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远:只有经历过事,跌过跟头,才会慢慢长大

来源 :现代青年·精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bj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聂远愈发谨慎了。每一天他都会抽出时间在脑海里复盘这一天的工作——采访中是否又说错了话,表演时有没有哪些地方不够到位,面对公众时有哪些行为不够妥帖……想要返回去弥补是不可能了,但至少在下次不会再犯。
  “因为慢慢长大了,人家会用更高的眼光来要求你,这种犯错或者冒失的地方要更加注意,更加少了。”采访当天,除去一遍遍将聂远的剑眉刷得更加挺立的化妆师外,酒店套房内还有五六名工作人员围在聂远身边,听着从他口中说出的每一句话。
  七月份开播的《延禧攻略》表现大热,聂远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不同于传统清宫剧中威严古板的皇帝,聂远在剧中饰演的乾隆有着本真的性情,捏脸、怼人、踹屁股,还傲娇地认定后宫女人都是“要勾引朕”,这样不解风情,让网友觉得这真是纯直男。出道已过20年,却在此时才翻红,就连宣传团队都会在采访前对记者表达,“聂远到今天其实也挺不容易的”。
  “他变得更内敛了”,导演姜凯阳觉得这正是聂远成熟了之后的表现。两人是相差九届的大学师兄弟,2000年聂远与黄奕拍《上错花轿嫁对郎》,姜凯阳看到了一张“挺惊艳的脸”,那张脸此后也成为一代人记忆中的经典形象。等到两人真正认识,他发现聂远身上“有很多年轻人在那个时代骄纵的东西”。有一次吃饭时碰到,聂远像个“江湖大哥”一样招呼着满桌上五湖四海的朋友,他留给姜凯阳一个很深刻的印象——仗义,“但那时候确实有点外化了”,张扬而浮躁。“年轻时候他眼睛里有一种充满桀骜的东西,但是也会带来很多不好的这种,比如说后悔的事情。”
  聂远有着世俗眼中的高起点——尽管他自己并不觉得——但此后,包括《神雕侠侣》杨过之争的败阵在内,他多次错失能够给自己带来“红利”的角色,事业曲线开始向下滑行。
  姜凯阳一直观察着他,直到2014年在电影院看到《绣春刀》里的赵靖忠,“我觉得哎哟,他演得不错”。姜凯阳觉得聂远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开始的时候学功夫练招数套路,现在已经渐渐收招了,“回到他内心里,他掌握的这个能力越强,越外化于无形,聂远当时有这样的一个状态出现了”。火候终于到了。
  正因如此,在这次拍摄电影《道高一丈》时,姜凯阳力排众议,坚定启用聂远出演剧中男主角宋朝——一个长于社会底层,因打架被警校开除,还蒙受杀人冤屈的角色。
  这个人物身上闪过一丝聂远的影子。正是因为打架,聂远差点儿把自己的演艺生涯搭进去。2015年聂远与好友高峰、邱启明聚会,邱启明欲打车离开时与司机发生冲突,便让包括聂远在内的其他几人下楼帮忙,并打伤了司机。事后,聂远与高峰分别因此获刑,聂远也发微博致歉称“冲动是魔鬼”。
  但这无法抹除已被打在身上的“劣迹艺人”标签,这位曾被媒体捧为“四大小生”之一的男演员,霎时在圈中黑化,戏份被砍、化名出演、鲜被启用。
  这就是姜凯阳口中“后悔的事情”。而面对外界的各种评论,姜凯阳发现,“聂远是一个很云淡风轻的人,他觉得无须解释……以为自己的事情跟别人没关系,但现在发现是有关系的”。
  聂远身上有着传统文化中对性别的种种规训,他迷恋所谓的“男性特质”,“男人就要有男人的样子,天天跟你撒娇总不对吧”。   如果我们看剧的时候只看一个人的一面,那这个剧一定不好看,剧里面已经给你设定了环境、人物、对象,你就可以在里面活着,只有你活着生动了,观众才会觉得这是个活生生的人物,不是演了一个符号。警察,皇帝,工程师,他都是人,都是需要有经历,需要沉淀的,绝大部分演员的能力是跟他的经历成正比的。
  记者:最近网上很多人在说你的“一滴泪演技”。
  聂远:我看了。其实没有涉及到说很多网友来分析的那种细化的东西。一滴泪,或者是半边脸,都是由心而发的一种呈现的方式。并没有设计好,那一滴泪从哪流,怎么擦掉,怎么去难受,都没有。只是我觉得作为这个人物,情感到那个程度了。观众想看到的是这个人他的一种情感的释放,你在那一直不说话,闷着不行。又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当中,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当中,怎么拿捏,这个我觉得可能就是我们业务上需要去总结和慢慢地去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
  记者:在外界看来,你是公认的起点高的男艺人,给你带来了哪些优势?
