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迷你猴奇谈只有中指大小的狨猴全世界不超过80只的指猴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6346060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印度洋西部,非洲大陆东岸,越过莫桑比克海峡,就会抵达充满迷幻色彩的马达加斯加岛。在这里,茂盛的雨林和烈日灼人的平原并存,广袤的土地上分布着20 多万种动植物,相当一部分都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特有种类,包括数十种狐猴科动物,而狐猴科中,最奇特的是指猴——最大特点是中指细长,如同铁丝一般。
  1780 年,法国探险家初次见到指猴,还以为它是松鼠的一种,直到1860 年,经过科学家解剖验证,才知道它是灵长类动物,因此特别为这种动物开辟了一个科——指猴科。
  指猴是一种体型较小的猴子,在很多时候,它甚至成为“迷你小猴子”的代称,不过实际上,还有比指猴更小的猴子,包括笔猴、蜂猴以及狨猴……
  指猴的“金手指”抢了啄木鸟的饭碗
  指猴,体型像大老鼠,成年后体长约30 厘米,因为手指(特别是中指)格外尖锐、细长而得名。在猴子家族中,指猴的个头无疑算得上是“侏儒”,不过,它们的尾巴长度可以达到近乎身长的两倍,尾毛很是细长松软。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它们都被认为是松鼠的一种。
  指猴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哺乳动物之一,面貌如猫,耳如蝙蝠,牙齿爪子像松鼠,手如同人类的手。指猴不喜欢群居,大部分时间都做“独行侠”,只是到了繁殖期,才会偶尔成双成对地生活。指猴昼伏夜出,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树上,它们会在树洞或树杈上选一个位置,找来细小的树枝、柔韧的树叶以及藤蔓,编制成一个球形的巢,成为自己温暖的家。
  每当夜幕降临,随着一声声“唉—唉”的叫声,指猴开始出动。它们在黑夜里能够轻易地找到食物——树皮缝中的各种蛀虫或虫卵,是它们的最爱,而各种水果和坚果,包括可可、椰子、芒果、荔枝等,同样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
  猎取树缝中的小虫,是指猴得心应手的把戏,这得益于那非常灵活的“金手指”。捕猎时,它们会轻轻沿着树干行走,鼻尖紧贴树皮,当听到或嗅到什么,就会停下来凝神观看,接着用手敲击树木,检查树皮下是否有空洞,或者贴耳细听,看树皮下是否有虫子发出的声音。一旦确认了猎物的位置,它们就用细如铁丝的中指和无名指从树皮、树洞中掏出美味,大快朵颐。一般情况下,指猴只拣昆虫幼体、小甲虫食用,如果遇到虫卵或鸟蛋,就会直接钻破蛋壳去喝蛋清。
  指猴的这种进食习性,很像被誉为“树木医生”的啄木鸟,事实上,正是因为它们抢走了当地啄木鸟的“饭碗”,才导致非洲大陆上很常见的啄木鸟,在一海之隔的马达加斯加岛上少得可怜。
  除了从树皮下找虫子,指猴也很喜欢各种果实。找到果实的时候,它们会先咬穿果壳,然后用指头直接把果肉掏取出来,哪怕是坚硬的椰壳,也阻挡不了它们尖锐的“金手指”。即使在暂时找不到蛀虫或果实的情况下,它们也可以吃一些植物填饱肚子,属于荤素不忌的“吃货”……
  全世界仅存不到80只 濒危的祸根竟是声音与长相
  按理说,有着如此“开放性”食谱的指猴,应当是非常容易生存的,族群也应该比较庞大才对。但实际上,指猴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就近乎灭绝,据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目前全世界存活的指猴,数量不会超过80 只。
  除了细长而锋利的手指,指猴还有另一个不寻常的特征,那就是牙齿。马达加斯加岛的多数狐猴有30 ~ 36 齿,而指猴却仅有18 齿,不具备原始猴类特有的梳齿,也不具备灵长类普遍拥有的犬齿,但它有高度发达、不断生长的大门牙,可以轻松地啃穿坚硬的树皮。正是由于这一特征,它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错划为啮齿类动物,不过后来科学家还是还了它公道,帮它找到了正确的组织——灵长类。
