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合作\独立发展

来源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fs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印两国都是油气资源比较短缺的国家,需要大量进口石油才能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保障能源安全,两国均实施了能源外交。由于进口来源地的高度重叠,加之油气资源的稀缺性,两国在实施能源外交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竞争。但这种竞争的案例并不是很多。同样,两国之间能源合作的案例也不是很多。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两国的能源外交都是独立进行,互不影响的。
  关键词:中国;印度;油气;竞争;合作;独立发展
  Competition, Cooperation and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 A Comparative Study Based on the Energy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China and India
  SHI Hongyuan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04, China)
  
  Abstract:As China and India are short in oil and gas resources, they need to import oil on a large scale to main high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They both pursue energy diplomacy to ensure energy security. Because of highly overlapping importing sources and the scarcity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there is competition between them in energy diplomacy. However, cases of such competition are uncommon. So are those of energy cooperation. In most cases, their energy diplomacy is conducted independently without influencing each other.
  Key words:China; India; oil and gas; competition; cooperation;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这带动了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在2000—2007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98%,而同期能源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也达到了9%。[1]中国现在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的迅速增长给中国的能源安全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对中国来说,能源安全中最重要的又是石油安全。然而,中国的石油资源并不丰富,产量根本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求。为了保障能源安全,中国不得不在世界各地寻找能源。在此过程中,中国不可避免的会与其他能源进口大国发生竞争。这其中就包括同样短缺能源的印度。不过,除竞争外,中国和印度在能源领域还存在着合作。而更多的时候,两国都是在独立地发展自己的能源战略。
  一、竞争模式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民众生活的紧迫任务。然而,两国的油气资源却都比较短缺,均无法满足各自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这种情况迫使两国都必须从国外获取能源。为了从国外稳定地获取油气供应,两国采取了大致相似的战略,一方面直接从能源生产国进口油气,另一方面积极参与能源生产国的能源项目招标,鼓励本国能源公司“走出去”,在世界各地寻找能源。由于世界能源主要分布在中东、非洲、前苏联和拉丁美洲地区,两国无论在石油直接进口方面还是在能源项目招标方面都具有高度的重叠性。在石油进口方面,两国石油供应最主要的来源地都是中东,其次是非洲。