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溶溶的故事

来源 :少年文艺(上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2008zxff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也就是将近三十年前吧,中国开始重新走向世界。那时中外文化交流还不太多,有个日本方面的儿童文学代表团到上海,我们都去作家协会听会。一位日本专家在发言时,提到一串作家和作品的名字,其中一个,翻译忽然疙疙瘩瘩翻不出来了,下面坐得满满的听众中有个宽厚动听但不甚圆润的嗓音爆出来:“卡洛尔!英国作家,就是写《阿丽丝漫游奇境记》的……”日文翻译红着脸,连说“对对对”,大会又继续下去。那天我和陈丹燕坐在一起,我们都转头去人堆里找那人,周围响起一片耳语声:“任溶溶!”“是任溶溶……”我们相视一笑,心里充满钦佩。因为任溶溶正是我们最喜欢的作家、翻译家。
  在中国文坛上,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最拔尖的,就是任溶溶了。他不仅量多,品种多,而且质量奇高,几乎每篇出自他译笔的作品,都充满童趣,一念了开头,就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朝你扑过来,让你欲罢而不能。所以,对他的喜爱,是自发的,挡也挡不住,是从童年起就确立了的。在名气上,能与他比肩的,大概也只有翻过安徒生全集的老作家叶君健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要翻译苏联儿童文学,熟练使用的语言是英语和俄语。后来,“文革”开始了,他和无数中国知识分子一样受到迫害,不能再从事翻译工作了,这时他就抓紧时间,偷偷学其他外语,他的日语就是在遭受批斗和监督劳动的日子里学成的。以后,他还自学意大利语,到“文革”结束,他居然能从意大利文直接翻译《木偶奇遇记》了!他学过多种语言,甚至还接触过瑞典文,翻译林格伦作品时,他主要靠英语转译,但因为这些作品太重要,他又找来瑞典文原版,认认真真校核了一遍。除此之外,他还精通世界语,早在抗日战争时,他积极参加左翼文化人发起的文字改革运动,成了一名年轻的中坚分子。他的语言天分也体现在纯熟运用方言和普通话上。他是广东人,却能克服一般广东人说普通话时的发音弱点,能把每个字都咬得极其标准,但缺点是太用力了,致使每个单音之间都留有极细微的间隔,听上去声音的“粒子”有一点粗。他经常拿家乡的方言和普通话作比较,从中发现语言的秘密。对于民间或香港电影里的“搞掂”、“无厘头”那一类词汇,他也都能探源寻流作出自己的解释。
  要说任溶溶的翻译成就,只要提一些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名家名著,就能一目了然。他译过俄罗斯伟大作家普希金的童话诗,译过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楚科夫斯基、马尔夏克、巴尔托的儿童诗,译过苏联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盖达尔的《铁木尔和他的队伍》,译过风靡中国读书界的《古丽雅的道路》,也译过意大利古典作家科罗狄的《木偶奇遇记》和当代作家罗大里的《洋葱头历险记》、《假话国历险记》,他译过英国作家米尔恩的“小熊维尼”系列和特拉弗斯的“玛丽·波平斯”系列。译过刚去世不久的英国作家达尔的《女巫》及《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他译过巴利的《彼得·潘》,译过美国作家怀特的《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精灵鼠小弟》,还译过瑞典最伟大的作家林格伦的《小飞人》三部曲、《长袜子皮皮》三部曲……
  上面所举的作品,就任溶溶的全部译作来说,恐怕只是九牛一毛。然而,还是会有许多读者看了这份书单就惊喜难抑,因为,自己曾经读过喜爱过的作品,有那么多,竟是出于同一位翻译家之手!
