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of在中国学生作文中的使用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hg55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CLEC为样本来源,研究介词of在中国学生作文中的使用特点。笔者发现虽然of是一个多用法词语,学生仅使用了of的某几个用法,因此of在研究样本中呈现出个别用法使用集中的特点。本研究的第二个发现是除of的从句用法外,of的其它五种用法在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笔者针对上述of的使用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数类用法;名物化用法;从句用法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6-0078-4
  Abstract: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how the preposition “of” is used in Chinese learners’ compositions by obtaining samples from Chinese Learner English Corpus (CLEC). The author finds that although “of” is multi-functional, students only employ few functions of it. Some usages of the preposition “of” tend to be overused. The second finding of this research is that except for the clausal function of the preposition “of”, the other five functions in five sample groups are all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above usages of the preposition “of” and puts forward some pedagogical suggestions.
  Key words: numerical and typological function, nominalization function, clausal function
  
  1. 文献综述
  
  迄今为止,认知语言学对英语介词语义的研究作出了最多的贡献;其中的代表人物有Brugman(1981)、Lakoff和Johnson(1993)、Lindstromberg(1997, 2001)和Taylor(2001)等。陶文好(1997)、杨莉黎(1997)、蔡建平(1999)、赵艳芳(2003)等中国学者也从认知及其它角度进行了英语介词的语义研究。
  上述中西方学者关注英语介词语义研究的同时,对英语介词的使用论述甚少。在十个最常见的英语词中,介词就占三个:of,to,in。(任绍曾,2000: ii)of是英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介词;在三亿多个词的COBUILD语料库里,of出现了50万次之多。(任绍曾,2000: viii)笔者查阅的有关英语介词的文献研究的介词多为over、on、up等,本文则选取介词of,以期深入了解中国学生作文里of的使用状况。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从CLEC(Chinese Learner English Corpus)抽取了一定数量的样本。CLEC是中国第一个学习者语料库,其语料由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书面作文构成。样本均为语料库的索引行,来自CLEC的五个子语料库——ST2(中学生,主要为高中生),ST3(大学1-2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多数学习者将参加CET4考试),ST4(大学3-4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多数学习者将参加CET6考试),ST5(英语专业1-2年级学生),ST6(英语专业3-4年级学生)。
  
  2.2 数据收集
  首先指定of为搜索词且of前后的上下文各为5个词。然后根据限制条件分别在CLEC的子语料库ST2,ST3,ST4,ST5和ST6进行搜索,得到五组索引行。这五组索引行都以关键词居中(Key Words in Context)的索引形式出现。由于of是语料库中的高频词,本研究采取采样索引的方法(即规定每隔一定的索引行索引一处)来缩小索引样本的规模。进入本研究的索引行最后确定为230个。
  
  2.3 数据分析
  本研究参考Collins Cobuild英语语法系列丛书中的《介词》一书对索引行中of的用法进行分类,并使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定量分析。
  
  3. 研究结果
  
  230个索引行中of的主要用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3.1 of的数类用法:of表示数量、类别的概念
  例如:a lot of fruit and green vegetables (ST2, L 1)
  all kinds of food shops (ST2, L24)
  
  3.2 of的特征用法:of对其前面的名词进行描述,表明此名词具有的特性或特征
  例如:a diet of healthy foods (ST2, L22)
  programs of news (ST3, L14)
  tickets of movie (ST4, L29)
  Guangzhou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 (ST5, L36)
  Darwin’s theory of evolution (ST6, L26)
  
  3.3 of的短语用法:of与形容词、动词等搭配,构成各种固定短语
  例如:know of (ST3, L1)
  consist of (ST4, L16)
  be afraid of (ST5, L43)
  in favor of (ST6, L3)
  
  3.4 of的所属用法:of表示某事物或某种特性所属的人和东西
  例如:the results of practices (ST3, L43)
  the address of your friend (ST4, L14)
  the pocket of my trousers (ST5, L24)
  widow of former primier of China (ST6, L30)
  
