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外交辞令浅析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ng1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秦外交辞令是战国辞令的代表之作,具有不同于春秋行人辞令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其探讨可以管窥战国辞令的特色。通过研读《史记》《战国策》等文献以及与其他时期外交辞令相比较,不难发现苏秦外交辞令具有以下特点:直陈其事、毫不委婉,气势磅礴、咄咄逼人,目的明确、态度坚决,巧用修辞、灵化语言。
  关键词:苏秦 外交辞令 直白 譬喻
  苏秦,是战国策士,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之一。“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1](《史记·苏秦列传》)其中的雒阳,即今天的洛阳,生于洛阳,师从鬼谷先生。学成后游说秦国却未被采纳,落魄潦倒,失意而归,遭到家人的冷落。一提到苏秦,人们最先想到的是“锥刺股”故事,“(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2](《战国策·秦策一》)诚然,锥刺股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激励着人们勤奋刻苦地学习或工作。在当今浮躁之风盛行的时代背景下,这一精神尤其值得提倡。
  除了“锥刺股”的精神外,苏秦备受后人称颂的还是其杰出的外交才能,毕竟历史上曾佩六国相印的仅此一人。其外交理念中尊重各方利益、采取适当方法以及实现共赢的目标等等,都值得后人深思并学习。这一系列的外交思想主要是通过巧妙的话语来体现,外交中所使用的语言通常称为外交辞令。下文我们将对苏秦外交辞令进行初步探讨,进而总结其外交辞令的特点。
  一、直陈其事,毫不委婉
  春秋时期行人的外交辞令注重含蓄,表达较为委婉,正如刘知己所说:“此则春秋之世,有识之士莫不微婉其辞,隐晦其说。”(《史通·惑经》)这一点在《左传》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如《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记载了“展喜犒师”的故事,就是“微婉其辞,隐晦其说”典型的例子。
  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还。(《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展喜以“小人恐矣,君子则否”引起齐侯产生听下去的兴趣,进而娓娓道出“恃先王之命”[3],让齐侯意识到自己伐鲁的行为是有背祖训的,从而主动撤师。展喜的说辞曲折委婉、正话反说,却又据理力争、不失尊严。与之相反,战国策士却一改春秋行人的委婉风格,变得直白、浅显,苏秦的外交辞令也一样。如
  “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
  这是苏秦说秦惠王的一段文字,其意图表露无遗,即依靠有利的地形、凭借强大的武力去“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直抒胸臆,意思表达得太过直白,这在春秋辞令中很难看到。秦惠王没有采纳,苏秦仍然坚持自己主张,又极力谏言,并举出大量事例来说明武力的重要性,“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其中,一疑问词“恶”字让其反问意味表露无遗,凸显其主张武力的意图,让人难以反驳。这与上述展喜的说辞大相径庭,变委婉为直白。
  二、气势磅礴,咄咄逼人
  除了直抒胸臆外,苏秦的辞令还注重气势。古人在写文章时谈到了气势,正如韩愈所说:“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高下者皆宜。”[4](《答李翊书》)写文章是在运用书面语言,而外交辞令是在运用口头语言。前者尚且注重气势,何况更加依赖语言的外交辞令呢?苏秦的辞令正是如此,气势磅礴,如:
  “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
  苏秦如数家珍般地向秦惠王分析了秦国国情,有丰富的物产、有利的地形。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更重要的不是赞美,而是为后文自己提出武力的主张做了完美的铺垫。为了突出自己的意图,苏秦选用了排比的句式来加强自己的气势。扑面而来的气势咄咄逼人,不同于春秋时期舒缓的语气。使用排比的目的很明显,即为了加强语势、突出表达效果,正如陈骙在《文则》中所说:“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气势、广文义也。”苏秦用“西有”、“北有”、“南有”、“东有”等整齐的句式正是为了“壮气势”与“广文义”。