2008年,中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为9200万吨,占中国石油总进口的42.2%,从非洲进口的石油为5390万吨,占中国石油总进口的24.7%,从其他地方进口的石油为7190万吨,占中国石油总进口的31.1%。同年,印度从中东进口的石油为1076万吨,占印度石油总进口的71.9%,从非洲进口的石油为2270万吨,占印度石油总进口的14.5%,从其他地方进口的石油为2040万吨,占印度石油总进口的13.6%。2009年,中国从中东进口了1.03亿吨石油,占中国石油总进口的40.7%,从非洲进口了6280万吨,占中国石油总进口的24.8%,从其他地方进口了8730万吨,占中国石油总进口的34.5%。同年,印度从中东进口了1.1亿吨石油,占印度石油总进口的70.5%,从非洲进口了2280万吨,占印度石油总进口的14.6%,从其他地方进口了2330万吨,占印度石油总进口的14.9%(见下表)。尽管进口来源地的高度重叠并不一定会导致两国竞争,但却存在着这种可能。在能源供应国发生危机,能源生产能力下降的情况下,这种竞争就有可能会出现。
  如果说石油进口来源地的高度重叠仅仅只是一种隐患的话,那么,在能源生产国能源项目招标方面,两国则存在着实实在在的竞争。
  2004年10月,印度维德什公司出价6亿美元竞购壳牌在安哥拉18号油区50%的股份,该油区石油储藏量大约有10亿桶(1.36亿吨),投入运营后每年将能产油500万吨,但结果失利。安哥拉政府将该项目给予了中国公司,原因是中国允诺给安哥拉政府20亿美元的援助,以帮助安哥拉修建医院、电子制造厂及其他基础设施。这笔援助的利率只有1.5%,期限长达17年。而印度只答应两年内给安哥拉政府2亿美元援助用于帮助安哥拉人力资源培训和铁路改造。[2]
  在缅甸,印度早在2001年就计划修建一条从缅甸若开邦海岸到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天然气管道,以缓解其东部和东北部能源不足的问题。而中国也希望修建一条从若开邦海岸到云南的天然气管道。在这一次竞争中,印度占有比较大的优势,一方面印度本来就在若开邦的瑞油气区A-1和A-3区块各拥有30%的股份,另一方面从瑞油气区到印缅边界不足300公里,而距离中缅边界却长达900公里。然而,实际结果却是印度失利,缅甸军政府2005年12月决定修建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根据缅甸学者的分析,缅甸之所以最终选择中国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两国的贸易关系比较密切;二是当中国准备付诸行动时,印度还在为过境通道问题与孟加拉国争执不休,缅甸不想错失机会;三是缅甸想借机向印度施压,以获取更大的主动权;四是缅甸想实现天然气出口的多元化,分散出口风险;五是缅甸与中国关系比较友好,希望通过加强与中国的能源合作进一步密切两国关系。在这一次交易中,中国承诺向缅甸提供8400万美元的软贷款。[3]
  2005年8月,中国与印度在哈萨克斯坦又展开了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中石油以41.8亿美元击败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与米塔尔钢铁集团联合公司39亿美元的出价,并购了哈萨克斯坦第三大石油公司,赢得了该公司11个油区和7个区块的开采权,这些石油区块年生产能力超过了700万吨。竞争失利后,印度本想再次进行竞标,结果被哈萨克斯坦政府阻止。此前,为了保证能够成功,印度曾积极与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Lukoil)进行接触,以获取它的支持,因为卢克石油公司是哈萨克第三大石油公司的一个合作伙伴。
  在其他一些国家如尼日利亚和厄瓜多尔,两国间也出现过激烈竞争。中国总体上处于上风,胜多败少,而印度则败多胜少。至于原因,主要有四个。
  一是比起中国,印度没有一个权威的能源部门来制订、管理、调整、实施能源发展战略。迄今为止,印度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能源政策。印度能源政策的制订和管理主要由各个部负责,如电力政策由电力部制订,太阳能发展计划由非常规能源部制订。即便如此,各部工作的重点也只是制订专门而有限的政策而不是长期综合性的政策。印度一位能源部长曾形象地表示他的工作就是“制订下一年的政策”。由于政策分散,各个部都只从自己本部门的利益出发,致使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彼此扯皮,进而经常导致能源政策得不到执行或被延误。为了协调各部,2005年,印度政府专门成立了能源协调委员会(Energy Coordination Committee),由总理亲自负责,成员由财政部长、电力部长、石油天然气部长、煤炭部长、非常规能源部长、总理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计划委员会副主席、国家安全顾问和内阁秘书组成。然而,这个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协调而不是制订能源政策,所以,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尽管中国也没有一个单独的能源部,但2005年,中国成立了一个能源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协调各部的工作,温家宝总理亲自担任负责人。在此基础上,2008年3月,中国成立了国家能源局。2010年1月,中国又成立了国家能源委员会,由温家宝总理担任主任,李克强副总理担任副主任。能源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研究拟订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审议能源安全和能源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国内能源开发和能源国际合作的重大事项。
