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包括我国在内各个国家的普遍重视,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庄严使命,也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无法回避的选择。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作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设疑启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思维,才有创新。所谓设疑启发,就是要求教师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有梯度地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消除心理压力,各抒己见、积极辩论、敢于质疑。通过设疑启发,才能使学生从原有认识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欲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设疑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疑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更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其次教师应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要千方百计地把认识的对象和任务从学生的间接需要变为直接需要,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形成和强化内部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具体来说,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的思想活动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引用科学和生活中的事例,丰富和充实教材内容。
例如在讲人生价值观时,可引用1998年抗洪救灾涌现的“新时期的英雄战士”李向群的先进事迹制成多媒体课件。真实的材料、感人的事迹,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制作过程中既突出英雄舍弃万贯家财为国捐躯的壮举,又刻意截取英雄的部分生活片段展现英雄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以避免过去英雄宣传中“高、大、全”的陈式,贴近学生生活,整个材料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英雄的壮举,并及时开展金钱与人生的讨论。整堂课教师无需过多地讲述就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学生产生深厚的兴趣,才有可能带着愉快、高涨的情绪,去分析、去比较,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指导实践。
2 使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创新能力
面对信息激增、科技迅猛发展的新世纪,传统的粉笔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紧跟时代步伐,加大课堂的科技比重和信息含量,增强时代特色是教学手段改革的当务之急。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已直接影响学习本身,学生信息来源不再以相对固定的课本与教师为主,而开始直接面对现实问题,直接寻找、检索并收集与学习目标相关的信息和资源。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报刊、文献、电视传媒,收集、整理运用资料,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3 理论联系实践,深化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作业形式单一,主要采用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题目形式,而新课程改革形式下的作业要求,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直接参与掌握知识。为此,笔者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注重加强知识性以及其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针对所学问题布置课外讲故事、演小品、办黑板报、参加辩论会、学写政治小论文等内容,如学习了“我能行”一课后,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形式不限,各编一个反映自卑者、自负者、自信者不同表现的节目;学习了“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课后,让学生制订“自立天天行”计划。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作业,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
4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鼓励和巩固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具有导向功能,因而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评价中要注意的问题。1)克服智商化倾向,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分数,更要注重对学生平时行为的评价,重视过程的评价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力求做到知行统一。2)评价内容具体、适度、透明。教学前要给学生明确而适度的评价内容、目标和评价细则,使学生对评价有章可循。并使学生的道德评价全面、科学、规范。3)评价方法自主化。在评价方法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结合家庭评、社会评、教师评。评价结果力求客观、公正、科学。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创造力予以充分的肯定,进而促进学生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说过:“创新思想就像一颗种子,它是人的生命发出的最鲜活的、最灵性的火花,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种子,而是在于启迪唤醒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得这颗种子发芽、成长。”因此,初中政治课教学只有善于“变中求进”,才能为学生更好地播种培养这颗“创造种子”,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市第二初级中学)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设疑启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思维,才有创新。所谓设疑启发,就是要求教师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有梯度地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消除心理压力,各抒己见、积极辩论、敢于质疑。通过设疑启发,才能使学生从原有认识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欲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设疑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疑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更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其次教师应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要千方百计地把认识的对象和任务从学生的间接需要变为直接需要,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形成和强化内部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具体来说,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的思想活动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引用科学和生活中的事例,丰富和充实教材内容。
例如在讲人生价值观时,可引用1998年抗洪救灾涌现的“新时期的英雄战士”李向群的先进事迹制成多媒体课件。真实的材料、感人的事迹,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制作过程中既突出英雄舍弃万贯家财为国捐躯的壮举,又刻意截取英雄的部分生活片段展现英雄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以避免过去英雄宣传中“高、大、全”的陈式,贴近学生生活,整个材料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英雄的壮举,并及时开展金钱与人生的讨论。整堂课教师无需过多地讲述就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学生产生深厚的兴趣,才有可能带着愉快、高涨的情绪,去分析、去比较,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指导实践。
2 使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创新能力
面对信息激增、科技迅猛发展的新世纪,传统的粉笔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紧跟时代步伐,加大课堂的科技比重和信息含量,增强时代特色是教学手段改革的当务之急。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已直接影响学习本身,学生信息来源不再以相对固定的课本与教师为主,而开始直接面对现实问题,直接寻找、检索并收集与学习目标相关的信息和资源。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报刊、文献、电视传媒,收集、整理运用资料,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3 理论联系实践,深化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作业形式单一,主要采用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题目形式,而新课程改革形式下的作业要求,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直接参与掌握知识。为此,笔者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注重加强知识性以及其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针对所学问题布置课外讲故事、演小品、办黑板报、参加辩论会、学写政治小论文等内容,如学习了“我能行”一课后,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形式不限,各编一个反映自卑者、自负者、自信者不同表现的节目;学习了“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课后,让学生制订“自立天天行”计划。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作业,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
4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鼓励和巩固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具有导向功能,因而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评价中要注意的问题。1)克服智商化倾向,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分数,更要注重对学生平时行为的评价,重视过程的评价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力求做到知行统一。2)评价内容具体、适度、透明。教学前要给学生明确而适度的评价内容、目标和评价细则,使学生对评价有章可循。并使学生的道德评价全面、科学、规范。3)评价方法自主化。在评价方法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结合家庭评、社会评、教师评。评价结果力求客观、公正、科学。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创造力予以充分的肯定,进而促进学生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说过:“创新思想就像一颗种子,它是人的生命发出的最鲜活的、最灵性的火花,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种子,而是在于启迪唤醒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得这颗种子发芽、成长。”因此,初中政治课教学只有善于“变中求进”,才能为学生更好地播种培养这颗“创造种子”,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市第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