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寸草 心香一瓣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zafasaasassa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草叶集》和《青草灯盏》两部诗集中的多首诗歌为对比文本,通过探索草意象所蕴含的“跃动的生命本体”和“顽强的生命意志”,旨在论证阿古拉泰的创作曾受到惠特曼的启发和影响。然而不容忽视,阿古拉泰还将坚强和拼搏的草木精神与时代的精神实质相联系,以激励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精神动力,并将草叶的丰富内涵扩展至对草原生态环境的治理和草原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草叶集》 《青草灯盏》 生命本体 生命意志
  阿古拉泰,笔名牧马人,一级作家,编审,词作家。出版《蜻蜓岛》《青草灯盏》《诗意的栖居》等诗文集十余部,并担纲大型交响音乐史诗《成吉思汗》的文学执笔。阿古拉泰不仅写诗,也写诗评,其中有对北岛、舒婷、顾城等同代诗人作品的鉴赏,也有对艾青、安谧、黄永玉等老一辈诗人的崇敬,还有对惠特曼等国外诗人的敬重。阿古拉泰于2014年1月9日在《内蒙古日报》发表了一组题为《追赶太阳的飞翔——访美诗草》的诗作,记录了诗人访美的内心感受,其中《寻找惠特曼》是为纪念“草叶诗人”惠特曼而作,其激情澎湃的诗体、反复咏叹的修辞、回环起伏的节奏与惠特曼的《哦,船长,我的船长!》有异曲同工之妙。阿古拉泰记述了《草叶集》带给自己的心灵震撼,表达了对惠特曼的风骨和情操的崇敬之情,赞美了惠特曼对“自由,真理,平等”的追求和信念——人类如同草叶一样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拥有神圣的自我。《草叶集》集中体现了惠特曼的民主精神和高尚品格,诗集以草叶而名,草叶象征着一切平凡、普通的人和事,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都有一个神圣的自我,也都有尊严和伟大。惠特曼所赋予草叶的鲜明个性与深刻寓意无时无刻不影响着阿古拉泰的诗歌创作。“一百年了,你一直/以一片草叶的姿态跋涉/啊,惠特曼,我的惠特曼。”阿古拉泰也在作品中记录下自己对惠特曼的崇敬之情,并在汲取惠特曼其人其作的营养中努力开创新的写作风格,探求新的价值取向。
  阿古拉泰有着解不开的“青草”情结,他也像惠特曼一样以歌唱“小草”为己任、为光荣。诗人自幼生长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他从一个土生土长的民族诗人的视角抒发自己对草原和“野草”的深深眷恋。阿古拉泰在大学期间以“野草”命名自己创办的文学社,并以“野草”为笔名开始文学创作。诗集《青草灯盏》(2009)收录了《浅草上的蹄花》《像一棵草一样行走》《青草的光芒》《一棵草下面有什么》《青草的眼睛》《风吹青草》《一颗青草的祝福》《草》等一系列以“草”为主要意象的优秀诗作,《青草灯盏》和《草叶集》两部诗集中的某些诗篇也有神似的语言表达。然而,阿古拉泰对惠特曼的借鉴并没有停留在对诗歌形式的模仿,而是更加注重青草意象所蕴含的跃动的生命本体和顽强的生命意志。
  一、生命本体与生命意志
  阿古拉泰常常在诗歌中表达自己对草的特殊感情,这份情感不仅来自诗人童年的美好回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草叶集》的影响。惠特曼将其力作取名为《草叶集》,并在诗歌中借草叶象征平凡而頑强的生命力。在惠特曼的眼中,“草叶”是坚强生命意识的象征,“那最小的幼芽说明世上其实并无死亡,/即使有,也会导致生命,不会等着在最后把它扼死”{1}。《我自己的歌》是《草叶集》中最长且最具代表性的诗歌,整首诗围绕核心意象“草”展开,草意象在作品中也同样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啊,恒星——啊,坟上的青草——啊,不断地调换和前进”,“坟”象征着尘世间的死亡,而“草”却意味着生命的气息,惠特曼在“坟”与“草”两个诗歌意象的强烈对比中突出看似弱小的草叶所传递的强大生命力。无独有偶,草叶在阿古拉泰的笔下也同样暗藏着跃动的生命力,“这是五月 天空还没有转过身来/但大地已经苏醒/一棵探头探脑的小草/嫩得让人心疼/……/有一棵青草 紧紧地/攥住了大地的脉搏”{2},如同惠特曼,阿古拉泰诗中刚刚破土而出的小草与乍暖还寒的五月形成对比。阿古拉泰用“转过身”“苏醒”“探头探脑”等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天空、大地、小草等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和勃勃生机。诗行的最后,阿古拉泰用“紧紧地/攥住了大地的脉搏”这样的诗句,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和早春大地的生命气息强烈地呈现给读者。无论是长在坟上的“青草”,还是初春的“小草”,在惠特曼和阿古拉泰笔下都具有向上性,都在“不断地调换和前进”中给人带来积极、活跃、向上的心灵力量和精神鼓舞。
