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家的画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7770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听闻李立新教授画展即将开启,惊奇之余,我便在千里之外通过网络向他索要了一幅作品照片。看完后我很激动,发短信给李教授,有曰“江南才子、丹青能手、三观大师”,非专为溢美之词,实为有感而发也。
  其实,去年春末我在渝拜晤李教授,曾获赠一本其父亲的画册,印象中有人物的白描速写和山水,并得知教授自己也画画。这大概是我第一次听闻李教授也是画画的,而且也正在画画。既然大博导都这么讲了,那他的画作一定是不同凡响,我对李教授的预期就是这样的。这两天,又陆续看到了李教授要展览的画作,果然是不同凡响,而且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基本上是没理由地相信教授一定会有好画的,但要我讲看到的这些画好在哪里,我却有点“着急”:一是没能看到原作,二是知识贮备不足。所以,不妨大而化之,以我所谓的 “李立新现象”,来谈谈当代文人画的问题。
  中国古代绘画,崇尚以书入画或者说以书法作为绘画的重要技术保证,因此文人画大兴,尤其山水画成为了主流,形成了重笔墨的传统特色,也方便了文人们的雅好甚至转型。文人而为画家,从扬州八怪到海上画派,渐成规模。文人画画,既能展示自己的文化修养,又能解决经济问题,何乐而不为。延至今日,照理说,时代变了,笔墨也当变化。可事实是,时代变了,笔墨却慢慢丢失了。进入现代,原先的文人慢慢扩展到知识分子群体特别是博导硕导们。过去的文人基本上是书法最好的那批人,所以能以书入画、笔墨自足而完备。而现代的知识分子们,基本上没有传统书法氛围了,书法没有了,不能以书入画了,“画里的笔墨去哪里找”成为最大的困惑。去画里的“形”中去找:这大概是以吴冠中先生为代表的新一代画人给出的新答案。因为吴先生认为不与画面之形结合的笔墨就是“零”笔墨,否认笔墨独立价值的同时认为新的笔墨必须与画面之形共生。这样,传统重“境”之笔墨仿佛在规模上要让位于现代重“景”之水墨,以突出眼球所能。李教授的画,简而言之是“画房子”,画现实中的房子,尤其是画域外的房子,当然是一种“景”。这让我联想到了傅抱石画的东欧风景系列中的房子、吴冠中江南的房子,以及杨明义的房子、林容生的房子、黄格胜的房子……,这些都可以是非常风景化的房子。但傅抱石让风景趋向于山水化,林容生也缩小房子的规模和比例,目的也是强化山水化。因为山水可以有独立的笔墨,而风景的笔墨容易束缚于形中。黄宾虹的山水画中点景的各种符号化房子甚至歪歪斜斜的,但反而能充分笔墨化,所以没人去深究那些房子应该来源于现实中的何处。而李立新教授的房子则是“裸露”的,明确存在于现实中某处的,甚至仿佛有意是为了画房子而画房子。如果按照山水画的表面标准来看,那一定是风景画;甚至按照风景画的表面标准来看,那也许就是建筑画了。但是,我认为李教授硬是在裸露的房子中画出了笔墨,在“景”中逼出了“境”,既大胆又高明!虽然,李教授的这批画也有很多是有山、石、树、水的,但我最喜爱的就是这些房子,尤其是那些裸露的房子,并愿意把这种独特的风格展示称之为“李立新现象”。
  当然,我更愿意将“李立新现象”扩展开来讲,即搞理论的专家画画的问题。这在西方从来不是个问题,因为他们把二者分得很开。但在中国艺术界尤其书画界,越来越成为一个严肃的问题甚至高级的学术现象。自从傅抱石、黄宾虹在画坛上凌空撼世后,这个现象开始复杂起来,因为我们都不愿意错过我们这个时代的傅抱石、黄宾虹。曾经在徐悲鸿眼中,傅抱石和黄宾虹都是搞理论的,所以他请傅抱石在中央大学教理论、两次邀请黄宾虹北上北平艺专教授理论并成行一次。但就以最后绘画的水平和影响而言,傅、黄这二位在徐悲鸿眼中的理论家其创作成就甚至已超过徐悲鸿。当然,大理论家成为大画家,才更有挖掘价值。记得十年前我随朋友去美术史家陈传席的家,聊着聊着,他把一大叠画拿了出来,都是他自己画的。后来在十竹斋里看到他的画,标价已然不菲。李立新教授画画,太过低调,我认识他十几年了,才第一次见其峥嵘。而且他是艺术设计界的著名学者,尤其在设计史上著作等身。以此身份作画,跨界更加明显。看李教授的画,有时觉得清新好玩,有时又让人肃然起敬,我愿意认为画画对于他而言,本来就是既好玩又很正经的事。当我看着宾虹先生数百万字的文稿全集,品味他捐给浙江博物院5000幅画作中的某一幅时,每每会发出感叹。“书为心力血”,画画何尝不是?愿世人能借着李立新教授的画认识他的书,或借着他的书而读懂他的画。真的是字字珠玑、笔笔显灵。此次画展,李教授有意小规模,但“李立新现象”却已徐徐拉开帷幕……
  李教授是早我两年毕业的同门博士师兄,其在学术上的成就早就让我佩服,加上性格和机缘,我和他私交不错。本人算是专攻书画,于文人山水有偏爱,但也只能东一笔西一笔地画点残山剩水,感觉在李师兄的大作面前,就像散兵游勇遇到了正规军。羡慕其整饬之美,但也只能是徒生羡慕而已了。
  二
  理论家为何能画画、为何能画好画甚至画出大师级别的画?那该如何来说透呢!