  灵长类是具有灵性的最高等哺乳动物,是所有动物中最进步的一类,也是比较接近人类的一类,如猩猩、猕猴、狒狒和长臂猿等,人们往往也对它们非常友善,然而指猴却是一个例外。
  虽说指猴也是一种有益于森林生态平衡的动物,但马达加斯加岛上的土著人却对它毫无好感,反而认为它是一种不祥之物——如同猫头鹰在中国一样。这首先要归咎于它那凄厉的叫声,那短促而急切的“唉—唉—唉”声如同鬼哭,在夜晚漆黑的森林中令人毛骨悚然。
  外貌和行为,是它们被人讨厌的另一个原因。指猴身体毛发的颜色以黑、灰为主,毫无美感,红色的眼珠在夜里还会发出幽光,加上它喜欢一跳一跳地前进,在当地人眼里就如同鬼怪。但指猴却对人类有强烈的好奇心,总会主动往人身上跳,人们对它往往避之不及。当地人认为指猴本身就是不祥的鬼怪,如果让它跳到自己的身上,便预示着厄运甚至死亡,因此他们见到指猴就杀,并将尸体钉在木桩上,希望这样能把厄运赶走。
  人类的大量残杀,让指猴的数量锐减,再加上近百年来的大规模开发,森林地被开辟为农场、牧场等,使马达加斯加的原始森林面积减少了80% 以上,指猴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陷入种族灭绝的危机。在20 世纪60 年代,指猴就已经基本消失于人类的视野。1966 年,两位法国生物学家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收集到9 只指猴,并将它们放养在马达加斯加的曼戈比岛上,此后又有人组织了几次查找,但一直都没有再见到野生指猴的踪迹。如今,人们只能在一些特别的动物园中,才有幸见到神秘的指猴……
  文人的帮手 “天生呆萌相”的宠物猴
  在现代,“指猴”已经演变成了一个模糊的概念,市场上也时常见到有人出售所谓的宠物“指猴”——他们把手指大小的袖珍猴子称作“指猴”,其实这是一种误会,真正的指猴并不是因为“可以爬在手指上”而得名。市场上的这类袖珍猴子,分属于不同的科目,并且各有其学名,如笔猴、蜂猴、狨猴等。
  在清代道光年间的刻本《武夷山志》中,有“王孙似猴而小,大仅如拳”的记载。据传,在武夷山的密林深处,曾经生活着一种体重仅一两百克的猴子。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武夷精舍著书立说时,就饲养了一只从山中捉来的小猴子。朱熹在书房读书的时候,它就规规矩矩地坐在笔筒上“洗耳恭听”;朱熹要写文章,它就跳下笔筒勤快地磨研墨汁。这么乖巧的袖珍猴子世上罕见,难怪清代李如龙作诗称赞:“武夷笔猴倍珍奇。”鲁迅先生也发出过这样的感叹:“我就极愿意有这样的一个墨猴,可是得不到;问哪里有,哪里买的呢,谁也不知道……”   这种体型小巧、聪明伶俐、善解人意的笔猴,还有一个名字叫“墨猴”,这可谓古代文人最贴心的宠物:如果让它磨墨,只要把笔筒轻叩三下,它就飞快地跳出来,跪在砚台旁边,用前爪捧墨慢慢地磨,直到主人叫它停;主人写字时,它就一直趴在砚台旁静候;有时发现桌上出现蚊、蝇、蚂蚁一类的小昆虫,它即奋力扑去,捉住吃掉;待到主人离去,它又伸舌将砚中余墨舔个精光,然后跳入笔筒里睡大觉。古代文人之所以喜欢养笔猴,一是因为珍奇,易于饲养,二是能帮主人磨墨、舔墨,那滑稽的灵巧相和手脚不停的勤快劲儿,大大缓解了做学问的辛劳和寂寞。
  中国还有另一种微型猴——蜂猴,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广西南部。蜂猴长相乖巧,两只小耳朵隐藏在毛茸茸的圆脑袋上,眼睛圆而大;四肢短粗且长短一致,尾巴也短小,隐没在毛丛中;背部通常呈棕灰色,肚子为棕色,在眼睛、耳朵周围,有黑褐色的斑纹环绕,整体看起来憨态可掬。蜂猴的行动特别缓慢,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稍微变快,因此又称“懒猴”。这种小猴子拥有大眼睛,圆滚滚的脑袋,动作缓慢,极易被捕捉,用现在的网络用语来说,它无疑就是一个典型的有着“天生呆萌相”的可爱小宠物。
