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侨文化对黑土文明的影响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Mete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量俄侨进入哈尔滨,始于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至二战后大批俄侨离开哈尔滨,前后大约50年的时间。以侵略姿态到来的俄侨,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本文从建筑、音乐、文学和学校教育四个方面,以哈尔滨为例,研究俄侨文化对黑土文明的影响。
  【关键词】俄侨;建筑;音乐;文学;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231-02
  【本文著录格式】张佐娟,张可佳.  俄侨文化对黑土文明的影响——以哈尔滨为例[J].北方音乐,2020,06(12):231-232.
  19世纪末,俄国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如愿将铁路延伸至中国东北。随着东清铁路的开工,俄国铁路工程师、工人及其家属来到中国,聚集在铁路沿线,主要在铁路枢纽哈尔滨。1912年,俄侨人数占该市人口总数的 63.7%。这些俄侨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经济实力,他们大多肩负着沙皇开疆拓土的使命,到中国进行建设和掠夺,1935年,苏联被迫将中东铁路卖给日本。俄侨的命运跟这条铁路紧密相连。在哈尔滨,俄侨比较集中的时间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
  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在游记《西行通讯》中这样写哈尔滨:道里纯粹不是中国味,街上满眼是俄国人。诗人徐志摩去游欧洲,从哈尔滨出发,也表达了同样的深深的感慨。50年的侵略、移民,俄侨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这片黑土地上的人们。
  首先,表现在建筑艺术方面。哈尔滨市内各种独具特色的拜占庭风格的建筑打着深深的俄罗斯建筑烙印。
  在俄侨到来之前,哈尔滨是个由少数渔民、手艺人、农民组成的萧瑟寒村,未形成城市规模,大量俄侨的到来加速了哈尔滨的城市化进程。哈尔滨的开发建设是以俄国人为主导,中国人也参与其中,俄侨按照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着这片异国的土地,建设中东铁路枢纽地所在,致力于打造俄国人自己的海外首都,一步步将江边渔村打造成俄罗斯风格的大都市。
  俄侨来到哈尔滨后,铁路局建的铁路职工宿舍,红红的铁皮房屋、米黄色的外墙,厚实的墙体,门上均有雕饰,室内有壁炉采暖,并挖有地窖,储存食物。铁路局职工之外的俄侨,也很快买地建房,从1908-1922年,俄侨修建了2000多所住宅,也体现着鲜明的俄罗斯特色:尖顶、卷檐、雕花、原木等,列夫捷耶夫、奥勃洛米耶夫斯基等俄罗斯建筑师设计建造了有围墙、栅栏和板棚的院落式一层独宅、带圆锥形屋顶的二层独楼,奠定了哈尔滨城市建设的整体风格。
  东正教作为俄国人的精神食粮,大批教堂也在哈尔滨兴建起来,整个哈尔滨的城市规划是以教堂、广场为核心,向周边辐射,街道呈环形,教堂是哈尔滨一大特色,俄侨在哈尔滨市内共修建了21座教堂,洋葱头式的教堂浑圆饱满,帐篷式教堂峭立挺拔,两种风格的教堂,或单独矗立或合在一处,形成独特的景观。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由俄罗斯建筑师科亚西科夫设计,砖木结构,建筑平面东西向分布,呈拉丁十字式对称布局,拱券式造型,顶部是巨大的洋葱头式大穹顶,四周配4个小洋葱顶穹顶。该教堂堪称哈尔滨地标式建筑。
  秋林公司等大型商店、亚细亚电影院等建筑布局对称、装饰性强且极富想象力。商店、旅店矗立在大街拐角处,形成了与中国传统城市布局截然不同的风貌。
  100多年来,哈尔滨以其独特的俄罗斯建筑风貌和充满异域风情的城市风采屹立在东方。
  其次,俄侨的音乐教育、音乐活动为哈尔滨增添了魅力、注入了活力,使这座城市灵动起来。