  诗人阿古拉泰对青草的热爱和赞美不仅局限在草原的青草,其独特之处,还在于他将青草意象所象征的跃动的生命本体和顽强的生命意志扩展到了城市文明之中,把“草”所体现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和诗人所处时代的精神风貌联系在一起,以此作为激励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精神动力。“像一棵草一样行走,在草原,在戈壁/在城市水泥的缝隙间/像一棵草一样行走,用自己的瘦,用/自己的小,用深绿色的骨头……/像一棵草一样行走,不能在泥土中扎根/就在石头缝里跋涉。”“草”虽然“瘦”“小”,却在“草原”“戈壁”和“城市”的水泥夹缝等地方扎根、行走;虽然披星戴月,听风沐雨,小草依旧无所畏惧,坚韧无比,直至最后的胜利。小草所蕴含的顽强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与惠特曼笔下凭借顽强生命力和坚强意志随处生长的草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城市想象与生态意识
  惠特曼热爱自然,但并不逃避社会,他被认为是爱默生的抽象与梭罗的具体之间的纽带,是自然与文化的统一体。{3}在惠特曼看来,人类的杰作和大自然的造化同样伟大。美国工业在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制造业长期雄踞世界第一,并由此而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然而,矿产资源的无止境采掘、原始森林的乱砍滥伐、土地的过度开发,以及桥梁和铁路的大规模修建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自然环境生态问题。面对城市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自然环境生态问题,惠特曼的思想是矛盾和复杂的。一方面,他对密西西比河大桥的恢宏气势和哈德逊河铁路的大规模修建赞叹不已:“沿哈德逊河畔修建铁路真是一个巧妙的想法……我既喜欢河畔的景色又喜欢火车的声音。”{4}然而,惠特曼对自己家乡的桥梁修建却保持沉默。诗人在《一路摆过布鲁克林渡口》描写了欢腾的河水、夏日天空的倒影、群山上的薄雾、平展着翅膀飞翔在河面上的海鸥、张着白帆的纵帆船和单桅小帆船等景色,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忧虑,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象势必会因为布鲁克林大桥的修建而遭到破坏。{5}惠特曼还在《典型的日子》中谴责无益的破坏致使美国大片土地没有了树和植被的覆盖,呼吁更多的人保护生态环境,重视植树造林。这种矛盾生态观还体现在诗歌《红木树之歌》,惠特曼原本要以红杉树为主角为其唱一曲死亡之歌,但是诗人的态度和语气却随后发生了转变,作者以树来比喻自己,并表示为了实现“一个预言和暗示”而接受不可抗拒的命运,即把“这些处女地,西部海岸的土地”奉献给一个“新的帝国,新的登峰造极的人类”。惠特曼所持有的思想观点被人类生态学家称作早期的“对本地发展持反对态度的人(Not in My Backyard)”。
其他文献
这些年,我们听得最多的是“空巢老人”,如今“空巢青年”也成为了当下一个高频词。那么“空巢青年”是什么样的一群人?今天,我们把视角对准“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就是那些离开父母亲人,一个人在城市里打拼人生,一个人居住生活的年轻人。他们与父母亲人分离分居,过着茕茕孑立的生活,他们看似是城市里的孤岛,一个人也生活出了一群人的模样。他们踌躇满志、心怀理想地在城市里努力生活,有些信念揣在他們心中,或许他
摘 要:悲剧的本质是φοβοc(恐懼)。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φοβοc不仅是道德情感,还是审美情感,只有综合个人和集体两个层面才能重新认识φοβοc,理解它的政治学、社会学价值。集体层面的恐惧,是一种积极资源,唤醒集体意识,增强集体认同感,促进政治共同体的建立,激活集体无意识。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诗学》 悲剧 恐惧
摘 要:在诗词中,“下”字由于形象性比较弱,很容易被忽略,但是其本身带有的速度感和力量感,使其常常在诗词意境构建方面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本文将通过举例分析和比较,具体展示“下”字在诗词中的活法妙用。  关键词:下 力量 速度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剖析了“木”字的语言暗示性在意境构建方面的特殊效果a,眼光是非常独到的,而且引起了众多学者对于“木叶”的关注