  但是,自然界的许多可爱动物,一旦“受宠”于人类,却未必都是好事。随着笔猴、蜂猴的受欢迎程度越来越高,即使国家已经把蜂猴列为一级保护动物,明确禁止私人豢养,但各种非法捕捉的行为却屡禁不止,因此它们的生存环境,已经被贪婪的掠夺者糟蹋得面目全非。
  世界上最小的猴子 “一妻多夫”的皇狨猴
  实际上,世界上最小的猴子还不是笔猴和蜂猴,而是生活在南美亚马孙森林里的狨猴。广袤的亚马孙河流域孕育了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成为公认的最神秘的生命王国,这里就是狨猴生存的天堂。
  狨猴的成猴身高仅10 ~ 12 厘米,体重80 ~ 100 克,只有成人的中指大小,成年人的手掌,就足以让它嬉戏玩乐,因此也经常被误称为“指猴”。刚出生的小狨猴更是小得不可思议——仅仅一粒蚕豆大小,重仅10余克,可谓猴子中真正的“小精灵”。
  狨猴的毛发密而长,整体多呈黑色,外形也很像松鼠,而且行动敏捷,常在树林间穿东奔西,蹿跳自如,因此也被称作“松鼠猴”。狨猴很喜欢捉虱子吃,性格也非常温顺活泼,因此饲养它们便成了亚马孙流域的印第安人的嗜好。狨猴科有数十种猴子,绝大部分产于中南美洲,其中又以皇狨猴为最典型的代表。
  皇狨猴正式学名叫做“皇柽柳猴”,又名“长须狨”、“帝王獠狨”或“皇帝塔马林猴”,据说被称为“皇”是因它长得像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这个名字原先只是一个笑话,但不知怎么的,后来竟成为了正式学名。
  皇狨猴生活在森林深处,分布地广阔,习惯白天活动,夜间休息,大部份时间都在树间跳来跳去。它们一般都群居,每一个族群由2 ~ 8 头组成。有趣的是,皇绒猴的族群还是“母系氏族”时代,奉行“一妻多夫制”,由最年长的雌性带领着几只雄性。在族群中,雌性头领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不需要参与捕食之类的劳动,只负责生产以及指挥族群,而雄狨猴则充当着“贤夫良父”的角色。雌狨猴生下子女后,只会在喂奶时抱它们一小会儿,其余的时间里,照料孩子的工作全落在雄狨猴身上。雄狨猴会为小狨猴清洗身体,等到小狨猴不再吃奶时,它们还会亲自喂小家伙们进食。
  跟指猴相比,狨猴应该算是比较幸运的,由于得到人类的宠爱,所以它们的族群还比较兴旺,但最终还是难逃厄运——随着近年来栖息环境的不断缩小、恶化,以及人们过度的捕猎,狨猴的濒危等级也在逐步提高,灭绝之日或许也不会太远……
其他文献
对泰国东部的红莲湖向往已久,而网上泰国中部的向日葵田照片更是数次让我心动。漫长的雨季结束之后,这两种花都已盛开,我约上好友驱车前往,不惧路途遥远,直奔花的海洋。  冬季的泰国北部天高云淡,越野车驶过蜿蜒的公路,爬上绵延起伏的山岭,穿越幽静凉爽的森林,参天的林木在眼前掠过,模糊成绵绵无尽的绿……不知不觉间,日已西斜,被染红的天际看上去像是在燃烧。这美丽的景象似乎预示着我们将有一场绚烂非常的旅途。  
从2008年开始,一支由珠三角户外爱好者组成的野外探险队,深入西藏东部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山区,进行了锲而不舍的探索。他们屡屡翻垭口,穿峡谷,越冰川,目的只有一个:作为先行者,在人迹罕至的荒野之地,实地考察合适的线路,为后来的登山者和徒步爱好者提供参考……  在西藏东部的林芝、那曲、昌都地区交界处,念青唐古拉山向东逶迤。其间,隐藏着一座座壮美的雪峰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山谷。长期以来,该地区鲜为人知,即使
上图为宁波阿育王寺,温柔的光线透过枝叶斜射下来,因燃香而生的白烟袅袅升起,人们虔诚合掌祈求庇佑。下图为山西华山西岳庙,庙宇明黄色的屋顶掩映在葱茏的树丛间。图为福州涌泉寺,作为闽刹之冠,它坐落于鼓山山腰,有着“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左图为宁波保国寺,这座历史悠久的木结构建筑古朴典雅,为江南一绝。  中国古建筑里的宗教建筑,有一股神秘和圣洁的气息,总会使人心生敬畏。宗教建筑种类繁多,