  这里特别要提一提他译林格伦的事。林格伦笔下的皮皮小姐,绝不是那种传统的正面的儿童形象,她是一位力大无穷、爱吹牛、喜欢恶作剧的女孩子,她做的事因违背大人意愿总是被称为“坏事”,但孩子们却因她的行为而欣喜兴奋不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任溶溶一气翻译了林格伦的八部作品,其中包括了《长袜子皮皮》和《小飞人》,中国读者开始用惊异的目光打量这些全新的作品。当时大家的思想还不是很解放,出版社大概是最为难的,一方面知道它们有极大的吸引力,一方面又怕它们被定为坏书而挨批。最早印行林格伦作品的湖南人民出版社就曾在《小飞人》的出版说明中写道:“这套书共有三本……书中的小飞人做了许多奇事、好事……”这分明是要把狂野不羁的小飞人和中国读者所能接受的好孩子形象硬扯到一起,而不敢承认这里其实有一种观念的冲突。好在那时的时代气氛是积极开放的,在孩子们的一片叫好声中,中国的儿童文学界和理论界也终于正视她的这些奇书了。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像小飞人卡尔松那样的人物,其实是欧洲文学中有着悠久传统的“流浪汉”形象的延伸,他没有家庭,独自一人住在屋顶上,无拘无束,自得其乐,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对于小说中另一个主人公——处处受到父母、学校、保姆以及哥哥姐姐们管束,一举一动都要听从大人旨意的“小家伙”来说,卡尔松这样的野孩子实在太令人羡慕了。尽管卡尔松常骂他“草包”,抢他的东西吃,弄坏了他的蒸汽机,好几次骗了他,还把脏活累活都推给他干……但卡尔松带给他的乐趣远远超过了这一切,当卡尔松带着他到处乱飞时,他也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这个久已渴望的自由自在的天地。当然,完全放任孩子自由发展是行不通的,成人不厌其烦的管束正是为了孩子安全而稳步地成长,林格伦很明白这一点。所以她将小家伙的家庭,尤其是他和母亲的关系,写得非常温馨;甚至,快乐的卡尔松有时也会暗暗渴望能受人照顾,能拥有像小家伙那样的家庭生活。这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中国的儿童文学工作者:渴望母爱与家庭(乃至社会)的温暖,与渴望冲破束缚张扬自由的天性,这正是儿童文学的两大永恒的母题。林格伦的作品,包括《长袜子皮皮》和《小飞人》,都贯穿着这两个母题,而我们中国的儿童文学长期以来唯有前者却没有后者!是林格伦的这些作品打开了我们的眼界。是谁把林格伦带到中国来的呢?还是这位任溶溶!任溶溶在“文革”后放开眼界,以历届“国际安徒生奖”获奖作品为线索,大量翻译西方优秀儿童文学,林格伦是他选中的第一家。所以,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正是任溶溶和林格伦等西方作家联手,改变了中国的儿童文学。
  任溶溶是一位非常有趣的人物。他身上的故事可多了!他本来叫任以奇,他的女儿叫任溶溶,可他发表作品时,觉得这是给孩子看的,署个孩子的名字更好,于是就署了“任溶溶”。结果“任溶溶”的名气越来越大,想改也改不回来了,所以,他家里有两个任溶溶,收信、接电话常常弄错。他不仅是翻译家,还是中国最优秀的童诗和童话作家之一,他写了一部极为精彩的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孩子们更是喜欢。有一次在公交车上,一个小孩硬要讲故事给大家听,可是一边讲一边笑,结果谁也没听懂他讲的什么,但还是有一个人懂了,那就是任溶溶,因为从这断断续续的语句和不时蹦出的笑点中,他听清了,小孩讲的就是《没头脑和不高兴》!任溶溶很好吃,是有名的美食家,虽然稿费多多,但家里不存钱,一有钱就带全家出去吃,或者请朋友吃,到了“文革”中,“红卫兵”上门抄家,本以为他有万贯家财。不料只抄到一张存折,里边只有十几块钱。他从不看病,成天乐呵呵,现在87岁了,还是不知“老之已至”,前不久他病了一场,家人把他送进医院,打开病历卡,医生惊呆了:这么大年纪的人,卡里竟然空空如也……
  他的故事太多了,本文已经超出原定篇幅,赶紧打住。对他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去找他的书来看吧!从他的文字中,你一定能领会那智慧与天性之美。
  哦对,他身体已经康复,现仍笔耕不辍。注意一下最近的报纸,你一定能读到他的新作。这里发表的三首诗,也是他的新作之一,它们写出了一位翻译大家的切身体验。
其他文献
第一次看到唐果是在开学的时候,当时刚分班,同学之间并不是都认识。老朋友相见了自然亲热,拍肩捶背的;没见过面的彼此都羞怯,一句话也不说。这时我注意到了一个人。他长得普通,只是耳朵稍稍有点不协调的大,穿着也平常,但很干净,整整齐齐。这个人脸上带着笑,大方地跟遇到的每个人打招呼,不管是否认识,他就两个字:“你好。”说起来不疾不徐不卑不亢,让人感受到他矜持的热情。他跟我打招呼的时候,我突然就不由自主地有了
期刊
