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了出来,因此,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非常必要了。和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既要遵从教育评价理论的一般原理,也要具有一些区别于传统教学评价的特征。
在我们目前的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看似热闹的令人忧虑的评价现象,如花样翻新的奖励方式、充斥课堂的廉价表扬等,非但没有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甚至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何克服这些无效评价,使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真正做到科学、有效呢?
一、恰当把握评价的时机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些声音:“你想的办法真是太好了”“这位男同学的发言十分精彩”“你的朗读水平简直比老师还高”......在许多情况下,这种非常即时的评价的确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有时这样的“好心”也会办成“坏事”,老师的迅速评价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挫伤孩子深入探究的积极性,“盖棺定论”同时也关闭了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探索的思维之窗。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小站》一文时,请学生回答“从哪里可以看出小站确实很小?”于是很多学生都举手想回答,其中一位同学首先获得了发言权,他说:“一是这个小站只有慢车才停靠三两分钟,快车从来不停;二是这个小站只有一间小屋,一排木栅栏,三五个乘客”。这位老师一听,答案完全正确,心情非常激动,情不自禁地说:“啊,非常正确。这位同学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本以为这么一鼓励,会有更多的同学举手发言,哪知刚才举起的那无数双小手都“唰”地不见了!顿时,这位教师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
其实,这位老师错就错在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的问题回答给予了终结性的评价,阻碍了学生继续思考、学习的发展态势,此刻的即时评价不但没有激起学生畅所欲言的积极性,反而似一瓢冷水,浇灭了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应注意评价的时机是否恰当,当及时鼓励时毫不迟疑,不宜立即给以评判时,就不能过早定论,而是应怀着关爱、信任和期待,运用点拨、启发、引导,保证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保护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热情。把握好评价的时机,才能真正地为“完善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目的服务。
二、灵活掌握评价的尺度
学生的发展由于受遗传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显示着不同的特点,或天赋不一,或志趣各异,或个性迥异,就个体自身而言,也存在着发展的最近区问题。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强调:“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时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灵活掌握评价的尺度,作出针对性的、客观性的评价。
其中“因人而异”首先要因人的个性差别而异。尤其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学生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理解,评价应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例如,特级教师孙建峰执教《最大的麦穗》,一位男同学在认真地朗读第六自然段苏格拉底的一段话,他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朗读结束后,孙老师这样评价:“如果我是你的一位学生,听到你这样严肃而又充满哲理的话语,我一定有所悟,你是一位严厉派的苏格拉底。”接着,孙老师又请一位女同学读苏格拉底的话,读完后,孙老师评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如春雨般滋润人心的话语,深入我的心田,你是一位温和派的苏格拉底。”同样是朗读第六自然段,孙老师因两位同学的不同个性和不同感悟而做出了不一样的评价,展示了孙老师灵活掌握评价尺度的巧妙艺术,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尊重。
“因人而异”还要因人的学习水平而异。不论哪个班集体里,学生的智力水平总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有余力,有的发展滞后,如果用单一的尺度来评价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就会造成优等生发展提高迟缓、学困生感觉永远跟不上的现象。教师要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与点拨、引导等技巧融会贯通,使学习水平本身发展较前的孩子更上一层楼,让他们更富有创新意识,思维空间更加广阔,语言发展更为突出;对学习暂时滞后的孩子,教师要在肯定其努力、进步的同时,给他们指明继续努力的方向,也要在提醒、批评的同时,教给他们改进的方法,使其感受到“只要我努力,一定会有提高”。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只有教师灵活而富有启发性的评价才能确保每位学生在每天的课堂学习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
评价尺度“因时而异”,即在评价时应考察受教育者在不同阶段个体退步或进步及幅度,注意学生个性自身的发展状况,关注个体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事实上,班级里不同层次的群体都需要这样的评价来关注他们成长的每一步。
三、科学采用评价的手段
评价中最常用的工具是语言的运用,但是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应丰富评价的手段,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当前的许多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到老师们在这方面动的脑子不少,创造出许许多多的评价辅助手段,如有节奏的掌声,调子统一的表扬口号,形形色色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制作于课件中的具有声光效应的刺激奖赏,在感觉耳目一新的同时,也有隐隐的不安。不安的是有些评价的手段固然新颖,好像也的确使课堂气氛热闹了许多,但透过这些热闹的场面,仔细地观察一下孩子们的表现,你会发现,他们的眼睛里充满的不是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关注和向往,而是热切地期盼着得到新的奖品,他们明显地表现出对这些奖赏的渴望远远超过了对学习活动本身的热爱。有些采用的评价手段还大大地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正常的课堂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四季》,为了调动小朋友们的学习积极性,别出心裁地把评价中用到的奖品设计成课文中描写的青蛙、荷叶、稻穗、雪人等有趣的形象。课堂上,孩子们为了得到这些礼物,热情高涨地满堂闹声一片。但几乎每一个孩子拿到礼物后,都是忙着欣赏,或与邻座比较、炫耀,根本就不去听别人读得怎么样,老师是怎么评价的,同学是什么意见。试问,这样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教师在设计评价的手段时应思考其是否科学有效,在实施过程中会不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该手段的运用是否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任何一种评价手段的运用,都应该为完善教学和学生发展服务,而不要仅仅成为课堂的点缀,用表面的热闹非凡掩盖评价的真正意义。另外,无论采用什么手段进行评价,都应伴随着感情的投入,所谓“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像那种浮光掠影似的鼓掌打拍子,轻描淡写的口诀式表扬,怎能与学生心心相印呢?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态势,用科学的评价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用智慧的评价唤醒学生沉睡的潜力,用艺术的评价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我想,评价有了爱的支持和智慧的滋补,一定会成为教育这门艺术中更绚丽的花朵。
在我们目前的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看似热闹的令人忧虑的评价现象,如花样翻新的奖励方式、充斥课堂的廉价表扬等,非但没有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甚至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何克服这些无效评价,使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真正做到科学、有效呢?
