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主题口号翻译的关联性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过程是译者把源语作者的意图准确地传递给译语受体的过程,因此,译者的任务是在二者之间寻找最佳关联。本文旨在运用该理论从语义关联、联想关联和文化关联三个层面探讨奥运主题口号的翻译。
  关键词:奥运口号;关联理论;翻译;最佳关联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6-0115-4
  Abstract: It is believed, in the Relevance Theory, that translation is a communicative act,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attempts to accurately relate target addressee’s expectation to the author’s intention, that is, to find an “optimal relevance” between the two. In light of this theory, this paper sets out to discuss the translation of Olympic sloga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emantic relevance, associative relevance and cultural relevance.
  Key words: Olympic slogans, Relevance Theory, translation, optimal relevance
  
  1. 引言
  
  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在《关联:交际与认识》一书中提出了关联理论。该理论是西方近年来有很大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语用学领域。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是一种基于人的大脑机能的认识行为,因此,翻译具有语用性和交际性。后来,于1991年,Wilson的学生Gutt在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他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为关联翻译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奥运会主办城市都会根据自己的举办理念提炼出一句简短有力、容易记忆的奥运主题口号。这一口号会贯穿奥运会的台前幕后,将成为展示奥运会精髓的核心载体,它具有较强的视听表现力和丰富的联想力,且富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并能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广泛接受。基于以上思考,本文旨在运用关联翻译理论探讨奥运主题口号的创作与翻译。
  
  2. 关联性与关联翻译观
  
  2.1 关联性
  关联理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认为语言交际不是一种纯粹的编码、解码活动,而是按一定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推理活动。Sperber和Wilson(1986/1995)认为:“由于话语的完整含义受到其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受话者对话语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受话者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能完整理解。他往往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遍的标准去理解这个话语,且认定这一标准就是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转引自聂利亚、林霞,2005:31)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发话者通过明示行为向受话者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受话者根据对方的明示行为所提供的信息,结合语境去理解他的意图。在这个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之所以能配合默契,主要是由于他们都以最佳关联性为取向。(Gutt, 1991; 转引自赵彦春,1999:279)关联性是个相对的概念,它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处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和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则关联性越强;语境效果越大,则关联性越强。
  
  2.2 关联翻译观
  依据关联理论,翻译可以定义为:“一个对源语进行语内或语际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An act of ostensive-referential intralingual or interlingual interpretation of a source text)”。(赵彦春,1999:280;王建国,2005:25)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关联性是存在于译者头脑中的一个不可违反的原则。译者应根据该原则从潜在的认知语境中选择正确的语境假设,从原文的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用等交际线索中推断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并对目的语受众的认知语境作出正确的假设,从而选择适当的译文,努力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孟建钢,2001:107)下面笔者想以一个自己构思的简图来作进一步解释。
  


  图一标明了翻译的六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双向箭头表示互动性,单向箭头表示单一性;实线表示直接关系,虚线表示间接关系。翻译从源头到终点经过了多个环节,且原文作者与原文之间和译者与译文之间具有不可逆性(即他们的创作一经确定,旨意往往具有单一性)。关联翻译观认为翻译的任务是寻求源头和终点的直接关联性,因此,译者在理解了原文之后,还必须了解译文读者是否具备原文读者所具备的认知语境,以及原文作者企图传达给原文读者的语境假设是否同样存在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译者要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做出正确的假设之后,才能选择正确的语码进行翻译。由此看来,翻译不是一种简单的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推理的认知过程。
  
  3. 奥运口号翻译的关联性
  
  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每届奥运会都拥有风格各异的主题口号。北京奥组委在21万条应征口号中经过严格筛选和多方论证,专家组最后确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2008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英文为“One World, One Dream”。从这一口号的产生过程看,奥运口号的创作和翻译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即:原文作者和译者是同一(组)人。针对这一特殊的翻译现象,笔者想借关联翻译观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个奥运口号的翻译作些分析,并对历年奥运会口号进行评价。
  