  先来看看中国画家群体的历史构成。中国历史上本来就有两大类画家:一类是自上而下的文人画家即业余画家,粗略讲占画家总量的十分之一吧,却占据美术史主流、有名号的美术史的主流。尤其北宋以降,文人经科举考试当官渐成规模,文人画也开始被提倡开来。从性质上看此后的文人画家就是理论型的画家。然其理论尚非艺术体系的理论即艺术理论,因为孔夫子有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以十年寒窗苦苦背书主要还是那些准备科举考试的四书五经,即“道”“德”“仁”等大道理论,而非游艺之小道。这些文人们经背书洗脑而逐渐地掌握了一套系统的儒道理论,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说文人们首先都是能头头是道、讲大道理的理论家,反映在艺术领域及绘画里,他们就是要充分体现这套理论即观念优势,高蹈驰誉、雅意在心,雅即上流也,太执着于技法反而成不齿,游戏笔墨才能自出机枢。这样看来,理论家(泛理论)能画画、甚至主导绘画潮流,文人们早开了千年之先河了。但因为这种泛理论的前提,所以文人画家的种种风范不免落下空泛的诟病;另一类则是自下而上的专业画家即无名画家,大概占画家总量的十分之九吧,包括众多不断经考古发现的艺术品及画作,敦煌壁画也好,永乐宫壁画也好,以及诸如年画、剪纸等,十有八九出自这类画家之手。但这些无论是宫廷画家、宗教画家还是民间画家们均名声不著甚至寂寂无名,大概因为“技近乎道”能达到的总是小道, 与经国文人大道相比不值一谈,且屡屡难逃画匠之讥、俗骨之议,俗即下等也,故不被过去的美术史所承认和重视。今天,时过境迁,绘画格局与古代已大大不同,但雅俗之辩同样存在。如今艺术界百花齐放,通俗文化已深入人心,但我们也期待真正的艺术理论家(而非泛理论)能画画,创造充实而鲜活的艺术形象来展现我们时代的风采。   依前所言,石涛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家,但同时,他又是中国画史上少见的大画家,因此,石涛所代表的理论与实践兼善的高度及标杆,是很多人所向往的。但是,现代的理论家而为画家,又能具体分出许多具体的层面和形态。
  现代最先出现的是史论型的画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傅抱石、潘天寿等。这种类型在理论型的画家中占有的比例较大;其次就是评论家型的画家,这类画家现在开始成长,如陈传席、陈履生等,因为艺术批评本身要释放部分创作的冲动和能量,故这种类型的画家大概以细水长流的方式寄予画坛。况且今天的美术批评已经扩展为艺术批评,并进一步扩大为文艺批评,新成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批评家的绘画视野,同样值得我们期待;最后的也是我们最期盼的,就是理论(原理)型的画家,因为占据着理论层面的最高层,故其创作能达到一种新高度,而且往往是原创型的。黄宾虹先生以太极阴阳画理统领笔墨,俨然是画坛中的哲圣。可惜太极阴阳之理太过陈旧,且缺乏理论体系上的创造性,故画作虽笔墨精良集大成,其创作在形态上还是缺乏原创精神。而原理型的画家之难,不仅是局部的各类别艺术的理论与总体的艺术学理论很难兼通,就算能够兼通,其难还更在于要在史论之功夫、批评之胆量基础上,有充足的余力能开辟原“理”之高远境界,对应到其绘画创作,就是不光要有基本的技法锤炼,还要有掌控整体的创作能力,最重要的,要有“原创”的与时俱进、功成名就。
  目前的画坛形势,许多画画的本身就是教授,尤其是大量的博士队伍开始画画,成为画坛尤其中国画坛的显著现象。一般而言,我们这个时代的博士之身份类似于古代之文人,大致是可以的,因此,今后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博士画家群体、新文人画队伍,而且在这样的群体和队伍中,完全可以出现开时代的大画家。
  李立新
  1957年生,江苏常熟人。1978年入读宜兴陶校,1980年入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资班,1995年入读苏州大学获硕士学位,1999年入读东南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处处长,学报《美术与设计》版常务副主编。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
  出版《中国设计艺术史论》等专著5部;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民族艺术》等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专著《设计价值论》获“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专著《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人文社会科学)。
  主要作品有:人民大会堂江苏厅漆画《金陵揽胜》《姑苏之春》(2008),陶瓷作品《双面人》等2件被收藏于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1986)。
其他文献
杨芒,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199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任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室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期刊
看立勇的画,似乎能使我们与古代经典大师交谈,他的画语言新颖,境界高迈,古意盎然。这是立勇立足现代人的生存经验重新审视古人文心的必然结果。所以,看立勇的画,我们的生命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灌注具有中国文化属性的高迈、优雅的人生观念以及洒脱而稳健的生命意旨。   总体上看,立勇的画,画得有声有色,从不拖泥带水,从他的画作中,你可以感觉他画一山一水、一景一物,都是他的“心灵之诗”借助笔墨倾诉的表现。重要