  聂远:都是媒体的一种看法,我起点一点都不高,比我起点高的人太多了。我是从一个小配角演起的,1997年演第一部电视剧,演了一个很小的角色,中间也演了一些剧,帮别人去串的或者是那种小角色。演完《上错花轿嫁对郎》,其实也有一段是歇了好长时间,没有更好的资源或者没有更好的戏,我甚至想过去做副导演的。被评为四小生已经是2005年左右的时候。
  而且我演《上错花轿嫁对郎》,到今天再看对当时的自己是非常不满意的,因为我什么都不懂,太小孩,如果今天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再演的话,肯定比当时演得好。
  记者:那个角色没有给你带来更大的机遇吗?
  聂远:有,但是我觉得没有那么出彩嘛。那个戏是大家知道了我,但其实我觉得,可能后来《天下粮仓》,在业内大家会从技术层面上觉得我的那种进步会大一点。
  记者:会让你有更大的野心或规划么?
  聂远:没有,那个时候刚刚大学毕业,什么人也不认识,首先的想法就是有工作,可以养活自己,实话。有了更多的工作选择后,才会给自己定所谓的工作目标,把自己变得更加受大家喜欢,那时候很现实,哎呀,没有那么多宏伟的规划。
  其实梦想永远都不会变的,我想成为一个好演员,成为受大家喜欢的演员,想多拍点好的戏,这都不会变,更多地还是一步一步把眼前的工作做好。
  记者:那时给你带来的感受是什么?
  聂远:说实话我是懵的。那个时候也有小骄傲的地方,哎呀,我可以把自己养活了,还可以尽我的能力去给予家人一部分关心和支持了,我觉得那个是作为一个男孩或者二十出头的孩子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就是可以承担一部分家庭责任。我最早做舞蹈演员,我记得第一次拿到演出费,给我妈妈买了一个卡子。
  二十来岁的时候,活得比较简单,想的事也很简单。不断长大,才会更加规范自己,当然,这个过程中还会出错,还会冒失,但是我想要是比起以前,我觉得懂事和明白太多了。
  有些东西是要自己去经历,才会慢慢长大。没有谁一下子上来就是一个很成熟、很稳重、很得体的人,只有经历过事,跌过跟头,才会慢慢长大。
  记者:你觉得现在自己长大了么?
  聂远:我没有把自己当成40岁,我的心理年龄也就是26、27岁,因为我不管是心理上还是我整个人的状态上,还是很少年感的。我喜欢运动、跟朋友聊聊天,一起旅游,分享很多东西啊,不会天天坐在那儿喝杯咖啡或者抽根烟,在那儿自己沉思,都没有。我更多的是自己消化。
  记者:消化什么?
  聂远:消化每天所经历的一切啊。打比方今天我跟你的采访,我回去也会总结,我哪些地方说的是不够好或是表达的不够清楚,或者哪个细节跟人家交流当中是不太合适的,我都要去想。因为你慢慢长大了,人家会用更高的眼光来要求你,所以这种犯错或者冒失的地方要更加注意,当然,人无完人。
  往往很累的是什么呢,就是你一直想做个好人,偶尔犯个错吧,人家会觉得,哇,他其实是个坏人。有的人是一直没做什么好事,他突然做一件好事,哎哟,这是好人。这个东西你很难去界定好与坏,黑与白,尤其在这种更信息化的社会,很多东西不用去解释、去交流,我没必要去跟任何人讲太多,好好做自己,去做力能所及的,与人为善的,能帮助别人的、报答社会的事情就OK了,不用想太多。
  记者:挺严谨的。
  聂远:你想进步吗?想进步就要总结。
  记者:如果回想的时候发现有不够到位的地方,但你当时又没有机会再去改或者弥补,怎么办?