  3.5 of的名物化用法:of与表示行为的名词连用,说明人或物受某种行为影响或执行某一行动
  例如: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ST3, L12)
  admiration of everyone (ST5, L16)
  legalization of euthanasia (ST6, L4)
  
  3.6 of的从句用法:of用来构成介词词组,具有从句功能
  例如:start to do it again because of haste (ST4, L6)
  refuse to eat for fear of choking (ST5, L5)
  suffering just for the sake of the ease of their conscience(ST6, L13)
  


  表一列出了上述of的六种主要用法。从列一看出,数类of的频率为66次,占样本中of总频率的28.6%。而数类of与特征of的累计频率为105次,这两种用法的累计百分比为45.6%。依次类推,表一中其余的数字与百分数都是of用法的累计频率和累计百分比。如列六所示,of的六种用法的频率为188次,即样本中of总频率的81.7%都集中于这六种of的用法。of的第三种用法的累计频率为135次,占样本中of总频率的58.6%, 超过of总频率的一半以上。这组数据显示了of用法的又一个集汇点。of用法的第三个集中地为of的数类用法,这个用法的频率(66次)占of用法总频率的将近三分之一(28.6%)。of的上述六种用法经过多配对样本的Cochran Q检验,可以得出两张表格,如下所示:
  


  表二列出了of六种用法的频率。of数类用法的高频率与其它用法的频率形成鲜明的对比。of数类用法、特征用法间的频率差超过20次,其它用法间的频率差则都在5次-10次之间,相对均衡。这再次验证了of数类用法是of用法的一个重要集中点。表三中的Q值统计量为166.839,相伴概率为.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可以拒绝零假设,得出of的六种用法间存在显著差异的结论。
  


  表四反映出of六种用法在五组样本中的分布情况。卡方检验表明of的数类用法、特征用法、所属用法、短语用法和名物化用法的频率在五组间都存在显著差异(相伴概率小于0.05),而of从句用法的频率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相伴概率大于0.05)。of数类用法的频率ST2、ST3、ST4组均为最高;ST5、ST6组则不然,而且ST6组of数类用法的频率在of六种用法中最低。ST6组of特征用法、of名物化用法与其它组相比是最高的;其中of名物化用法在ST6组的高频尤为明显。其它组of名物化用法的频率相当低,甚至在ST2和ST4组里为零。ST2组of用法的分布非常不均匀,除of数类用法外,其余五种of用法的频率或很低或为零。ST3、ST4组of用法的分布较ST2组更均匀,然而仍有of某一种用法频率为零的情况。ST5和ST6组of用法的分布相比之下最为平衡,of的六种用法都有出现。
  