  这在苏秦的外交辞令中很常见,又如北说燕文侯:“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粟支十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粟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粟之实,足食于民矣。”(《燕策一·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使用排比,气势不凡,如数家珍般地罗列燕国的地理位置,拉近了与燕文侯的距离,为后文的游说打下了基础。
  三、目的明确,态度坚决
  现在的外交辞令或为了使自己摆脱困境,或为了符合礼貌的原则,总是喜欢使用大量模糊的语言。如外交辞令中的“一揽子计划”、“敏感问题”、“热点问题”等都不明确。语言的模糊性有两个原因决定,即语言本身的特点以及说话者的实际需要。语言本身就具有模糊的特点,例如“早晨”、“中午”、“晚上”等词语在具体时间点上难以确定,只能有个大致的时间段。说话者的需要一般是为了得体、礼貌,同时还给双方留有余地。苏秦的辞令却目的明确、态度坚决。不论是主张连横,还是主张合纵,苏秦主观上都是为了私人利益,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史记》中表述得很清楚。苏秦出游几年,一无所获,大困而归,遭到家人的耻笑以后,苏秦惭愧之际说,“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史记·苏秦列传》)从中不难看出苏秦读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己“取尊荣”。   《战国策》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一开始游说秦王大败而归,说:“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秦策一》)
  可见,苏秦游说秦王的目的并非是为了秦国,更不是为了天下苍生,而是为了自己获得卿相之位。这也是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读书人的最高追求,通过读书来求得功名利禄,尤其是处在底层的普通人。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将读书当作改变命运的一种途径。苏秦四处奔走,游说各家诸侯,只为一个目的,那就是自身的利益诉求。
  与此同时,苏秦态度坚决,开始游说秦王,极力劝说秦王依靠武力来吞并天下,秦王不采纳后仍然多次上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苏秦一开始主张连横,不被采纳后回家苦读,继而主张合纵,态度依然坚决,最终成功说服六国。其目的既不是连横,也不是合纵,而是自身的荣华富贵。明确这一目的之后,苏秦才有动力去“锥刺股”,去四处游说。
  四、巧用修辞,灵化语言
  为了增强气势,苏秦运用了大量排比句。除此之外,苏秦综合运用多种修辞,灵化语言,让抽象的说理生动起来。其中,尤以譬喻见长,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比如:
  “今日臣之来也暮,后郭门,藉席无所,宿寄人田中,傍有大丛。夜半,土梗与木梗斗曰:‘汝不如我,我者乃土也。使我逢疾淋雨,坏沮,乃复归土。今汝非木之根,则木之枝耳。汝逢疾风淋雨,漂入漳、河,东流至海,滥无所止。’”(《赵策一·苏秦说李兑》)
  这是苏秦游说李兑的一番话,用“土梗”与“木梗”作比,形象地道出了对方危机四伏的处境。信手拈来,无从考证,只是临时用来为了自己更好说理。同时,很巧妙地推销了自己,“君听臣计则生,不听臣计则死”。又如:
  “秦乃者过柱山,有两木焉。一盖呼侣,一盖哭。问其故,对曰:‘吾已大矣,年已长矣,吾苦夫匠人,且以绳墨案规矩刻镂我。’一盖曰:‘此非吾所苦也,是故吾事也。吾所苦夫铁钻然,自入而出夫人者。’今臣使于秦,而三日不见,无有谓臣为铁钻者乎?”(《赵策一·苏秦为赵王使于秦》)
  这段说辞的背景是,苏秦辛辛苦苦出使秦国回来以后,等了三天都没等到赵王的接见。此时,苏秦心中有不满、有牢骚,但也有不安甚至恐慌。故编造了一个有关“两木”的故事,并以“铁钻”自喻,表明自己仿佛就是任人摆布的工具。
  总之,苏秦外交辞令不同于春秋外交辞令,表达变含蓄为直白,语气变舒缓为强烈等。这主要是由时代和个人两个原因造成的。从时代背景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礼崩乐坏,礼乐制度遭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言行自然不顾礼乐。从个人层面看,人们为了自身的荣华富贵无所顾忌,苏秦也一样,为了自己的名利四处奔走,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走于乱世。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99:1771.
  [2] 刘向.战国策[M].齐鲁书社,2006:24.
  [3] 春秋左传集解[C].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60.
  [4] 李道英,评注.唐宋八大家文集·韩愈文[C].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100.
