飞蛾”在与巨大毁灭力量的抗争中演绎了生命的意义,揭示出生命意义的本质就在于不断的抗争与挣扎。两个小文本以不同的曲调形式演奏了两曲相似的生命乐章,可谓异曲同工。  关键词:苍蝇;飞蛾;挣扎;抗争;生命的意义  [中图
期刊
旨在加强全国高校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推动英语演讲课程建设,同时探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方法,深化英语口语教学改革的首届全国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16-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将对我国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和内容的改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1. 概述    研讨会进行了6种形式的教学与学术交流:1)资深专家的主题报告;2)专题小组发言讨论;3)专家、教师授课经验交流工
期刊
摘 要:《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流传久远的两部爱情悲剧,一部出自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之手,一部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学四大悲剧,分别在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生根并开枝散叶,以它们独特的魅力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当我们仔细考虑中西这两部享誉世界文苑的悲剧之时,即可欣赏其中的绝唱与神话。  关键词:自由追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伦理观念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