很久没看到好的卡通。听说迪士尼的年度巨作《星际宝贝》相当不错,而《精灵马》非常烂。我期待前者不是因为不会唱歌的F4唱了主题歌(迪士尼多会讨好全亚洲的小妹妹),而是小女孩那张东方面孔很吸引我。虽然没看,但是是否有人和我一样觉得剧情很像ET?《精灵马》我完全不想看,一匹马七擒孟获一样,瞎折腾,给我一个理由先?  迪士尼从《失落的亚特兰蒂斯》让我失望以后,水准已经不保。  去年给我最多感动和惊喜的卡通是
期刊
摘要:基于疫情的影响下,民办幼儿园面临着生存问题,这也是当前民办幼儿园面临的主要困境。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很多民办幼儿园由于资金陷入困境,使其面临着关园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本文主要针对疫情之下,民办幼儿园的生存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针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疫情;民办;幼儿园;生存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59  引言  202
期刊
1997年6月初,我因患眼疾来到A市治疗。在我住院的那段时间里,同病室那个6岁多女孩的父亲,让我明白了“父爱如山”的真谛。  女孩的名字我记不清了,但那张脸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她患的是脑瘤,已经扩散,没多少日子了。一个核桃大小的肉球从左眼中长出,肉球的表面毛糙糙的,有点儿像毛肚。她的右眼很大,但也已被病痛折磨得失去了光华。  照顾她的是她父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汉子,酱紫色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岁月
期刊
前段时间,我在网络上邂逅了一个小女孩。据说当我把她加为好友的一瞬间,她兴奋得大叫了一声。其实,后来我也大叫了一声,因为我为别人如此的大叫而惊讶得大叫了。她很小,15岁,所以我就很阴险地让她叫我叔叔。  她告诉了我一个故事,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同时,她要我把这故事写成小说。我是个不懂得拒绝别人的人,所以就答应了。后来,当我要下笔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困惑,因为我的心情太沉重,我的心思太繁琐,我的世界太喧
期刊
扇贝小遥悠闲地在海床上躺着,阳光从水面折射下来,照着小遥一张一合的大嘴,她打着呵欠懒懒地自言自语:没什么事可做,睡个中午觉正合适。她刚闭上眼睛眯了一会儿,就被一阵嘤嘤的哭声吵醒了,她好不耐烦地睁开眼,有只小虾在她面前叭嗒叭嗒地掉着眼泪,泪水像珠子一样一串串地滴落到沙子里。  小虾对她说:小遥姐姐,你帮我找妈妈过来吧,我的左前脚弄伤了。  小遥没好气地回答:没看到人家正在睡觉吗,好讨厌的小虾,脚伤了
期刊
有这么一首歌,一直袅袅地飘荡在我那遥远的童年。那时的我少不更事,那时的我无忧无虑,我坐在爸爸的车前杠上,听爸爸操着那浓重的方言唱歌,那一句跑调的“酒干那倘卖无”就一路洒了下去,从幼儿园直到家门口。每当此时,邻居大妈总爱唠叨上一句:这父子俩可真让人羡慕。  “酒干那倘卖无……”爸爸用力地蹬车,我坐在车前杠上手舞足蹈,还不忘对爸爸的歌喉大加褒贬:“爸爸,你唱歌的声音像外婆家门口那个卖耗子药的叔叔。”“
期刊
内容简介    年迈的兄妹马修·卡思伯特和玛丽拉·卡思伯特想从孤儿院领养一个男孩,来照料他们日后的生活。可是阴差阳错,在布赖特河车站等候的,是一个苍白瘦小,一头红发的古怪女孩子。天性害羞而又善良的马修不能丢下她不管,也不能对这个眼睛闪闪发光,开心地握住他的手的孩子说事情出了差错,于是,马修把女孩领回了绿山墙农舍。  这个女孩子就是安妮。父母双亡后,小小的安妮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帮每个肯收养她的家
期刊
前两天夜游南京路,正认真埋头对付手中的里脊串时,肩头忽觉被人轻轻一拍,回转头去,手中的里脊串竟是要飞将出去——天哪!一个五彩斑斓的印第安人正冲凌凌漆傻乐呢!之所以说“五彩斑斓”,实在是因为那头蓬蓬勃勃的羽毛直晃得人眼晕,羽毛堆下的两只小眼睛在夜色中倒是精光闪闪。凌凌漆因为惊骇过度而手足无措,只能与“印第安人”的那两只小眼睛相映成趣,呈乌眼鸡状。相持5秒钟有余,“印第安人”突然一把揭开脸上的那个硬壳
期刊
酷热难耐的一天,人人的舌头都像干掉了一样,不住地喘气。一段上坡路上,有位老人吃力地拉着装满批发来的商品的车子。就在他快撑不住、车子就要滑下坡去的时候,一个小伙子飞快地跑来,帮他把车子推了上去。两人都累得直喘气,老人擦着汗说:"好哇,小伙子,这年头像你这样的好人不多了……"刚说一半,小伙子又飞快地跑走了。老人感动得不住自言自语:"不错,不错,做了好事不留名,不要报酬,雷锋呀!"说罢,骑上车子慢慢地离
期刊