  二是印度的能源公司实力不如中国。在2008年世界最大的50家石油公司中,中国有3家,其中,中石油排在第5位,而印度仅有石油天然气公司1家,且排在第31位。从2000年到2005年初,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在海外的投资只有35亿美元,而中石油同期在海外的投资却高达400亿美元。由于实力相差悬殊,在同时竞标时,中国公司一般出的价都比印度公司高。公司实力的差距折射出的是国家整体实力的差距。中国现在的GDP总量是印度的2.7倍,人均GDP是印度的2.3倍,这使中国能够对能源生产国提供更多的经济援助,能源生产国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反过来又会将竞标合同给予中国。
  三是中国能源外交的目的性很强。为了实现能源安全,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中国在发展与能源生产国关系时不会带任何意识形态,也不会干涉这些国家的内政。这种战略往往能博得能源生产国的好感。而印度在发展与能源生产国关系时要么强调民主因素比如早期对缅甸,要么过于顾及国际社会的反应比如美国的压力,这使印度在行动时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四是中国与其邻国要么已解决了领土争端,要么将之搁置了起来(与印度的除外),在铺设过境管道时都比较顺利,而印度在这方面却麻烦不断,经常与其邻国发生争执,这严重影响了印度的能源外交效果。印度要铺设的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土库曼-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缅甸-孟加拉国-印度三条天然气管道纠纷不断无不与此有关,至今没有一条投入使用。
  二、合作模式
  中印两国之间的能源竞争无论对两国还是对国际社会都是非常有害的。一是增加了两国的经济负担。为了获取招标项目,两国都竞相抬高出价。尽管中国最后一般都能胜出,但付出的成本却非常高,所获项目的回报率要比西方国家低,最后获利的是能源生产国。比如,2005年在竞争哈萨克斯坦能源项目时,中国最初的报价是36亿美元,在印度竞价39亿美元后,中国被迫将价格提高到41.8亿美元,比最初出价高出了16%。二是中印关系非常复杂,这不仅表现在两国存在着领土争端和其他一些纷争,也表现在两国的互信程度仍然不高。彼此对对方的行为比较敏感,即使对方的做法并不针对自己,另一方也会产生猜疑。在这种情况下,能源竞争会进一步增加两国之间的不信任,破坏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三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和平崛起一直抱有疑虑,担心中国崛起会改变国际秩序,损害它们的利益。对于中国实施的能源外交,这些国家也多有指责,不断宣扬“中国能源威胁论”。为了制约中国,分化中印关系,这些国家积极拉拢印度。中印之间的能源竞争为它们挑拨中印关系提供了口实。西方国家的逻辑是:由于中印两国都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对能源有着特殊的大量需求,能源不仅关乎两国的经济发展,也关系到两国未来安全,因此中印可以在信息技术领域携手,但是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几乎不可能,双方将会在寻求能源稳定和保持长期能源供应方面发生冲突。[4]
  幸运的是,两国均已认识到了恶性竞争的危害,表示要加强合作。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前主席拉哈表示:目前的情况(竞争)是非常糟糕的,我们不能再继续这样恶斗下去了,竞争只会抬高竞标项目的价格,从而有利于卖者。[2]印度石油天然气部部长艾亚尔则表示,印度希望与中国避免“愚昧的竞争”(mindless rivalry)。[5]中国也表达了希望合作的意愿。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访问印度时说:“能源合作是中印双边合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随后发表的《联合宣言》中,两国又指出:“双方同意,在能源安全和节能领域开展合作,包括鼓励两国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第三国协作勘探和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6]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2006年1月,印度石油天然气部长艾亚尔率领印度主要石油公司负责人对中国进行了访问。