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求,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不仅取决于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更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思维活动就会积极、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营造课堂空间和创编有趣的故事等几方面去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思维调动积极性学习兴趣
思维是大脑的功能,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之中才能充分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把握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故在组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苦学”变成“乐学”。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习信心
情感的激励可使学习者向着目标努力前进。学生的心理状态往往随着对这个学科的教师的情感变化而变动,喜欢这个教师,就会对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反之亦然。所以我在课内或课外加强与学生交流,经常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关心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難,争取尽快成为学生的知己良友,消除教师与学生的不信任感。无论何时,也无论是成绩好的、成绩差的,或是文静的、调皮好动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如此,让学生相信教师对每个人是公平的。所以对学生应该多鼓励、少批评,让他们感受教师的真诚和关心,同时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信任迁移到数学的学习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学習积极性,为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培养兴趣,促进思维。兴趣既是学习动力,又是思维的动力。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会认真钻研、积极思维。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颖刺激的东西。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挖掘激“趣”因素,将教学组织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以“趣”乐学,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1.加强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人的最初阶段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小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所以,教师要恰当、合理地进行直观操作,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议一议,不仅能揭示规律,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除了重视教师给学生示范引导外,更重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组织学生讨论认识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一个切实的自主操作过程。又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1/2’”时,事先让学生将长方形任意对折,让学生判断出是否为原来的“吉”,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分”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去折一折、比一比、议一议等自主的操作,使他们在实践中学有所感、所悟、所得。这样既培养了兴趣,又促进了思维,也掌握了方法。
2.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兴趣
人们总是对自己熟悉的人或事感兴趣,所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组织教学过程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比例尺”时,我带领学生亲自去量学校操场长和宽的实际长度,回到教室后再让同学们将我们学校的操场按自己给出的比例尺画在纸上,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这时,我再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问:“有的同学比例尺大,图画不下了,怎么办?有的同学图画得很小,不够美观怎么办?”学生议论纷纷,达到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接着我再问:为什么这么做?这时,学生情绪高涨,认识比例尺已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以此达到了促进学生思维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个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了。
3.组织比赛和游戏活动,培养兴趣
学生竞争意识强烈,对游戏兴趣较浓厚,喜欢在竞赛和游戏中学习知识,获取知识。教师要设法把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游戏化,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千位数大小的比较”时,我设计了一个比赛活动,就是在两个纸箱里装了很多张0-9数字的卡片,让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代表抽数字,进行比赛,决定输赢。比赛规则:随意放,可调整,哪一组抽的数大,哪一组就赢。学生通过“石头、剪刀、布”决定哪位同学先抽,由学生来抽数字,并决定放在什么位置上,每抽一个数字,我都引发学生进行一次大讨论,“你想抽几?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依次四轮。最后两组学生分别抽出9865、9961两组数字,整堂课我没有机械地讲解比较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不断的比较中加深对数位、计数单位、十进制的透彻理解,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去发现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
三、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导入新课时,教师要创设思维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令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去学习和思考,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1.创设情境导入,启发学生思维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新课的引入是学生能否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关键。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置各种问题情境,采用不同的激趣方法,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思维,让学生一上课就能进入生动活泼、丰雷多彩,引入入胜的数学世界,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我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利用学生比较喜欢看的《西游记》的故事来引入新课:唐僧带着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有一天,悟空摘来一个大西瓜让师傅解渴,贪吃的猪八戒看到了就急着想去抢西瓜吃,悟空大喝一声:“八戒,你是想吃这个西瓜的1/2还是1/5”,猪八戒连忙说:“我吃这个西瓜的1/5”。悟空就切了这个西瓜的1/5给了猪八戒。猪八戒吃完了再看看悟空他们吃的西瓜,疑惑不解。同学们,你们认为1/2大还是1/5大?通过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出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但教师对问题的设置要进行考究,不宜提“繁、碎、不准”的问题,提问时要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新知奥秘的强烈欲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让学生计算88x 125,101×57,(80 8)×25,32×(200x3),135×6 65x 6,99 99×99。学生还没计算出结果时,我马上说出了得数,这时学生感到很奇怪,不明白老师为什么一下子把这几道题的得数全都算出来了。我说:“你们想知道这个速算的秘密吗?”这时设置悬念,使学生对事物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又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计算3 3 3=9,接着计算3 3 3 3 3 3 3 3,学生感到有些麻烦了,然后我把写着很多个3相加的一长纸条一甩,问“得几”,学生答不上来,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有困难了,这时我告诉学生这道题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就顺利引入新课。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则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創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