  聂远:没有办法,想回到昨天是不可能的,只能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記者:之前因为各种原因你错过了一些被人看作“有分量”的角色,会遗憾么?
  聂远:没有什么好遗憾,真的,正常。今天看来我觉得都是命,都是缘分,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也强求不来。一个角色有没有可能演得上,除了缘分以外,有时也有自己的原因,比如有段时间我演了三部古装剧,我觉得把我对于古装的理解和热情全都掏空了,我不想演了,我想演一部其他的。
  那《道高一丈》这个戏,我一看到这个宋朝,我说这是个爷们儿,我喜欢。被吸引住了,那我会排除掉很多困难去演他。当我有很想去演一个角色的冲动的时候,这个劲儿铆足了,得不到机会去呈现的时候,我才会憋屈。
  记者:饰演的角色会给自己事业上带来怎样的影响,红与不红,不考虑?
  聂远:我走到今天没有对于我来说哪个戏去演就红,哪个就不红。我更多是对角色的喜欢,所以也就造就我可能不太有作为。现在觉得当时哪个戏好了,也许找过我,我错过了,说不定我去演,没有人家演的效果,都是有命数的安排的。
  只有一点,这戏我感受了那么多,我花精力演出来,人家会对我这个戏和人认可。换句话说,我通过这个戏证明自己在进步,而不是我今天演了这个戏,好像因为这戏又多得到什么,不是的。
  记者:有很多人会觉得你之前没能红起来很可惜。
  聂远:没有什么可不可惜,人一定要知足,我觉得我比很多人得到太多了,幸运太多了。初心是什么?我们是要来学表演,我们热爱表演,那我还可以做这件事情,就是一份收获,有很多人已经转行了。所以,不要那么想。
  记者:新戏《道高一丈》中的角色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聂远:这个人身上的正直和他那种热血、刚毅,但是又蒙冤,这样的人物更加有质感,对男演员来讲,大多都会喜欢吧。他的魅力在于可以坚守自己,哪怕被误解,被别人设计陷害,他还是坚持用自己心中那份光明去正视很多东西。
  记者:你在生活中有过被人误解的经历么?
  聂远: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被人误解或别人所不了解的一面,没有想过他们对我的误解。但有些东西不用你去解释,靠不变的初心,去坚守自己,最后还是要做一个好人吧。
  记者:之前媒体报道说你不是很爱上网,但最近还是挺活跃的,在知乎上还是回答了两个关于选剧本和试戏的问题。
  聂远:我不能说完全是为了配合宣传。他说的都是专业问题,怎么选角色。我们这个年纪应该是承上启下的,因为我们了解前辈他们是怎么去对待工作和选角色这种业务上的问题,可能比我们年轻的孩子不知道,如果我觉得好或者是受益了的地方,我希望跟大家去分享,不管哪个行业都需要这份传递和传承。
  记者:你在情绪控制上还挺厉害的。
  聂远:也没想控制,没办法(笑)。我有个朋友,他已经不在了,他可以做到什么程度,他最后离开的时候,他留给大家的印象是欢快的,是向上、积极的,他的这份心态,我觉得特别牛,我心里一直很尊敬他,我希望最后也能留给大家我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能带给大家快乐的人,想到我是让人充满力量的,对生活的力量,对工作的力量。
其他文献
1  一天上午,我们沿着一条崎岖不平的小道,来到海边的黄鱼场。突然,飞过来了成千上万只哀鸣着的野雁。  那些野雁猝然冲过来寻觅食物,有的落在牛角上,有的落在牛背上,但是,大多数落在牛蹄的周围。  “爸爸!”沃托娜尖声地喊叫道,“那头牛正踩在一只野雁的翅膀上!”  威尔逊匆忙地拉了拉那头牛。那只野雁逃脱了,但是它的一只翅膀被踩断了。  威尔逊弯腰捧起那只野雁,“这是一只4岁的雌野雁。”威尔逊边说边用
期刊