期间,两国签署了《能源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能源合作谅解备忘录》,两国将鼓励双方企业联合进行勘探与生产、参与开发第三国油气资源、参与对方现有油气田的生产。合作的方式不一而同,既可以共同竞标,也可以购买对方公司的股权,又可以建立合资企业;既可以在上游部门合作,也可以在中下游部门合作,又可以在非常规能源部门合作。为了使合作切实有效,两国表示将成立一个工作组,对两国能源合作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工作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对于两国的合作,艾亚尔表示,“中印之间的能源合作是全方位的,贯穿于碳氢化合物的每一个环节,而不仅仅局限于在第三国联合竞标。印度已经准备好了与中国在勘探、生产、提炼和销售各个环节的合作”,“我们没有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相反,我们将中国看作是一个战略合作伙伴。非常明显,中印之间在能源方面存在的任何‘大角逐’(Great Game)行为都会危及和平,在谋求能源安全方面,我们不能危及彼此的安全”。[7]艾亚尔同时还说:“在已经发生的几起能源项目竞争中,中国能源公司一般都能胜出,但这也让中国能源公司付出了比预期更大的代价。只要两国进行竞争,无论谁最后获胜都会推高价格,从而有利于卖者。两国达成的合作谅解备忘录为两国的能源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国将会在共同受益、相互尊重、增进了解、平等互利几个原则下加强合作。这几个原则均根植于两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8]2006年11月,胡锦涛主席对印度进行了访问。两国在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强能源合作,全面执行2006年1月签署的合作谅解备忘录,鼓励两国的能源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携手合作包括在第三国竞标、勘探和生产等。在2008年1月对中国的访问中,辛格总理也表示希望两国能在能源领域加强合作,避免恶性竞争。
  其实,在签署《能源合作谅解备忘录》之前,两国已经在能源领域展开了合作。这种合作既包括在对方国家的合作,也包括在第三国的合作,既包括双边合作,也包括多边合作。2005年2月,印度天然气管理局同中国燃气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印度天然气管理局将投资2.43亿美元购买中国燃气公司9%的股份。这次合作既在中印商贸往来上创下了中印两国上市公司的第一次合作,也是中印在能源下游行业的第一次握手。2006年,印度斯坦石油公司与中石化就石油勘探和生产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决定在两国境内开发石油项目。2007年初,印度天然气管理局宣布与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联手,成立双方各持股50%的合资公司,这是中国公司首次投资印度的石油天然气行业。新合资公司初步命名为“中印能源公司”,在百慕大注册。该公司主要致力于压缩天然气业务,如在中国或印度市场承接建设城市天然气供应网络;采购、进口或销售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和压缩天然气以及其他有关的燃料。新公司还将开拓中国天然气下游市场的商机,并计划涉足勘探、开采和生产燃气项目,如在中国、印度或其他国家投资煤层甲烷生产项目。[9]2007年1月,中石油开始在印度参与修建长1600公里的“东西管道”( east-west pipeline)。
  比之在对方国家较少的能源合作项目,两国主要的能源合作项目是在海外。中印两国在海外的第一个主要能源合作项目是在苏丹。由于苏丹内战的久拖不决和达尔富尔问题的持续恶化,西方国家的能源公司逐渐撤离了苏丹,这为两国能源公司的合作提供了机会。2003年3月,加拿大塔里斯曼公司从大尼罗河石油项目上撤出后,维德什出资7.5亿美元,拥有了塔里斯曼在这个项目上25%的股份,323万吨的石油资产,而中石油在这个项目则拥有40%的股份。2004年7月,印度政府又与苏丹政府签署了1.94亿美元的合同,修建从苏丹首都喀什穆到其红海沿岸港口741公里的石油运输管道,以便把喀什穆一家炼油厂的产品运送到红海港口,而这家炼油厂的经营者是苏丹政府和中石油。中印在海外第二个主要能源合作项目是在伊朗。2004年10月,中石化与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签署了联合开发伊朗亚达瓦兰(Yadavaran)油田协议,中石化拥有该油田51%的股份,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拥有20%的股份。