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打明星计春华离世 《少林寺》里的秃鹰走了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666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春华的离去无疑是整个“影视武林”的巨大损失,跟所有热爱武术的演员一样,计春华拍起戏来很拼命,不仅能打,还会教,不拍戏时他就在幕后做武术指导。
  计春华,或许很多人并不熟悉这个名字,但一看到他光头秃眉面目凶狠的形象,可能会恍然大悟,原来是他。他是《少林寺》里的秃鹰、《红高粱》里的土匪、《方世玉续集》中的于镇海、《新少林五祖》里的马宁儿、《连城诀》里的血刀老祖……计春华饰演的影视角色基本都是反派。但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镜头下的计春华是影视圈里有名的“老好人”,做事敬業,讲义气,为人热心随和。他始终谦虚地说:“其实我真的是一点演戏的细胞都没有。一般情况下,我都是完全听导演的。”
  如今这位“金牌反派明星”永远离开了我们。知名武术影视演员计春华于2018年7月11日上午10点35分在杭州因病去世,终年57岁。计春华的突然离世让不少业内同行感到悲痛与震惊,计春华先生治丧委员会在当日下午发表讣告,定于7月13日上午8时在杭州市殡仪馆天下第一殿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新京报独家专访计春华好友六小龄童、导演赵宁宇、导演张鑫焱,缅怀逝者。
  一场大病变成光头,误打误撞演电影
  1961年7月20日,计春华出生于浙江杭州,毕业于上海电视大学,早年他曾是浙江省武术队的队员,因年轻时的—场大病,导致头发和眉毛一夜之间全部脱落,此后再也没有长出来。武术是计春华自小就有的爱好,他8岁就开始习武,也明确了自己要成为一名武术运动员的想法。
  从19岁到54岁,计春华的体重一直保持在74公斤。计春华在武术队时,偶然得知《少林寺》组在招聘武打演员,他前去尝试,被导演张鑫焱相中饰演阴狠毒辣的反派“秃鹰”。19 82年,《少林寺》影片空前火爆,“秃鹰”这个反派角色也让计春华名声大噪,从此他踏入影视圈。回忆当时,计春华说那时大家都兢兢业业地拍摄,谁都没有想过自己能出名。张鑫焱向新京报记者回忆道,“整批武术演员,包括计春华,他们都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但他们都很投入,很能理解角色。他们特别纯粹,我从来不担心他们的表演,让哭,就会哭出来。”
  什么都来真的,《少林寺》武打自己设计
  张鑫焱回忆,拍《少林寺》的时候所有演员都不计较酬劳名利,在粗糙、艰苦的条件下,大家都是为了把戏拍好。“我拍《少林寺》在片场从来不会发火,剧组的所有演员都是很好的同事,拍了一年多离开的时候大家都哭得泪流满面,三四十年后也会互相打个电话问候,而不像现在很多演员拿着工资就走了。”尽管《少林寺》中几乎所有的演员都是专业武术运动员出身,但彼此打斗时的磨合与长时间的体力透支使得受伤成了“家常便饭”。计春华曾回忆说,“当时根本没有动作指导,拍谁的镜头谁自己设计动作。每次导演告诉你需要打多长时间,从哪儿到哪儿,我们就开始准备,然后他用录像机拍下来回去分镜头。”所以在《少林寺》中,我们才看到如此之多的打斗的长镜头。
  坏蛋一演几十年,不希望在作品里轻易死去
  在中国的武侠或动作片中,很注重象形拳,即象征人物性格,这也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特色,所以,选择计春华饰演擅长鹰爪的秃鹰自然要表现出性格阴险毒辣,招数阴狠刁钻“形神兼备”特点。《少林寺》以后,计春华开始了自己几十年的演艺生涯。由于外形上的限制,他出演的大部分角色都是凶悍的反派,也因为武术功底了得,他出演过许多电影和电视剧,与李连杰、赵文卓、于荣光等多位动作明星有过合作,光是和李连杰就合作了五部电影,其中《方世玉续集》结尾的座椅配长绳忠孝大决战、《新少林五祖》中浑身长满铁甲和毒虫诡异凶悍的进攻等精彩对打戏,都已经成为动作片的经典镜头。 