数学教学过程不应是课本知识抽象、机械的再现,应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乐中学”。为此,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模拟生活中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在欢快愉悦的心境下掌握新知。
例如,在探索“比赛场次”的规律时,我针对我校四年级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四年级5个班举行篮球友谊赛”的活动情景,在给同学们讲清楚单循环制比赛的规则后,要求他们算出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兴趣盎然,在不断探索和发现中找到“比赛场次”的计算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推理能力。
又如,在教学“找因数”这一内容时,正逢教师节,我收到了同学们相约送来的几株鲜花,在与同学们探索了“如何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的方法后,我灵机一动,出示这样一道题:王老师收到了24朵鲜花,可以扎成几束,每束有几朵?(要求每束的朵数相同)师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把教材中缺乏生活信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促进学生积极地探究问题。
四、善于营造机会,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善于营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教师还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探索问题的思维空间,要让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让学生根据以下卡片上的得数总结规律:
①(120X 2):(30X2) ②(120X3):(30X3)
③(120 2):(30 2) ④(120-10):(30-10)
⑤(120÷6):(30÷6) ⑥(120÷2):(30÷2)
教师大胆放手,要求学生根据情况进行分类,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体现了学生主动性发展的过程。
五、善于创编故事。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创编一些生动小故事、卡通小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循环”的意思,我首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同学们异口同声说:“喜欢。”我接着说:“今天老师来给同学们讲个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两个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说到这里,我停了下来,然后让学生把故事的内容反复地读。学生觉得奇怪,提出“复读这些干什么呢?老和尚到底对小和尚说什么?”的问题。等到学生理解了“反复出现”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循环”的概念。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效果也好。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能时,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将知識与技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凭借数学思维性强、灵活性强、运用性强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讲练结合,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使之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只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把学习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以及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思维调动积极性学习兴趣
思维是大脑的功能,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之中才能充分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把握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故在组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苦学”变成“乐学”。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习信心
情感的激励可使学习者向着目标努力前进。学生的心理状态往往随着对这个学科的教师的情感变化而变动,喜欢这个教师,就会对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反之亦然。所以我在课内或课外加强与学生交流,经常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关心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難,争取尽快成为学生的知己良友,消除教师与学生的不信任感。无论何时,也无论是成绩好的、成绩差的,或是文静的、调皮好动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如此,让学生相信教师对每个人是公平的。所以对学生应该多鼓励、少批评,让他们感受教师的真诚和关心,同时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信任迁移到数学的学习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学習积极性,为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培养兴趣,促进思维。兴趣既是学习动力,又是思维的动力。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会认真钻研、积极思维。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颖刺激的东西。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挖掘激“趣”因素,将教学组织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以“趣”乐学,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1.加强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人的最初阶段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小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所以,教师要恰当、合理地进行直观操作,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议一议,不仅能揭示规律,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除了重视教师给学生示范引导外,更重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组织学生讨论认识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一个切实的自主操作过程。又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1/2’”时,事先让学生将长方形任意对折,让学生判断出是否为原来的“吉”,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分”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去折一折、比一比、议一议等自主的操作,使他们在实践中学有所感、所悟、所得。这样既培养了兴趣,又促进了思维,也掌握了方法。
2.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兴趣
人们总是对自己熟悉的人或事感兴趣,所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组织教学过程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比例尺”时,我带领学生亲自去量学校操场长和宽的实际长度,回到教室后再让同学们将我们学校的操场按自己给出的比例尺画在纸上,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这时,我再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问:“有的同学比例尺大,图画不下了,怎么办?有的同学图画得很小,不够美观怎么办?”学生议论纷纷,达到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接着我再问:为什么这么做?这时,学生情绪高涨,认识比例尺已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以此达到了促进学生思维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个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了。