2005年12月,两国在叙利亚也展开了合作。中石油和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联手以5.73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叙利亚阿富拉特(al-Furat)油田37%的股份。该油田日产石油7万桶,大约占叙利亚全国石油产量的一半。这是两国第一次在第三国联合竞标石油项目。2006年8月,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与中石化共同出资8.5亿美元(各出资4.25亿美元)购买了哥伦比亚一家石油公司50%的股权。2010年2月,维德什和印度天然气管理局宣布向中缅天然气管道投资1.68亿美元和8388万美元,从而拥有了该管道8.35%和4.17%的股份,中石油则占有该项目50.9%的股份。其余股份分别为:缅甸石油天然气公司7.37%,韩国大宇国际公司25.04%,韩国天然气公司4.17%。
  在多边合作方面,2005年1月,印度在新德里召开了首届亚洲石油峰会,主要参加者有沙特、科威特、卡塔尔等8个主要石油生产国和印度、中国、日本、韩国4个主要石油消费国。在这次会议上,印度提出了亚洲石油生产国与消费国共享平台的概念,呼吁亚洲主要石油生产国与消费国建立一个地区性的油气市场,建立共同战略储备,促进相互投资,以确保能源供应稳定。2006年12月,中、美、日、韩、印五个能源消费大国的能源部长在北京举行了会谈,探讨如何维护国际能源市场稳定和能源安全以及如何形成合作而非竞争的关系。会后,五国发表了《联合声明》,表示将会加强能源协调与合作。2007年12月,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上,两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确保了“巴厘路线图”的通过。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两国与巴西及南非四个主要发展中国家共同向大会提交了一份草案,反对发达国家提出的约束性减排目标,有力地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三、独立发展模式
  能源领域并非就是一种典型的零和游戏,一方所得必然为一方所失。事实上,能源领域有很多竞争者,中印只是其中的两个,不同国家对能源进行竞争是国际能源领域的一种常见现象,这并不奇怪。中印之间的竞争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两国都是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本身就比较引人注目;二是中印关系非常复杂,一件小事就有可能被放大;三是中印之间的能源竞争集中发生在2004—2005年,由此传递的信息好像是竞争比较激烈;四是西方媒体的刻意炒作,以达到破坏中印关系的目的,使印度更加靠近西方。其实,中印之间的竞争案例非常少,在2006年之后尤其如此。这与两国之间的能源合作情况非常类似。尽管合作最符合两国的利益,但两国之间合作的案例并不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两国的能源公司都是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独立进行自己的能源活动。对于能源供应国来说,中国和印度都是国际上比较重要的国家,市场潜力非常大,所以一般对中印两国都会奉行平行的政策,不会轻易舍弃哪一个国家,除非中印能源公司竞标了同一个能源项目,而这种情况毕竟比较少。这也符合能源生产国实施的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关于这一点,下面略举几例加以说明。
  沙特不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生产和储藏国,在阿拉伯世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也是中印两国最大的能源供应国,所以两国都积极发展与沙特的关系,而沙特也对两国采取了都比较友好的政策。2006年,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对中国和印度进行了访问,这是沙特国王自2005年8月就任王位后的首次出访,打破了沙特国王以往首访美国的惯例。这次访问是中沙建交后沙特国家领导人对中国的第一次访问,是1955年以来沙特国王对印度的第一次访问,凸显出沙特对中印两国的高度重视。访问期间,沙特与中国和印度都签署了能源合作协议,与印度建立了“战略能源伙伴关系”。而此前,沙特与中国也建立了“战略能源伙伴关系”。在原油出口方面,沙特2008年向中国出口的原油达3625万吨,占中国原油总进口的21%,2007—2008年度向印度出口的原油为2727万吨,占印度原油总进口的24%。这表明,中印两国在沙特的能源活动是平行共存的,两国既没有发生激烈的竞争,也没有进行过密切的合作。而沙特对两国采取的能源政策也是并行不悖的,并没有厚此薄彼或二者取一。