  4. 讨论
  
  研究发现,of虽然有多种用法,学生作文中of的用法却主要表现为六种;of的六种用法又以前三种、尤其是of的数类用法居多。这个现象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第一,介词的使用受到其从属语义单位的影响。a lot of,some of等词语使用频率高,of 数类用法的频率也高。because of,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的低频也会带来of从句用法和名物化用法的低频;第二,of的数类用法更简单。of数类用法的出错率在研究样本中为零。学生仅用少量注意力资源就能正确地表达;第三,of数类用法的高频也可从它的语域和学生英语书面表达的口语化得到解释。of的数类用法的语域较宽,学生的作文虽是书面语,但口语特征明显,从而of数类用法的频率上升;第四,of数类用法的变化也体现了学生的英语水平。五组样本中of数类用法的频率递减。学生的英语水平愈高,of数类用法的频率愈低。of数类用法是of用法中的初级用法,中学生可以熟练地使用;of的其它用法中学生尚未接触或者相对陌生。随着语言输入的增多,of其它中高级用法逐渐为大学生掌握;他们可以使用更复杂的of用法。
  学生频繁使用数类of,这暴露了几个问题:首先,学生不善用意义具体的词,而倾向用泛义词。a lot of的意义较泛,使用场合不受太多限制;它的同义表达如an army of等不为学生青睐,因为它的使用场合有更多限制。a lot of有较强的语义包容性和语义弹性;诸如an army of的词虽然在某些场合更合适,但学生宁愿牺牲书面表达的妥切而选用“万金油词”a lot of以确保其写作的正确性;其次,学生仅使用了of众多用法中的少数几个用法,中国学生的作文显得表达过于单一。学生学习英语热衷于增加词汇量。学生使用常用词如of的能力较差。他们的词汇学习停留在词汇浅层即单个词语义的记忆上,词汇的深层即词汇产出,尤其是常用词的产出,成为词汇学习的盲点。
  本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发现就是of六种用法在各组的分布状况。of数类用法在ST2、ST3、ST4组的高频和此用法在ST5、ST6组的低频的原因之一是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写作能力强的学生重视词汇的丰富性,of的高级用法用得多;写作能力弱的学生则使用of的初级用法。of 的特征用法、所属用法是五组都学习过的of的用法,其使用频率存在显著差异的缘由或许是学生的个人偏好。例如,有的学习者喜欢用ticket of movie;有的学生倾向用movie ticket。of的短语用法之所以也存在组间显著差异,母语迁移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可能会用“I know his arrival.”而不用“I am aware of his arrival.”,因为前者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各组间of的名物化用法也存在显著差异,ST6组of名物化用法的频率大大高于其它组。桂诗春和杨惠中(2003:4)指出中国学生无文体意识,所以学生们写的也就是他们说的话。of名物化用法的低频与学生的语法隐喻能力有关联。赵秀凤(2003: 75)发现中国学生经过培训可以具备一定的文体意识,但这只是宏观层面的文体意识,而微观层面的文体观念如句子的写作在中国学生中还空缺。语法隐喻具有区分文体的功能;语法隐喻本质上是“一致式”到“隐喻式”的句型变换。of的名物化用法是出现在“隐喻式”句型中的较典型的结构。中国学生的文体意识薄弱,语法隐喻能力也较低,书面语和口语中使用的多为一致式。隐喻式句型在中国学生作文里的低频直接影响of名物化用法的使用。
  与上述of的四种用法相比,of从句用法的频率在五组间无显著差异。这说明of的从句用法在学生的of知识中普遍缺失。学生经常用“because I am sick”而不用“because of my sickness”,因为第一种表达与汉语更接近;第二种表述需要学生进行更多的句型加工。
  笔者建议学习of为代表的常用词需注意以下问题。一、词汇量固然重要,但也需平衡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精学积极词汇尤其是常用词汇的多种用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二、培养正确的写作意识和写作标准。许多大学生在作文里用的还是中学词汇。虽然他们所用的中学词汇大多是常用词,大学生们只用这些常用词用法中最简单、最能保证写作正确性的用法。of用法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蔡基刚(2002)指出现在的大学作文评分标准强调了语言的正确性而忽略了写作修辞。这样做的消极后果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写作意识在中国学生中扎根相当牢靠。
  
  5. 结论
  
  本研究选取CLEC的语料,分析介词of在中国学生作文中的使用。研究发现,学生仅使用of的少数用法;就样本总体来说,of的数类用法的频率在of的所有用法中最高,然而就各组的情况看,of数类用法的频率只在ST2、ST3和ST4组为最高,ST2、ST3、ST4、ST5、ST6对of数类用法高频的贡献递减;与of的初级用法-数类用法相比,of的中高级用法在除ST2组外的其它各组都有出现。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笔者没有找到一个统一的of用法的分类标准;本文只从使用频率方面探讨了of的使用,没有考虑重复率。a lot of的重复率较高,如果把此因素纳入研究范围,研究结果可能会有变化。
  