  俄侨在音乐方面对哈尔滨音乐之城的建设起了很大作用。来哈尔滨的俄侨中,有相当数量的艺术家和音乐家,他们毕业于国内甚至欧洲知名的音乐学校,来哈尔滨后,为满足俄侨文化生活的需要,将交响乐、歌剧、芭蕾舞等音乐样式带到这里,丰富了这里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人们的艺术水准。
  俄侨在哈尔滨创办音乐学校,1921年5月,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成立,由著名作曲家C·M·达弗里泽等发起,学制6年,设置钢琴、木管、大提琴、小提琴、声乐等专业。1925年成立哈尔滨赫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创办人YW戈利德施京是著名的小提琴家,除声乐、钢琴外,还开设歌剧、重声唱、艺术史、意大利语等课程。1927年创办的哈尔滨音乐训练班,与教会合办,主要招收女生,给予20-30%的学生免费,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除钢琴、大提琴、小提琴之外,还开设合唱、教堂合唱、合唱指挥课程,给学生提供各种参加音乐会的演出的机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此外,还有一些私立音乐学校。
  俄侨的音乐活动促进了哈尔滨歌剧的发展。歌剧是20世紀初随着俄侨的迁入带到哈尔滨的。20世纪初,大量俄侨歌剧剧团来哈演出,极大地活跃了哈尔滨的演出市场,在推动哈尔滨西洋音乐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哈尔滨地域色彩鲜明的多元文化格局。
  1919年,列夫·费多洛夫歌剧团不断到哈尔滨演出。费多洛夫歌剧团来哈演出和哈尔滨费维伊斯基歌剧团的成立,使哈尔滨拥有了真正意义上歌剧艺术。当时有铁路歌剧团、哈尔滨歌剧团、沙亚平歌剧团、哈尔滨乌克兰轻歌剧团、剧团经常面向公众组织演出活动,并邀请俄国国内原班演员来演出,《黑桃皇后》《浮士德》《费加罗的婚姻》等名剧成为人们熟悉的曲目。进入20世纪30年代,演出轻歌剧的地点集中在马迭尔旅馆剧场、大世界影剧院、亚细亚电影院等场所。在当时,哈尔滨歌剧院的演员阵容也比较强大,有著名女高音歌唱家A·阿哈伊尔、戏剧女高音O·T·叶尔加科娃、戏剧男高音舍曼斯基等。   俄国音乐教育及音乐艺术在哈尔滨的传播,给哈尔滨城市音乐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些学校经常举办音乐会,如巴赫音乐会、贝多芬奏鸣曲音乐会、舒伯特音乐会、纪念柴可夫斯基音乐会,音乐会曲目丰富,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演艺水平,另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城市文化生活,也提升了市民的文化艺术品位,使哈尔滨成为一座音乐之城。2010年,世界教科文组织授予哈尔滨“Muzic city”,哈尔滨成为世界五大音乐城市之一,
  再次,俄侨在哈尔滨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成就辉煌的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也被俄侨延展到哈尔滨,在华俄侨文学包括1917年以后侨民在中国用俄语创作并在苏联境外发表的文学作品。
  在哈尔滨的俄侨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最早的俄侨文学创作者是诗人伊·翁索维奇,他的诗歌种类齐全,从形式上看,有三言两语的短诗也有长篇叙述诗,从题材上分,有抒情诗、政治诗等。活跃在哈尔滨的俄侨诗人有阿·涅斯梅洛夫、雅·阿拉金、阿·阿恰伊尔、符·伊凡诺夫、玛·柯洛索娃等,阿·涅斯梅洛夫是其中卓越的代表,在哈尔滨期间,他出版了4部诗集:《血红色的反光》《没有祖国》《中转站》和《白色船队》,他推崇马雅可夫斯基,诗歌中带有未来主义倾向,同时也经常运用象征的手法,其诗歌灵动别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诗歌不乏残酷的战争图景,但总是洋溢着积极进取和昂扬的乐观精神。