摘 要: 对回忆和时间的关注构成了张曙光诗歌的特质之一。面对已经消逝的时间和生命,诗人感到无助、忧郁甚至恐惧。他试图凭借诗歌的力量,让现实与过去产生双向的联系,但这种努力带来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朗,因此在一种确定的枯燥、死亡和不确定的时间、回忆中,诗歌被染上了无法驱除的忧郁气质。  关键词:追忆 时间 死亡 忧郁气质  张曙光的《日子或对一位死者的回忆》是对其《1965年》 《岁月的遗照》 《给女儿》
摘 要:李商隐诗歌中弥漫着浓重的感伤意绪,成为晚唐诗歌感伤意绪的代表。置身“悲涼之雾,遍被华林” 的晚唐,经历着那个时代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压迫,李商隐用一切无法常驻的眼光看待世事盛衰和人世荣落,伤逝不仅以具体人事的方式大量出现在诗中,更作为精神意绪感染物态人情,使义山诗的情调充满了感伤。伤逝是构成义山诗感伤意绪的一部分,但程度往往更甚于感伤。  关键词:李商隐 伤逝 伤春  引 言  美好或有价值的
摘 要: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命题的提出,冲击了此前以政治事件划分文学史分界的文学史观,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三人提出的打通近、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思路激起了学界的热烈讨论,肯定与质疑声随之而至。本文在理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内核的基础上,以现代文学的主心骨——鲁迅——为原点,以鲁迅研究脉络(1913—1989)为主线,以学界质疑的政治背景和世界性为切口,探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内部建构的合理性
摘 要:本文以电视剧《青岛往事》为例,通过对剧中晚清至民国时期女装纹样的对比,从青岛社会变革的角度探讨该时期女装纹样的传承与延伸以及外来纹样的渗透与融合。通过具体纹样的题材内容、色彩特点以及纹样布局的比较分析,表明了晚清民国时期青岛女装纹样较多地受到西方影响,纹样造型由繁复具象趋于简约抽象,既保留了传统纹样中的兼容并蓄,又融合了西方纹样的个性之光与自然魅力。  关键词:青岛 晚清民国 女装纹样 演
摘 要: 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在国内掀起了一番热潮,《大鱼海棠》从上映之初就引起了观众的广泛讨论,这是国产动画电影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次极大飞跃。电影以中国古典元素为基础,在画风、故事背景、人物塑造方面都采用了国风设计,记录着国产动画电影走向国际市场的成功尝试。本文从动画电影的设计元素、背景文化、人物塑造、场景美术等方面论述了《大鱼海棠》的艺术特征,以求能够从中探究国产动画的未来设计风格,促进中国
摘 要: 魏晋时期“自然的发现”使自然世界成为魏晋士人的审美观照对象,其影响因素有时代环境、品藻风气、玄学影响、归隐求适等。《世说新语》中关于自然的描写与“自然的发现”密切相关,从审美物象、审美意境和审美活动来看,其自然世界含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自然的发现 《世说新语》 自然世界 美学意蕴  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提出:“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
摘 要: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中,《紫钗记》和《牡丹亭》都是举世闻名的爱情剧,两部作品都以“梦”为创作核心,都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佳作。但是,《紫钗记》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叙写“现实模式”之梦的传统,创造了在现实生活中的霍小玉因为与丈夫李益久别,而相思成梦,是典型的被压抑愿望的想象性达成。而《牡丹亭》则创造性地描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同梦”,进而以梦为真,最终梦想化为美好的现实,这是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