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翻译活动在屮国历史悠久,从早期的佛经翻译到清末民初的文学科技翻译,乃至如今的现代翻译,翻译内容趋向于多元化,翻译人员也越加专业化。然而中国译者对译事之难的感叹从未停止。如严复著名的译事三难之说,如鲁迅先生曾坦言“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翻译大师傅雷抱怨过“越简单越平常的字越译不好”,这些对翻译困难的认识或许是各方面综合因素的结果,其中影响较大的还属语境,是英汉两种语言中语境的差异形成的理解障碍。对此,笔者从语境角度,对译文选词的困难进行分析,来了解由于语境的不同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选词困难。
一、词义空缺
奈达曾说过:“绝对准确的语言交际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同一语言中也是如此,因此更谈不上在两种语言屮会存在完全一致的对等关系。”英汉两种语言是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衍生出来的,都有各自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系统,这种差异使两种语言具有各自的独特性,表现在词汇上便会造成概念表达上的不对应,就是词义空缺。这种情况常常体现在中英两种语言的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差界上。在语言语境下,分属两种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间都拥有悠久厚重的文明,各自的词汇都非常丰富,都能涵盖各自生活中的方方而而,然而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每个时代的语言都随着这个时代的前进步伐而产生新的具冇时代特色的词汇。
代文学作品的川例无疑会留下时代的烙印。随着新科技的及,越来越多的相关词丨丨:诞生,在笔者翻译中相继遇到等这样令人费解的词,既没有字典解释,也难以从源语言上判断意思。经过反复地了解才终于知道原来texterity指的是灵活运用手机快速发送短信的能力,tweeps是人们对于著名的twitter网站用户的统称,而lolz则是指高兴得幵怀大笑的状态。这些新出现的词汇要用恰当的理解和传译往往让人力不从心,翻译的时候既要表达其意思,又要反应年轻人的活力,实在困难。
在文化语境下,这种反映最为直接。文学作品毫无疑问反映的是本国文化,文化间的差异又不可避免,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的时候,这些体现文化特色,反映文化内涵的词总会给译者带来极大困扰。比较常见的如英语文化中的地名、人名、菜名等专有名词,进一步来说带有文化特色、在原语中极易产生联想的词汇都难以在中文当中找到对应的词汇。如下面的句子:
la.He says Margaret must have got him from some tinker woman she metoutside the off-license.
lb.他说他肯定是玛格丽特从某个地下酒吧外--些流浪妇女那里捡来的。
在这句话中tinker、off-license两个极具文化色彩,中文却没有对应的表达。对 tinker 的释义是:Formerly a person(traditionally a Gypsy)who traveled from place to place mending pots and kettles and other metal utensils as a way to earn a living.从这里我们可以获得两个信息,tinker是四处流浪的人,是修补铁器为生的人。通过前后文可以了解到说话人意在轻视嘲讽。这在中文中没有对应的概念。
其次,对于off-license,大部分的字典都没有收录,但它在英语言到中却是人人心知肚明,笔者多番查找,才见到这样一个释义:A:place(in the UK)where you can purchase alcoholic beverages forconsumption "off the premises".在英国,要销售酒水必须获得当地部门的许可,发售许可证才可以营业。但是由于许可证要求高、限制多,于是出现了很多没有酒水销售许可的但仍偷偷销售的场所,这便是off-license,在中国文化中亦没有相应的表达。
二、词难达意
所谓词难达意是指英语词汇在中文中有对应的表达但是不能完全阐释出和英语原文一样的意义,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来理解,即词义扩大和词义缩小。这在三种语境下都有反映。在语言语境中,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英语单词究竟可以采取中文中的哪个词对译是没有定论的,而由于语言的表达习惯不同,词与词之间难以完全对等,因此,文学翻译常常面临着译文词义被放大或小的情况,这就造成了译文信息的增加或流失。在笔者翻译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这样一些描述人身型的词:slender,gangly,leaner,lanky。这几个词在英语中都指代不同的身材,slender是指苗条的人,gangl是指长得高而且瘦,手脚细长的人,leaner是指长得瘦,但足健康
结实的人,lanky则是指长得瘦,行动起来显得笨拙的人。这几个词当中,除了 slender基本对应汉语里的“苗条”概念,其它的词含都很丰富,不但有修饰作用甚至涵盖了一定的褒艇,这样的词若单用“苗条、瘦”来翻译,将难以体现原作者想要表述的意思。
三、—词多义
与中文一样,英语语言也倾向于用一个词表示多重含义,或者两者都具有相似性,或由一层意思衍生另一层意思,不仅如此,词义随若自身搭配对象的变化也可能产生与原意相距甚远的意义。总之,词汇往往不局限于一层意思。根据不同的语境,词汇意义也在产生不一样的变化。
四、汉译选词的策略
对于翻译奈达的定义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矛盾先生也对文学翻译提出过自己的见解: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可见,最大限度地达到阅读效果的对等才是翻译的原则所在。然而词义空缺、词难达意、一词多义的情况在翻译过程中并不鲜见,面对这样的问题,译者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化解。
