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情”,即人的感情;“知”乃人对新事物的认知。“情知”教学,顾名思义,乃是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感觉——思想——知识运用”的过程,还需要重视“感受——情绪——意志、性格行为”这一学习过程。美术课具有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振奋学生精神、陶冶学生情操的功能,优秀的美术作品能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这门课能够直接触及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开展“情知”教学方面非常有优势。
在美术课中注重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和识别能力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热爱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如果教学内容单一枯燥,学生不仅会对美术课失去兴趣,学不到美学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难实现培养学生理想、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所以,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美术至关重要。
鉴于此,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情知”教学与美术课程的有机结合,旨在发掘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帮助。
一、设计教学内容
想要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结合“情”的元素,教学内容是关键,课堂内容需要生动形象而且有教育价值。例如,对于较为深奥的美术作品课,在备课的时候就可以加入一些能够解释其含义的有趣的图片故事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使学生用心、用脑的目的。只有抓住了学生的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灵性,才能催生他们潜藏的能量,继而使他们在创作中迸发出艺术灵感的火花,产生“我想画”的冲动。实践证明,美术课程内容设计得好,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美术作品并非仅仅是纯粹意义上的一幅图画的完成,它所蕴涵的哲理、情感和理智不是简单的教学语言所能表达完整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注重“不教而教”的隐性教育的作用,在设计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兴趣所在,用形象的内容隐性地去引导,而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来规范学生,这也就是所谓的“不教”。“教”就是要启发、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
二、“情知”教育模式
“情知”教育一般包括以下四种模式:情感热身,认知准备;融情入境,寓情于知;情知交融,激情化知;升华情感,启迪用知。
1.情感热身,认知准备环节。主要目的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同时,做好认知的准备,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融情入境,寓情于知阶段。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获得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提高认知初步加工的水平,对学习内容进行感知、理解,进而能够逐步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探究新知的本领。
3.情知交融,激情化知模式。这种模式即在探究设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材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从认知的初步加工发展到深度加工,教师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理性加工的同时,充分发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浓浓的情意气氛,达成情感和知识的共通、共融。
4.升华情感,启迪用知阶段。此阶段是为了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将巩固、应用和拓展、延伸相结合,让学生在应用、拓展过程中品尝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乐趣既与知识美化应用所产生的成功感联系,也与应用、拓展中看到的知识的价值、丰富性和趣味性相联系。
三、“情知”教育实施策略
在充分理解以上四种教育模式的同时,“情知”教育可以按如下策略实施。
1.情感激发策略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要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才能折射出来。情感经常以某种心境加强或抑制思维的强度和效率的形式表现出来,激发情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
同样,众所周知,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教师自身的人格威信以及态度也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师的鼓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所以,营造爱的氛围也是我们所采取的策略之一。
2.情境创设策略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是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材特点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从多种途径达到主动探究、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参与和认知兴趣的目的。
3.问题解决策略
在组织教学时,我们可以依据知识的发生、发展和深化的不同阶段精心设疑,鼓励质疑,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评价激励策略
成功的评价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知道他们学习的结果,明确成功方向,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增强追求成功的欲望和信心。
综上所述, “情知”教育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激发情感,培养“全人”。在美术课上实现“情知”教学不仅可以巧妙设计教学内容,还可以根据“情知”教学模式的特点,实施不同的策略,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学目的。
(责编 刘宇帆)
在美术课中注重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和识别能力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热爱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如果教学内容单一枯燥,学生不仅会对美术课失去兴趣,学不到美学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难实现培养学生理想、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所以,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美术至关重要。
鉴于此,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情知”教学与美术课程的有机结合,旨在发掘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帮助。
一、设计教学内容
想要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结合“情”的元素,教学内容是关键,课堂内容需要生动形象而且有教育价值。例如,对于较为深奥的美术作品课,在备课的时候就可以加入一些能够解释其含义的有趣的图片故事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使学生用心、用脑的目的。只有抓住了学生的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灵性,才能催生他们潜藏的能量,继而使他们在创作中迸发出艺术灵感的火花,产生“我想画”的冲动。实践证明,美术课程内容设计得好,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美术作品并非仅仅是纯粹意义上的一幅图画的完成,它所蕴涵的哲理、情感和理智不是简单的教学语言所能表达完整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注重“不教而教”的隐性教育的作用,在设计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兴趣所在,用形象的内容隐性地去引导,而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来规范学生,这也就是所谓的“不教”。“教”就是要启发、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
二、“情知”教育模式
“情知”教育一般包括以下四种模式:情感热身,认知准备;融情入境,寓情于知;情知交融,激情化知;升华情感,启迪用知。
1.情感热身,认知准备环节。主要目的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同时,做好认知的准备,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融情入境,寓情于知阶段。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获得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提高认知初步加工的水平,对学习内容进行感知、理解,进而能够逐步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探究新知的本领。
3.情知交融,激情化知模式。这种模式即在探究设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材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从认知的初步加工发展到深度加工,教师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理性加工的同时,充分发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浓浓的情意气氛,达成情感和知识的共通、共融。
4.升华情感,启迪用知阶段。此阶段是为了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将巩固、应用和拓展、延伸相结合,让学生在应用、拓展过程中品尝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乐趣既与知识美化应用所产生的成功感联系,也与应用、拓展中看到的知识的价值、丰富性和趣味性相联系。
三、“情知”教育实施策略
在充分理解以上四种教育模式的同时,“情知”教育可以按如下策略实施。
1.情感激发策略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要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才能折射出来。情感经常以某种心境加强或抑制思维的强度和效率的形式表现出来,激发情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
同样,众所周知,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教师自身的人格威信以及态度也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师的鼓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所以,营造爱的氛围也是我们所采取的策略之一。
2.情境创设策略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是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材特点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从多种途径达到主动探究、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参与和认知兴趣的目的。
3.问题解决策略
在组织教学时,我们可以依据知识的发生、发展和深化的不同阶段精心设疑,鼓励质疑,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评价激励策略
成功的评价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知道他们学习的结果,明确成功方向,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增强追求成功的欲望和信心。
综上所述, “情知”教育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激发情感,培养“全人”。在美术课上实现“情知”教学不仅可以巧妙设计教学内容,还可以根据“情知”教学模式的特点,实施不同的策略,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学目的。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