一、恰当把握评价的时机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些声音:“你想的办法真是太好了”“这位男同学的发言十分精彩”“你的朗读水平简直比老师还高”......在许多情况下,这种非常即时的评价的确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有时这样的“好心”也会办成“坏事”,老师的迅速评价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挫伤孩子深入探究的积极性,“盖棺定论”同时也关闭了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探索的思维之窗。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小站》一文时,请学生回答“从哪里可以看出小站确实很小?”于是很多学生都举手想回答,其中一位同学首先获得了发言权,他说:“一是这个小站只有慢车才停靠三两分钟,快车从来不停;二是这个小站只有一间小屋,一排木栅栏,三五个乘客”。这位老师一听,答案完全正确,心情非常激动,情不自禁地说:“啊,非常正确。这位同学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本以为这么一鼓励,会有更多的同学举手发言,哪知刚才举起的那无数双小手都“唰”地不见了!顿时,这位教师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
其实,这位老师错就错在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的问题回答给予了终结性的评价,阻碍了学生继续思考、学习的发展态势,此刻的即时评价不但没有激起学生畅所欲言的积极性,反而似一瓢冷水,浇灭了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应注意评价的时机是否恰当,当及时鼓励时毫不迟疑,不宜立即给以评判时,就不能过早定论,而是应怀着关爱、信任和期待,运用点拨、启发、引导,保证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保护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热情。把握好评价的时机,才能真正地为“完善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目的服务。
二、灵活掌握评价的尺度
学生的发展由于受遗传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显示着不同的特点,或天赋不一,或志趣各异,或个性迥异,就个体自身而言,也存在着发展的最近区问题。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强调:“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时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灵活掌握评价的尺度,作出针对性的、客观性的评价。
其中“因人而异”首先要因人的个性差别而异。尤其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学生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理解,评价应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例如,特级教师孙建峰执教《最大的麦穗》,一位男同学在认真地朗读第六自然段苏格拉底的一段话,他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朗读结束后,孙老师这样评价:“如果我是你的一位学生,听到你这样严肃而又充满哲理的话语,我一定有所悟,你是一位严厉派的苏格拉底。”接着,孙老师又请一位女同学读苏格拉底的话,读完后,孙老师评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如春雨般滋润人心的话语,深入我的心田,你是一位温和派的苏格拉底。”同样是朗读第六自然段,孙老师因两位同学的不同个性和不同感悟而做出了不一样的评价,展示了孙老师灵活掌握评价尺度的巧妙艺术,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尊重。
“因人而异”还要因人的学习水平而异。不论哪个班集体里,学生的智力水平总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有余力,有的发展滞后,如果用单一的尺度来评价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就会造成优等生发展提高迟缓、学困生感觉永远跟不上的现象。教师要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与点拨、引导等技巧融会贯通,使学习水平本身发展较前的孩子更上一层楼,让他们更富有创新意识,思维空间更加广阔,语言发展更为突出;对学习暂时滞后的孩子,教师要在肯定其努力、进步的同时,给他们指明继续努力的方向,也要在提醒、批评的同时,教给他们改进的方法,使其感受到“只要我努力,一定会有提高”。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只有教师灵活而富有启发性的评价才能确保每位学生在每天的课堂学习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
评价尺度“因时而异”,即在评价时应考察受教育者在不同阶段个体退步或进步及幅度,注意学生个性自身的发展状况,关注个体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事实上,班级里不同层次的群体都需要这样的评价来关注他们成长的每一步。
三、科学采用评价的手段
评价中最常用的工具是语言的运用,但是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应丰富评价的手段,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当前的许多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到老师们在这方面动的脑子不少,创造出许许多多的评价辅助手段,如有节奏的掌声,调子统一的表扬口号,形形色色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制作于课件中的具有声光效应的刺激奖赏,在感觉耳目一新的同时,也有隐隐的不安。不安的是有些评价的手段固然新颖,好像也的确使课堂气氛热闹了许多,但透过这些热闹的场面,仔细地观察一下孩子们的表现,你会发现,他们的眼睛里充满的不是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关注和向往,而是热切地期盼着得到新的奖品,他们明显地表现出对这些奖赏的渴望远远超过了对学习活动本身的热爱。有些采用的评价手段还大大地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正常的课堂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四季》,为了调动小朋友们的学习积极性,别出心裁地把评价中用到的奖品设计成课文中描写的青蛙、荷叶、稻穗、雪人等有趣的形象。课堂上,孩子们为了得到这些礼物,热情高涨地满堂闹声一片。但几乎每一个孩子拿到礼物后,都是忙着欣赏,或与邻座比较、炫耀,根本就不去听别人读得怎么样,老师是怎么评价的,同学是什么意见。试问,这样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教师在设计评价的手段时应思考其是否科学有效,在实施过程中会不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该手段的运用是否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任何一种评价手段的运用,都应该为完善教学和学生发展服务,而不要仅仅成为课堂的点缀,用表面的热闹非凡掩盖评价的真正意义。另外,无论采用什么手段进行评价,都应伴随着感情的投入,所谓“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像那种浮光掠影似的鼓掌打拍子,轻描淡写的口诀式表扬,怎能与学生心心相印呢?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态势,用科学的评价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用智慧的评价唤醒学生沉睡的潜力,用艺术的评价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我想,评价有了爱的支持和智慧的滋补,一定会成为教育这门艺术中更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