黑暗中,我隐约看到了一抹绿光,难道是发光蘑菇?我激动地打开手电筒,却并没发现蘑菇的踪迹。关掉灯后,那抹美丽而诡异的绿光竟然再次出现。  我着迷地趴在地上拍摄淡黄色的大孢毛杯菌,镜头里又出现惊喜:其中一朵菌突然急速喷出一大团如浓烟一般的孢子,那白烟腾空而起,让人惊叹。  发光菌内有很多微小的昆虫在走动,菌盖内侧的褶皱像是暗夜中的绿光街道,小昆虫在上面来回穿梭,汇成一片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好一个奇异
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梵蒂冈只有香港迪斯尼乐园三分之一大,但无碍于它成为全世界十几亿天主教教徒心中的圣城。  尽管现在的梵蒂冈在意大利国土的包围中,面积仅0.4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但对于全世界10多亿的天主教徒来说,梵蒂冈就是心中最神圣之地,也是离天国最近的地方。  梵蒂冈每年游客数量可达600万人次,但拥有梵蒂冈国籍的人口却只有约800人——梵蒂冈国籍不以出生地来颁发,而是以受聘
暴雨过后,山坡上和沟谷里到处是羚羊、野驴、狐狸和许多飞禽的尸体,尸体旁边还伴有一些黄色的枯草和焦土,似乎是被一场无形的大火烤焦了,场面惨不忍睹。并且,这种离奇事件绝非偶然,几乎每次暴雨过后,悲剧都会一再上演。  有一种说法是:“如果就人均面积来算,祁曼塔格乡应该是中国最富有的一个乡;而同时,祁曼塔格乡政府也可以说是全中国管辖地最大、管辖人口却最少的乡级政府了。”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险
作为齐鲁文化发祥地的沂蒙山,是一片悠远而古老的艺术热土。  一首《沂蒙山小调》传唱了半个多世纪,已经成为沂蒙山的代名词;内涵丰富的鲁南五大调,形式灵活,即兴唱来,通俗易懂,既融合了江南音乐的风格,又深植于本土特色;以柳叶琴伴奏的柳琴戏,包涵诸多古声古韵,具有粗犷、热烈、朴实的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唱腔婉转悠扬,动人心弦……  艺术源于生活,沂蒙人自古以来就对生活充满热情。正月里的龙灯扛阁,气势宏大
【摘要】阅读圈模式最早产生于美国,因为阅读圈模式在国外阅读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因此这种模式也逐渐趋于成熟。尽管阅读圈模式在我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刚刚开始应用,但在培养学生英语逻辑思维、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角色进行英语阅读学习,成为实现学生体验阅读与体验语言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高中英语课内阅读教学中,进而提高课堂教学
▲善琏湖笔发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古镇流传着蒙恬造笔的说法,人们将蒙恬奉为笔祖,并建有蒙公祠,每当蒙恬生日,当地笔工就会举行盛大的迎神庙会,以示纪念。  “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是文房四宝中的上品,其中“湖笔”又为文房四宝之首。“中国湖笔出湖州,湖州湖笔出善琏”,善琏镇是湖笔之乡,在《湖州府志》里有记载:“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州人,其地名善琏村”。  善琏湖笔兴起于元代。当时钱
鄢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此姓的记载。不过,当时鄢姓的人数极为稀少,直到宋朝以后,鄢姓的人口数量才开始稳定增长,到了现代,鄢姓的人口总数约为39万人,在中国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鄢姓人士最主要的聚居地为湖北省,约占全国鄢姓人口总数的56%,其次则主要分布在江西、贵州和湖南3省。  根据《说文解字》的释义,鄢字由焉和邑组成,为古邑名,而鄢姓的来源就与鄢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