期刊
广西艺术学院师范美术80级22位同学,他们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因为在这一届同学中,现在有两位省级美协副主席,两位漓江画派促进会副会长,一位省级出版社社长,七八人任画院的院长、副院长,多人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半数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九人出版过个人画册,七人举办过个展……  他们作品风格各异,自成一家。张冬峰富有中国文人气息的诗意油画风景享誉全国,肖舜之的藤蔓是对中国传统笔墨语言的继承和突破,肖畅恒阳光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动画产业还处于发展和不断摸索的阶段,由于吸收了大量的国外动画元素,中国动画渐渐迷失了方向,被大量的抄袭和模仿充斥着。如何运用中国式动画角色设计思维,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中国动画形象,成为国产动画发展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动画;角色造型;民族化  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对动画片的创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精美的动画造型能够为整部影片的质量提升起到关键的作用。再好的故事,如果没有性格鲜
期刊
【摘 要】《匡庐图》以其雄伟壮阔 、意境幽远而著称,以荆浩绘画理论著作《笔法记》中的山水观来分析其作品,我们更能深刻地认识其作品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匡庐图;荆浩;山水画;笔法记  中国山水画于隋唐五代时期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完善而独立的体系。从现存卷轴山水画中最为古老的作品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来看,画中虽然也有人物,但人物已经退居画面次要地位,相比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人大于山、水不容
期刊
【摘 要】屏风作为中国古典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由来已久,在中国家具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同材质、工艺的屏风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意境。鸦片战争以来,屏风的装饰工艺更趋多样化。其中,对于传统屏风的造型、功能和装饰工艺的更新是最大的变化,为屏风艺术能够走出权贵,走入平常百姓家庭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目前国内外有很多相关研究,都对本次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这些研究更多的是从相关设计领域
期刊
【摘 要】林纾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集多重矛盾、身份于一身的人物,他早年是维新开化的文人,晚年成为晚清遗老;他既是古文翻译家,同时还是诗人、画家。林纾多重矛盾多重身份的特点,引起了诸多研究者的兴趣,对他的研究涵盖了各个方面,而唯独他的绘画始终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面对当时西方绘画在中国的引进与盛行,他依然坚守中国文人绘画的传统。  【关键词】林纾;绘画;继承性  林纾从23岁开始学画,终其一生把绘画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设计不再是单纯的满足于人的使用价值,在经济价值领域也逐渐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展示设计是一个综合的设计门类,是世界进入工业时代后经济飞速发展的产物,旨在向人们展示或宣传一种产品、一种理念、一种文化。本文通过对展示设计中各要素的展开进行分析,以促进展示设计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展示设计;汤姆斯;空间;造型;色彩;灯光;材料  当今社会,会展已成为推广产品
期刊
前段时间,我和一些朋友外出写生,当地的风景多山,朋友说:“杨诚来了一定很高兴。”我看了看,笑说:“还少了几块裸露的石头。”拔地而起的山体,总是刺目地裸露出面积不一的几块植被覆盖不到的岩石,这是南方常见的一道景观,似乎也成了杨诚作品的标志,这样的作品,在近十多年来频频地入选全国性重要的展览,成为油画界一道独特的风景。  苏旅把杨诚的油画风景定义为“叙事风景”,杨诚也确实在以作品批判现实中令人心痛的破
期刊
方冰,硕士研究生,工艺美术师。任教于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05年桂林旅游形象标识设计大赛获一等奖;2006年中国航海日标志设计大赛入围奖;2011年作品《美丽杀手》获2011年DAF国际大学生“反对皮草”设计大赛中国赛区冠军;2011年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徽标设计比赛获优秀奖;2011年作品《低碳出行》获2011年中国城市无车日招贴大赛优秀奖;2013年广西应急标识设计入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