在巫山。  早上,只有五點多,但是窗外的拖拉机经过,没法再睡了,被迫起来,站在每夜只收五块钱的小客栈里,乡村也没有宁静,整个山沟随着拖拉机翻滚。这时候,看见一个学生立在小街上,热气腾腾的小食店正揭开锅,白雾把他裹住了。这是星期天,我们要上山,学生放假回家,想搭我们的顺风车。  他叫张铸,读初一,从学校回家要走六个小时山路。张铸站着,腰带上垂下一截塑料绳,挂着两把钥匙和半卷压扁了的透明胶纸,一把削铅
期刊
饮食布衣,一日三餐,浆水箪食,吃饭与喝粥,声响殊异。  饭且不说,单单喝粥有呼呼之声,一家老小的餐桌上风生水起。  吾乡“萝卜响”,佐清粥之小菜,喝一口粥,咬一口萝卜响,有大嚼之声。  萝卜响,萝卜腌制的酱园小菜,咸甜酸脆,尤其是脆,咬嚼起来,呱吱呱吱之声不绝于耳。  生吃萝卜也有大嚼之声,我曾见人腮帮鼓动,吃相夸张地生吃萝卜。李渔说,萝卜有浊气,我觉得生气的人适宜吃萝卜,打一个嗝,则通畅气消。 
期刊
邓伦上热搜了!  起因是陈小春自以为关注了邓伦的ins(社交软件),没想到竟然是假的。他还在假账号的最新推送下评论“加油,想你啦”。不想让好友伤心的邓伦小哥哥果断注册了真的ins账号,还特意发微博艾特陈小春“这回是真的了”,实在是暖男之举啊。  话说最近,邓伦小哥哥有点儿火。他主演的《香蜜沉沉烬如霜》每天霸占微博热搜榜。前有《延禧攻略》的余热,后有《如懿传》的夹击,《香蜜》还是火了。  这部仙侠剧
期刊
从1995年媒介批评进入中国传播学者的视野(1),至今已有10个年头了.10年来,媒介批评这项崭新的新闻传播事业筚路蓝缕,虽然至今没有形成一门“显学”和一项“产业”,但是它从无
当我的微博故事的访客记录里第四次出现那个 ID 时,我知道我被“偷窥”了。  我点进那个 ID 的主页,发现账号的主人是个女生。  我不认识她,但她和我的男朋友却是好友;翻了翻点赞记录,又发现她总在给我男朋友点赞。  我把她的微博往前翻了两三个月,大概也就梳理出了是怎么一回事。  她喜欢我的男朋友,所以她才总来看我。在所有偷窥和被偷窥的关系里面,“爱而不得”总是最常见的桥段。  看她在微博里谈论我
期刊
英国人写过一篇游记,说有个猎人打猎的时候,意外地捡到了一只小老虎,他带它回家,用牛奶和煮得极烂的兔子肉喂它。虎渐渐长大了,和他一同打猎,舔他吃剩的盘子底,睡觉时把他拥在怀里,为他暖出好梦。天气好的时候,有人还看见老虎驮着他满山遍野地跑。  可他什么时候也没有忘记在口袋里放一把專门为它准备的手枪。  我们的情绪就是自己自小养着的虎。理智就是那把手枪,时间是它最有效的子弹。
期刊
期刊
摘要:21世纪的今天,无论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都十分重视通过美术活动去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能力,并以独创性作为评价幼儿美术作品的主要标准.在组织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也就是说在美术活动中如何处理好教师的“教”与“不教”;而在教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活动展开的多元化,即教学理念、手段、方式、形式的多样化。从而引导幼儿逐步体会到美术活动的乐趣,激发幼儿不断探求新知识的
我的一个朋友杨树,前几年开了一家很传统的搬家公司。经营一段时间下来,他挣是挣到了一些,可每一分都是辛苦钱。近年来,他的公司附近突然增开了几家新的搬家公司,竞争一下子加大。杨树心里着急,却不知怎么去改善经营状况。  有一天,一个高档社区的女客户需要搬家,而公司人手不够,杨树就自己顶上了。到客户家的时候,他发现客户正与社区旁的一家废品店老板商谈。原来,客户房子里的家具跟新家的装修风格不符。她想处理掉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