除了武打动作片,计春华还出演过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在片中饰演有情有义、反抗日军的劫匪头目秃三炮,相对复杂的人设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2年,在抗日电视剧《毒牙》中饰演犀匪的匪首—一乌鸦洞大当家祈杰三。由于形象已经被定型,要计春华演好人实在艰难,而且他一演就演了几十年坏蛋。计春华说他在影视圈那么久,他只演过两三次好人和“一个不算太坏的人”,就是《红高梁》里的土匪秃三炮,还有就是在《僵尸大时代》中演一个捉鬼的师父。经典影视形象有林志颖版《天龙八部》中的段延庆,赵文卓版《七剑下天山》里的辛龙子,而《连城诀》里的血刀老祖等都是很有性格特点的恶人,计春华曾表示,如有可能,还会重新演一次血刀老祖。“这个角色太好了。”
  他还曾在采访中提到拍的戏里他“死”了无数次,“我死得最多,各种各样的死。我研究各种的死法,能给观众带来新鲜的感受。一位朋友告诉我,‘你死是在弘法,是在告诫世人,不要做坏事,做坏事只有死路一条’。”他也会半开玩笑地直言,“希望导演多给我安排好人的角色,不要让我在作品里轻易死去。”数位熟识计春华的业内人士说,计春华的离去无疑是整个“影视武林”的巨大损失,跟所有热爱武术的演员一样,计春华拍起戏来很拼命,不仅能打,还会教,不拍戏时他就在幕后做武术指导。
  不麻烦别人,一生没请过助理
  虽然银幕上的计春华给人的感觉十分凶悍可怕,但在生活中他憨厚率真,为人随和。生活中的计春华曾一度炒股票,当时是上世纪90年代,很多人和他说不会炒股就去大厅里看,他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但还是被套。和他打过照面的人基本都会说,“他太可爱了,和银幕上的差距太大了”,“敬业”、“随和”、“热心”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对计春华的形容词。常年一个标志眭的光头,见到人就会热情打招呼,一点都没有影视作品中的“望而生畏”感。计春华坚持自己能做的事情不要麻烦别人,他从来都没有找过一个助理,他总认为找助理是满足自己一种虚心,‘我什么事都爱自己做,什么事都要简单,越简单越好,别把这些搞复杂了,人活着首先要先爱自己,才能爱别人,才能把快乐传递给别人。”
其他文献
正在北京卫视热播的年代谍战剧《面具》由楼健、顾国良、谷石军联合执导,张海东担任制片人,王小枪编剧,祖峰、侯勇、梅婷领衔主演,丁勇岱、杜志国、句号主演,更有郑楚一、王文思等优秀演员倾情加盟。《面具》以解放前夕的特殊历史阶段为背景,讲述了潜伏在哈尔滨市公安局十年的国民党特务李春秋(祖峰饰)于幸福平凡生活中被上级唤醒并要求他执行“黑虎计划”,最终他决定弃暗投明、反戈一击,配合共产党共同破坏了计划。该剧将
期刊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自发生!  ——辛弃疾  提到中國历史上的女将军,你能想到谁?樊梨花、花木兰、余太君、穆桂英、梁红玉,又或者是妇好、毛皇后、冼夫人、平阳公主……  都对,但这些人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女将军比起来,还都差点意思,因为她们中有的人,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都两说着;即使
期刊
当年刘备来投曹操,曹操底下以程昱为首的谋士都说,应立即杀掉刘备,因为此人非池中之物,不要留下后患。曹操便问郭嘉,郭嘉不同意杀。  曹操一生,手下谋士如云,但他最看得起的只有一个,那便是郭嘉。郭嘉,字奉孝,河南禹州人,辅佐曹操十几年,助曹操擒吕布、克袁绍,杀袁谭、袁尚,破乌桓。他就像刘备军师诸葛亮一样,总是坐在军中大帐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最神奇的是,郭嘉非常会看人。他去袁绍那儿干了些时间,断定
期刊
人类依靠传宗接代得以繁衍生息,每个孩子都是降临到人间的天使。今天如果有结婚多年不育的夫妻,只要去医院检查就能知道不育的原因,通过吃药或人工授精都可以得到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宝宝。但在旧社会婚后一直没有孩子那可就真成大问题了,科学技术不发达,加之人们思想观点的愚昧,认为只要没有孩子一定就是妇女造成的,因此为了这个原因也造成了很多的家庭矛盾,像这种不方便对外人言的隐私问题又要如何解决呢?求神拜佛。在各种寺