  3.1 语义关联
  语义关联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原文进行歧义的消解,指称的确定和命题内容的充实,从而译出原文的明示意,即原文的命题内容。通俗地说,译文文本的字面含义应最大限度地趋同于原文文本。
  首先,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和“One World, One Dream”两个文本之间,我们得确定哪是原文,哪是译文。按常例讲,先有的是原文,依照原文翻译的是译文,这样,“One World, One Dream”就成为原文了,因为这次口号的创作是先有英文的。但笔者认为,以北京为主办城市的2008奥运会代表着主办权属于中华民族,奥运口号的原文应是主办城市的本土语言——中文。先确定英文口号只能说明翻译和创作人员充分地为目的语受众着想,让译文更贴近他们的认识语境,是为提高翻译效果所采取的工作方法。
  通过对这一口号原译文的比较,两个文本在语义和句法结构上具有很强的趋同性。两个文本均采用排比或并列结构、平衡对称,分句间都包含重复字词。这些特点能使语言交际中的发话人赋予强有力的表达情感,在口语语境中效果表现得更好。从重音和节奏上分析,两个文本均能朗朗上口,节奏欢快。原文含有两个“同”字,译文的“One”能否涵盖其涵义呢?如果不能,是不是存在指称意义在翻译过程中遗失?“One”在重读时能完整体现“仅有,唯一,同一”之意。因此,在“One”前加“Share”或“The”均有赘述之嫌,不简练,也不太上口。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主题口号是“Friends for Life”,中译文“永远的朋友”与原文具有很强的语义关联性,几乎是“语义翻译”,两个文本均热情奔放,体现了团结友谊的奥运精神。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题口号是“Welcome Home”及中译文“欢迎回家”更堪称经典,字字对应的翻译,毫无信息缺失,原译文的明示意和暗含意均完全吻合,亲切热诚。
  
  3.2 联想关联
  联想关联是指在翻译之前,译者应充当一个特殊的原文读者,对原文文本的暗含意义展开联想;并根据关联原则将这些联想融进译文之中,使译文文本的联想含义最大限度地趋同于原文文本。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表达了“全人类同属一个世界,全人类共同追求美好梦想”的奥运主题。“同一个世界”暗含着中华民族的“四海之内皆兄弟” 和“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的优良传统美德,“梦想”在原文读者语境下会自然地联想到“愿望”、“发展”和“进取”等字样,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共同分享奥运会的魅力与欢乐,共同追求人类和平和美好未来的愿望。
  译文“One World,One Dream”对译文读者的联想也是同样美好的。“One World”表达了“peace”和“harmony”的联想意义,“Dream”暗含着“active, optimistic”的人生态度。同时,“One”让人联想到“only one”,让译文读者拥有“cherish”的强烈责任感,从而赋予了译文口号强悍的感召力。由此可见,2008北京奥运口号的原文对原文读者所产生的联想与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联想非常吻合,符合关联理论。
  “Welcome Home”和“欢迎回家”也具有完美的联想关联性。“家”在各族文化中都有“温暖”和“团聚”之意,表达了希腊人民对全球奥林匹克大家庭所有成员最诚挚、最热烈的欢迎,更充分表达了希腊作为奥林匹克发祥地对奥运会重归故里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2002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的主题口号“Light the Fire within”,中译文为“点燃心中之火”。“火”让人联想到“圣火”,它是正义与纯洁的象征,因此,富有丰富的联想含义。也表现了组织者直面申奥流言蜚语,勇敢自我辩护的精神。口号还完美地实现了冬奥会“冰”与“火”的和谐相处,因此,该口号是又一个成功的案例。
  
  3.3 文化关联
  文化关联是译者在理解了原文之后,还应了解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使其与原文读者的认知语境最大限度地趋同。因此,要使译文具有最佳文化关联性,必须避免选择那些具有区域内涵的文化负荷词语。
  在2008北京奥运口号创作初期,许多诸如“四海一家”、“和为贵”、“天下为一家”、“同一世界,共创未来”、“传承文明,和谐共赢”等富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或表达进入了筛选圈。(陈晴,2005:18)这些词汇虽能表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文化负荷过浓,翻译失色,不能达到译文的最佳关联效果。因此,创作组选用“先创作目的语,再倒译成源语”的方法。
  “和”是指“和顺、和谐、融洽”,这一内涵也包含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之中。“一”字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和“天下一家”的传统文化。“One World,One Dream”对译文读者有哪些文化预设?“One world”和“dream”都是全球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弘扬奥林匹克文化,促进团结与和平。
  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主题口号是“Harmony and Progress”。中译文“和谐进步”也基本是直译。原译文均深刻地反映了奥林匹克文化,主题鲜明。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作为20世纪最后一届奥运会,将口号定为“The Celebration of the Century”。中译文“世纪庆典”虽无可挑剔,但原文中的“celebration”选词不够口语化,作为口号语言,不易上口。
  “Share the Spirit”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主题口号,它是在1992年申办奥运时提出的,并一直被沿用到落幕。中译文“分享奥林匹克精神”采用增译法进行了信息补充,但“分享精神”不符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弘扬奥运精神”更贴近译文读者的认识语境。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口号是“Play Part in History”,“参与历史”是对应翻译,但均缺乏奥林匹克特色。
  