3.组织比赛和游戏活动,培养兴趣
学生竞争意识强烈,对游戏兴趣较浓厚,喜欢在竞赛和游戏中学习知识,获取知识。教师要设法把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游戏化,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千位数大小的比较”时,我设计了一个比赛活动,就是在两个纸箱里装了很多张0-9数字的卡片,让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代表抽数字,进行比赛,决定输赢。比赛规则:随意放,可调整,哪一组抽的数大,哪一组就赢。学生通过“石头、剪刀、布”决定哪位同学先抽,由学生来抽数字,并决定放在什么位置上,每抽一个数字,我都引发学生进行一次大讨论,“你想抽几?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依次四轮。最后两组学生分别抽出9865、9961两组数字,整堂课我没有机械地讲解比较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不断的比较中加深对数位、计数单位、十进制的透彻理解,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去发现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
三、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导入新课时,教师要创设思维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令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去学习和思考,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1.创设情境导入,启发学生思维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新课的引入是学生能否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关键。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置各种问题情境,采用不同的激趣方法,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思维,让学生一上课就能进入生动活泼、丰雷多彩,引入入胜的数学世界,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我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利用学生比较喜欢看的《西游记》的故事来引入新课:唐僧带着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有一天,悟空摘来一个大西瓜让师傅解渴,贪吃的猪八戒看到了就急着想去抢西瓜吃,悟空大喝一声:“八戒,你是想吃这个西瓜的1/2还是1/5”,猪八戒连忙说:“我吃这个西瓜的1/5”。悟空就切了这个西瓜的1/5给了猪八戒。猪八戒吃完了再看看悟空他们吃的西瓜,疑惑不解。同学们,你们认为1/2大还是1/5大?通过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出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但教师对问题的设置要进行考究,不宜提“繁、碎、不准”的问题,提问时要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新知奥秘的强烈欲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让学生计算88x 125,101×57,(80 8)×25,32×(200x3),135×6 65x 6,99 99×99。学生还没计算出结果时,我马上说出了得数,这时学生感到很奇怪,不明白老师为什么一下子把这几道题的得数全都算出来了。我说:“你们想知道这个速算的秘密吗?”这时设置悬念,使学生对事物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又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计算3 3 3=9,接着计算3 3 3 3 3 3 3 3,学生感到有些麻烦了,然后我把写着很多个3相加的一长纸条一甩,问“得几”,学生答不上来,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有困难了,这时我告诉学生这道题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就顺利引入新课。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则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創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
数学教学过程不应是课本知识抽象、机械的再现,应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乐中学”。为此,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模拟生活中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在欢快愉悦的心境下掌握新知。
例如,在探索“比赛场次”的规律时,我针对我校四年级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四年级5个班举行篮球友谊赛”的活动情景,在给同学们讲清楚单循环制比赛的规则后,要求他们算出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兴趣盎然,在不断探索和发现中找到“比赛场次”的计算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推理能力。
又如,在教学“找因数”这一内容时,正逢教师节,我收到了同学们相约送来的几株鲜花,在与同学们探索了“如何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的方法后,我灵机一动,出示这样一道题:王老师收到了24朵鲜花,可以扎成几束,每束有几朵?(要求每束的朵数相同)师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把教材中缺乏生活信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促进学生积极地探究问题。
四、善于营造机会,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善于营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教师还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探索问题的思维空间,要让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让学生根据以下卡片上的得数总结规律:
①(120X 2):(30X2) ②(120X3):(30X3)
③(120 2):(30 2) ④(120-10):(30-10)
⑤(120÷6):(30÷6) ⑥(120÷2):(30÷2)
教师大胆放手,要求学生根据情况进行分类,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体现了学生主动性发展的过程。
五、善于创编故事。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创编一些生动小故事、卡通小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循环”的意思,我首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同学们异口同声说:“喜欢。”我接着说:“今天老师来给同学们讲个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两个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说到这里,我停了下来,然后让学生把故事的内容反复地读。学生觉得奇怪,提出“复读这些干什么呢?老和尚到底对小和尚说什么?”的问题。等到学生理解了“反复出现”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循环”的概念。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效果也好。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能时,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将知識与技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凭借数学思维性强、灵活性强、运用性强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讲练结合,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使之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只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把学习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以及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