期刊
本期沙龙主题:書,琴棋书画的书。  想了想,得找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铆足力气引大家来看。因为,书,值得。就李白这甸吧,“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白话就是:用掉的墨水之多,简直可以养北冰洋的鲸鱼;用了那么多兔毫笔,中山的兔子都被杀光了。咱也是真心服气,这李白童鞋干啥都挟“飞流直下三干尺”的气势,如此猛夸一位书法独步天下的怀素小和尚。啧啧,这少年小和尚也是当得。这么个写法,何止两万小时量
期刊
艺术家生活和生活艺术家是两码事,虽然身边很多朋友都从事艺术,但他觉得自己属于后者。  啥叫艺术风格,就是处在有点儿意思和不咋的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莫须有的,不是玩意儿的玩意儿。他常这么讲,也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干的。这些年,他玩过书法,还兼顾绘画。常言说书画不分家,何况现如今流行画像书、书像画。  曾经苦练书法,狂草,怀素。练这个比一笔一画上手快,“成品率”高。很多人看了他的书法作品,都说比怀
期刊
张旭看见公孙大娘舞剑大受启发而独创草书字体,金大侠妙笔生花却独创“书法武功”,让武林人物的武功与书法熔为一炉。那么,书法与普通人相距远吗?  这几天,一部《我不是药神》刷爆朋友圈,海报里“我不是药神”那五个大字颇有碑版遗风,流淌着书法的古神今韵。这时你才发现,其实书法与普通人相距不远,书法是每个人的日常。  我与书为缘大约在30年前,启蒙老师竟然是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该剧片头是帖学大师沈尹默先生
期刊
【第五十二辑】52损人不带脏字的北京话  骂人不带脏字儿,北京话叫吃枣不吐核儿。小的时候,听胡同里的老北京人吵架拌嘴,北京土话也叫“骂街”。把人损得快没脸见人了,却不带一个脏字,您不得不佩服这些老北京人的“语言功夫”。  著名学者梁实秋先生是老北京人,他曾在一篇讲北京话骂人的文章里说:“骂人要骂得微妙含蓄,你骂他一句,要使他不甚觉得是骂,等到想过一遍,才慢慢觉悟这句话不是好话,让他笑着的面孔由白而
期刊
25年前由英达导演的作品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一经播出后受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捧。这部剧是20世纪90年代,老北京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在那个时代,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早点能够喝上一杯豆浆、吃上一个油饼已经十分满足了。那时候人人都爱吃糖油饼,但是比普通油饼贵,不舍得买。  油饼、油条、豆浆是最爱的早点  上世纪90年代那会儿家家豆浆油条很普遍,所以在英达导演的作品《我爱我家》中经常能看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早
期刊
为了唤醒妻子的记忆,他经常拿出他俩的结婚照片,放在妻子面前期望她能回忆起曾经美好的岁月。19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精心照顾瘫痪痴呆的妻子,他被当地群众誉为锲而不舍的“好男人”“好丈夫”。  李德意是河南省孟州市趙和镇大马沟村的一名退伍军人,19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精心照顾瘫痪痴呆的妻子,被当地群众誉为锲而不舍的“好男人”“好丈夫”。  他做到了“三少三多”  李德意原是解放军某部队的一名战士,军事和政治素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