  1918-1922年,大批白俄逃往中国,当年高尔基“知社”成员斯基塔列茨和古谢夫·奥伦堡斯基来到哈尔滨,斯基塔列茨领导了哈尔滨的商业文学小组,并组织编写《松花江夜话》(1923)。1926年,诗人阿恰伊尔组织创建“邱拉耶夫卡”文艺社团,参加者不仅有诗人、作家,还有画家、演员、音乐家等,他们每星期二集会,经常是一二百人,有时达到三四百人,这个社团有广泛的群众性,影响很大。“邱拉耶夫卡”社团创办刊物《邱拉耶夫卡》,举办有奖征文,活动频繁,至1933年后随着一些俄侨离开哈尔滨而逐渐衰落。“邱拉耶夫卡”社团中成就最高的是诗人别列列申,他是一位在中国土地成长起来的俄罗斯诗人,热爱中国文化,多年后,写诗表达对养育他30多年的地方的感激之情:“永别了/一去不返的幸福/我坦然地知道/我死去的那一天/定要重返中国。”除了诗歌创作,别列列申还翻译了许多中国作品,他翻译了很多中国古代诗歌,包括《离骚》在内,以班婕妤的《团扇诗》为名结集出版,还翻译了鲁迅的小说《药》和一些杂文,显示出诗人多方面的才华。
  尼·巴依科夫热爱山野,并在中国东北工作过多年,从30年代开始,到1943年,陆续推出许多以中国东北山林题材的作品:3部长篇小说,分别是《大王的故事》(1936、1942)《母虎》(1941)《黑人船长》(1943),短篇小说和特写集9部:《在满洲密林里》(1934)《山林呼啸》(1938)《篝火旁》(1940)《满洲猎人笔记》(1942)《树海》(1942)《山林小路》(1943)。巴依科夫的小说以准确生动的描绘被人津津乐道,他的《大王的故事》,主角是只雌性东北虎,壮美、自信、勇敢,但最终还是死在猎人枪下,作品中表现出对自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痛惜之情。中国著名学者李延龄给予巴依科夫很高的评价,称他为“生态文学第一人”。
  哈尔滨成为俄侨文学的发源地和大本营。众多诗人作家的文学创作实绩、各种文学团体的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哈尔滨的文化生活与品位。
  最后四,兴建学校。俄侨为教育自己的子弟,在哈尔滨开设学校,层次齐全,数量多。这些学校教育理念新,采用俄式教育,用俄语教学,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有公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
  1898年12月,俄侨在香坊创办第一所哈尔滨铁路小学,实行免费教育,后来相继成立了第一哈尔滨学校、船坞小学等学校。到民国初年,俄侨办48所小学教育学校。1907年,霍尔瓦特中学成立,该学校规模较大。
  除基础教育之外,俄侨还创办职业技术学校及高等教育学校。1903年3月俄侨创办哈尔滨商务学堂,分男子学校和女子学校,学生主要是俄侨铁路员工的孩子,也收少量中国学生,1907-1908年,学校对中国学生实行免费住宿。1920年,由中东铁路局出资成立了华俄工业技术学校,即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第一任校长为谢尔科夫,学校共设置两个系:土木工程系和电气机械系以及一个预备班,预备班招收17名中国学生,为这些学生开设俄语课。到1930年,预备班有123名中国人学习过俄语,工程建筑系培养394名毕业生、电气机械系培养504名毕业生,华俄工业技术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许多是俄国国内来的工程师,造就大批俄罗斯工程师,也培养了一些中国工程师。
  俄侨在哈尔滨兴办的各级各类学校,解决了俄侨子女的上学问题,提升了哈尔滨俄侨的整体文化素质,也促进了周边地区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那时的哈尔滨成为东北乃至全国的教育中心。
  随着侵略中国的中东铁路来到哈尔滨的俄侨,为他们自己生活和后代发展着想,在异国土地打造了他们熟悉的住着舒适的俄罗斯风格建筑;伴着悠扬旋律、迈着华丽舞步,能歌善舞,有着深厚音乐底蕴的俄侨尽情挥洒他们的音乐才华,娛乐自己,启迪后进;挥毫弄墨,抒发个人情怀、表达群体思维、慨叹时代风云巨变、瞩望前景朦胧的未来;兴办学校,体系完备,培养了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凡此种种,对黑土文明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秋旭,刘静岚.论20世纪前后远东俄侨文化及其对哈尔滨的影响[J].延边大学学报,2020(3).