  4. 结语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和它的英译文“One World,One Dream”具有简洁明了、洪亮上口和弘扬奥运的精神等特点。它浓缩地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价值观——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也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口号公布之后,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称赞,其创作过程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Gutt, Ern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1.
  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6/1995.
  陈晴. 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嬗变的文化学诠释[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16-19.
  孟建钢. 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的解释力[J]. 中国科技翻译,2001(1):9-11.
  聂利亚,林霞. 关联理论与汉语标语的翻译[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3):31-34.
  王建国. 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翻译,2005(4):21-26.
  赵彦春.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 现代外语,1999(3):273-295.
其他文献
1.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基本问题是外语教师应该发展成什么样的教师,在您看来,目前中国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呈现哪些特征?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和我的课题组曾在全国重点高校中取样,调查了我国36所高校213名优秀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推出了优秀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及其内涵,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外语教师知识”的概念及其结构。这项研究聚焦于优秀教师,而不是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然而,它的前期基础是
期刊
Abstract: The Scarlet Letter is one of the great works by Nathaniel Hawthorne, who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American novelists in 19th century.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the patriarchal o
期刊
摘 要:英语教学改革一直以来是各个院校尤其是基础较弱的院校的一块心病。全国各地都进行了很多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适合西部尤其是学生基础较差的院校的模式不多。本文从行动案例的角度对笔者负责的邵阳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进行了详细论述,具体地阐述了教学改革的背景、过程、结果及自我评价。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得到专家及各位同仁的指教。  关键词:策略指导;小组自学;语用中心;分级教学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本文依据Kahneman等的启发式策略理论,考查了大学英语CET-4考生在测试中使用代表性、可得性、锚定与调整和回避损失等策略的状况,通过探究考生参加测试时的心理过程和认知因素,以期达到对考生特定行为的科学认识。  关键词:启发式策略;CET-4测试;考生特定行为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6-0038-4  Abstrac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在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中所开展的一项实证研究成果。这项研究根据第二语言习得中理解性输出的有关理论,结合“写长法”的教学理念,对“写长法”与语言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写长作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而且能在整体上促进二语习得。  关键词:理解性输出;写长法;英语写作;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
期刊
摘 要:《混沌之美》(The Aesthetics of Chaos: Nonlinear Thinking and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2008)是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Michael Patrick Gillespie将后爱因斯坦物理学中的新成果——混沌理论的一些观点或概念运用于文学批评的一部专著。本文对该书内容进行逐章介绍,最后对该书进行简要评论。 
期刊
摘 要:本文以CLEC为样本来源,研究介词of在中国学生作文中的使用特点。笔者发现虽然of是一个多用法词语,学生仅使用了of的某几个用法,因此of在研究样本中呈现出个别用法使用集中的特点。本研究的第二个发现是除of的从句用法外,of的其它五种用法在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笔者针对上述of的使用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数类用法;名物化用法;从句用法  [中图分类号]H314  [文
期刊
摘 要: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当前国内英语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更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新思路,通过提高英语教师的英汉双向教学能力,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并在实践中积极进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英语教师;英汉语言双向教学能力;提升;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
期刊
摘 要:英语传统语法中虚拟语气体系复杂,它把所有表示反事实(counterfactual)和假设(hypothetical)以及情态动词过去时的用法都纳入了虚拟语气,这在实际应用中造成了混乱。本文认为现代英语中的虚拟语气是古英语的残留,从定义出发只有两种形式:动词原形型和were型。在条件从句和程式化短句中也只有这两种形式是虚拟语气。  关键词:虚拟语气;界定;分类  [中图分类号]H314  [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职生汉英语用差异辨识测试和问卷调查,分析了语用失误的原因,阐明了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之间的关系,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如何实施高职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语用失误;语用能力;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语境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6-0054-6  Ab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