  在能源丰富的俄罗斯,中印两国同样独立地进行着自己的能源活动。2006年3月,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总公司签署了一份协议。根据协议,从2011年开始到2020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总公司将向中国出口600-800 亿立方米天然气。两国同时还宣布将建设两条新的管道,一条从西伯利亚到中国西部边界,另一条从萨哈林到中国,这两条管道总投资约100亿美元。2006年8月,中石油与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宣布成立东方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主要经营范围是在俄罗斯境内从事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工作,充分利用双方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提高资源开发效率。公司注册资本1.1亿卢布,中方持股49%,俄方持股51%。而印度维德什公司2001年2月则对萨哈林-1项目投资了17亿美元,拥有了该项目20%的股份,是印度截止到当时在境外最大的一个投资项目。现在,维德什正积极准备参与萨哈林-3项目的招标工作。与此同时,中国与俄罗斯的各种能源合作项目包括安大线的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显然,中印两国的能源公司在俄罗斯是独立活动的。对于中印这两个重要国家和较大的能源市场,俄罗斯政府奉行的也都是与之接触的政策。俄罗斯天然气工业总公司负责人米勒(Alexey Miller)表示:“如果在能源方面我们提及印度,我们也应提及中国,两国都是俄罗斯重要的能源伙伴。”[10]实际上,在俄罗斯的能源领域,中国主要的竞争对手并非是印度而是日本,这集中表现在中日两国对安大线和安纳线的争夺上。
  在广大的拉美地区,中印之间的能源竞争和合作的案例也比较少,基本上都是独自行动,这在委内瑞拉表现得非常明显。2004年,委内瑞拉为维德什公司提供了5个石油区块供其勘探和开采。2005年,维德什又从委内瑞拉政府手中获得了一处油田的开采权,该油田日产原油达10万桶(1.36万吨)。2008年,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对委内瑞拉一处油田投资了4.5亿美元,获得了该油田40%的股份。2010年3月,印度内阁经济事务委员会批准了维德什公司、印度石油公司和石油印度有限公司联合向委内瑞拉卡拉波波-1(Carabobo-1)石油区块投资21.8亿美元的申请。这笔投资将在5年时间(2010-2015)里完成。其中,维德什投资13.33亿美元,每天能获取40万桶原油,印度石油公司和石油印度有限公司各投资4.54亿美元,3家公司共拥有该区块18%的股份。印度能源公司在委内瑞拉的活动并未影响中国与委内瑞拉的能源合作。2004年12月,查韦斯对中国进行了访问,与中国签署了石油和天然气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委内瑞拉允许中国的能源公司对其东部地区的15个油田投资3.5亿美元,对天然气领域投资6000万美元。2006年8月,中石油和委内瑞拉国有石油公司宣布成立一个合资公司对委内瑞拉朱马诺地区(Zumano)14个产量下降的油田进行提产。这14个油田的原油储量估计达4亿桶,天然气3万亿立方英尺。2008年1月,中国与委内瑞拉达成了能源合作协议,中国将向委内瑞拉的石油部门投资40—60亿美元以帮助委发展石油工业,这是中国截止到当时在海外能源领域最大的一笔单项投资,而委内瑞拉则允许中国的能源公司开发其奥里尼科河地带的石油,并在中国建造三个炼油厂。2009年9月,中石油和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希望中石油能在三年之内对委内瑞拉的奥里尼科河地带的4个石油区块投资160亿美元。2009年12月,委内瑞拉与中海油签署了一份协议,邀请中海油对奥利尼科河地带的另3个石油区块进行投资。委内瑞拉的情况说明,中印两国虽然都加大了与委内瑞拉能源合作的力度,但两国之间并没有出现激烈的竞争和密切的合作,两国都从与委内瑞拉的合作中获得了收益。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跨区域河流污染造成损失的补偿办法,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补偿亦无明确规定。根据流域人均用水量指标和实际用水量指标差距,计算珠江流域下游地区超平均值用水应给予上游地区未达到平均值用水的生态补偿,在思路上符合“公正、公平”原则。并且,由于按照平均用水量指标测算,上下游之间的用水效率也考虑在内,因此测算也满足效率原则。下一步,应当通过加强流域生态保护立法,建立
期刊
摘 要:企业品牌实力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控制力。国家实力则是一个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以经济实力为主线,以国家GDP和企业品牌价值为依据,通过动态比较中、美、日三国的企业品牌实力和国家实力演变情况可发现:企业品牌实力的提升与国家实力的崛起过程是一致的,中、美、日三国国家实力的变化与其所拥有的世界名牌数量变化过程也是基本一致的。  关键词:品牌;品牌实力