翻译活动在屮国历史悠久,从早期的佛经翻译到清末民初的文学科技翻译,乃至如今的现代翻译,翻译内容趋向于多元化,翻译人员也越加专业化。然而中国译者对译事之难的感叹从未停止。如严复著名的译事三难之说,如鲁迅先生曾坦言“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翻译大师傅雷抱怨过“越简单越平常的字越译不好”,这些对翻译困难的认识或许是各方面综合因素的结果,其中影响较大的还属语境,是英汉两种语言中语境的差异形成的理解障碍。对此,笔者从语境角度,对译文选词的困难进行分析,来了解由于语境的不同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选词困难。
一、词义空缺
奈达曾说过:“绝对准确的语言交际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同一语言中也是如此,因此更谈不上在两种语言屮会存在完全一致的对等关系。”英汉两种语言是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衍生出来的,都有各自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系统,这种差异使两种语言具有各自的独特性,表现在词汇上便会造成概念表达上的不对应,就是词义空缺。这种情况常常体现在中英两种语言的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差界上。在语言语境下,分属两种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间都拥有悠久厚重的文明,各自的词汇都非常丰富,都能涵盖各自生活中的方方而而,然而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每个时代的语言都随着这个时代的前进步伐而产生新的具冇时代特色的词汇。
代文学作品的川例无疑会留下时代的烙印。随着新科技的及,越来越多的相关词丨丨:诞生,在笔者翻译中相继遇到等这样令人费解的词,既没有字典解释,也难以从源语言上判断意思。经过反复地了解才终于知道原来texterity指的是灵活运用手机快速发送短信的能力,tweeps是人们对于著名的twitter网站用户的统称,而lolz则是指高兴得幵怀大笑的状态。这些新出现的词汇要用恰当的理解和传译往往让人力不从心,翻译的时候既要表达其意思,又要反应年轻人的活力,实在困难。
在文化语境下,这种反映最为直接。文学作品毫无疑问反映的是本国文化,文化间的差异又不可避免,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的时候,这些体现文化特色,反映文化内涵的词总会给译者带来极大困扰。比较常见的如英语文化中的地名、人名、菜名等专有名词,进一步来说带有文化特色、在原语中极易产生联想的词汇都难以在中文当中找到对应的词汇。如下面的句子:
la.He says Margaret must have got him from some tinker woman she metoutside the off-license.
lb.他说他肯定是玛格丽特从某个地下酒吧外--些流浪妇女那里捡来的。
在这句话中tinker、off-license两个极具文化色彩,中文却没有对应的表达。对 tinker 的释义是:Formerly a person(traditionally a Gypsy)who traveled from place to place mending pots and kettles and other metal utensils as a way to earn a living.从这里我们可以获得两个信息,tinker是四处流浪的人,是修补铁器为生的人。通过前后文可以了解到说话人意在轻视嘲讽。这在中文中没有对应的概念。
其次,对于off-license,大部分的字典都没有收录,但它在英语言到中却是人人心知肚明,笔者多番查找,才见到这样一个释义:A:place(in the UK)where you can purchase alcoholic beverages forconsumption "off the premises".在英国,要销售酒水必须获得当地部门的许可,发售许可证才可以营业。但是由于许可证要求高、限制多,于是出现了很多没有酒水销售许可的但仍偷偷销售的场所,这便是off-license,在中国文化中亦没有相应的表达。
二、词难达意
所谓词难达意是指英语词汇在中文中有对应的表达但是不能完全阐释出和英语原文一样的意义,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来理解,即词义扩大和词义缩小。这在三种语境下都有反映。在语言语境中,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英语单词究竟可以采取中文中的哪个词对译是没有定论的,而由于语言的表达习惯不同,词与词之间难以完全对等,因此,文学翻译常常面临着译文词义被放大或小的情况,这就造成了译文信息的增加或流失。在笔者翻译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这样一些描述人身型的词:slender,gangly,leaner,lanky。这几个词在英语中都指代不同的身材,slender是指苗条的人,gangl是指长得高而且瘦,手脚细长的人,leaner是指长得瘦,但足健康
结实的人,lanky则是指长得瘦,行动起来显得笨拙的人。这几个词当中,除了 slender基本对应汉语里的“苗条”概念,其它的词含都很丰富,不但有修饰作用甚至涵盖了一定的褒艇,这样的词若单用“苗条、瘦”来翻译,将难以体现原作者想要表述的意思。
三、—词多义
与中文一样,英语语言也倾向于用一个词表示多重含义,或者两者都具有相似性,或由一层意思衍生另一层意思,不仅如此,词义随若自身搭配对象的变化也可能产生与原意相距甚远的意义。总之,词汇往往不局限于一层意思。根据不同的语境,词汇意义也在产生不一样的变化。
四、汉译选词的策略
对于翻译奈达的定义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矛盾先生也对文学翻译提出过自己的见解: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可见,最大限度地达到阅读效果的对等才是翻译的原则所在。然而词义空缺、词难达意、一词多义的情况在翻译过程中并不鲜见,面对这样的问题,译者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