  [2]李延龄.一带一路上的亮点[J].俄罗斯文艺,2018(7).
  [3]王亚民.中国在华俄罗斯侨民文学研究25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9).
  [4]汪文一.浅谈在华俄侨文学及主要作家[J].中国民族博览,2015(9).
  作者简介:张佐娟(1967—),女,黑龙江省绥化人,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张可佳(1979—),女,绥化学院教务处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二人转是具有代表性的东北民间艺术,文章从市场化角度梳理了二人转萌芽、发展、体制化、市场化四个历史时期,揭示了各个时期的市场化特征,在此基础是上以开原市某艺术学校为例,分析了该校以市场为导向的二人转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期通过个案研究更好地传承二人转艺术。  【关键词】二人转;市场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在线教育已经在我国有了蓬勃发展。从最开始的文化课在线教学到现在技能性课程也可以进行在线教学了。打开电脑、电视就能看到铺天盖地的在线钢琴教育广告,扫二维码还能免费送节试听课。这让诸多家长趋之若鹜,试想一个既能解放家长的空闲时间又能保证课后辅导不耽误的状态怎能不受欢迎呢?现在也不仅仅是在线教育机构单打独斗了,许多高校和在线教育机构联手合作,高校为在线教育机构提供优秀
期刊
【摘要】近年来,音乐教育改革凸显了对多元文化的重视,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学前音乐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学前教育是幼儿接受学校教育的第一步,应重视幼儿文化启蒙教育,以幼儿为本,用带有民族音乐元素的动漫音乐开启幼儿学习民族音乐文化之旅。民族音乐教学三维目标,要从教学方法上探究适合幼儿的民族音乐教学,以确保民族音乐教育顺利进行。  【关键词】动漫音乐;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三维目标  【中图分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中重要教育内容。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丰富和创新形式,才可以提升教育效果。合唱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群体艺术,可以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以国庆七十周年广场合唱训练为例,从完善基本功训练、精细落实乐谱、建立审美体系、强化情感表达四个方面,阐释合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合唱;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论及其相应的音乐表演教学新法,力图从对音乐材料(文本)的具身体验出发,启发学习者的联觉与想象心理机制,在“感同身受”中将知识图式加以内化,通过表演实践将音乐情绪具象地传达出来。本文以《肖邦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教学及舞台实践为例,挖掘并探索具身性音乐表演教学的特点,建构基于具身认知视野下的音乐表演教学心理机制与理论模型。  【关键
期刊
【摘要】假期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巩固课堂知识,检验教学效果。音乐学科因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实践性,区别于语数英等主科,是以知识考查和技能训练为主的作业,它可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式假期作业提升知识技能,培养审美能力,在促进学生合作和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假期作业;主题式;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荀子说:音乐可以正身形,广教化,美风俗。确实,音乐的功能有很多,对于初中生而言,音乐教育是我们实施教育手段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有形的活动,如歌唱、器乐及律动等形象化的方法,带动无形的教育功能,如学生的思维活动,体验、想象、感受等,达到育人功效。本文就从音乐课堂中,如何以有形触动无形,从而做好音乐教育、提升音乐教学效果这个角度来展开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初中音乐;有形无形;教育活动  
期刊
【摘要】“戏曲进校园”是我国为振兴戏曲艺术强有力的政策之一。本文通过一次“戏曲进校园”活动,探讨了如何将現代元素与年轻人感兴趣的元素融入古典戏曲表演。  【关键词】戏曲进校园;学生参与度;因地制宜;适应时代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188-02  【本文著录格式】别瑾.“戏曲进校园”
期刊
【摘要】《少年的你》迄今为止票房已达到十五亿,票房与口碑的成功来自于对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化艺术处理和优秀的电影配乐的相得益彰。电影中音乐通过抽象的旋律对具象的影像进行渲染,从而配合整部电影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同时对“校园霸凌”现象展开现象级讨论和社会应对策略,从音乐叙事角度解析《少年的你》的风格和意义。  【关键词】现实题材电影:音乐叙事;少年的你  【中图分类号】J61
期刊
当兵為了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