其他文献
摘 要:严歌苓的小说《倒淌河》是以男性视角审视并叙述的一段来自蛮荒,带着神秘原野气息的女性传奇故事。本文力图通过对小说的深入剖析,从三位主要人物之间情感关系三方面来真实地呈现小说所饱含深刻的人性悲剧意蕴,从而更好地理解并领悟小说所包含的深意。  关键词:蛮荒 《倒淌河》 人性 悲歌  通观女作家严歌苓的小说创作过程,其中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她笔下那些绚烂多姿的女性角色,严歌苓以女性细腻而深刻的笔触为我
期刊
摘 要:上海作家王周生的长篇小说《性别:女》, 是一部典型的“性别文本”。 小说通过已婚女性镁子填写一张离婚登记表,因“性别”一栏引发的对女性处境的困惑与思考。通过母女两代人尤其是“金银铜铁锡镁铅”诸姐妹的婚姻、情爱、性爱遭遇,展示作为女性全体的“集体无意识”和悲剧命运,揭示她们性别梦魇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困扰,并通过母亲和几姐妹的情爱叛逆揭示女性命运与政治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揭示中国女性性别觉醒
期刊
摘 要:以“文革”记忆的书写为研究视角,对戴厚英的知识分子小说及其创作进行分析,探寻“文革”故事在潜意识中对她小说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文艺哨兵到受难者的身份转换,从现实到现代的写作技巧转换,从批判到呼唤人道主义的态度转换。三个方面的转变可看出作家书写的理性态度,对“文革”故事的理性诠释。  关键词:“文革”记忆 理性 转换 人道主义  “文革”是一场充满道德主义、唯美主义色彩的政治运
期刊
摘 要:红娘是王实甫《西厢记》中最为关键的一个人物形象,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中起着起承转合的作用。同时其形象的塑造亦有别于中国古典戏剧中婢女形象的“欲”与“丑”,是集“才”、“情”、“美”于一身的丫鬟典型。  关键词:红娘 形象赏析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大多跳不出“才子佳人”的固定模式。在这个模式中,风雅高贵的佳人小姐们若要踏上自由婚姻的旅途,身边一定会安排一位忠义灵俏的贴身丫环一路相随,如紫娟之
期刊
摘 要:唐·德里罗的第十三部小说《大都会》(Cosmopolis)自出版伊始,就被誉为美国小说家所创作的最优秀作品之一。德里罗用后现代主义笔触,呈现出二十八岁富翁埃里克·帕克在二十四小时内历经心灵剧烈转变的心路历程。作者借由无趣的对话以及埃里克几近癫狂的自白,极致地呈现出在喧嚣沉沦的后现代社会中,人类心灵世界的荒原。本文透过分析车内、外两个时空领域的“失衡”,展现出德里罗对在全球化崛起的后现代社会
期刊
摘 要:《好兵》是英国现代主义大师福特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一直以来,评论界对该小说的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叙事学、伦理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等方面,而从后殖民批评理论视阙出发剖析主人公帝国军官爱德华的“自我”身份和其“他者”妻子利奥诺拉的身份冲突的考察则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尝试以维多利亚时代帝国殖民主义意识为背景,通过分析和阐释利奥诺拉在与丈夫爱德华在涉及世俗与宗教两大领域的“求爱战役”中胜出,成功实现被殖民者的
期刊
摘 要:女性作为父权文化下的“他者”,其身体历来被看做权力的焦点。本文借鉴福柯的权力理论并结合女性主义思想,探析《白雪公主后传》中女性由他者到自我的嬗变历程:女性虽因身体被父权规训驯服,丧失了对身体的主体性不幸沦为“他者”,但随着自我意识的渐渐复苏,女性选择以身体为战场与父权相抗衡、较量,从而建构起女性话语以达到重获自我的目的。  关键词:《白雪公主后传》 女性身体 福柯 权力理论 女性话语  作
期刊
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发展迅猛,各种社会新思潮涌现,与旧有的社会等级制度冲突,其中就体现在人们开始变动的婚姻选择上。英国女性对于自由民主婚姻的追求与斗争,对西方女性地位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亦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女权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婚姻是体现社会背景的一个微观入口。本文主要通过对该剧中所展现的三种婚姻选择,来探讨英国社会等级制度的变革,进而体会英国独特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唐顿庄园》
期刊
摘 要:当今互联网发展迅速,其自身存在的弱点、漏洞给各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安全埋下了隐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如何把信息安全文本准确、通顺地传达给各企事业单位IT部门负责人至关重要。笔者通过结合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其处理方式,提出信息安全文本中常见的几种翻译方法。  关键词:信息安全文本 零翻译 直译 意译 引申翻译  当前互联网已深入涉及各个行业、领域,为单位开展各项业务带来便利和快捷
期刊
摘 要:日语中的女性用语不仅和男性用语之间差异显著,而且用法复杂,为现代日语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且日本女性用语的特征亦是日语语言文化和社会人文文化的双重反映,反映出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她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本篇文章中笔者主要从日本女性用语的特征入手,对日本女性用语进行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日本女性用语 特征  世界各国诸多语言中都存在着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之间的差异现象,特别是日语尤为突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