  参考文献
  Brugman, C. The Story of ‘over’. Berker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aster’s thesis, 1981.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93.
  Lindstromberg, S. English Prepositions Explained[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7.
  Lindstromberg, S. Preposition entries in UK monolingual learners’ dictionaries: Problems and possible solutions[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1(1): 79-103.
  Taylor J. 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蔡基刚. 关于大学英语考试写作部分评分标准的思考[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
  蔡建平. 介词的认知语义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8).
  桂诗春、杨惠中. 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4.
  任绍曾. 英语语法系列(5)转述法[M]. (英)汤普森编. 王之光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ii, vii.
  陶文好. 论over的空间和隐喻认知[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4).
  温志达. 征服英语介词[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杨莉黎. 英语介词语义源流[J]. 外语研究,1997(1).
  赵艳芳. 语言结构的空间性[J]. 外语论坛,2003(4).
  赵秀凤. 语体研究与体裁性写作教学[J]. 外语教学,2003(3).
其他文献
摘 要: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教学可以采用以获取证书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但是证书的选择要科学、合理。同时,课堂教学以获取证书为导向但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通过考试获取证书。课堂教学应该是在大纲的精神指导下,帮助学生掌握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掌握,以提高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证书。考证书是目标,但不是唯一的目标。总之,此种教学模式是一种探索,为外语
期刊
摘 要:电视求职节目是一种以求职为诉求进行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在这类节目中,主持人、求职者、招聘者、点评嘉宾之间往往要进行多轮对话,因而话轮的转换非常频繁。电视求职节目的话轮转换主要由主持人进行分配,不论是求职者、招聘者还是点评嘉宾,其话轮的开始一般都是主持人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提示而展开的。因而,与其他形式的会话过程不同,在电视求职节目的会话过程中,对话者之间的话语权并不平等,而是呈现出一种主持人主导
期刊
摘 要:作为英语经常出现的语言现象,模糊限制语对英语的实际使用也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模糊限制语的介绍,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出发,并结合对美国经典情景剧《老友记》台词的分析,探讨模糊限制语在英语中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8-0150-4 doi:10.39
期刊
摘 要:基于文化翻译理论和描述翻译学理论,本文从奈达提出的语言文化特征五个方面对《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大陆版和台湾版两中译本翻译策略的效度进行描述性研究。最后指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规范的多变性决定了译无定则,在文化转换中应采取多样化的方法,而不是一种文化凌驾于另一种文化之上。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描述翻译学研究;《哈利·波特》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1.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基本问题是外语教师应该发展成什么样的教师,在您看来,目前中国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呈现哪些特征?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和我的课题组曾在全国重点高校中取样,调查了我国36所高校213名优秀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推出了优秀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及其内涵,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外语教师知识”的概念及其结构。这项研究聚焦于优秀教师,而不是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然而,它的前期基础是
期刊
Abstract: The Scarlet Letter is one of the great works by Nathaniel Hawthorne, who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American novelists in 19th century.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the patriarchal o
期刊
摘 要:英语教学改革一直以来是各个院校尤其是基础较弱的院校的一块心病。全国各地都进行了很多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适合西部尤其是学生基础较差的院校的模式不多。本文从行动案例的角度对笔者负责的邵阳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进行了详细论述,具体地阐述了教学改革的背景、过程、结果及自我评价。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得到专家及各位同仁的指教。  关键词:策略指导;小组自学;语用中心;分级教学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本文依据Kahneman等的启发式策略理论,考查了大学英语CET-4考生在测试中使用代表性、可得性、锚定与调整和回避损失等策略的状况,通过探究考生参加测试时的心理过程和认知因素,以期达到对考生特定行为的科学认识。  关键词:启发式策略;CET-4测试;考生特定行为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6-0038-4  Abstrac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在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中所开展的一项实证研究成果。这项研究根据第二语言习得中理解性输出的有关理论,结合“写长法”的教学理念,对“写长法”与语言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写长作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而且能在整体上促进二语习得。  关键词:理解性输出;写长法;英语写作;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
期刊
摘 要:《混沌之美》(The Aesthetics of Chaos: Nonlinear Thinking and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2008)是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Michael Patrick Gillespie将后爱因斯坦物理学中的新成果——混沌理论的一些观点或概念运用于文学批评的一部专著。本文对该书内容进行逐章介绍,最后对该书进行简要评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