期刊
摘 要:产业结构转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我国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化正处于不同阶段,这反映了产业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作用。长期以来,较低的人力资本水平,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制约了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顺利升级,使我国产业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具有了独立的特征。不过,这种状况正在逐步减弱,产业结构转化对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关键词:产业结构
期刊
摘 要:外汇市场与Brent石油市场之间存在着石油市场到外汇市场的单向联动效应,石油价格的变化会引起人民币汇率的变化,石油市场的波动风险会传导至我国的外汇市场,加剧外汇市场的波动程度,增加外汇市场的风险。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决策者,应密切关注石油市场的波动状况,并确保石油进口时的用汇安全,以减缓石油市场波动对我国外汇市场波动的冲击,确保人民币外汇市场的平稳发展。  关键词:联动效应;均值溢出;波动
期刊
内容提要:2003年12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辛亥革命老人刘莘园遗稿》,其中《联语十则》之第八则有“功在定黔,罪在定黔,乱世为人真不易;朝言革命,暮言革命,先生结局竟如斯”这样一副挽联,根据有关文史资料所述,结合《遗稿》中的作者观点,以及联语中的错字来分析,可知该挽联并非刘莘园作品。  关键词:王天培 刘莘园 遗稿  中图分类号:K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
期刊
内容提要:务川、道真仡佬族民间雕刻有着广泛的存在,图案丰富,线条流畅,造型饱满,表达了仡佬族民族审美理想和民俗文化心理,承载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价值。  关键词:务川 道真 仡佬族 民间雕刻 艺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J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1-125-127  2010年寒假,通过事先了解,我们选定务川仡佬族自治县的正南、泥高、砚山、
期刊
内容提要:在诸史书目录志所著录的南朝共十部妇人集中,刘宋时殷淳撰《妇人集》与《妇人诗集》可以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女性作品总集,不仅开创了我国文学编纂史上撰辑女性总集的风气,并影响到从南朝梁至清代系列女性作品总集的编纂。《妇人集》的内容虽然只残存于《世说新语》、《太平御览》等书中,但已可见出撰者对待女性创作的肯定意识和前瞻心态。亦可见出汉魏六朝女性作者的文才文论与群体风貌。  关键词:殷淳 《妇人
期刊
内容提要:水族端节习俗中,农耕稻作文化的特征,节日的时间、庆典活动内容等,都反映水族同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水族 端节 民俗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水族是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水族创造的文字是中国少数民族为数不多的原创文字之一,有一些学者认为它与甲骨文同源。2006年6月,水族的水书、端节、马尾绣等经国务院批准列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族总人口
期刊
内容提要:近代以来,中国武器制式纷乱,成为中国武备孱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国民政府建立兵工署以后,致力于武器制式统一,抗战前在德国的援助下建立了德系生产标准。抗战后,军工系统试图向美系制式转型,由此引起了武器制式的再度混乱,形成了德、日、美三种生产体系杂糅的局面,不仅造成了军工生产的纷乱,还直接给国民党军队作战带来消极影响。  关键词:兵工署 武器制式 弹药    近代以来,由于地方势力的增长,中国近
期刊
内容提要:在唱盛中国舆论的背景下,分析当代中国崛起的现状,说明中国今天只是富强的崛起,而不是文明的崛起。中国要从富强到文明,我们缺失的是什么?我们如何从富强向现代文明过渡。  关键词:富强;文明;中国崛起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3-8-14  今天我借这个机会谈关于中国崛起后怎么办的问题。谈这个问题是中国现在已经崛起了,这个崛起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